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英傑寫的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 和李昂、劉克襄、林文義的 上好一村:18個充滿Sun與Hope的小鎮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土地管理學系 何彥陞所指導 陳江雄的 國土計畫下鄉村地區發展課題之探究 ——以嘉義縣水上鄉為例 (2020),提出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土計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農村、鄉村。

而第二篇論文南榮科技大學 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賴登明所指導 蔡元富的 智慧校園新教育建構之研究—以水上國小之古校心藝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水上鄉、水上國小、智慧生活、數位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

為了解決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問題,作者高英傑 這樣論述:

  寫小時候的部落生活,介紹鄒族文化祭儀與氏族,紀錄日本時代人事物的「遺留」,外省「國語」的滑稽,基督教和西方人,家族故事、天災記憶等等……   它是在七十餘年的時間長度中,以個人的生命所體驗、所感受到的,試著用文字捕捉下來的紀錄。對戰後台灣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可以在這裡看到人和時代的關連,對台灣歷史尚無系統了解的讀者,或許可以透過一則又一則的記事,找到進入陌生世界的小角門。這裡所寫的,是沈澱過後的感受,是回憶的結晶、淚的珍珠,靜靜地發著光亮。(摘錄自推薦序)   想把我心中認定的三個時期(日治時期、戒嚴時期、現在的自由民主時期)的個人和家族的遭遇,讓兒孫們明瞭。……也希望能讓大家對鄒族部落

進步的過程有所了解。   高英傑,鄒族人,是高一生的第5個孩子,上有哥哥高英生(早逝),姊姊高菊花、高貴美、高澄美,下有弟弟高英輝、高英明、高英洋,妹妹高春英、高豐玉、高美英。   父親高一生是鄒族菁英,從日治時期就是部落裡引領進步思潮的代表人物,推廣農業、關心教育,參與鄒族語言、文化的紀錄與保存等,更具有音樂才華,創作出許多融合部落與自然的歌曲,戰後提出台灣西部原住民高山自治縣的構想,被國民黨政府羅織罪名受難,使得高英傑一家人有著不同於一般的遭遇。   本書是高英傑對於父親、部落,以及自己成長過程的回憶,不但記述了鄒族部落的傳統與因應時代變遷的無奈,也記述父親與家人的遭遇,為島嶼歷史補

上一個原住民知識菁英的家族故事。 專業推薦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周婉窈教授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高英傑   本名Yavai Yatauyongana(雅瓦伊.雅達烏猶卡納),1940年出生於阿里山鄉鄒族達邦大社。1952年畢業於達邦國民學校,先後就讀省立台中師範簡易師範先修班、台中一中初中部、嘉義師院等校。在小學擔任教師、主任共計42年,曾兼任嘉義縣政府教育局音樂科輔導員、研究員。之前受到史惟亮、許常惠、駱維道等音樂先進的感召,與三弟天主教聖言會神父高英輝著手整理北鄒族傳統歌曲與創作迄今。   2003年從嘉義縣水上鄉大崙國小退休後,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部志工,並曾擔任基督

長老教會嘉義中會加恩教會執事。目前指導達娜伊谷歌舞團及新美國小之古謠教學,創作有歌曲〈主基督,你的擔阮著擔〉(2003.3,使徒出版社)等新聖詩524首。   著有《土地族群親情——高一生歌曲和書信》(2007.4,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嘉義縣鄉土DNA——鄒族戰祭》(2008.4,文化總會)。   推薦序 如果高一生得以回到杜鵑山    周婉窈  2 自序   拉拉庫斯的回想  達邦山谷的回音  10 拉拉庫斯(Lalakusu)  18 吾雍(Uyongu)我父親  22   第一個部落回憶  26 嘉義強震  29 給油巴那(Keyupana)  31 傳

統的茅草屋  36 會講話的盒子  39 八岐大蛇(Yamata no Oroti)  40 祖父阿巴里  42 父親額角的疤痕  47 披肩(鞣皮術)  50 族人上山打獵必備  52 竹筒飯  53 禁忌和徵兆  55 夢卜   57 室內埋葬  58 獸骨放置堂  59 敵首籠  61 祭粟倉  62 多阿巴基么(toa pakiyau)  64 見過天皇的吾雍(Uyongu Honte)  66 阿古雅那警部  67 禮儀作法  69 罐頭食物  71 大社版「河童」  73 青年道場  76 不尋常的雷聲  79 防空壕  81 修練生  83 機槍掃射  86 蝙蝠  89 改朝換

代  91 國歌和國旗  93 奇異的語言  94 復原戰士  96 台東舞  98 長途跋涉  101 第一類接觸—郭恭(Kokongu)  103 山地同胞  105 達邦國民學校  107 下課了  110 國校老師群  111 甘地圖  114 最後一次焚燒獵  116 集體捕撈  120 台南縣長袁國欽  122 高山部隊  124 不要殺我!  127 台中下行列車  128 父親獄中來信  134 艱苦的歲月  143 後大埔溪遇險記  147 阿里山發電所  149 基夫咪,答八哥!(Give me Tabako)  151 C-47空投  153 浴場風波  157 考取嘉義

