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澔貞、郭育任、翁儷芯寫的 台灣的國家步道 和郭育任等的 鳥瞰台灣山:台灣五大山脈空中巡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育達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管理系碩士班 李義祥所指導 徐惠玲的 登山涉入、流暢體驗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以竹苗地區為例 (2021),提出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登山者、登山涉入、流暢體驗、幸福感。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家仰所指導 吳嘉峰的 望月峰登山步道執行工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步道、望月峰、生態、遊憩動機、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的國家步道

為了解決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問題,作者林澔貞、郭育任、翁儷芯 這樣論述:

  國家步道有別於一般地區性的步道,林務局與學者們將之定義為「位處台灣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區,經過審慎勘察遴選所指認的國家級步行體驗廊道,其步道本身除應具備台灣地區自然人文資源或景觀美質的代表性外,並應能提供國民生態旅遊、自然體驗、環境教育、休閒遊憩、與景觀欣賞等機會。」   本書以國家步道建置過程及介紹為主軸,從國家步道系統如何建立開始,一路認識十四條主要的國家步道,也隨著作者穿梭在人文與自然的時空中,深度了解國家步道的來龍去脈。 本書特色 1.三位作者皆與國家步道系統的建置有密切關係,他們以文以精采圖片娓娓道來國家步道的動人之處。 2.精采的國家步道照片搭配精準的國家步道地圖,一氣呵成介紹

國家級步道的磅礡。 3.隨書附贈台灣國家步道分布範圍及生態解說海報。 作者簡介 郭育任   1961年生於台南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管理碩士,現任職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自十五歲第一次攀登大霸尖山後,即與台灣的山林結下深厚的情緣,近三十年來出入台灣的高山地區達上百次。曾任華岡登山社第十九屆社長、指導老師、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秘書長等職務。近年來投入台灣國家步道系統的建置工作,除完成「國家步道系統藍圖規劃」等計畫外,亦參與「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國家步道網站建置」等事項之推動。 林澔貞   台灣大學森林學碩士,因對山林花草之濃厚興趣而投入森林學領域。曾擔任林務局森林育樂組服務課課長、遊樂科

科長、專門委員,現為森林育樂組組長。參與推動森林育樂事務近25年,對於森林資源評估規劃、森林遊樂區規劃建設、經營管理及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等均深入參與,更伴隨著台灣的國家步道逐步建置發展且具體成形,得以悠遊古道歷史,舒展愛山愛林之興趣。 翁儷芯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博士,曾擔任墾丁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對許多事情都充滿興趣,尤其是自然山林的一切。現為林務局森林育樂組視察,自任公職以來即與步道計畫同步成長,近10年來舉凡計畫研擬、籌畫創新至各階段作業策劃執行,如資源調查、藍圖規劃、設計準則、經管維護、環境監測、環教解說、網頁建置、推廣行銷、公眾參與等,均為第一線參與人員。

登山涉入、流暢體驗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以竹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問題,作者徐惠玲 這樣論述:

登山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個體幸福感受,持續涉入休閒活動,不僅可舒緩生活壓力、減少負面情緒,並且能提高生活品質。登山活動 近年來已成為一股風潮,人們藉由登山活動,挑戰自我達成目標,提升自我成就感進而引發心中的幸福感。本研究探討竹苗地區登山者之登山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問卷調查做為研究工具,SPSS套裝軟體進行分析。實證研究結果重點摘錄如下:一、在登山涉入「重要性」構面的看法方面,年齡越長者認同度高於年齡越年輕者;教育程度越高者對登山涉入「重要性」、「象徵性」二個構面認同度高於教育程度越低者;每年登山花費及登山次數越高者對登山涉入「重要性」、「愉悅性」、「象徵性」等各個構面認同度高於每

年登山花費及登山次數越低者。二、在流暢體驗「清楚的目標」構面的看法方面,年齡越輕者認同度高於年齡越長者;每年登山花費及登山次數越高者對流暢體驗「清楚的目標」、「明確的回饋」、「全神貫注」、「潛在的控制感」、「自成性經驗」等各構面認同度高於每年登山花費及登山次數越低者。三、教育程度越高者對幸福感「自我肯定」、「人際關係」二構面的看法方面,教育程度越高者認同度高於越低者;每年登山花費及登山次數越高者對幸福感「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等各構面認同度高於每年登山花費及登山次數越低者。四、登山涉入對流暢體驗有正向顯著影響,其中「愉悅性」和「象徵性」構面對流暢體驗影響比較顯著;登山涉入對幸福

