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 研究報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和碩 研究報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蒂芬‧摩爾 凱瑟林‧哈內特‧懷特寫的 空頭綠能:盲目封殺化石燃料、經濟慘賠,只為圓謊 和朱敬一的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全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也說明:碩 博士論文. 公立大學. 私立大學. 技職院校. 海外合作. 會議論文. 人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醫藥衛生. 生物農學. 工程學. 社會科學. 電子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系 李穎杰所指導 鄭宇真的 數位音頻學習行動應用程式介面使用性評估―以 Apple Podcast 為例 (2021),提出和碩 研究報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裝置、Podcast、數位學習、介面設計、使用性。

而第二篇論文致理科技大學 國際貿易系碩士班 張弘遠、林雅鈴所指導 吳瑄軒的 家族企業的治理模式對於企業轉型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家族企業集團、社會情感財富、家族控制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和碩 研究報告的解答。

最後網站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19) - 第 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应急理中研”列旨在总结提炼国际合作的硕成果和经验,分不同国的灾风险理应急理式,介绍国际组织在风险理、危机应对、人道主义救援等面的做,同时也贡中国智、介绍中国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和碩 研究報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空頭綠能:盲目封殺化石燃料、經濟慘賠,只為圓謊

為了解決和碩 研究報告的問題,作者史蒂芬‧摩爾 凱瑟林‧哈內特‧懷特 這樣論述:

  被氣候正義扭曲的化石燃料   綠能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綠!     「永續能源」換「短命經濟」   愚昧的綠能大夢終將債留子孫     環保關鍵不在碳排放,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管制!   唯有經濟增長才能開發更有效的降低汙染技術。     由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增長項目的傑出學者和《華爾街日報》資深經濟學作家史蒂芬‧摩爾攜手「德州公共政策基金會阿姆斯特朗能源和環境中心」傑出高級研究員和主任,美國第二大環境監管機構「德州環境品質委員會」前主席凱瑟林‧哈內特‧懷特創作空頭綠能,以專家角度打破政治的操弄,看見能源政策的利與弊。     現今主流意識普遍支持綠能,但

卻不知綠能背後的犧牲遠比化石燃來多的多,綠能真的環保嗎?     舉出德國、英國等世界強國執意綠能一途之後卻吞下種種惡果,連強國都「say no」,反觀台灣的我們呢?   環保關鍵不在碳排放,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管制!   唯有經濟增長才能開發更有效的降低汙染技術。     關於能源,我們有許多誤解:   ● CO2是潔淨的「生命之氣」,「去碳化」就是自殺。   ●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尚有爭議,一九五○年代以前氣候變化更極端。   ● 太陽、水蒸氣的溫室效應大過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重點不是「碳排放」,而是汙染物控制。   ● 歐美綠能發展多年,無法克

服不穩定及效能低落,成本過高已經傷害經濟發展與民生。   ● 頁岩革命使石油不再匱乏,打破「石油峰值」的迷思,油價將因自由競爭而趨於穩定。     人類脫貧、邁向繁榮的歷史事實:   ● 能量轉換是人類文明躍升的必要條件,工業革命與化石燃料使人類脫離貧窮、打破馬爾薩斯陷阱,締造今日的生活福祉。   ● 電力是現代生活的基本,要增加不平等、飢餓、疾病、汙染、營養不良、貧窮、剝削等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能源變得更昂貴,大多數綠能根本不「綠」,只是讓窮人愈窮。     ● 環保關鍵不在碳排放,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管制,唯有經濟增長才能開發更有效的降低汙染技術  

  擺在眼前的事實:   ● 歐美綠能發展多年,效能低落,成本過高,已經斫傷經濟發展與民生。     ● 德國推動綠能,電價高漲,企業出走,家庭改燒木材取暖,碳排量反增9%。英國承認綠能不足,補貼燃煤電廠重新發電。美國推動生質燃料,糧食價格上漲,全球飢民雪上加霜。     ● 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等所謂的「綠能」,屬於利基能源,即使有納稅人多達數千億美元的補貼,也只能滿足我們不到3%的能源需求量。前總統歐巴馬自己的能源部門坦言,即便我們繼續提供鉅額的補貼,到二○三○年來自風力與太陽的能源仍低於10%。未來,我們須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至少長達數十年。     ● 失去電力就失去

一切,風力發電及太陽能辦不到,廢棄化石燃料,將是人類文明的倒退。     本書為暢銷增訂版 作者簡介   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     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增長項目的傑出學者和《華爾街日報》的資深經濟學作家,他是川普的重要經濟智囊,最近與Arthur Laffer合著《國家財富的本質探源》。   凱瑟林‧哈內特‧懷特(Kathleen Hartnett White)     「德州公共政策基金會阿姆斯特朗能源和環境中心」傑出高級研究員和主任,美國第二大環境監管機構「德州環境品質委員會」前主席。她在史丹佛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並於

