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健康檢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也說明:只要是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進行一次免費篩檢,如果身具原住民身分者,年滿18歲就能開始接受健檢。民眾可至健保 ...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曾華源所指導 王淑楨的 臺北市遊民社會福利需求之研究 (2015),提出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健康檢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遊民、社會福利需求、社會福利服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 查忻所指導 杜恆毅的 二戰後的臺灣山地醫療傳教─以早期埔里基督教醫院的發展為例(1945-1990) (2014),提出因為有 埔里基督教醫院、醫療傳教、孫理蓮傳教士、鮑伯皮爾斯博士、巡迴醫療、埔基護校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健康檢查的解答。

最後網站一日全身健康檢查(全身健檢流程). 嘉基健康檢查中心 - Comptamy則補充:符合本公司各型人壽保險主契約,附有「免費健康檢查附加條款」之險種、金額資格之被. 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健康檢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市遊民社會福利需求之研究

為了解決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健康檢查的問題,作者王淑楨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遊民的福利需求,並考驗不同遊民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教育程度與戶籍地等背景變項在遊民的福利需求的差異情形,並且探討遊民福利需求之相關性,最後發展遊民福利服務之工作模式。本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中正區與大同區三大區的遊民為研究對象,在量化部分以「基本資料調查」、「臺北市街友福利需求問卷」與「焦點座談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文獻探討法、問卷法、調查法、焦點座談法、統計法等作為研究方法。在質性部分則進行三場共15名遊民的焦點座談與兩場遊民實務社會工作者共4名的焦點座談,茲將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研究結論說明如下:一、臺北市遊民福利需求現況(量化研究結果)(一)醫療需求部分前三名為:

「有健康檢查的需求」、「有牙齒醫療(洗牙、假牙、植牙、蛀牙治療)的需求」、「有恢復健保的需求」。(二)生活、經濟補助需求前三名為:「有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有繳納健保費用補助福利需求」、「有租屋補助福利需求」。(三)就業需求前三名:「有政府提供工作的需求(代賑工、協調企業給職缺)福利需求、「有勞動局主動出來提供就業服務需求」、「有職業介紹的需求」。(四)學習需求前三名:「有學習管道福利需求」、「有輔導取得專業證照(廚師、居家服務員、理髮等)福利需求」、「有法律常識教育福利需求」。(五)支持需求前三名:「有社工員/師關心福利需求」、「有朋友互相照顧福利需求」、「有社區民眾不要歧視(不驅趕、不

傷害)福利需求」。二、焦點座談部分(質化研究結果)(一)遊民的福利需求之焦點座談1.醫療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醫療」需求包括義診、免費健康檢查、假日就醫欠單(掛帳單)服務、恢復健保、皮膚、蜂窩性組織炎治療、精神疾病、高血壓、戒治、慢性病治療、中風、貧血、復健、腸胃、感冒、牙齒、心臟、內科、營養、眼科、憂鬱症與醫療外展等健康問題的福利需求。2.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包括休閒娛樂、悠遊卡補助、生活補助、健保欠費的分期繳納寬限、健保補助、固定住所、租金、衣物、用餐、安置需求、悠遊卡儲值、平價住宅、協助租屋、

飲食、清潔等的福利需求。3.就業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就業福利需求包括舉牌、出陣頭、粗工、臨時工、提供就業資訊、清潔工、園藝、除草、小販、舉牌、代賑工、政府提供就業資訊或機會、主動出來提供就業機會、政府跟企業合作提供就業職缺的福利需求。4.學習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在學習部分較沒有急迫性的渴望,主因大多無穩定性的經濟來源,生活的不確定性使其無力思考學習需求。5.支持福利需求根據十五位遊民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遊民的「支持」包括社工、志工、不要歧視、不要驅趕或噴水、警察不要打擾睡覺或頻繁的臨檢、警察不要用暴力行為對待、家人與遊民朋友等的福利需求。(

二)遊民實務社工部分的焦點座談1.遊民的醫療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遊民目前有精神疾病、戒治、醫療外展、身心科、高血壓、外科、皮膚科、牙齒、肺結核、醫療掛帳單、感冒、外傷、蜂窩性組織炎、慢性病醫療、心臟病等的福利需求。2.遊民的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包括急難金、證件辦理規費、物資、食品、便當、租金補助、醫療差額補助、生活物資的提供、悠遊卡儲值、生活經濟補助、協助租屋、協助取得福利身分等的福利需求。3.遊民的就業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

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包括代賑工、粗工、清潔工、陣頭、臨時工、導覽員、藝術創作、舉牌等的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的提供。4.遊民的學習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學習」福利需求有挫折忍耐度或危機處理訓練學習需求,但有三位社工認為遊民的學習需求較不急迫,主因遊民無法處理當下的生活困境,較不會考量到學習的需求部分。5.遊民的支持福利需求根據四位遊民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座談資料顯示,實務工作者認為遊民在「支持」福利需求除了家人、社工、遊民的朋友、社區居民、諮商師以及遊民間的資源網絡等都是必要的支持需求,因為遊民需要投入心力培養信任關係

