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酸痛無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四肢酸痛無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永武寫的 百歲運動 40歲以後的運動不一樣!:復健權威博士教你一天10分鐘,健康活到100歲! 和楊素卿,黃宗瀚的 為什麼你動不動就感冒?風邪‧情緒‧壓力‧作息失調(二版):感冒是百病之源,這樣做,對症治療兼預防:薰蒸、茶飲、食療、刮痧、耳珠療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很好!頭痛+畏寒+全身酸痛= 我中獎了! @ 胡言亂語 ... - 隨意窩也說明:我猜一定是我星期一在大樹家樓下吹風等他下班種下的因所結的果!! 一整個下午感覺愈來愈無力,然後快下班時覺得臉熱烘烘的,開始有暈眩感… 很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出色文化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最後網站渾身酸痛無力頭暈是怎麼回事 - Motics則補充:渾身酸痛四肢無力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熬夜和壓力大引起睡眠不足,出現頭暈、起床氣,還是時常頭暈情況很多。. 多數以下原因,小編給大家總結一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四肢酸痛無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百歲運動 40歲以後的運動不一樣!:復健權威博士教你一天10分鐘,健康活到100歲!

為了解決四肢酸痛無力的問題,作者羅永武 這樣論述:

  「守護健康的運動,有時也可能成為毒藥!」   40歲以後的運動不一樣!   請找出符合自身年紀與病症的「最佳強度」運動,別讓運動變成傷害。   ■ 從體能狀態推測預期壽命CHECK!   ■依年紀與病症選擇最佳運動與強度CHECK!   40歲的你,請理解並接受:   ‧身體的肌肉量每年都以1%比例減少。   ‧體力每年都在以10%的程度老化。   活到100歲已是趨勢,想將身體機能維持得更好、更持久。   請做這套全球都在推廣的百歲運動   韓國全民健康導師、運動復健專門醫學權威 羅永武博士   (國家足球代表隊、金妍兒、孫延在、朴世莉等知名選手的復健醫師)   專為40歲以上民

眾設計的百歲運動及復健法   →全身伸展+強化核心+各部位及對症運動   →簡單、好入門、容易持續、受傷風險低   →每天10分鐘,培養健康活到100的好肌力!   ◎中高齡者的運動祕笈   老化是造成肌肉與骨骼系統疾病的原因,   但錯誤的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傷害更大!   只要進行這一系列運動,   就可以放鬆因錯誤姿勢而緊繃的肌肉,   同時強化因缺乏訓練而萎縮的肌肉。   ★每天10分百歲運動   無論是誰都可以輕易上手,不需要擔心受傷。每天只要花10分鐘做這套12組動作的百歲運動,就可以訓練到全身每個部位,讓身體變得柔軟又結實。   ★百歲核心運動   核心運動以訓練身體最大中心軸

為主要目的,從肩胛骨、腹部、膝蓋直到腳踝。只要中心軸健壯,身體就不會晃動,能減少受傷機率。   ★各部位及對症百歲運動   全身肌肉是連結在一起的,只要有一個部位變虛弱,就會產生連鎖效應。因此,要特別針對痠痛部位周圍進行訓練,重新調整身體的平衡,讓身體免於受苦。   ■ 40歲之後的運動,請務必遵守下列原則:   1.相較於大量爆汗或者喘到無法說話的高強度運動,進行稍微有點難度的中強度運動,對防止老化與維護健康更有助益。   2.建議進行不受場地與時間限制的,可以每天規律做一輩子的運動。   3.與其為了健康強迫自己運動,可以簡單舒適進行的運動,反而會有加乘效果。   4.要做可以使用全身

關節與肌肉的運動,藉著這種類型的運動增強並維護身體的平衡。   5.40歲之後,身體就會具備得到各種潛在疾病以及受傷的風險。運動過程中與運動後,都不可以出現感到疼痛的狀況。   6.從最基礎的體能訓練開始。當身體訓練到某一個程度之後,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   7.每個年紀都有適合自己的「最佳強度」。建議依照自己的年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與強度。   ■ 依年紀選擇最佳運動   20~29歲: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運動。   30~39歲:伸展運動、對心肺循環系統有幫助運動。   40~49歲:高爾夫球、游泳、重量訓練、瑜珈等運動。   50~59歲:避免大量消耗體能的運動,建議做伸展運動、重量訓