德州理工學院修讀法律。為包括《富比士》、《國家評論》和《投資者每日商報》等媒體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翻譯作品:《能源大騙局》、《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等書。(均由好優文化出版) 1.能源迷思 ◌ 綠能阻礙經濟成長 ◌ 遷就綠政策壞了生計 ◌ 以綠為名的新激進份子 ◌ 化石燃料為經濟繁榮領頭羊 2.頁岩革命 ◌ 石油巨頭出走引發能源革命 ◌ 世紀經濟英雄:美國能源企業家 ◌ 美國躍升為新能源強國 ◌ 綠能是錯誤的豪賭 3.能

源命脈 ◌ 頁岩革命改造美國經濟 ◌ 歐洲綠能政策滑鐵盧 ◌ 美國超車沙烏地阿拉伯 4.去碳謬論 ◌「去碳化」等於「去現代化」 ◌ 能源的基本物理學概念 ◌ 未經科學驗證的氣候變遷 ◌ 碳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5.前工業時代 ◌ 靠天吃飯生活貧困 ◌ 化石燃料創造人類繁榮 6.工業革命 ◌ 現代工業化社會特徵 ◌ 突破產能限制 ◌ 數據時代如何節能減碳? ◌ 窮人是最大受惠者 ◌ 歷史無知:氣候政策拒絕繁榮 7.化石燃料滋養大地 ◌ 多用途的化石燃料 ◌ 二十世紀綠色革命 ◌ 化石燃料的華麗轉身:合成材料 ◌ 綠能讓窮人更窮 8.空頭綠能 ◌ 綠能政策成天大騙局 ◌ Google坦承

綠能路難行 ◌ 綠色就業淪落政治口號 9.歐洲愚昧綠政策 ◌ 德國:能源轉型失策重挫經濟 ◌ 英國:工業文明搖籃重回黑暗 10.「黑碳」產業鏈 ◌ 政府帶頭「反碳」引起恐慌 ◌ 過分管制能源恐引發經濟雪崩 ◌ 不敢說的環境真相 ◌ 經濟實惠的電力是國家發展的標配 11.美國的五十兆美元寶藏 ◌ 能源選擇牽動貧富差距 ◌ 能源獨立宣言 ◌ 龐大蘊藏量帶來的商機 致謝 作者自序     本書將讓讀者知道,為什麼許多原本對能源的認知以及我們孩子所學習到的能源觀念都是誤解。堪稱歷史最大的諷刺,現在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先進國家都陷入一種狂熱——消滅現代生活基礎的化石燃料;但在這個非常時期

,尤其在美國化石燃料的供應來源卻有了爆炸性進展。關於美國能源爆發的未來,有令人驚訝的真相: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的可開採能源(recoverable energy)供應量,超越了任何一個國家。我們擁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比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俄羅斯、中國以及所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總合還要多。     感謝頁岩油氣革命(the shale oil and gas revolution),美國的能源將永遠取之不竭;再搭配上現有的技術,我們所擁有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可以繼續使用數百年。     美國首創的革命性鑽探技術,包含水平鑽井法(horizontal

drilling)和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fracturing),使我們的可開採能源翻倍增長。然而,與媒體不實報導相反的是,幾乎沒有任何紀錄顯示,環境問題與水力壓裂法有關聯。     到二○二○年,美國可能會首度實現能源獨立。透過本書概述的能源政策,美國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生產國,石油輸出組織國家組織恐怕要面臨垮台的局面。     可開採能源至少價值五十兆美元,堪稱史上最珍貴的寶藏,就蘊藏在聯邦土地與海水裡。鑽探這些資源將創造出美國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將從2%提高到4%以上。     未來三十年,聯邦政府向各國收取的石油、天

然氣和煤炭資源特許使用費,將高達三至十兆美元。依靠自產能源,就能平衡聯邦預算、消除貿易赤字及償還逾二十兆的國債。     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等所謂的「綠能」,屬於利基能源,即使有納稅人多達數千億美元的補貼,也只能滿足我們不到3%的能源需求量。前總統歐巴馬自己的能源部門坦言,即便我們繼續提供鉅額的補貼,到二○三○年來自風力與太陽的能源仍低於10%。未來,我們須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至少長達數十年。   推薦序   捍衛化石燃料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黃士修     這是一本即將顛覆你對化石燃料看法的書。     從已知用火到核子反應,人類掌握了各種能源,能源引

