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 鋼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考 鋼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岳南寫的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 和(英)凱瑟琳·迪恩的 克里姆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湖南美術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郭芳忠所指導 呂佳玲的 漢隸三頌書法藝術研究 (2009),提出國考 鋼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三頌、漢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考 鋼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

為了解決國考 鋼筆的問題,作者岳南 這樣論述:

考古紀實作家岳南繼《李莊往事》與《南渡北歸》兩部巨作, 再現戰火下人文大師與理工學者們的凜凜風骨。   1940年,因躲避日軍的猛烈轟炸,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李莊,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也先後輾轉而來,一時間,眾多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彙聚李莊——這個被傅斯年戲稱「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從此成為「自由中國的心臟」。   這群南渡的「下江人」不僅要面對饑餓、病痛與死亡威脅,還共同歷經土匪來襲、駭人聽聞的「研究院吃人」事件,其中更少不了因相知相惜所萌生的情愫。然而,1946年國共戰爭的砲火再起,迫使這批知識分子再度分道揚鑣......   

透過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大師後人、李莊故人的口述紀錄,再加上作者酣暢的文筆,讓我們看見學人領袖傅斯年的霸氣、考古學大師李濟的耿介、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的守拙、中國藝術欣賞大師李霖燦的慢工細活、中國建築學之父梁思成的苦心孤詣、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時憂世……。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以及東亞學術圈的傲人成就!   各界感動推薦   李乾朗(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系客座教授)   周功鑫(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夏鑄九(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力俊(清華大學前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文茜(中天「文茜的世界周報」節目主持人)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研院近

史所前所長)   陳建守(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賀陳弘(清華大學校長)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作者簡介 岳南   原名岳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歷任宣傳幹事、編輯、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12部,有英、日、韓、法、德文版,其中《風雪定陵》榮獲中國時報1996年十大好書獎。另有《南渡北歸》、《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10餘部。《南渡北歸》三部曲出版後,在海內外引起轟

動,《亞洲週刊》評其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其為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推薦序  文字的品相 推薦序 長溝流月去無聲 自  序  假如當年沒有李莊 序 章      第一章 淪陷與流亡      逃出北平      清華園結義      殷墟考古發掘 第二章 南渡自應思往事      長沙、長沙      今天到了昆明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 第三章 揚子江頭第一古鎮             三大家族的合縱連橫      從昆明到李莊     「研究院吃人」事件 第四章 險象環生的山坳      揭開「吃人

」的祕密      清華校長梅貽琦李莊遇匪      史語所被劫案 第五章 李莊剿匪記      同濟校友與兵工製造      川南匪患      沉屍揚子江 第六章 亂離之世      金岳霖來到李莊      林徽因的病與老金的情      傅斯年辭職別重慶 第七章 悲傷年代      傅斯年上書蔣介石      歷史深處的又一件隱祕      悲情李濟 第八章 自由中國的心臟      李約瑟的李莊之行      傅斯年與李濟的衝突      李霖燦:從聖地歸來 第九章 國土重光          十萬青年十萬軍      勝利前後      夏鼐被劫案     「江南才女」憤

而離去 第十章 我東曰歸,我情依遲      波蘭籍教授魏特之死      同濟大學校內紛爭      校長易人      同濟歸海 第十一章 南望北歸      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婚戀,山東人就愛做這種事      還都南京 第十二章 抉 擇          再南渡      北歸故園      不思量,自難忘 後記:《南渡北歸》的先聲之作   序 《 南渡北歸 》的先聲之作   二○○三年春天,我到四川省考古研究所採訪三星堆文物發現、發掘的事。結束後,一人來到省博物館大門 外露天廣場喝茶,望著眼前各色人物和來往的車流,心中似乎有一種牽掛、有一種情愫揮之不去,簡