練。   60歲以上:適度進行重量訓練,以及體操、保齡球、水中運動、桌球等運動。增加生活中的活動量。   ■不同疾病的運動建議   ‧肩膀痠痛:走路、慢跑、登山、水中走路、搖呼拉圈   ‧椎間盤突出:走路、游泳、伏地挺身、徒手做體操、踏步機   ‧脊椎狹窄症:游泳、登山、水中走路、騎腳踏車、騎飛輪腳踏車、上下樓梯   ‧膝關節炎:水中走路、瑜珈、徒手做體操、伏地挺身   ‧膝蓋半月軟骨受損:水中走路、游泳、輕鬆的走路、騎腳踏車、徒手做體操   ‧心血管疾病:走路、輕鬆的慢跑、徒手做體操 專業推薦   物理治療師‧網路紅人三個字 SunGuts   前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科副主任 吳定中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 林佩欣   醫學博士 張維新   身體的專家 龔威亦   (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羅永武博士   身為大韓民國健康導師的羅永武博士畢業於延世大學醫學大學的復健醫學科,並在同一所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從1996年開始擔任國家足球代表隊的主治醫師長達17年,曾經協助無數選手,同時也曾經是花式溜冰選手金妍兒、體操選手孫延在,以及高爾夫選手朴世莉的主治醫師。   羅博士於2004年創立韓國最初導入團體醫療體系的運動復健專門醫院Sol hospital,將運動復健的專業知識介紹給一般病患,讓很多人受惠。他將在照顧國家代表隊與一般病患中普遍發生的各種狀況與治療方法,

整理進本書中。   羅博士目前擔任大韓足球協會醫務分科副委員長、大韓冰上競技聯盟醫務委員會委員長、2018年平昌奧運義務專門委員、韓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KLPGA)醫務分科的委員,是名符其實的運動復健專門醫學的權威,目前正活躍於韓國的各種活動。   著有《不用動手術也可以治療》、《運動把我的身體搞壞了》、《醫師群建議的伸展運動》、《一天6分鐘,男人的力量來自於伸展》(書名皆為暫譯)等書籍。 譯者簡介 葛增慧   左腦與右腦兼備的專業韓文譯者。   翻譯領域涵蓋工業/商業文件、線上遊戲、文學小說。是閱讀狂熱分子,喜愛文字工作,也是韓劇的忠實觀眾。   前言:為了1

00歲的健康,從40歲開始動起來! PART 1    健康活到100歲,請問你準備好了嗎? I現在的你,身體情況如何? 1.從40歲開始,身體會發出警訊 2.壽命明明變長了,身體卻在退化 3.身體被舒適的姿勢搞壞了 4.身體的排列正在崩壞中 ﹝我的姿勢正確嗎?﹞ II是什麼導致身體的骨骼、關節與肌肉退化呢? 1.充滿空洞的骨骼 2.正在被磨損的膝蓋軟骨 3.越來越虛弱的肌肉 PART 2    從40歲開始改變運動方式 I應該要開始還是停止運動呢? 1.在40歲遇見老化 2.越來越差的體力是個問題 3.修復僵硬又痠痛的身體 ﹝檢查自己的基礎體能與預期壽命﹞ 4.變得更年輕,更健康! 5.

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的運動重要性 II 40歲之後,該做什麼樣的運動呢? 1.像以前那樣做運動,肯定會受傷 2.必須訓練關節與肌肉的柔軟度 3.能為身體帶來力量的運動 4.訓練身體中心的核心肌肉群 5.年紀越大,越要關注身體的平衡感 6.訂立適合自己年紀的運動原則 ﹝不同年紀需要的運動強度﹞ 7.在受傷或痠痛時改變運動方法 ﹝針對不同疾病的運動建議﹞ III現在馬上開始 1.第一步就是離開椅子 2.運用空檔時間,斷續做運動就夠了 PART 3    40歲開始的百歲運動 I「每天10分百歲運動」一路快活到100! 每天做10分鐘百歲運動 1.W形手勢伸展下巴/2.擰衣扭轉手臂 3.扭轉虛擬