師範學校  159 普六班  161 何處深山「琴」?  164 伊拗(i au)  167 是惡霸!是惡霸!  169 羅季安老師  170 擋火車鄉長!  173 基督教進入部落  175 清水溪邊的學校  178 毒蛇來了  181 彼咧姆是啦,彼咧老師啦!  183 離開長老教會  186 龐德神父  188 十字國小  190 雷擊的那一天  193 東方的閃光  196 不明飛行物體   198 蔣介石的兵隊  200 西洋人  203 海人草  204 父親僅存的手冊  206 沒有燒毀的書籍  208 驚魂記  214 王爺駕到  217 死癩蝦蟆  219 警部官舍  222

「仁聖吳鳳」  228 不要偷看了  230 中一中阿嬤  232 父親的歌  235 三支杉木苗  241 繳交槍枝  244 三兄弟的日本名  246 罹患TB  248 父親的家書  251 母親的座右銘  260 序 拉拉庫斯的回響  達邦山谷的回音                  鄒族老人跨越三個時期的成長隨筆   1987年夏季,我和已故妻子謝丹鳳為了孩子們的教育著想,毅然決然離開工作了14年,令人留戀的家鄉嘉義縣吳鳳鄉(現在的阿里山鄉)達邦村Keyupana老屋,前往嘉義市定居。我到水上鄉大崙國小擔任訓導主任兼音樂科科任老師,妻則就近到水上鄉公所擔任書記,兩個兒子則

分別在水上國小和私立協同中學初中部就讀。適逢解除38年戒嚴令,教育局安全室及縣府人二將我們夫妻幾年來的監視紀錄銷毀,因而這段時期對我倆來說,是服公職以來工作最為順利、心情最愉快的時期,而孩子們的學習也表現優異,這已經是1961年嘉義師範畢業26年後的事了。   好景不常,丹鳳不幸罹患胰臟癌於1990年過世,父兼母職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兒子們很爭氣,先後就讀省立嘉中,並且考上理想的大學。這時雖然已經解嚴多年,但是黨國思潮依舊充斥校園,就連我服務的大崙國小學生,對於「五嶽三江是哪五嶽?哪三江?」「四川省有哪四條河流?」……等中國史地,背得滾瓜爛熟,但是詢問學校旁邊的水泥大排(嘉南大圳主幹線),則

毫無所悉,連嘉義縣和台南市界河八掌溪都沒聽過,這是當時遺留的不正常教育所致。記得兒子曾在上一課和阿里山森林鐵路有關的課程時,老師不經意地說,過去鄒族有一個人叫高英傑(家父高一生的口誤)的,很厲害,在森林鐵路十字路火車站阻擋火車呢!關於家父牽涉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事情,我本來對兒子們低調應對,因此他們對這些事件可以說一知半解,當他回家問我鄒族有沒有和爸爸同姓同名的惡霸阻擋過火車通行?我想不能再隱瞞了。後來我很仔細地讓他們了解家父為了提出台灣西部原住民高山自治縣的構想,被國民黨當局羅織新美農場貪污、匪諜、叛亂等罪名,和多名原住民一起被判死刑的事。國民黨政府在事件前後編造了多件污衊原住民菁英的假消息,

擋火車的「高山惡霸高一生」只是其中一項污衊的假消息罷了。從此,兒子們也開始關心受難事件的始末和背景。   轉眼之間,孩兒們長大,相繼離家求學、成家立業,鮮少和我當面交換意見或分享相關問題。為了讓兒子們能持續關心,我就提筆寫了〈台中下行列車〉和〈警官宿舍〉兩篇文章,純粹寫給兒子們了解,沒想到日本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先生看了我的〈台中下行列車〉隨筆後,鼓勵我多寫幾篇到日本「高一生(矢多一生)研究會」,因此增補了〈第一個部落回憶〉、〈嘉義強震〉、〈給油巴那〉等,交給研究會刊登。   2003年退休之後,妻子林娟微帶領我重回基督教長老會加恩教會,開始參與教會的各項事工,並且到住宅附近的嘉義基督教醫院