單說就是覺得有一件大事因緣未了。沉思良久,突然感到上帝在叩擊我的額頭,一個到李莊看看的念頭閃電般襲來。於是, 第二天我便從成都搭車來到了李莊。   我之所以突發靈感決定到此探尋,實因有段前緣,即以前寫過近十部考古題材的紀實文學著作如《風雪定 陵》《復活的軍團》《西漢亡魂》《嶺南震撼》等,當時參考的文章和採訪的老一輩考古學家,不時直接或間接地提及他們的前輩和四川李莊這個神祕的地方,即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 幾家學術機構流亡西南的駐地,述及李濟、董作賓、梁思成、夏鼐等先生在李莊如何披荊斬棘、建功立業。有考古界中人還向我簡略敘述當年的先生在李莊一隅之地,創造了學術史上

一段精彩傳奇,寫下了中國知識分子可歌可泣的一頁,而他們的徒子徒孫,正是後來中國考古、文博、建築等各界的專家與學術創造的主力云云。——這一切,在成都街頭喝茶的那個片刻,突然集中爆發並促使我奔向這幾「界」的源頭,朝拜心中的聖地,尋訪聖地流傳的故事,傾聽先生們當年的聲音甚至呼吸。   按照我當時的認知,李莊屬於四川省南溪縣,便乘車直奔坐落在長江北岸的南溪縣城。到後方知,李莊已劃歸宜賓市翠屏區了,這個建制上的變化對我而言無所謂,有關係的是由成都到李莊,乘車直插宜賓市才是正道, 奔南溪等於走了岔路、繞了遠道,因為南溪、李莊隔江相望卻無橋可通。當晚,我在南溪一個招待所住下。時有 報導說北京因SARS死了

不少人,傳言有人直接死在了大街上云云;另有報導稱衛生部部長與北京市市長因對疫 情控制不力,且欺上瞞下,已被中央革職查辦,等等。招待所服務員一看我的證件是來自疫區,吃了一驚,慌亂 中一撒手把證件扔到桌上,後來可能自覺有點失態,遂找來兩根小棍棍把證件夾起遞給我,然後撥電話,好像是 問一個上司是否容我居住。   我在成都看過報紙,意識到事態嚴重,遂立即向服務員解釋,我已離開北京半個多月了,走時那裡頗有四海升平、萬邦祥和的氣象,什麼疫情與災情也沒發生,等等。還好,服務員放下電話,說了聲「三一二房間」,算是容我住了下來。我長舒了一口氣,慶幸自己不必流落街頭。   晚飯後,天尚未黑,我來到城外看看當地

風情,只見青山蒼蒼,江水泱泱,高大巍峨的城牆和磚砌「文明門」 屹立在江邊,標誌著這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古城,其遺存的氣勢給人一種心靈震撼的同時,也令人對此地的歷史文 化肅然起敬。   第二天,坐車來到城外江北岸一個叫涪溪口的地方,轉乘一艘不大的小船渡江來到南岸的李莊。這才知道,李莊不是我想像中的村莊,而是川南一座古老重鎮,有許多宏大的建築與古老的莊園,再後來才知有著名的「九宮十八廟」和幾個莊園式建築群保存至今。也正因有這些建築遺存,才能容納二十世紀四○年代流亡的知識分 子,包括同濟大學等高校師生,一萬多人來此避難,並使這座沉寂多年的古鎮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之 一(另三處分別是重慶、成都、

昆明)。   我沿著街道一路打聽到了鎮政府,向辦公人員說明情況。未久,辦公人員找來一位五十左右的先生領我到鎮 裡街道轉轉,看哪些情況需要採訪記錄。這時才知道,領我的是左照環先生。當時鎮裡正編寫鎮志,並準備從事 旅遊產業,招了幾個小姑娘學習當講解員,左先生作為李莊鎮文史專家,在編完鎮志後又當了講解員的指導老師。這次得到鎮黨委書記孫遠賓、鎮長毛霄的指示,左先生暫停教學工作而專門陪我在鎮裡采風,令我十分高興又感動。   在左照環先生帶領和熱情講解下,我參觀了當年流亡此地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及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居住的 地方;看了中央研究院的各位先生如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李方桂、吳定良、陶孟和、吳金