,並非短期間就可以處理遊民的問題,而這些支持需求的服務是需要專業間一起努力的部分。三、推論統計結論(一)不同背景變項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上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醫療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生活、經濟需求」部分受支持(3)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就業服務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性別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學習服務需求」未受支持(5)不同性別之遊民在「支持服務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年齡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年齡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年齡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

分達顯著差異(3)不同年齡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年齡之遊民在「學習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年齡之遊民在「支持需求」未受支持3.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3)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未受支持(4)不同婚姻狀況知遊民在「學習需求」未受支持(5)不同婚姻狀況之遊民其「支持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未受支持(

3)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就業需求」部分受支持(4)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學習需求」未受支持(5)不同子女數之遊民在「支持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未受支持(2)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3)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未受支持(4)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學習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教育程度之遊民在「支持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6.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福利需求之差異性研究(1)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醫療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2)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3

)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就業福利需求」未受支持(4)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學習福利需求」部分受支持(5)不同戶籍地之遊民在「支持福利需求」未受支持(三)遊民之福利需求相關情形分析:投入個人背景變項與福利需求考驗五個分量表,結果在遊民個人背景變項與福利需求間在性別與醫療、子女數與醫療福利需求、子女數與支持福利需求、婚姻狀況與生活經濟補助福利需求、戶籍地與學習福利需求、「年齡」與就業福利需求等呈現部分相關性。(四)遊民福利需求之工作預測模式分析1.遊民的「無子女數」背景變項預測遊民之「醫療福利需求」為2.0%。2.遊民「30歲以下」背景變項預測「生活與經濟補助福利需求」為2.7%。3.遊民「「年齡」」

與「性別」背景變項預測「就業福利需求」,前者預測力為3.2%,後者為1.7%。4.遊民「國中畢業(含以下)」背景變項預測「學習福利需求」為1.4%。5.遊民「沒有子女數」背景變項預測「支持福利需求」為3.4%。。針對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對臺北市衛生局、社會局、勞動局、教育局、警察局、消防局、衛生福利部等提出建議,以滿足遊民各項福利需求。

二戰後的臺灣山地醫療傳教─以早期埔里基督教醫院的發展為例(1945-1990)

為了解決嘉義基督教醫院免費健康檢查的問題,作者杜恆毅 這樣論述:

本文除前言和結論外,內文共分三章,脈絡安排首先從日治到戰後的醫療衛生背景開始。來探討埔里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埔基),是在何種時空背景下成立。接著回溯到創建埔基的投入力量,包括基督宗教之各教派團體、公益組織等多元的面向。也因其組成院所的方式與二次大戰前後的諸多基督教醫院不同,形成它的獨特性質,而這也是筆者想要以埔基為研究對象的動機。 探究埔基的設置,會發現它在南投甚至範圍更大之臺灣山區,都擔任重要角色。包括緊急救治、傳染性疾病治療與養護、生產照顧等項目都是其關懷的對象。而因中共政權的建立,讓中國成為不適宜傳教士停留的地點。故很多傳教士前往東亞其它地區繼續傳教活動,臺灣也是其中一個

據點。有不少人具有醫療專業背景,進入臺灣醫療不足的地區進行服務,長期付出心力,為了達到傳佈信仰與照顧原住民醫療需求之雙重目的。經由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女士(Lillian R. Dickson)的號召,加上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挪威協力差會,和來自本土與多國團體組織的傳教士,陸續來到埔基,發揮各方面的能力。使該院在發展過程中所需之人員、資金等軟硬體的補給,不至於出現缺乏,並提供更即時醫療照護。 因為山區實際的需要,埔基創辦之單位,不只有醫院,還有肺結核療養院、產院等相關醫事服務,加上本身提供免費診療,且含食宿,使得醫院開支很大,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自19

55年,醫院建院以來,經費的來源主要是依靠募款,特別是藉由傳教士返國的時候,所帶回來的相關捐助資金,還有基督宗教等公益團體提供的器物資助。這種醫院維持方式,加上持續接受贊助所養成之帳目不清的記帳方式,導致後來在捐款減少時,院方只好主動對原住民族以外之族群進行診治,並酌收少許費用。 而正因為埔基以醫療傳教為最主要的核心精神,促使它能以非營利型態醫療機構的身份支撐下去,讓醫療關心行動一直存在於南投山區。自診所時期開始,到後來延伸出來的多間機構、巡迴醫療的持續等發展,說明其逐漸擴大醫療服務範圍,貼近群眾生活。雖然進入1980年代,在臺灣愈來愈精緻化、商業化的醫療體系下,埔基的生存面臨重大的考驗

。但是我們若探討它於1945-1990年,這段時期的轉變時,就會重新發現它對於時代的重要性和的禁得起考驗的服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