院牧部擔任志工,也有充分時間整理鄒族傳統歌曲及過去寫過的童謠,同時繼續書寫個人成長過程紀錄。當時的想法和過去一樣,想把我心中認定的三個時期(日治時期、戒嚴時期、現在的自由民主時期)的個人和家族的遭遇,讓兒孫們明瞭。就在前年,透過周婉窈老師的引介,魏淑貞總編和蔡明雲編輯得知我的論文拙作和幾篇隨筆收錄在日本《台湾原住民族の音樂と文化》(2013,草風館)裡,徵詢我出版的意願,她們的抬愛,讓我深深感動,也激勵了我寫作的意願和動力。   日治時代初期,鄒族還停留在小區塊的手鍬農業,部落型態是漁獵社會,在短短百年,三級跳來到工業社會、科學時代,衝擊是何等地大啊!但願拙作能讓大家對鄒族部落進步的過程有所

了解,我,原住民老人,由衷地期待。   2018.6.13 台中下行列車 父親被捕那年(1952年)的9月中,我和10位鄒族少年前往台中簡易師範先修班(補習班)就讀,班上共有10多位包括鄒族、泰雅、布農等在內的台灣西部山區原住民學生。這個班級是台中師範為了儲備原住民小學教師而設立的預備班,只要修業1年,即可直升台中師範簡易科(4年制),準備回家鄉服務。學校的佈告欄天天都有政治情況報告,也時時公布原住民的匪諜、貪污、叛亂等案,因為父親的案件也在列,學校老師同學對我異樣眼光的投射,或刻意疏離的動作,都使我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地位。雖然功課名列前茅,也受到幾位恩師的保護,還是免不了受到同學欺辱與排

斥。 1953年,先修班奉令解散,依成績先後,幸運被分發到台中第一中學(日治時的台中一中)初中部。當時的一中,除了優秀的台灣籍學生從中部各地考進來之外,也是當時外省籍子弟、華僑學生、山地籍學生指定就讀的學校。學校人數多、接觸面廣,除了級任老師之外,政治層面的話題已經很少出現在生活中。雖然嚴禁說日語,但台灣籍和山地籍的學生依然會大膽說上幾句日語、唱日本歌。其中有幾首是父親教我的童謠,哼唱之中,使我益發懷念起離家1年多的父親。 學校有1位中俄混血的女老師,黃昏時常常在教室裡拉小提琴,我常和幾位同學前往聆聽,夢想有一天也能夠和她一樣拉小提琴!可能我頻頻聆聽的緣故吧,有一次她突然以我想像不到的鄙視口氣

問我,你這個山地生怎也喜歡西洋音樂?我回答,我不但喜歡古典音樂,現在學校午休播放的「貝多芬第2交響曲」唱片,還是我從山上帶來的。老師又驚訝又懷疑的表情,充分顯示當時教育工作者對原住民狀況了解的缺乏。 想念父親的心思,不因功課的忙碌而消失,無罪開釋的期待在心中縈繞,租一部腳踏車,到距學校2公里的台中車站月台,目送下行(南下)列車,變成每個星期天的例行公事,希望見到父親的身影……雖然最後希望落空,但父親留給我的回憶,永遠烙印在我心中。

國土計畫下鄉村地區發展課題之探究 ——以嘉義縣水上鄉為例

為了解決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問題,作者陳江雄 這樣論述:

過去政府對於區域計畫非都市土地鄉村區或整個廣大鄉村地區採取管制的消極作為,並無透過一套規劃體系合理規劃不同型態鄉村聚落的集居環境,造成城鄉發展失衡。全國國土計畫明定應辦理「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並依鄉村聚落屬性分類為農業發展型農村聚落及工商發展型社區聚落,本文就就不同類型鄉村聚落面臨的問題作深入探究,供後續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擬訂之參考。 農村聚落已演化為農工商業併存的鄉村,農村聚落發展劃設目標為改善農民居住及農業生產已不合時宜,於土地空間配置上,除既有農業生產外,應結合農產品製造加工、倉儲、銷售等設施需求,農村聚落發展並應結合農業部門、工商業部門及都市發展部門,朝向整合式鄉村發展,

才能抑制人口不斷流失與老化。工商型態社區聚落已具備都市生活特徵,應擬定特定區計畫,或者降低擬定鄉街計畫之門檻及開發方式,置入都市計畫管轄,對於既有建成社區聚落,以「再發展區」概念,於周邊規劃配置基礎公共設施及改善都市防災系統,以符合實際發展現況。

上好一村:18個充滿Sun與Hope的小鎮故事

為了解決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問題,作者李昂、劉克襄、林文義 這樣論述:

  李昂、林文義、劉克襄 感動 聯手記錄──十八個動人的社區營造圓夢故事   唯有互相信任,敞開心門、打開家門,一起攜手同行,才能找回幸福圓滿的未來!   李昂:「接觸產生感動與愛。希望藉著我的書寫,讀者與我一樣,走入這些社區,並因而一起愛台灣,這生養我們的所在。」   林文義:「追隨他們走過由蕭索轉為新而美的社區,由夢成真的過程,不是作家在書寫,反而是向他們學習與感心。」   劉克襄:「經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社區,帶來的多樣面貌。這種生活價值的日積月累,我們也悄然看到了,島嶼未來的希望。」   2004 年四月底,信義房屋提出「社區一家贊助計劃」,大規模徵求社區營造提案,以五年為期,提撥總贊