鼎、夏鼐,以及中 博籌備處的曾昭燏、李霖燦、趙青芳等學者工作、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還走訪了人數最多的同濟大學師生居住 的幾處廟宇樓舍和他們跳高跑步的操場。在追尋先生遺跡、瞻仰遺存的過程中,又聽了當地鄉親講述先生們在李 莊的工作情況與逸聞趣事。一時間,先生們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一樁樁往事像槌子一樣敲擊著我的心房。 在受到大震撼、大感動的同時,我決定寫一部書,作為對這些先生的追思與紀念。   回到北京後,我集中精力把有關三星堆發掘的《天賜王國》寫完,迫不及待地重返李莊,正式開始有關採訪 與資料搜集工作。當時李莊鎮政府有個招待所,但比較老舊,加之在鎮政府院內,住起來不太方便。在左先生帶領下,找

到鎮外一個養豬場,當時場內的豬已被處理掉了,場主看到鎮裡要開發旅遊業,前景廣闊,遠景誘人,便捷足先登,把已捲了鋪蓋回家的幾個飼養員的房間打掃一下,弄上一床、一被、一枕頭,開始對外以每天十元 (人民幣)的價格招攬客人。   這個養豬場座落於鎮外田野,靠近上壩月亮田,進出方便,晚上安靜,很適合我這類人居住,對於其他旅客 卻未必如意,這樣我算是住進去的第一個客人,後來聽說也是這一年唯一的一個客人。當時除左照環先生陪我走街串巷、四處訪問外,經左先生介紹,李莊攝影家王榮全老師也經常陪同並幫忙照相。鎮黨委書記孫遠賓、鎮長毛霄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記得有一個中午,他們二人於日理萬機中擠出時間,帶著鎮宣傳部長

尹曉波同志和攝 影家王榮全老師來到養豬場,借場內的廚子招待我喝了一頓李莊白酒,嘗了著名的李莊白肉,吃了何老么的花生和幾塊李莊白糕。自此之後,我對李莊的三白(白肉、白酒、白糕)兼花生等特產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情。半個 月後,我返回北京,查閱相關資料並採訪相關人物。第二年,我又來李莊兩次,仍住在養豬場,對先生們的過往 與流傳的故事進行採訪與探尋。又過了一年,終於成書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便是讀者看到的《南渡 北歸》先聲之作——《李莊往事:抗戰時期中國文化中心紀實》問世的經過,也是抗戰時期流亡的自由知識分子題 材此一「宏大敘事」寫作的緣起。   當我進入李莊並對抗戰時期流亡的先生們居住地考察

過之後,心中波瀾湧動不息。原因有很多,比如地方偏僻,生活艱苦,得病無處醫治,死人的事經常發生,如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陶孟和的妻子、翻譯家沈性仁,考古學大師李濟的愛女等,就因患病得不到及時救治且無藥救治而去世。而林徽因、梁思永也因肺病差點 命赴黃泉,真可謂貧病交加,莫之奈何。當時梁家窮得吃不上飯,梁思成把心愛的手錶、皮鞋甚至外國友人費正 清夫婦贈送的一支派克鋼筆都賣掉了,為的是換一點糧食與醫治林徽因的藥品。他的兒子梁從誡冬天只能穿一雙 草鞋上學,結果凍出膿瘡,久治不越,受了很多罪。——但這一切,只是讓我哀嘆與悲傷,還不足以驚奇與震撼, 當時全國軍民都處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活中,比這慘烈的例