領著人類文明發展,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化石燃料。人類利用化石燃料取得突破性的經濟成果,在可見的未來也將持續享受化石燃料的恩澤。     燃燒帶來光明的背後,是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化石燃料因此背負讓地球發燒的罪名。近年來,氣候變遷成為全球重視的危機,環保團體主張摒棄化石燃料,全面以再生能源取代傳統發電廠,以拯救那些貧窮國家的人民、免受氣候變遷之害,並稱呼這些行動是為了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     演算法分析之父Donald Knuth有一句名言:「過早進行優化是萬惡之源。(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類似地,過早考慮減碳也是萬惡之源。請別誤會,我並不是全球暖化否定論者,氣候變遷是已被證實存在的現象,只是絕大多數人對暖化影響的認知,其實與真正的科學研究脫節,其中更混入了極端暖化威脅論者。     極端暖化威脅論者造成的危害,比全球暖化否定者更甚。他們包裝著正義的外衣,誤導世界各國的能源與氣候政策。如果細讀IPCC對於氣候變遷的研究報告,我們會發現暖化幾乎是無法停下的趨勢,除了減緩(Mitigation),更需要調適(Adaptation)。     面對同樣等級的天災,落後國家的傷亡遠大於先進國家,殺死那些人的兇手卻不是暖化,而是貧窮。世界各國花費巨大資

源投入以再生能源為主軸的減碳行動,許多計畫卻往往以失敗告終,浪費掉龐大經費的零頭,如果拿來強化落後國家的各項基礎建設,就能拯救無數窮人的生命。     先進國家在上一個世紀享受經濟開發的成果,現在卻阻止發展中國家使用便宜的化石燃料脫貧,這是不道德的行為。看似環保的風力與太陽能,有著能量密度極低、發電能力不穩定的缺點,更需要大量的土地與金錢。     大規模的風場開發、大面積的鋪設太陽能板,對生態棲地侵門踏戶,已經失去環境保護的初衷。整個社會的氛圍,已經把能源轉型的目的和手段搞混,對抗氣候變遷的戰爭被扭曲成一齣瘋狂的綠能神話。對於貧窮國家而言,被迫使用那些不可控制的電力,無助於改

善經濟,最終只能淪為氣候變遷的犧牲品,又有誰會為他們伸張能源正義(Energy Justice)呢?     本書將會向你證明,化石燃料不但不是人類之敵,反而是窮人的希望。就如同過去千百年來讓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化石燃料也是進入下一個能源階段的鑰匙,使我們強韌到得以適應不斷變遷的環境,直到掌握嶄新能源的那一天。 綠能阻礙經濟增長 在好萊塢重磅大片《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中,一群被剝奪電力、無能無力的人類,幾乎無法與高智商猩猩組成的全球政府對抗。於是猩猩了解,奪走人類的電力可以迫使他們投降。來到電影的高潮階段,人類英勇地重

啟舊金山電廠,讓整座城市恢復電力,恢復工業生產並展開反擊。 這部電影不經意地透露出,沒有充足的能源,我們就會回到石器時代。電力的使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家庭與工作。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富進取心、創造力且真正征服黑暗,應列於人類最偉大的逆轉末日派(Doomslayers)名單之上。電力是現代文明生活的神經系統,用途多元且便利,是乾淨的動能、熱能與光能來源。沒有它,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以電影的視角點出,繁榮社會賴以延續的電力極易遭受攻擊。在我們毫不猶豫提出氣候政策,欲以少量且不成熟的再生能源取代豐富的碳能源之前,應該先仔細想想目前充足且價格合理的能源

,對我們生活的各種貢獻。 所謂綠色運動的發展,是今日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力量之一,它不只對抗以碳為主的能源,更是一場關乎自由市場經濟的戰役。二○一四年夏天,全球各大環保組織聚集在委內瑞拉參加氣候峰會,討論解決最重要的生態問題,例如全球暖化;該峰會結束後作出一項結論:「氣候變遷的結構性因素,與當前資本霸權制度有關。」反資本主義宣稱,我們有可能走向未來「猩球」,屆時能源只能定量配給,雖然資本霸權可以透過購買碳排額度,無須參與配給制度,但其餘的升斗小民卻必須撙節能源。劇歷史來看這種綠色運動是阻礙經濟增長、扼殺創新和帶來嚴厲威權政府的行為。 在我們背後有如此多的成就,身旁也有這些能源保證,為什麼還有人

要選擇如此嚴峻的未來?

和碩 研究報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介紹

訪問作者:王振愷

內容簡介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作者介紹: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數位音頻學習行動應用程式介面使用性評估―以 Apple Podcast 為例

為了解決和碩 研究報告的問題,作者鄭宇真 這樣論述:

受益於資訊科技高速發展與新技術簇擁下,帶來無所不在的數位學習環境。其中,以聽覺為主,提供多元性內容的數位媒體Podcast (播客)平台可適用於通勤、運動者等零碎時間進行學習更接近使用者聽覺體驗,因此,Podcast的操作介面設計與使用性更顯得重要。本研究依據文獻蒐集與分析針對市占率最高的蘋果智慧型手機iOS系統內建Apple Podcast App為研究主題,以不同學科分類(人文、社會、科技)的在學學生為對象,探究使用Apple Podcast App於介面操作所產生之績效差異。本研究藉由焦點團體法探究Apple Podcast App於娛樂性、知識內容功能上之需求,並據以設定典型工作項目

