呂桔誠財政部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呂桔誠財政部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曜志,邱俊榮,呂建德,陳錦稷,滕西華,陳朝建,林向愷,董建宏寫的 以民為本的創造性財政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郝培芝所指導 劉嘉瑜的 台灣發展型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的轉變:以核四政策為分析 (2014),提出呂桔誠財政部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展型國家、第三波民主化、核四政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呂桔誠財政部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民為本的創造性財政

為了解決呂桔誠財政部長的問題,作者呂曜志,邱俊榮,呂建德,陳錦稷,滕西華,陳朝建,林向愷,董建宏 這樣論述:

  國家的財政運作猶如人體的主動脈,它的制度是否完善,將影響一國未來的生存發展,尤其當高齡化、少子化已成為全球趨勢,政府更應因時制宜,而非遵循陳規。臺灣乃民主社會,面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政府在財政上不應再被傳統認知的「量入為出」所囿,而應該採取「量出為入」,以人民的實際需求為施政依歸,積極尋找財源活水。   本書邀集財政、經濟專家學者,來為臺灣當前的財政問題診脈並開出良方,希望為臺灣的財政命脈找到新財稅收入,刺激中央和地方政府進行改革,改變舊有財政資源分配制度,以形成正向循環而達到興國利民,所謂的「創造性」之意涵,也在於此。

台灣發展型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的轉變:以核四政策為分析

為了解決呂桔誠財政部長的問題,作者劉嘉瑜 這樣論述:

於二次大戰之後,東亞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展開全新的發展模式由政府來主導國家經濟發展,稱之為發展型國家。台灣也為東亞發展型國家之一,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在台灣以威權體制施行發展型國家運作模式,清楚展現出發展型國家的運作特色為強國家、弱社會的國家社會結構,由政府制定產業政策、設立領航機構,官僚精英來進行計劃與統治、促進經濟發展。但經歷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後,使得台灣發展型國家由威權逐漸轉變為民主政體,影響到台灣發展型國家對於國家內部的控制能力並導致運作上出現困難,也造成台灣內部政治體制產生改變。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針對學者瞿宛文在〈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文章中所提出台灣發

展型國家在民主化下的轉變面向與內涵來進行檢驗,並以跨越台灣民主化前後時段最重要的核四政策為檢定個案。其在文章中論述了台灣發展型國家在民主化下的改變,傳統發展型國家下,是由經濟官僚來進行治理與決策,國家在決策過程中不受到任何外在因素影響,具有其自主性,也具有強烈的經濟發展趨力,以總體經濟為主。但因受到民主化的影響,面臨轉化與挑戰,原本經濟官僚開始不斷更替,政府在決策過程中也受到政黨、公民團體的影響,造成政策變得黨派化、短期化,政府也不再具有強烈的經濟發展趨力,民主化也影響政府角色的轉變,逐漸採取自由放任、小政府的概念。 本論文使用文獻分析法以及個案研究法,並自訂相關指標來進行檢驗,政務官更

替方面,以學者Linz和Sartori對於半總統制國家內閣穩定所提出之「內閣改組」、「內閣變動」兩項指標;政策議題黨派化、短期化則是用學者William Nordhaus所提出的「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理論為基礎來檢驗;民主化後政府角色轉變是以「自由化」、「去管制化」和「國家強制力減弱」來進行定義。 經由檢驗結果本研究發現,與核四政策相關之部會首長在歷經民主化之後開始有更替情況,更替的高峰發生在首次政黨輪替之後,當時為核四政策變動最快速的時期且處於少數政府的情況;民主化之後政府施政也深受政黨以及社會運動的影響,但與選舉因素並沒有相關性;民主化政府角色轉變之後,國家的強制力減弱造成核四政策無法

順利施行。除此之外,檢驗結果也發現民主化之後台灣內部運作邏輯出現不一致,政務官下台的原因不一;核四政策變動沒有固定;各政黨在施行政策上也沒有固定的邏輯,沒有一個清楚的「遊戲規則」去治理,說明了台灣發展型國家遭受到民主化的影響後必須重新檢視目前所遇到的憲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