感有正向顯著影響,其中「象徵性」構面對幸福感影響比較顯著;流暢體驗對幸福感有正向顯著影響,其中「潛在控制感」、「自成性經驗」構面對幸福感影響比較顯著。

鳥瞰台灣山:台灣五大山脈空中巡遊

為了解決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問題,作者郭育任等 這樣論述:

★無論您是熱愛登山的山岳達人或是從未親炙高山的平地一族,這本書都是您不能錯過的視覺與心靈雙重饗宴。煩惱沒時間或沒體力登山嗎?來,讓本書以鷹眼般的鏡頭,帶您如騰雲駕霧般,空臨台灣五大山脈現場,一次飽覽群山峻嶺、蜿蜒河川、曲折海岸,以及依山而存的聚落與道路…… ★台灣島上有五分之三是山地地形,要了解台灣地理,不能不認識台灣高山。本書為首部針對台灣山林的空拍全紀錄,提供前所未見的宏觀角度與全新視野,充分展現攝影藝術之美與豐富的知識內涵,是新世紀震撼的高山地誌觀察紀錄,更是了解台灣國土的最佳地理工具書。 ★全書涵蓋台灣五大山脈及歷史步道;由北到南,由西到東,全台高山完整大飛行。結合空拍圖、地圖

、辨識圖、手繪圖,以及名家文字導覽,精選編製三十八個單元,讓您一次盡覽台灣山林的完全美感與深度。 本書特色 ★最精采懾人的空照圖:精選近百張高空攝影名師陳敏明的震撼山林空拍圖,帶領您身歷其境,親臨高空,盡覽玉山、中央、雪山、海岸及阿里山等五大山脈動人的真實地貌,張張都是珍罕的土地見證。 ★陣容最堅強的名家空中導覽:特聘劉克襄、郭育任、陳文翔、朱惠菁、林柏壽等五位山人,娓娓道盡山語。從獨特的角度,針對每一張空拍圖作深入淺出的解讀導覽,說古道今、談情說理,山中有人故事、人心中有山的記憶,每座山因此有了生動的表情和個性。 ★最詳明清晰的標示圖:配合空照圖,詳細製作數十張明確完整的辨識圖與地圖,

一一標示出空照圖範圍、拍攝方向與重要地標,讓您迅速掌握每一座山與踇一處地景的精髓。 ★最精緻動人的手繪圖:特邀生態畫家黃崑謀,為台灣山林精心繪製數十幅自然與人文的細膩插畫,以另一種方式展現了蘊藏在台灣山林裡的美感與深度。 ★最真心熱情的推薦:王鑫(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夏雄(台灣山岳雜誌總編輯)、郭城孟(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翁注賢(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理事長)、黃宗和(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理事長)……等人一致熱情推薦。 作者簡介【攝影者】陳敏明  1953年生於花蓮。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私立日本大學藝術學院攝影學系畢業,同學院研究所結業。從事專業攝影及空中攝

影二十年,曾於國內舉辦多次攝影展,作品有《大台北空中散步》、《大台北天地遊》、《海岸之旅》等。  橫跨數年時間,拍攝台灣山林國家步道,一次又一次飛越高聳交錯的峰巒,紋理變化無盡的絕壁,彷若游泳在綠色多樣的深海綠珊瑚林?堙A兒時故居附近的稜線背後原來是另一個無止盡的碧綠白雲與山嶺交織似多樣世界,走下飛機時恍如一夢。 【撰文者】郭育任  1961年生於台南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碩士,現任職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自十五歲第一次攀登大霸尖山後,即與台灣的山林結下深厚的情緣,近卅年來出入台灣的高山地區達上百次,曾任華岡登山社第十九屆社長、指導老師、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秘書長等職  務。近年來投