及步驟。再者,運用績效量測法進行使用性測試,依據實驗分析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受測者對Apple Podcast App介面使用之操作時間與錯誤次數績效沒有顯著差異;(2)不同學科分類背景受測者對Apple Podcast App介面使用之操作時間績效具統計顯著性,且人文類與社會類的受測者在操作「調整節目播放速度」功能之績效分析具顯著差異;(3)受測者完成各項典型工作任務之績效比較,「給予評分與評論」功能比其他任務步驟花費更長的時間且具顯著差異性。此外,為探討用戶對於Apple Podcast App介面操作感受與想法,透過系統使用性量表、使用者互動滿意度量表與功能問卷調查進行介面使用性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1)受測者對於系統使用性的整體感受未達優使性,量表分數等級為D;(2) 不同性別受測者對於使用者互動滿意度量表(QUIS)其滿意度分數顯示,「介面的功能呈現」、「畫面的資訊位置」介面操作表現有顯著差異;(3) 不同性別與不同學科分類背景受測者對於功能問卷有顯著差異,顯示Apple Podcast App使用介面仍有改善空間。最後藉由回溯性測試及半結構式訪談,蒐集受測者操作App過程之遇到的問題與使用感受,希冀藉由操作績效、使用性及滿意度等量表評估之研究成果,提供相關軟體開發者與使用者介面設計師作為設計介面與功能之參考方針,同時也提供教學設計者在設計線上課程或混成式教學及相關研

究之價值參考。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全新版)

為了解決和碩 研究報告的問題,作者朱敬一 這樣論述:

  在普遍高學歷的現今,追求知識的途徑更多、更豐富   更需要經時間沉澱、淬鍊的中肯建言   經過十餘年的沉潛,走在求知路上的朱敬一院士,始終心繫台灣的青年學子。   在《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全新版)》裡,朱敬一院士告訴我們不因歲月磨滅的體悟:追求知識之人要喜歡胡思亂想,如此一來才有創新;在創新之時也須專精,求取廣泛訊息當中最精華的著力點深求;深求的過程中,尚需觸類旁通,望眼更廣大的市場、突破自身的領域,而在這漫漫長路上,一顆強健的心能助你抵禦大小打擊。追求知識的姿態是活潑又嚴肅的,而知識是既廣且深、既能窮盡,又無法窮盡的。   如今,大環境的變化帶動求學問的途徑改變;做學問的風潮改

變,加深了青年人的徬徨與猶疑。不知不覺間,「求知」成了一件複雜的事。究竟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去「求」,又該求得什麼樣的「知」呢?進入學校或研究機構的平台後,如何在事業與最根本的做學問之間求取平衡?而知識的價值,又是評鑑可以衡量的嗎?   朱敬一院士建議所有欲踏上追求知識道路的年輕人們,都問問自己:「我屬兔嗎?我白嗎?我是白兔嗎?」做學問說難是極難,但若要簡單地說,總歸與初心、一股腦往深處鑽的傻勁有關。在涉入更深的知識之路甚或是規劃人生時,我們都該回歸最本源,在踏出第一步前須認清自身的能耐、衡量自己是否能擔得起求知路上的諸多挑戰、磨難。學問與人生同是廣袤、纏結難解的密林,即便是白兔在其中也需懂得

生存之道。   追求知識之路難行。朱敬一院士的《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全新版)》,寫給在橫跨科學與人文的廣闊求知場域裡的知識青年追求者們,勇敢尋覓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吧!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生於台北市,先後就讀東門國小、仁愛國中、建國中學、台灣大學商學系、1985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旋即返國,在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從事教學研究。2016年10月,政府借調朱教授擔任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   朱教授於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為近20年選出之最年輕院士。2003年渠獲頒總統科學獎,當時也是國內第一位獲獎者。朱教授於2010年獲選

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7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   朱教授於1999年開辦國科會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以及人文社會養成班,並親自赴北、中、南、東四地高中,分別開授一學期十五週之「社會科學概論」,播種耕耘,作育下一代的人文社會研究人才。   作者再版序 推薦序 一 這是給知識青年的智慧箴言──童子賢 二 「懂」學問的價值──葉丙成 三 治學如演戲,瀟灑走一回──林南 四 朱門秘笈──王德威   第一封信 先廣博而後專精 第二封信 「不住相」讀書 第三封信 以通儒為典範 第四封信 一門深入或遍地開花? 第五封

