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號公園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四號公園 - 我們的島- 公共電視也說明:但隨著社會變遷,人口大量湧入中永和地區,原本的公園預定地,紛紛遭到變更,悠閒的花園成了擁擠的樂園。永和市境內只成立了一號公園,又稱為仁愛公園。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陳梅卿所指導 李禮仁的 日治中期臺灣方面委員制度研究(1923-1937) (2020),提出四號公園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方面委員、社會事業、生活調查、生活保護指導、防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士娟所指導 蘇容子的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營造業、協志商會(號)、林煶灶、大同公司的重點而找出了 四號公園由來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景點】木柵景點|小坑溪文學步道~充滿文學氣息的森林 ...則補充:這就是小坑溪文學步道名字的由來, ... 這裡有個小小公園,公園內設置了小朋友的溜滑梯遊具, ... 文山區特色公園|萬芳四號公園兒童遊戲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四號公園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中期臺灣方面委員制度研究(1923-1937)

為了解決四號公園由來的問題,作者李禮仁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方面委員制度這樣一個近代化的社會事業,如何在日治中期臺灣社會中,開展新的救助模式及其影響,並對該制度做一檢討與評價。方面委員制度為日本在「社會連帶」觀念下,引進臺灣的新興救貧制度。為了達到徹底的救助,以解決傳統上漏救與濫救的問題,方面委員制度透過設定責任區域,委託公益人士來進行救助活動,強調在救助之前,先進行充分的生活調查,以篩選出有救助需求的人,再給予適當的救助。本研究闡述方面委員如何透過「生活調查」與「生活保護指導」,以及與支援團體合作,來達到「防貧」的實踐,並呈現臺灣社會對方面委員制度的適應情形。 從方面委員制度的實施,可觀察到國家藉由行政制度,將以往保甲、警察等進行

的生活調查,以及各種慈善團體、社會事業設施等救助資源,整合成以方面委員制度為中心的救助體系,並作為地方行政的輔助機關。研究發現,方面委員救助的對象是以客觀的方法取得,救助的執行也是以客觀的方式進行,顯現出方面委員在救助方法上的進步。方面委員制度這種用近代化的調查方法,再進行近代化的救助,並巧妙地改良傳統救助模式,以達到柔性的社會控制,是該制度在殖民統治上的貢獻。而作為新興中產階級之方面委員,在社會事業上,彷彿有取代傳統鄉紳,成為政府與地方上新的協力關係。從本文可察覺到,臺灣在日治時期,就已發展出類似現代社工制度的芻形,因此可以視方面委員制度為臺灣現代社工制度的一個過渡階段。關鍵字:方面委員、社

會事業、生活調查、生活保護指導、防貧、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

為了解決四號公園由來的問題,作者蘇容子 這樣論述:

協志商會(1918-1951)是日本殖民臺灣期間由臺籍人士林煶灶(林尚志)所經營的營造公司,主要負責的項目是道路建設、橋樑等基礎工程,1937年卻承攬了臺北電話交換局(中華電信博愛路服務中心),爾後1940年負責臺北市役所(行政院)興建工程,在當時要能夠與日人營造公司競爭著實不易,協志商號能夠承攬這兩項工程,足以證明臺籍業者能力可與日人公司競爭;另一方面也可凸顯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實業教育重視的情況,臺籍分子能夠接受技術性的教育,更有機會可以獨當一面。 林煶灶1915年畢業於工業講習所(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科(原木工本科)畢業之後曾任職於高石組,直到1918年自行創業,初期階段活動區

域是在萬華新富町、綠町,直到1940年才搬至宮前町,隔年併購大同鐵工所(大同公司),並且在1942年成立大同技能者養成所(私立大同高中),同年交棒給林挺生(1942-2005)。從協志商會到大同公司,由營造業起家,跨足鋼鐵業、家電事業、教育及出版業等等。 此研究的期間是在協志營造業發展階段,研究目的是希望了解臺籍企業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階段的縮影,時局變動對於營造業造成哪些不利的因素,過去能與日本營造廠競爭的臺籍營造業者,面臨放棄本業轉型投資其他產業,從中亦可觀察到近代臺灣產業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