子還有很多很多。   那麼真正讓我產生心靈震撼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流亡該地的大師以及普通知識分子,向世界展現的不屈的精 神風骨,那就是只要活著,哪怕只有一口氣,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努力地幹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相反卻是血脈僨張,靈性飛揚,散發出一種堅硬如石的特質,如患有嚴重脊椎病、身穿鐵背心用以支撐身體的梁 思成,經常趴在桌子上用一瓶子支撐下額堅持寫作、繪圖,而他的愛妻林徽因與他的二弟梁思永,於病床上編輯 《中國營造學社學刊》和有關安陽殷墟發掘的考古報告。當然,這樣偉大的學者不只是梁家兄弟,與梁著匹敵的還 有被陳寅恪先生高度評價並譽為「抗戰八年第一書」的董作賓所著《殷曆譜》,還有李霖燦

的《麼些象形文字字典》,以及中研院幾個研究所流亡李莊的其他同仁撰寫的數部著作與大批學術論文、調查報告,加上同濟大學教授 們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   正如費正清到李莊考察後發出的感嘆:只有中國的學者能在如此艱苦的抗戰環境中忍辱負重,越挫越勇,取得如此偉大的學術成就,這個成就與精神是中國知識界的光榮,也是人類歷史的光榮。──因了這些,我對流亡此地的先生與大師感佩的同時,心靈產生震撼並於震撼中決定去搜尋他們更遠的足跡以及各處流傳的故事,以寫 出更豐富、更厚重的作品。此後,經過赴湖南、雲南和台灣等多地探尋訪問、查證資料檔案,在《李莊往事》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終於在二○一一年以簡體與繁體字的形式

,在大陸和台灣分別出版了《南渡北歸》三 部曲。屈指算來,自第一次踏上李莊的土地進行採訪考察,到《南渡北歸》出版問世,倏忽已過八年矣。   現在,自我首次走進李莊已過十三個年頭,其間,因自二○一一年起受邀赴台灣清華大學任駐校作家的緣故,我與當年赴台大師的子弟交往變得方便起來。借此機會,我先後拜訪了董作賓公子董敏先生,石璋如公子石磊先生,李霖燦公子李在中先生,以及大師的學生輩人物如李亦園先生等,搜集到不少新的資料,對此次增訂貢 獻甚多。尤其關於李霖燦先生到麗江、玉龍雪山與大理考察那一段,多來自李在中先生贈送的珍貴資料並蒙李先 生親自審閱,對其中的錯訛之處予以修正,使錯訛減少到最低。   另外,

在清華大學駐校期間,我曾無數次搭車由新竹校園往返南港中研院,並於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 室、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等機構查尋有關李莊和抗戰時期先生們流亡李莊的檔案和相關材料,收益甚大,查到許多珍貴資料以補充到增訂稿中。而增加的關於同濟大學內部紛爭一案經過,幾乎全部採自中研院近代 史所檔案室「朱家驊檔案」。同時,承蒙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先生贈送新出版的《傅斯年遺劄》三卷,為拙著再添珍貴史料,想來讀者已經看到。此處特別向保存、整理這批檔案的先進表示敬意和感激之情。   仍然是出版方的建議,認為原書名「李莊往事」狹小了些,增訂後改為更寬泛的「那時的先生」,而「李莊」 作為副標題出現或更易為讀者

接受與理解。對這個建議我表示同意和支援,遂有了增訂後的《那時的先生》一書 問世。原書有李光謨先生序文一篇,增訂版仍用其文,因修訂時考慮到更換書名,遂又請李光謨先生將序文稍做 改動,以與新著匹配。想不到改動未久,李先生未能見到增訂版問世便歸道山,此為一大遺憾,特此紀念。     憶及本書採訪和寫作過程中,得到眾多專家、學者、長官和民眾的幫助,在新書出版之際,謹向董敏、石磊、李在中、李亦園、陳存恭、王汎森、黃進興、何漢威、陳永發、張朋園、陳力俊、林馨琴等知名人士與友人的支持表示謝意。  

國考 鋼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3年由紐約的設計師Ryder Carroll發明的「子彈筆記術」,一推出就在各大社群媒體如Instagram、Facebook、YouTube上引發熱烈討論;間接推動了筆記本、鋼筆等傳統文具產品在各國的銷量增長。是什麼樣的筆記法讓用過的人都說讚?一起來看看吧!