信 有胡思亂想,才有知識創新 第六封信 勇敢走向國際 第七封信 虛心面對無情的評審 第八封信 理解「學術市場」的運作邏輯 第九封信 既入,看學術界有哪些誘惑 第十封信 未入,先弄清楚自己的性向   再版序(節錄)   年輕學子在初入社會之際,總是徬徨無助的。記得自己十八歲大專聯考時,志願卡其實是胡亂填寫;當時只知把前一年的聯考錄取分數依序排列,自己就依樣畫葫蘆,幾乎完全比照辦理。當初我念的是商學系,但是說實在的,十八歲的時候根本弄不清楚商學、經濟、財稅有什麼不同,更不了解政治、法律、心理、社會、人類學等學門各是在念些什麼。自己進入經濟學這個領域,確實是「因誤解而結合」。   不僅念大學

科系是懵懵懂懂的,連我出國念博士、回國做學術研究,都是偶然的因緣。大專聯考選填的志願是「社會科學」類組,其實我當時不了解什麼是「社會」、什麼是「科學」、什麼又是「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念的是經濟學,但坦白說,一直到三十幾歲,我才真正理解經濟學與其他學門之間的關係。我三十歲起在台大與中研院教書、做研究。然而究竟什麼是研究?知識探索究竟要經歷些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這些問題也是幾經折騰,才理出個頭緒。如果我自己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領悟箇中道理,別人是不是也可能有類似的迷惘呢?年輕人如果因為迷惘而有扭曲的認知,或是做出錯誤的決定,不是很可惜嗎?   聯經出版公司為了讓年輕人少走冤枉路,乃推

出一系列「十封信」的短書,為可能要踏入各個領域的年輕朋友,做相關的介紹。林載爵先生讓我負責「知識探索」這一區塊,乃寫成此書。本書的前七封信,是寫給所有可能對知識探索有興趣的讀者的,包括高中生與大學生。至於第八封信則較為深入,是為已經或將要從事學術研究者寫的。前七封信刻畫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的醞釀背景、推演過程,並描述其圓融貫通的典範。第八封信向讀者介紹投入學術研究將會面對的環境,讓可能要投入知識探索者有些心理準備。九、十兩封信則是總結,並提出若干客觀的環境誘惑與主觀的「性向」描述,由讀者自我檢視其是否適合踏入此途。雖然設想的閱讀對象涵括各個領域的知識探索者,但是由於自己只在經濟、法律、哲學

、演化生物學方面略有涉獵,若干實例背景則稍微側重這些領域,希望不至於妨礙讀者的閱讀。   此書從初版刋出至撰寫修正版,已經超過十年。十年光陰使我的知識探索之路經驗更豐富、體認更深刻,也更能在關鍵處省思提點。中國決定修憲去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日內瓦大雪紛飛窗外白茫一片,台灣掀起衛生紙搶購熱潮⋯⋯,關心國事天下事的心情起伏,也只能隱藏在修書改稿的文字中了。 推薦序一 這是給知識青年的智慧箴言 童子賢 和碩集團董事長   朱敬一老師以「知識探索」為主題,給青年知識追求者(Young Inquisitive Minds)寫了十封信,以飽含關懷與愛的筆調,為年輕而焦灼的靈魂作開示。信裡談廣博通

識教育、談風簷展書讀而「不住相」的讀書經驗、也談「孔雀開屏」經濟學與創新知識、更談學術路上一有邪神二有學閥三有誘惑的經驗。朱師以諄諄善誘又以當頭棒喝叮嚀啟迪年輕知識追求者。而期望「年輕人可以少走冤枉的路」。   朱敬一老師治學以至誠至勤自我要求極高而聞名,讀書萬卷遂成通人,成名甚早但也(如北宋蘇軾)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他是狷介之士,有著「看他風中盡搖擺,這樣腰肢我沒有」的風骨,因此雖貌似忠厚呆笨(朱師自稱)但其實頑「反動」(眾人旁觀),堪為青年表率。所謂「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朱敬一是也!   這樣專情於學術卻又關心民瘼的知識大腕辛勤寫書信給青年,其實用心良苦用情至深,是寄望啟迪更多有胸

襟有見識有品德的知識青年。知識青年因此值得暫時放下課本一讀此書(一如對待米其林一星),而有志終生研究知識探索知識的菁英青年更需細細品味此書(一如對待米其林三星)。   朱老師囑我看稿前曾提醒我大約三小時可閱畢全書,但我展開書頁發現他高估了我輩凡人,我想若要深度體驗、要細細探索,若要追溯滾滾長江般龐博知識源頭,我們當如讀《蒙田隨筆》一般,值得花上十倍時間細細品嚐其米其林三星級的知識饗宴。   這十封信談人生、談求學、談憧憬都相當深刻,其實也算是一冊朱老師知識之路的《懺情錄》。且朗讀半首「偽」晚安詩*讚頌:   是誰傳下這「知青」的行業   黃昏裏掛起一盞燈   啊!來了   有命運垂在頸間