鋼絲/4.雙手W形伸縮 5.貼緊手肘上抬/6.弓箭步轉身 7.伏地挺身/8.八方抬腿 9.骨盆傾斜運動/10.相撲選手走路 11.半蹲站/12.體操選手走路 II用「百歲核心運動」強化核心肌肉群 百歲核心運動 1.收縮肚臍/2.舉手提臀 3.平板撐體/4.爬行姿勢抬手腳   5.手撐椅挺身/6.弓箭步舉手   7.臀部後推/8.扶椅側抬腿   9.雙手交叉推膝/10.收縮肛門    III用「各部位百歲運動」恢復身體的平衡感    各部位百歲運動    1.合掌旋轉/2.推頭拉肩頸    3.伸懶腰抬腿/4.側躺扭轉擴胸     5.貓式拱背伸展/6.俯臥抬身    7.趴姿抬四肢/8.仰

臥抬臀走路    9.蹲馬步扭轉/10.坐姿扭轉    11.側躺開合膝蓋/12.開腿半蹲站    13.伸展小腿/14.腳踝互推    ﹝個人化運動計畫﹞ PART 4 對症百歲運動 I肩膀痠痛 1.手臂W形伸展/2.坐姿抬臀 II五十肩 1.旋轉肩膀/2.伸展手臂與關節 3.背後拉毛巾 III肩膀旋轉肌受傷 1.雙手互推練腕力/2.單手拉彈力帶 3.面牆伏地挺身 IV頸椎間盤突出 1.W形手勢前後伸展下巴/2.四方向強化頸部肌肉 V手肘痠痛 1.伸展手肘與手腕/2.按摩手肘 3.手腕啞鈴訓練 VI腕隧道症候群 1.伸展手腕/2.爬姿伸展手腕 3.雙手合掌互推/4.握杯上下伸展

VII椎間盤突出 1.坐姿收縮肚臍/2.橋式抬臀 3.趴姿抬手腳 VIII脊椎狹窄症 1.彎曲脊椎/2.貓式拱背伸展 3.坐姿伸展腰臀/4.躺姿抬身 IX側腰酸痛 1.站姿側邊伸展/2.爬姿側邊伸展 X背部疼痛 1.手臂往前伸展/2.背部棒棍按摩 3.用滾筒按摩背部 XI膝關節炎 1.靠牆蹲站/2.坐姿伸展腳踝 3.躺姿抬腿/4.按摩膝蓋 XI膝蓋軟骨軟化症 1.泡棉滾筒按摩大腿/2.側躺伸展大腿 XII足底筋膜炎 1.按摩足底筋膜/2.腳底按摩   3.腳趾抓毛巾/4.伸展腳丫 XIII腳踝扭傷 1.腳尖寫字/2.腳踝壓枕 XIV阿基里斯肌腱炎 1.踮腳尖/2.半蹲伸展  

3.泡棉滾筒按摩小腿   附錄:每天10分鐘的百歲運動   推薦序 前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科技術組副主任 吳定中   現代人因為生活及工作型態改變,手機、電腦不可或缺,衍生了許多骨骼與肌肉系統問題,導致長期姿勢不良,有背痠痛問題困擾的人非常多,耗費巨大醫療資源,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   最近有位牙醫界朋友,右手手臂內側的肌肉萎縮了,雙手手臂的肌肉大小完全不對稱,粗細差異非常明顯。以我們的專業來看,他應該去檢查右手內側肌肉萎縮的原因,看看是否為頸椎的神經壓迫,或脊髓壓迫,又或是肌肉病變所導致的。   最近國內健身的風氣非常盛行,大家都認為,自己經常腰痠背痛,一定是肌肉的力量不夠

,應該去鍛鍊一下腰部的肌肉。又有一說,「頸椎肌肉無力」是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我是不是應該去把肩頸的肌肉鍛鍊得有力一點,這樣才能夠承受工作的壓力,肩頸的肌肉才不會痠痛?乍聽之下,這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上還是得尋求專業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的診斷與評估,才能對症下藥,解決「痠痛」的問題!   羅永武醫師說:「身體被舒適的姿勢搞壞了!」   身體有206 塊骨頭形成支撐身體的骨架;還有650條肌肉,維持身體骨架的平衡,與協同骨骼產生身體各關節的活動。現代人對於肩頸痠痛及腰痠背痛有著錯誤的認知,以為這些問題都是跟肌肉的力量有直接的關係!其實,頸椎、腰椎或胸椎的病變,都跟「姿勢不良」有極大的關係,因為