影片授權:Shawna 手写的小日常(https://youtu.be/QjgC-PW4FI0)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漢隸三頌書法藝術研究

為了解決國考 鋼筆的問題,作者呂佳玲 這樣論述:

書體演變至漢代,風格多采。隸書的成熟將古文字推向今文字,為文字定型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廣義的來說,「漢隸」指的是所有漢代的隸書,包括西漢的隸書(古隸),與東漢的隸書(八分)而言。東漢隸書的發展,於桓靈時代逐漸走向成熟,作品呈現多樣化,大致可歸類為嚴整典雅的廟堂碑刻,如《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以及奇逸天成的摩崖書法,如《開通褒斜道刻石》、《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楊淮表紀》等。 《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同為東漢隸書摩崖之作,它們除了時代相近、地域相鄰、內容均為鑿山開路造橋之作,因此被稱之為漢隸三頌。三頌的出現不僅記載著當時交通發展之

史實,也保存了最純正也最規範的頌體文學,更為書法藝術留下不朽的傑作。本文擬藉由隸書與石刻書法的起源發展之探討,以及隸書型態類別與三頌背景之探介,進而分析三頌書法之特色,包括其筆法、結構與章法,以及風格之比較。並列舉與三頌同期之其他碑刻比較之,最後探究三頌之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之影響,期能藉以上之探析,獲得更多喜愛三頌,或是對三頌不熟識的人有更多的迴響。

克里姆特

為了解決國考 鋼筆的問題,作者(英)凱瑟琳·迪恩 這樣論述:

介紹了維也納分離派創始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生平,並挑選了包括《吻》在內的48幅代表性作品,逐一進行深度賞析。在這里,藝術大咖的一生被平鋪展開,那些被收藏在各處甚至已經被毀的作品影像都難能可貴地匯聚於此,通過專業學者的鑒賞,我們得以有機會去細細品讀、理解克里姆特的藝術理念,探知這位藝術大師的人生細節。《克里姆特(彩色藝術經典圖書館•01)》為全球知名費頓出版社的彩色藝術經典圖書館系列之一,叢書目前已出版46本,大開本設計,精選38位藝術家和8大流派,每本內含48幅大尺寸全彩代表作的精美插圖,以及相關領域權威學者們的專業鑒賞和解讀。它們打破時空的阻隔,重構藝術世界,將全人類的藝術精華呈現到你的面

前,你唾手可得!凱瑟琳•迪恩(Catherine Dean)曾就讀於英國考托德藝術學院,她是《藝術圖書評論季刊》(Art Book Review Quarterly)的編輯,也是《塞尚》(Cézanne,1991年)一書的作者,《塞尚》也是彩色藝術經典圖書館系列中的一冊。 彩色圖版1 狄奧尼索斯祭壇(天頂畫局部)1886—1888年;石膏上油彩;城堡劇院,維也納2 埃及藝術一號、埃及藝術二號、古希臘一號、古希臘二號1890—1891年;石膏上油彩;拱肩高230cm;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3 愛1895年;布上油彩;60em×40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4 演員約瑟夫•列

文斯基飾演的卡洛斯1895年;布上油彩;64cm×44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5 音樂一號1895年;布上油彩;37cm×45cm;新繪畫陳列館,慕尼黑6 悲劇的寓言(完成素描稿)1897年;黑粉筆、鋼筆、淡彩、金粉;42cm×31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7 帕拉斯•阿西娜1898年;布上油彩;75cm×75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8 卡默城堡公園中的靜謐池塘1899年;布上油彩;74cm×74cm;私人收藏9 流水1898年;布上油彩;52cm×65cm;私人收藏10 人魚約1899年;布上油彩;82cm×52cm;私人收藏11 赤裸的真相1899年;布上油彩;252cm