的駱駝   有寂寞含在眼裡的旅客   我接觸過許多「知青」,多數是出身建中北一女,數一數二名校的天命真女、天之驕子。這些可愛聰明的年輕人當然也是考場常勝軍,PR值常在百分之九十九至不濟也是百分之九十八。但驕子驕女一樣也有不少煩惱;除了少年維特的煩惱,還有填志願選科系煩惱、畢業前後人生何去何從煩惱!   在「知識探索」途中,知青要選擇作命運的「駱駝」,抑或要在知識長河中作寂寞「過客」呢?   我猜想了二條路:   其一、青年愛知識,PR在九十九.九而夢想一輩子探索、追求知識,走「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的學術人生。提醒知青們,既然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痴情,就要有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光榮孤寂」的心理準備。   其二、青年愛知識,一開始都是二情繾綣的,一心但願人長久,但最終也都只能千里共嬋娟。因為優秀學生畢業後一樣要走上人生旅途:邊換工作邊遞履歷表、邊推著嬰兒車又一邊操心房貸利息。上智者學而優則仕則醫則商,下愚者只剩案牘勞形。讀醫學系時候談史懷哲、讀物理系時立志當愛因斯坦、讀經濟系時嚮往海耶克、凱因斯,如今一概無可奈何花落去,都只剩往日情懷。因此許多人開始懷疑:「我讀書幹嘛?」   但在此提醒鼓勵知青們,讀書變化氣質,健全人格,在個人於社會都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做太功利太短視設算。而上述二條路,只要持續保持好奇心且尊敬知識、訓練獨

立思考,則二者俱佳。   於此,我也提一些問題與現象藉此表達對青年的期望:   一、剛才談青年人的許多煩惱,我想替台灣年輕人再多添一點煩惱:台灣學生眼中常只有台、清、交、政、成、中研院、工研院..互相比較。但「風物宜長放眼量」,我們不止活在台灣也活在世界。提醒大家,跨出台灣時「世界是平的」。   眺望世界的盡頭,在地平線上還會遇上牛津、劍橋、哈佛、史丹福還有麻省理工,因此學習面對世界、面對挑戰、建立自信、不卑不亢十分重要。   自信源於自知也源於自愛與自重。若只能在台灣考試第一「驕其妻妾」,則面對世界又如何自處?台灣如何寄望與世界接軌呢?(朱老師已經在第六封信談〈勇敢走向國際〉)。

  二、知識分子因知識而開闊,但有時也因知識而倨傲而偏狹。佛家談業障,讀書人則或輕或重而有「知識障」,常以自己專業的尺量遍世界,而額頭上常刻著「老子天下第一」,則「臭老九」氣味太濃討人厭還算其次,若誤事誤國誤訂單,則事情不諧矣!   大型計劃常常需要團隊分工團隊合作,不管工程建設、物理研究..皆是如此。心胸不開闊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領導團隊?更有一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其實不只是戲曲故事,現實生活也常見如此。   讀書養氣,一味累積知識並非人生最重要的事。有知識並不等於有能力,有才華並不等於有品德,如同有錢不等於有品味一樣。戒之慎之!   三、台灣教育自小學起把教科書當聖經

,把標準答案當箴言。老師以「傳授」知識為主,甚少「解惑」。導致學生很少向老師發問質疑,也不習慣與同儕辯論詰難。這教育風氣不是好風氣。   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只是「舊」知識,古聖先賢「得知於心、應之於手」的環境已改變,故如莊子「天道」所寓言的:書本所載只是「聖人糟粕」而已。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有屬於自己的答案。試看:空氣污染、地球暖化、多元成家、二性平權、網路崛起、農藥使用過度、少子化、高齡化..這都不是二百年前的聖人大師學者關切的課題,尼采叔本華不會給你答案的。   十九世紀卡爾.馬克思是一個敢於知識創新的「通儒」,正如朱老師第三封信〈以通儒為典範〉說的,他跨諸多領域,

綜合經濟學、社會學、哲學與歷史觀點,去望、聞、問、切,替十九世紀社會弊病把脈一番,然後開出政治學的解答,以《資本論》、《共產主義宣言》為強力藥方。今年是二○一八,恭逢卡爾.馬克思一代宗師共產聖人二百年誕辰,有為者亦若是!   當代年輕知識分子是否有雄心大志踵武前賢,濂、洛、關、閩、馬克思、凱因斯之後,又「知識創新」一番嗎?互勉之,有為者亦若是!   是為十封信讀後感言。 推薦序二 「懂」學問的價值 葉丙成 台大電機系教授   身處這時代,想不焦慮還真的很難。打開手機(不是打開報紙),映入眼簾的盡是一堆永遠沒時間搞懂的新名詞。當中有的超夯,有的卻是還來不及了解就要退流行。網路每隔一陣