長期不良的姿勢,導致於脊椎的結構受到不正常的過度壓力,進而造成整個脊椎的結構逐漸被破壞(如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附近的神經、肌肉、骨骼系統,而產生痠痛、無力、萎縮。如果究其原因,並不全然都是跟肌肉的力量有直接的關係,肌肉無力可能只是不良姿勢所造成的不當結果之一!   「骨骼肌」對於人體而言,除了協助關節活動之外,更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重要場所,尤其當身體遇到壓力或飢餓時,會將骨骼肌的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身體繼續運作。人類的肌肉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產生功能退化,要維持高齡長者的生活功能,肌肉與骨骼系統的健全缺一不可;因此,隨著年老引起的肌肉流失,可能進而造成衰弱,各項器官生理功能逐漸下降,若合併

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即為所謂的「肌少症」,是未來普遍要面對的課題。   所以,選擇適合及適當的運動,是維持身體骨骼與肌肉系統功能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不過度運動」,就不容易產生運動傷害。「選擇適當的運動」,就能提供關節適度活動,與維持良好的關節及肌肉功能。適度的肌肉收縮活動,能有效預防「廢用性肌肉萎縮」及「肌少症」。這些都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及活動力的不二法門。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 林佩欣   要活得老活得健康,運動養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越早開始養成運動習慣,效果越好。本書從復健醫師的專業觀點,強調多數人較需加強的肌力訓練運動,尤其是核心肌群,及年長後最需要的平衡能力,再加上可以解決

中年後容易出現的各種疼痛問題的簡單運動,非常具有可看性。 作者序 為了100歲的健康,從40歲開始動起來!   終於進入了人類可以活到100歲的時代。人們為了舒適的老後生活,努力積極地儲蓄、買保險、投資基金,然而,好像忽略了為老後生活準備「健康」這個項目。   進入老後生活之後,「活得健康開心」會比「活了多久」重要。很多人在退休後,才發現生活中的最大支出竟然是醫療費用,而且遠超過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支出。因此,投注心力經營健康,就等同於建構穩定的老後財務結構。   為了健康的生活,需要禁菸、飲酒不過量、不暴飲暴食、規律起居、減壓、管理血壓等,需要關心且遵守的項目實在太多了。在這些大小項

目裡,最重要的無疑是運動。運動是健康的親密夥伴。   然而,有太多人不知道該怎麼運動,或者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總以為只要認真努力就可以了。   40歲之後,需要改變運動的方式。過於頻繁勞累、需要流滿身大汗的運動方式,反而容易讓身體受傷。如果讓過重的人馬上開始做階梯運動,必然會造成膝蓋的負荷,在重訓時進行仰臥推舉(Bench Press),也會不小心拉傷肩膀的肌肉;腰部本來就比較弱的人,踢足球時也會不小心變成椎間盤突出等。這些錯誤的運動範例,都起因於沒有多加理解正確的運動方法。   這讓我決定撰寫本書,介紹40歲之後一定要知道的養生知識與運動方法。我以過去三十年在門診親自治療的實際範

例為依據,集結何時何地都能簡易上手的,簡單有效、零受傷風險的運動方法,編輯成一套「百歲運動」。   美國醫師埃利奧特‧若斯林(Elliott P. Joslin)曾說:「運動雖然占用日常生活時間,卻讓人生變長了。」在這本書裡介紹的百歲運動與養生訣竅,實際執行起來並不困難,我想任何人只要看過就能理解並跟著做。我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可以擁有幸福的老後生活。   ──羅永武 於 sol hospital診間 1 從40歲開始,身體會發出警訊 「因為肩膀痠痛而去醫院照X光做檢查,醫師卻說沒什麼問題,但肩膀還是覺得痠痛,到底是為什麼呢?」 「腰痛到感覺快斷掉了,腿也麻麻的。已經痛到影響日常生活了。

」 「晚上睡覺時,一躺下去就會覺得肩膀痠,痠到甚至想要剁掉肩膀。我這麼快就有五十肩了嗎?」 「即使睡醒也不覺得清爽,身體還是覺得緊繃痠痛,影響我一整天的心情。」 「覺得身體緊繃,所以拉筋做伸展,伸展時會聽到關節發出喀喀的碰撞聲音。做運動會不會反而出事啊?」 「腳趾頭麻麻的,腳底板也會痛,所以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別人還以為我得了關節炎。」 「手腕無時無刻都覺得腫脹。手指頭有時會忽然變得沒力,一不小心就鬆開手裡的東西。」 「總是疲倦又痠痛的感覺讓我覺得憂鬱,做什麼都不起勁。」 以上都是門診病患常訴說的困境,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或許至少經歷過一次類似的狀況。這些都是接近40歲的人們常會遇到的症狀。沒有發生

