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自然科學教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小自然科學教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穎沺,黃鴻博,劉湘瑤,盧玉玲寫的 素養導向系列叢書:國小自然科學教材教法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屏東大學 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 郭碧祝所指導 陳輝雲的 以概念圖探討八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版本在輔助閱讀理解上的差異 (2016),提出國小自然科學教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概念圖、有機化合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蔣佳玲所指導 廖英秀的 花東地區國小教師星座教學現況與困境之調查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星座教學、國小天文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小自然科學教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小自然科學教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素養導向系列叢書:國小自然科學教材教法

為了解決國小自然科學教材的問題,作者吳穎沺,黃鴻博,劉湘瑤,盧玉玲 這樣論述:

國小自然科學教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0302民代贈熱感應儀 助三蘆校園提升防疫能力 (凱擘大台北數位新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紅外線熱感應儀需求量大增,目前更是全台大缺貨,在有錢都買不到的情況下,新北市議員王威元緊急連絡廠商,將原本要出口的熱感應儀留下來,贈送給三蘆區多所學校使用,大幅提升校園的防疫能力。
-----------------------------------------------------------------
[現場]
為了加速學生入校量測體溫的速度,減輕教職員和家長義工的人力負擔,新北市議員王威元緊急連絡廠商,將原本要出口的熱感應儀留下來,並在三重五華國小內裝設一台。雖然這台高規格的熱感應儀要價40萬元,但能有效提升校園防疫層次,並納入日後自然科學教材中,王威元認為相當值得。
[訪問]新北市議員//王威元(雖然價格有點高,但能提升校園防疫層次,另外在疫情結束後,這台儀器可納入自然科學的教材中,讓學生觀察自然生物體溫的變化,所以雖然貴但花的值得。)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紅外線熱感應儀需求量大增,目前更是全台大缺貨,在有錢都買不到的情況下,能獲得民代的捐贈,五華國小校長吳正雄相當感激。
[訪問]五華國小 校長//吳正雄(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很感謝各界對學校學生的關心,特別感謝王威元議員捐助我們學校熱感應儀,來監測學生的體溫,不僅加快速度,也減少人力。)

王威元這次利用議員建議款購買多台熱感應儀,包括五華國小、鷺江國小、仁愛國小、重陽國小以及三重國高中等,都已陸續裝設完成,將可望大幅提升校園的防疫能力。

羅綸宏 採訪報導 (三重區/疫情防治)
凱擘大台北數位新聞 最專業的市政頻道 完整影音連結

以概念圖探討八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版本在輔助閱讀理解上的差異

為了解決國小自然科學教材的問題,作者陳輝雲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兩種版本的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以八年級下學期的「有機化合物」單元來探討這兩種版本對於學生以閱讀教科書的方式來學習的助益。研究參與者包括尚未學習過「有機化合物」單元的七年級生、已經學習過此單元的八年級生,以及超過十年未接觸此單元內容的成人各8名,共計24人。研究採拉丁方格設計,隨機選取各組4人先閱讀「國編版」再閱讀「民間版」,另外4人則閱讀順序相反。研究參與者的閱讀理解以概念圖的方式呈現,請受測者在閱讀教科書之前先以概念圖的方式畫出自己對於「有機化合物」的認知(閱讀前概念圖C0),再分別閱讀教科書中「有機化合物」課文內容後畫出第一次閱讀後的概念圖(C1),接下來換另一個版本並畫

出第二次閱讀後概念圖(C2)。另外,為進一步了解讀者除了概念理解之外的感受,也同時針對各概念圖的內容與教科書編排等方面對讀者進行訪談與問卷填寫。資料分析是依據學者Novak & Gowin(1984)的概念圖評分準則(關係1分、階層5分、舉例1分、交叉聯結10分)分別對每張概念圖進行計分。另外,也將概念圖的內容分為「定義」、「歷史」、「分類」與「組成」來進一步分析閱讀理解的改變。以概念圖評分準則進行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顯示,兩種版本的閱讀順序對於閱讀理解有顯著差異,先閱讀「國編版」再閱讀「民間版」,可以達到較好的閱讀理解。而在只閱讀一種版本的情況下,「民間版」的閱讀理解效果比「國編版」在概念圖的得

分上更具顯著優勢。當進一步分析概念圖的內容時可以發現,「國編版」在「定義」、「歷史」、「分類」的部分較佳,而「民間版」則因為有大量的舉例來輔助,因此更有助於「組成」部分的理解。此外,根據訪談與問卷資料的內容分析,顯示出「民間版」在內容上著重科學的探究與實作,也涵蓋豐富的舉例,較能幫助學生將課本內容跟日常生活做連結,達到更深刻的學習成效。綜上所述可知,「國編版」所提供的基本知識架構可幫助讀者具備整體概念,而「民間版」所提供的生活化實例則有助於讀者進一步釐清概念。

花東地區國小教師星座教學現況與困境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國小自然科學教材的問題,作者廖英秀 這樣論述:

研究旨在瞭解花東地區國小教師星座教學的理念、現況、教學困境與所需的外部支持為何。以自編「國小教師星座教學現況與困境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對97學年度公立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任課教師進行普查。共發出問卷222份,有效回收170份,可用率76.5%。並訪談31位教師。所獲主要結果如下: 花東地區國小教師對於星座教學的教學理念主要有四:教師應協助學生「操作與製作星座盤,並用於戶外觀測」、「瞭解恆星運行的規律」、「學習基本概念及培養興趣」與「將天文知識應用至日常生活中」。教師認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為:「能引發學生對星空的興趣,進而主動探索」。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教師以「講述法」與「星

座盤、仰角器使用練習」進行教學,而其他教學方式,如「實物排列模擬星座」、「參觀天文台或星象館」、「專題研究」等,顯少被教師所運用。教師常用的教學器材為「星座盤」、「指北針」、「電腦」與「教學光碟」;評量方式以「紙筆測驗」、「習作習寫」與「在教室內操作觀星工具(含星座、仰角測器、指北針等)的情形」為最多,各佔八成以上。所需外部支持依高低排列為「分享教學經驗與資源」、「增加教學知能與觀星教學協助」及「強化教學資源與設施」,且不同背景教師的需求感受差異不大。教師對星座教學持有之觀點為:(一)學生在宇宙空間與星星運行的相關概念應加強,且應知道星星是恆星,並了解星星的顏色、亮度與星等的概念。(二)有關星

座故事與星座名稱的認識可採多樣化,以加深學生對其之感受。(三)要能實際觀測星空不易,且學生於戶外進行星座辨認時,會產生許多問題與障礙,有待克服。(四)教學要能將知識運用於生活。(五)教學者之天文知識與素養須加強。(六)應改進相關軟硬體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