子就看到 Boston Dynamics 公司的影片,他們做的那些面目可憎的無頭機器戰犬跑上跑下、長腿人形機器人搬重物後空翻。每每看了讓人心生寒意。   網路上整天看到人家說什麼虛擬貨幣、區塊鏈,欸唉(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說什麼以後很多人會被機器人、欸唉取代而失業。看到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說二十年內四成七的現有工作都會消失。又看到什麼全球二十五個國家都把程式設計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十年後全世界會有一大票人都會寫勞啥子程式,而自己卻對這一竅不通。   看到這個變化這麼快的世界,想到自己的未來、孩子的未來,你的焦慮又更深了。你心裡阿Q地安慰自己:「沒

關係,只要像以前一樣拼命讀書,高分考進名高中、名大學,人生就會成功!」真以為這種阿北阿嬸年代的成功模式,在未來二十年的世界,還能一樣有效嗎?這種想法真是太傻、太天真了。在這資訊高度爆炸、技術快速演進、商業模式不斷翻新的現在,與欸唉當道的未來,要如何才能擺脫焦慮?要如何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你需要「學問」。   等等,「學問」這種東西,不是什麼教授、專家才需要的嗎?「學問」於我何有哉?外面世界變化這麼快,哪有時間「做學問」慢慢耗?別急,我們先探究一下何謂「學問」?每個人或有不同的定義,但我認為「學問」最重要的,就在於學「問」,也就是「學會如何找到好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未來欸唉時

代,人類最重要的能力!   為什麼?   去年某次公開演講,我曾被問到未來如果人工智慧當道,教育該如何改變、因應?我說:「人工智慧厲害的,是它比人類更快解決問題。然而人工智慧不會定義對人有意義的好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培養年輕人「學會如何找到好問題」的能力,在未來他們才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有道是:「人之異於欸唉者,惟學問耳。」「學問」不再是教授、專家獨有;各行各業的人們都需要「學會如何照到好問題」的能力,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獨特價值、才能出類拔萃。   若「學問」如此重要,那該如何構建?去唸大學──知識的最高殿堂,是否就能學會「做學問」?   很悲哀的,在大學教書十七載,我看過太

多太多的大學生,都是為了「念大學」而念大學。真正因為「想學」而念大學者,幾稀!為「念大學」而念大學的這些人,大學四年往往只學會了「應付」;應付考試、應付作業、應付學分規定,總之只要能夠畢業拿到那張紙,就算是對爸媽有交代了。至於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做學問」,這些少有人在意。而老師之間,有能力教學生如何「做學問」的,更是少!   怎麼辦?   你需要這本《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此書彌足珍貴,朱院士把龐雜的知識體系,在書中做了非常清楚的分類與介紹。當年利瑪竇製《坤輿萬國全圖》,中土之人始知世界。而今朱院士撰此書,讓青年學子得窺學海全貌,進而有勇氣悠遊學海。這並非易事。須知步調繁忙

的現代,眾人對時間都很功利。「做學問」此等需長久累積之事,若無人傳授法門,一般人多不會貿然投入。朱院士不但分享自己「做學問」的法門,且以親身經歷作見證。   看完他書中的故事,會讓你躍躍欲試,也想開始探索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養成自己的「學問」!   此外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所提「做學問」法門,與「創新」之道完全相通!   全世界都鼓勵年輕人創新,但大家往往忽略成功的創新有其重要前提:「你有沒有解決一個好問題?」一個沒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創新,是沒價值的創新。一個成功的創新者,必須能比別人更早找到好問題,才能跑在別人前面做出有價值的創新。在書中〈不住相讀書〉一章,提到讀書應不功利地廣泛涉獵;長

年下來累積點點滴滴記憶,接著再透過「串珠珠」過程串出別人沒想過的獨到問題。讀到這我忍不住拍案!這跟我們在做的創新創業過程,不是一模一樣嗎?   在資訊快速全球化流動的時代,線性思維所能想到的創新,老早就被某國某地的路人甲乙丙丁想過了。如何想出沒人想過的創新點子?上面提到的「串珠珠做學問」過程,我認為正是解方!當你能夠把不同的知識串起、連結,想出沒人想到的獨特好問題,自然就有機會做出解決那問題的創新。因為這獨特問題從沒被人想到過,所以你為了解決這問題而生出的創新,自然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只要參透這道理,我們就會發現「做學問」與「創新」,原來是一體兩面!若能讀通此書,對於創新也是極有幫助的。我