什麼特別的事故,疼痛卻突然從某一天開始好像怒濤一般席捲而來。 其實這些症狀並不是突如其來的,一開始只是讓人覺得有點不舒服而已,睡一覺起來就沒事,或者忙完後身體就會恢復正常,所以沒太在意它。接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體開始連續不舒服好幾天,疼痛程度從某一天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直到疼痛程度超過可以負荷的範圍時,才會抽空去醫院。 人們在看到皺紋或小腹時,總會產生「我也開始上年紀了」或是「無可奈何的變成中年了」的感覺。不過,當身體的感覺不如以前時,會更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年紀大了。以前連續幾天熬夜都撐得住,現在只要熬一個晚上,隔天腦子就整天覺得昏沉。以前喝酒喝多了,隔天上午依舊可以游刃有餘地完成工作,

現在只要喝多了,隔天連早上起床都覺得困難。這些都是因為年紀變大讓體力下滑所致。

為什麼你動不動就感冒?風邪‧情緒‧壓力‧作息失調(二版):感冒是百病之源,這樣做,對症治療兼預防:薰蒸、茶飲、食療、刮痧、耳珠療法

為了解決四肢酸痛無力的問題,作者楊素卿,黃宗瀚 這樣論述:

  搞懂體質+對症調理=百病不侵好體質!   很多人都認為感冒是小毛病,就算不看醫生,大概七到十天,身體就會自然復原,所以不用太在意。但,──真的沒事了嗎?   「奇怪,感冒好了之後,我就一直頭痛耶!」   「不知道為什麼,自從上次感冒後,我鼻子變得好敏感,動不動就打噴嚏。」   「感冒過後,我經常白天也咳、夜晚也咳,只是程度沒那麼劇烈,痰也很少……」      如果你從某次感冒後身體就開始出現一些變化,像是反覆感冒、感冒不容易好、小毛病不斷、身體虛弱、久病不癒、小病變大病……等等,依照中醫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感冒沒有治好,或者感冒治錯成為「壞病」,讓外邪伏藏在體內變成「伏邪」,繼續在體

內破壞的結果。因此中醫認為,感冒絕對是萬病之源,不能等閒視之!   感冒不根治,小心留下後遺症!   為什麼中醫會這麼嚴肅看待小感冒呢?那是因為感冒除了影響呼吸系統、腸胃系統外,一旦讓它潛伏在人體中,它就會趁機對我們的五臟六腑、經絡系統、皮肉筋骨伸出魔爪。   例如感冒一開始受到外邪入侵,常見皮膚、口鼻失守,這時會出現發冷、發熱、流鼻水等現象。接著外邪向經絡前進,阻擋了氣血的運行,造成全身痠痛,並長驅直入至肺臟,引發咳嗽、痰多、慢性支氣管炎,甚至氣喘。另外,當肺功能亮起紅燈,脾和腎也會遭受波及,這時候,就可能出現消化功能不良、缺乏食慾、四肢倦懶、全身疲累等症狀。   此外,體內水分代謝

也會發生障礙,若水患發生在心,就會引起胸悶、心悸、心血管疾病、風濕性心臟病等;若發生在腸胃,則引起噁心、腹瀉等不適;若發生在經絡或筋骨,可能出現肩頸痠痛、腰痛,甚至關節痠痛、肌肉無力;若發生在皮膚,或許導致搔癢、濕疹。   大多數人經過服藥、休息後,表面上不舒服的症狀解除了,以為感冒好了,但事實上,身體的防禦系統已遭風邪破壞。如果感冒沒有運用適當中藥,以及刮痧、按摩、藥膳等外治法來趕走風邪,它就會持續駐留體內,一逮到機會便伺機而動、大肆破壞,有時就算只是一次小感冒,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引起重大疾病,甚至奪走生命!   2大名中醫聯手教你終結感冒、預防百病、體質養生   有感於現代人常為