助金額一億元的經費,幫助大家實現對家與社區的夢想,希望藉由社區改造計劃,找回「里仁為美」的中道力量,打破人際隔閡,促進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   四年過去,三位文壇重量級人物:李昂、劉克襄、林文義,感受到了這股熱力,於是攜手紀錄來自十八個村里的夢想、活力與感動。天下雜誌更情商榮獲葛萊美獎肯定的設計大師蕭青陽,統籌全書的形象與包裝,希望能把這份來自厝邊的熱情與熱力,接力傳下去! 作者簡介 李昂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戲劇碩士。二○○四年獲法國文化部頒「藝術文學騎士勛章」。著有《殺夫》、《花季》、《暗夜》、《迷園》、《北港香爐人人插》、《自傳�小說》、《看得見的鬼》、《貓咪與情人》、《漂流之旅》、《

花間迷情》、《鴛鴦春膳》等。 劉克襄   自然觀察旅遊作家、生態保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至地理文史的論述,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都曾潛心著墨。近年來創作主題多以小鎮旅遊、蔬果保育為主。曾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和自然旅遊指南等著作三十餘部。野菜方面有《失落的蔬果》一書。 林文義   一九五三年生於台灣台北市。主修大眾傳播。曾任出版社、雜誌社總編輯、報社記者、《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國會辦公室主任、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時政評論員。現專事寫作。十八歲初旅文學。散文行世三十年後潛心小說、五十三歲習詩。著有散文集《迷走尋路》、《幸福在他方》等三十多冊,小說

集《藍眼睛》《革命家的夜間生活》等六冊,詩集《旅人與戀人》。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等書。 1外公的澎湖灣──澎湖劉謦榕 李昂2花名在外的台灣馬蓋先──台灣蘭溪人文自然發展協會 李昂3當金針花還沒開的時候──花蓮赤柯山十三彎劇團 李昂4就來唱歌吧!──台東巴奈庫穗 李昂5把社區一家開著跑──花蓮牛犁社區 李昂6夫人牌志工──台北市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李昂7拔蘿蔔全台知──苗栗縣頭屋鄉獅潭社區發展協會 劉克襄8像活潑好學的孩童──台中西屯區何厝國小 劉克襄9稻草稈也能變黃金──台中市南屯區寶山社區 劉克襄10美麗的老人社區──南投縣長青村 劉克襄11偏遠小鄉的傳奇──雲林縣麥寮楊厝

社區 劉克襄12像紅磚穩健堆高──彰化大村鄉平和社區 劉克襄13不是離鄉人──台南市長榮社區 林文義14她的唇語,你的童夢──永康故事人沈采蓉 林文義15茉莉閃爍近湖岸──高雄市三民區寶華社區發展協會 林文義16野台高歌最好──高雄尚和歌仔戲梁越玲 林文義17糖廠鐵道一樂園──嘉義縣水上鄉大崙社區 林文義18桑椹數里向海──嘉義縣義竹鄉東榮社區 林文義

智慧校園新教育建構之研究—以水上國小之古校心藝為例

為了解決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的問題,作者蔡元富 這樣論述:

水上鄉,在歷史背景上,是嘉義地區最早開發之處。老校、古鎮,散發濃濃文化氛圍。在地理位置上,位處於嘉南平原幾何中心。居民以農作為主,稻穗結實纍纍、蓮花爭奇鬥艷,田園風光美不勝收。民風純樸,鄉民和樂建設家園。有捐地建廟者,有捐資興學者,有濟弱扶傾者。水上國小為當地最有歷史的學校,為鄉親服務百餘年。學生認真向學多才多藝,傳承愛鄉愛土民風。學子效法先賢,展現所學為慶典獻藝,活絡鄉民情感。此情此景足堪表率,本研究以電子書典藏此典範,期盼良善家園永續經營。2015年,行政院推行「ide@ Taiwan 2020 (創意臺灣) 政策白皮書」,準備迎接智慧生活的到來。智慧生活使得數位學習融入生活中,讓學校教

育結合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讓學習歷程更加完整。在數位學習上,期盼由環境面、資源面、素養面及應用面四個面向推動。本研究以水上鄉為範圍,檢視水上國小校內外四個面向,施行數位教育所具備的條件。以「體驗學習新校園」作為環境面範例;以「創意加值造風華」作為資源面範例;以「感恩惜福承永續」作為素養面範例;以「卓越校園興教育」作為應用面範例。並在此四個面向上建置數位教材,匯入Google Maps,建構數位學習範例。施行數位教育,讓鄉村也能與都市同步享受智慧生活。關鍵字:水上鄉、水上國小、智慧生活、數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