×56cm;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維也納12 賽琳娜•萊德勒像1899年;布上油彩;188cm×85.4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13 鋼琴旁的舒伯特1899年;布上油彩;150cm x200cm;1945年毀於伊門多夫宮博物館的大火14 約瑟夫•佩姆鮑爾像1890年;布上油彩;69cm×55cm;蒂羅爾州立博物館,因斯布魯克15 朱迪斯一號1901年;布上油彩;84cm×42era;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16 金魚1901—1902年;布上油彩;150cm×46cm;杜比•穆勒基金會美術館,索洛圖恩17 阿特爾湖心島約1901年;布上油彩;100cm×100cm;私人收藏18 山毛櫸樹林一

號約1902年;布上油彩;100cm×100cm;新大師美術館,德累斯頓19 渴求幸福(貝多芬長卷局部)1902年;石膏上酪酸塗料;高2.2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20 邪惡的力量(貝多芬長卷局部)1902年;石膏上酪酸塗料;高2.2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21 詩歌(貝多芬長卷局部)1902年;石膏上酪酸塗料;高2.2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22 天使唱詩班(貝多芬長卷局部)1902年;石膏上酪酸塗料;高2.2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23 艾蜜麗•芙洛格像1902年;布上油彩;181cm×84cm;維亞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24 希望一號1903年;布上油彩;189cm

×67cm;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渥太華25 赫米內•加里亞像1903—1904年;布上油彩;170cm×96cm;國家美術館,倫敦26 水蛇一號1904—1907年;羊皮紙上水粉、金粉;50cm×2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27 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年;布上油彩;178cm×198cm;國家現代藝術美術館,羅馬28 瑪格麗特•斯通博羅•維特根斯坦像1905年;布上油彩;180cm×90cm;新繪畫陳列館,慕尼黑29 葵花園1905—1906年;布上油彩;110cm x 11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30 期望(斯托克雷特宮壁畫局部樣稿)1905—1909年;紙上蛋彩、水彩、金粉

、銀和青銅合金、粉筆、鉛筆、白漆;193cm×115cm;奧地利實用藝術博物館,維也納31 滿足(斯托克雷特宮壁畫局部樣稿)1905—1909年;紙上蛋彩、水彩、金粉、銀和青銅合金、粉筆、鉛筆、白漆;194cm×121cm;奧地利實用藝術博物館,維也納32 生命之樹(斯托克雷特宮壁畫局部樣稿)1905—1909年;紙上蛋彩、水彩、金粉、銀和青銅合金、粉筆、鉛筆、白漆;194cm×118cm;奧地利實用藝術博物館,維也納33 弗里茨•李德勒像1906年;布上油彩;153cm×133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34 阿德勒•布洛赫-鮑爾像一號1907年;布上油彩、金箔;138cm×138cm;

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35 達娜厄1907—1908年;布上油彩;77cm×83cm;私人收藏36 吻1907—1908年;布上油彩;180cm×18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37 阿特爾湖畔的卡默城堡一號約1908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國家美術館,布拉格38 朱迪斯二號1909年;布上油彩;178cm×46cm;現代藝術博物館,威尼斯39 戴帽和羽毛圍巾的女人1909年;布上油彩;69cm×55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40 瑪丹•普里瑪維奇像1912年;布上油彩;150cm×110.5cm;大都會藝術物館,紐約41 阿德勒•布洛赫-鮑爾像二號1912年;布

上油彩;190cm×12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42 蘋果樹二號約1916年;布上油彩;80cm×8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43 阿特爾湖畔的里茨爾貝格酒庄1915—1916年;布上油彩;110cm×1lOcm;私人收藏44 阿特爾湖畔烏特阿赫教堂1916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私人收藏45 弗雷德里克-瑪利亞•貝爾像1916年;布上油彩;168cm×130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46 仰躺的裸女約1914—1916年;紙上藍鉛筆;36.9cm×56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47 嬰兒1917—1918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國家美術館,