感冒病根所苦,導致百病叢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資深中醫師楊素卿,與上海鼎瀚中醫院長黃宗瀚共同聯手,結合老祖宗智慧與臨床看診經驗,傾力傳授中醫4大外治法:「藥膳食療」、「口鼻薰蒸」、「泡足浴」、「穴位按摩」,以及獨家秘方耳珠療法,針對7大體質,根治疾病。教你如何緩解發燒、咳嗽、頭痛、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腹瀉、全身痠痛等感冒8大症狀。   像是「冷底」的人容易罹患風寒型發燒,也就是怕冷、低溫高燒,這時可用荊芥防風泡薰蒸浴加刮膀胱經,如果是「熱底」的人罹患風熱型高燒,發燒時容易高燒不退、身體燥熱,鼻涕或痰濃稠且黃,可用用蘆根柴胡做口鼻薰蒸與泡足浴,或喝銀花魚腥草茶,可有效散熱退燒。   若是「

冷底」的人罹患風寒型咳嗽,咳嗽時怕冷、痰清,咳到上氣不接下氣,可用熱水袋敷背、甘桔紫苑熱熏氣療,或按一按列缺穴和合谷穴,都可緩解咳嗽;一吹到風就頭痛的人,煮艾葉水熱敷後腦勺,可有效減輕頭痛……等等,每一種都是針對不同體質、對症有效的良方,而且方法簡單易上手。   除了傳授緩解症狀、根治感冒的DIY妙招,本書作者還傾囊相授杜絕流感與感冒的法寶──中藥香囊、耳珠療法和食療,幫你全方位提升免疫力、養成百病不侵的好體質。像是有助活血行氣的艾葉、補氣益血的肉桂,可做成冬季專屬防流感香囊:只要按一按耳朵穴位,就可促進氣血循環,預防感冒;龍眼乾+紅棗泡茶喝,可強身健體,特別適合銀髮族、產後婦女與體質虛弱者

。本書還特別附上適用各種體質的「24節氣養生飲」,作法簡單、人人都可以飲用,讓你感冒、流感不上身!(原書名:從此不再感冒) 本書特色   2大名中醫聯手教你終結感冒、預防百病、體質養生:擁有四十多年臨床經驗的資深女中醫師楊素卿,與上海首位執業的台灣籍中醫師黃宗瀚,聯手打造台灣第一本破解各種感冒症狀、預防百病的體質養生書!傾力傳授老祖宗生活智慧,教你因人施治掌握感冒照料重點和方法,避免感冒威脅、重拾健康。   破除10大感冒迷思,再也不怕留下病根:你認為「感冒沒什麼」、「感冒自己會好」、「感冒是吹到風引起的」嗎?錯!本書告訴你,感冒後身體變差、動不動就感冒、久病不癒或小病變大病,都是感冒未

根治所留下的後遺症,當身體的防禦系統不足或出現漏洞,大小病症就會接連不斷,甚至因小病死亡,感冒可說是萬病之源,千萬不能輕忽。   10分鐘快速檢測,讓你掌握自己體質:你有試過感冒時喝薑茶、枇杷膏,喉嚨痛時用鹽水漱口、喝檸檬水,或發燒時泡熱水澡、蓋棉被逼汗……等,對別人有效對你卻沒效的經驗嗎?這是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的緣故,想知道自己適合哪種療法,就要先知道自己的體質。本書提供「7大體質檢測表」,只要10分鐘,就能掌握自身體質,用對的方法根治感冒。   針對體質,一舉殲滅感冒各種症狀:除了吃藥還有什麼治感冒的方法呢?本書提供口鼻薰蒸、泡足浴、藥膳茶飲、穴位按摩等破解各種感冒症狀的4大對症療法,

例如:俗稱冷底的陽虛體質,咳嗽時以紫菀+甘草+桔梗+熱水做「口鼻薰蒸」,可止咳化痰;頭痛時用生薑+紫蘇葉煮「茶飲」來喝,可緩解頭痛。而熱底的陽盛體質,發燒時做背部刮痧的「穴位按摩」,有助散熱降溫;鼻涕或痰黃且濃稠時,用金銀花+菊花+薄荷做「泡足浴」,可解熱、抗發炎……等,療法多元且完整,可依個人狀況挑選使用,便利又實用。   老祖宗智法寶,預防流感&感冒有撇步:本書特別提供「預防流感」與「預防感冒」的2大法寶:(1)中藥香囊──依春、夏、秋、冬與長夏等季節佩戴,讓你強化抗菌力,輕鬆「預防流感」;(2)耳珠&食療──依個人體質,透過刺激耳珠來疏通經絡穴位、促進氣血循環、強身健體,並搭配食物和藥

材性味來改善體質弱點,達到「預防感冒」的效果,讓你有如金鐘罩鐵布衫護體,不怕病來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