認為這是本書的另一重要價值。   除了上述種種,此書最讓我佩服的,是朱院士怎能把教人「做學問」之事寫得如此有趣!這當是與他的調皮個性有關。當看到他書中所寫的這段:「看看自己適不適合走進知識探索的叢林。用白話文說,就是照照鏡子,問自己:『我屬兔嗎?我白嗎?我是白兔嗎?』」我當下笑得前俯後仰,捧腹不已。我知道著書之人最痛恨路人破梗,為什麼這句話這麼好笑,我不能說,你看了就知道!   綜而論之,在快速變化、充滿變局的未來,每個人都要能建構屬於自己的「學問」,才能不焦不慮、自信地面對這世界。有了此書「學問」將不再是教授、專家等少數人所有。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做學問」。   懂「學問」,我們才能活

出身為人的真正價值,也才不用怕被那勞啥子欸唉取代!   在二○一七年,新回國的年輕助理教授起薪大約是每個月八萬元。如果他(她)的配偶沒有在外做事,而家中有一、兩個小孩,則這八萬元的收入要養家是相當辛苦的。同年台灣的每人每年平均所得是七十四萬元,乘上三,表示三口之家平均年所得二百二十二萬元。這比助理教授一年一百萬左右的薪俸,可是多了許多。可見助理教授在台灣只能勉強算是中產階級。就算此人熬了十年升到正教授,其月薪也不過十一萬元,以一年十三.五月薪計,年入一百四十八萬,衣食固然不愁,但若要因此像顏回那樣「不改其樂」,恐怕也不容易。 但是前述的七萬或十萬月薪只是正薪,還沒有包括「外快」。如

果此人認真投入學術研究,則有很大的機會得到科技部的研究計畫,主持人遂有主持費每月一萬五千至三萬元的補貼,不無小益。二○一七年科技部人文社會領域研究計畫申請案計有七千五百多件,通過率為百分之五十五.一。因此,只要此人不是在學術界的後段班,得到補助的機率應該是不小。如果每月有一萬五千元的補助再加上原本七至十一萬元的薪水,待遇當然也算是不錯了。教授本薪與科技部的研究補助,一般而言都是學界可以接受的外快收入。除此之外,學術界朋友還有許多雜七雜八的誘惑,該不該碰沒有什麼法律規範,就得看個人定力了。以下,我們就一項一項加以檢視。 教授們機會最多的外快,就是科技部以外的研究計畫。這些計畫可能來自交通部、國發

會、文化部等政府單位,或是台經院、中經院、某某文教基金會等財團法人,也可能來自商業銀行、藥廠、創投等大企業。他們為了某些政策或經營目的,需要學者專業的研究分析,於是以研究計畫的名義外包委託。一般而言,政府單位的研究計畫比較寒酸,計畫主持人每個月大概只有兩萬元不到的津貼;但是民間企業則彈性較大,計畫報酬可以低自萬元起,高至數百萬元。這些計畫有些是透過大學的會計系統而送到教授手中,有些則是與教授個人直接訂約。前者各大學還可以收一些管理費,後者則大學完全撈不到油水,收入悉數進入教師口袋。

家族企業的治理模式對於企業轉型的影響

為了解決和碩 研究報告的問題,作者吳瑄軒 這樣論述:

台灣經濟快速起飛之後,從農業社會轉變為科技設備製造大國,且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全臺灣資通訊產業已然成為世界資通訊產業的關鍵,而在COVID-19疫情的影響下,居家辦公或遠端會議的需求更顯示出台灣資通訊產業的重要性。然而,若觀察過往在傳統製造業中以所有權及經營權(下簡稱:兩權)共同持有為組織治理模式發展優異的家族企業,反而在當前台灣主要資通訊產業廠商中鮮少持續發展,成為本研究的寫作動機。本研究認為產業升級過程中未能延續其優異表現的原因是因為家族中的社會情感財富及維持家族控制權影響著家族成員涉入經營的程度以及組織文化,使其決策偏於保守所導致,雙權持有的家族企業是台灣傳統製造業的其中一

種組織特色,配合政府政策,高效率以及高彈性領導著產業轉型或升級,在機械製造業與輕工業中的領域中蓬勃發展,不過在資通訊產業的發展中,組織治理特色以雙權持有的家族企業則慢慢失去往日領導產業的地位,何以如此?影響又是為何?本文則是透過對大同集團的個案研究來回答。研究發現,大同集團從傳統製造業開始建立多元化的事業版圖,家族成員以擔任董事及董事長高度涉入經營影響企業決策,承接著前一代的使命每投資一個事業,都是希望盡量做下去,而不是看不好就收,且動用資金及使用不適當的方式在維持家族經營權的持有,以及封閉性的組織結構阻擋了外部新資訊及經驗的導入,導致無法跟上產業的變化速度,且避免控制權的稀釋,選才多以家族關

係為主,導致具有專業能力的非家族成員被排除或者不受到重用。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忽略了金融市場的轉變。企業整體營運受到社會情感財富及控制權掌握等因素所影響,而維持家族使命及過往輝煌使其如此重視家族的社會情感財富,最終使得企業傳承的過程中,過往在傳統製造業獲得成功的策略卻成為後來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