華盛頓48 新娘(未完成)1917—1918年;布上油彩;166cm×190cm;私人收藏文中插圖1 莫里茨•那赫攝克里姆特身着畫袍,懷抱一只貓,站在位於維也納約瑟夫城21號的畫室的前院中1912年;照片;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維也納2 舊城堡劇院的禮堂1888年;紙上水粉;82cm×92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3 由愛麗絲•施特羅布爾復原的「學院組畫」的穹頂場景4 阿爾弗雷德•羅勒繪《聖春》第一期封面1898年;石版畫;30cm×29cm5 第一版維也納分離派的海報(刪減版)1898年;石版畫;64cm×47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6 哲學(初版)1899—1907年;布上油彩;43

0×300cm;毀於1945年伊門多夫宮博物館的大火7 醫學1900—1907年;布上油彩;430cm×300cm;毀於1945年伊門多夫宮博物館的大火8 魏森巴赫阿特爾湖畔的林務官小屋1912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私人收藏9 卡默城堡公園中的大道1912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10 法學1900—1907年;布上油彩;430cm×300cm;毀於1945年伊門多夫宮博物館的大火11 斯托克雷特宮的餐廳,照片中展示了克里姆特設計的壁畫、鑲嵌畫日期未知;照片12 索尼婭•尼普斯像1898年;布上油彩;145cm×145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

館,維也納13 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繪膚色與粉色的交融;弗朗西斯•萊蘭夫人像1871—1873年;布上油彩;195.9cm×102.2cm;弗里克美術館,紐約14 男爵夫人伊麗莎白•巴霍芬像約1914年;布上油彩;180cm×128cm波恩美術館,巴塞爾15 亞當和夏娃(未完成)1917—1918年;布上油彩;173cm×6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對比插圖16 弗雷德里克•萊頓勛爵繪纏繞紗線1878年;布上油彩;100cm×161cm;新南威爾士美術館,悉尼17 費迪南德•赫諾普夫繪斯芬克斯1896年;布上油彩;50.5cm×150cm;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布魯塞爾18 雨后1

899年;布上油彩;80cm×4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19 冷血1898年;紙上鋼筆、墨水;29.8cm×28.8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20 赤裸的真相(素描稿)1898年;紙上碳筆、鉛筆、鋼筆、墨水;41cm×10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21 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繪白色交響曲一號;白色姑娘1862年;布上油彩;214.6cm×108cm;國家美術館,華盛頓22 音樂二號1898年;布上油彩;1 50cm×200cm;毀於1945年伊門多夫宮博物館的大火23 克勞德•莫奈繪查令十字橋(陰天)1900年;布上油彩;60.6cm×91.5cm;波士頓美術館,波士頓,馬

薩諸塞州24 生活即抗爭1903年;布上油彩;100cm×100cm;私人收藏25 第十四屆分離派展覽的展廳,也就是克里姆特的《貝多芬長卷》展出的地方1902年;照片;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維也納26 迪奧拉•本達夫人攝艾蜜麗•芙洛格1909年;照片;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27 希望二號1907—1908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28 埃貢•席勒繪水妖一號1907年;紙上水粉、彩色蠟筆、金粉、銀粉;24cm×48cm;私人收藏29 詹姆斯•迪索繪人像(洛伊德小姐)1876年;布上油彩;91.4cm×50.8cm;泰特美術館,倫敦30 向日葵1906—1907年;

布上油彩;110cm×110cm;私人收藏31 梅里莫斯坐像約公元前1380年;花崗閃長岩;高69cm;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32 一副埃及棺材的下半部約公元前1000年;木、亞麻、石膏、彩色顏料和清漆;高120cm;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33 勒達1917年;布上油彩;99cm×99cm;毀於1945年伊門多夫宮博物館的大火34 黑色羽毛帽1910年;布上油彩;79cm×63cm;私人收藏35 蘋果樹一號約1912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維也納36 擁抱1908年;紙上鉛筆;55cm×35cm;維也納歷史博物館,維也納37 處女1913年;布上油彩;190cm×

200cm;國家美術館,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