入台灣國家步道系統的建置工作,除完成「國家步道系統藍圖規劃」等計畫外,亦參與「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國家步道網站建置」等多項事項之推動。 劉克襄  長期從事舊路、古道、郊山、高山的探勘和自然觀察,並擔任嚮導解說。年輕時不知為何喜愛登山,可能只是喜歡背著背包,不停地走路。中年時,周遭平原和海岸,能走的地方不多了,遂步步走入山區。喜歡攤開地圖,尋找富有創意的旅行路線,或者嘗試推翻過去舊有的旅行思維,摸索出一種率性和單純的滿足。相關著作有《台灣舊路踏查記》、《福爾摩沙大旅行》、《北台灣漫遊》等。 朱惠菁  政治大學廣電系、東華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畢業。國中時因為閱讀一本內容涉及攀岩的少女漫畫而嚮往

登山。大學時開始攀登高山,近年來登山多結合自然資源調查,經歷難得;近年亦隨外子走訪台北近郊低海拔山區。在登山中學習認識身體與自然的奧妙,感謝上天賦予的機會和能力,甘心用蘿蔔腿換取登山的可能。曾任職雜誌社採訪編輯、出版社編輯。 陳文翔  台北市人,第二故鄉西雅圖,台大登山社還未完全畢業。從小就跟爸爸上山,歷經建中山社、台大山社,以及台大教職員登山會。雖絕非虎背熊腰型,卻明顯感染山癌,雖任職大學醫院,卻對自己的毛病束手無策,難以治癒,每逢假日陰雨無法爬山,就終日惶惶不能自已。多年  前曾塗鴉有滯銷書《南湖記事》一本,描寫少年時輕狂的往事,也曾主推丹大地區勘查,至今仍無法忘懷初見丹大西溪時心靈的悸動

。現在致力於培養九歲兒子為接班人,遺憾的是似乎相當不易。 林柏壽  台北內湖人,淡江大學野鳥社畢業。大學時代參加賞鳥活動,因颱風在山上渡過與雲霧為伍的一週,與山結下不解之緣。從上山找鳥,轉而變成獨力登山的狂熱山友,或許是無法忘懷蹲坐山巔時那種寧靜之感吧!後因工作關係認識台東布農族人,山成為我們共通的語言,也因而有了一個響亮的布農名字:阿里曼。現為空間工作者,台灣猛禽研究會會員。 【繪圖者】黃崑謀  台東出生。大自然是重要的良師益友。從事繪圖工作多年,接觸題材潢泛,每接觸一種,就如同上了寶貴的一課,此次能參與本書編製,進行台灣五大山脈的主要生態圖繪,對自己是一項新的挑戰,同時也開展了更新的視野。

  相關作品見於《台灣昆蟲大發現》、《台北古蹟偵探遊》、《大台北空中散步》、《台灣山林空中散步》、《蕨類入門》,以及兒童繪本《有一棵植物叫龍葵》、《帶不走的小蝸牛》、《無尾鳳蝶的生日》、《五月木棉飛》等。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

望月峰登山步道執行工作研究

為了解決國家步道系統設計規範的問題,作者吳嘉峰 這樣論述:

霧峰地區大半屬山陵地區,擁有多樣生態資源,步道群系統分布山區或都會近郊,轄內人文景觀多且具歷史意義。為能提供民眾接觸大自然的休憩設施,並串連既有步道及周邊相關景點,計畫施作望月峰-獻堂登山步道(初始計畫名稱為本堂公園步道),本篇報告從最初的計畫緣起與發想、現場勘查與地籍調查、經費的爭取、設計與施作到完成,盡可能紀錄本步道執行實況,並參酌相關文獻衡酌現地狀況將步道型態將以分類,就步道所處地質地形分析步道適應的型態,盡可能縮小施工空間降低對生態的影響,評估採用步道鋪面、階梯形式、欄杆型態、排水、觀景平台、附屬設施、入口意象等樣式設計工法與材料,為能確保工程品質並如期完工,施工期間進行7次工程

督導,計畫歷時10月有餘完工。 望月峰登山步道完成後,與鄰近三條步道所形成近郊環狀步道,本研究將以問卷方式瞭解以遊客的觀點對這4條步道的特性進行綜合比較。另一方面也將探索遊客對於這四條步道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並將遊憩動機分別以「推動機」與「拉動機」加以探討與滿意度之關係,經假設實證,遊客的遊憩動機(包括整體、「推動機」與「拉動機」)與滿意度均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