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簡錫淵/總策畫,連吉時/特別顧問,許斯淵,葉人豪,葉秉威寫的 【全彩圖解】超前攔截,癌症止步:終結消化道早期癌(食道/胃/腸/黏膜下腫瘤)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大學 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白秀華所指導 吳霈榛的 50-69歲社區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之認知及相關因素研究 (2017),提出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民眾、大腸癌篩檢、大腸癌、健康信念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美和科技大學 護理系健康照護碩士班 李昭憲所指導 呂孟倫的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確診行為—以屏東縣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大腸癌篩檢、大腸鏡檢查、篩檢陽性、健康信念的重點而找出了 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彩圖解】超前攔截,癌症止步:終結消化道早期癌(食道/胃/腸/黏膜下腫瘤)

為了解決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的問題,作者簡錫淵/總策畫,連吉時/特別顧問,許斯淵,葉人豪,葉秉威 這樣論述:

胃腸鏡權威醫師教你讀懂健康警訊, 進行有效篩檢、及時治療,斷開與癌症的連結! ‧年輕不再是本錢!-罹癌年齡層下降,拒當癌症候選人 ‧如何發現身體發出的警報!-消化道癌症的篩檢最佳時機 ‧拉開與癌症之間的距離…-這些癌前病變必須斬草除根 ‧沒症狀不代表安然無恙!-內視鏡揪出胃腸裡的壞東西 【本書特色】 /個案解析/最貼近臨床的診治保健說明 /全彩圖解/最直接、最具體的醫學衛教常識 /權威陣容/最專業的北中南東醫師群合著 /顛覆坊間/最全面詮釋消化管早期癌症的企畫 【那些關於消化道早期癌,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Q1.癌症可以不是絕症,早期治療有機會痊癒? 癌症未隨淋巴管、血管擴散

前, 很有機會透過局部切除將其完全清除、徹底根治的。 Q2.胃腸鏡不僅能「看」,還可以進行手術? 胃腸竟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術後恢復期較短, 而且通常可以保存器官與其功能。 Q3.誰需要做胃腸鏡檢查?什麼時候需要做? 以「預防醫學」為考量,建議將篩檢年齡降低, 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生活習慣不佳、肥胖的人。 Q4.為什麼腸胃鏡檢查前,受檢者都要餓肚子? 消化道病灶幾乎都是從黏膜開始發展, 禁食最主要目的是避免食物殘渣或糞便擋住內視鏡視野。 Q5.做胃腸鏡檢查前,可以吃慢性病的藥嗎? 由於檢查當下可能會碰到需要切片或切除的狀況, 停用抗凝血藥物可避免醫療處置後不易止血的風險。 Q6.無痛胃

鏡腸鏡的過程,真的不會有感覺嗎? 無痛胃腸鏡通常是以靜脈麻醉的方式, 使受檢者在睡眠狀態下做檢查,自然不會體會到過程中的不適。 【警覺與發現/我們與癌的距離不遠】 ‧每年有近3成人口死於癌症,我是消化道癌症候選人嗎? ‧「癌」在迫降,人生是暫停還是停止。早晚期存活率差很大 ‧不是沒有症狀就安然無恙,找出那些不該被忽略的警報 【診斷與治療/揪出胃腸裡的壞東西】 ‧比起有什麼症狀,醫師有時更關心你有什麼危險因子 ‧最重要也最準確的篩檢工具,讀懂你的胃腸鏡報告 ‧遠離消化道癌症的超前部署,除掉任何可疑的癌前病變 ‧最小的破壞,最大的治療效果-因應不同病灶的不同手術 【預防與保健/養成癌症討厭

的體質】 ‧你是在吃東西,還是在吃地雷。避免癌從口入的NG飲食 ‧世界衛生組織明定的致癌物,絕對要戒斷的3大惡習 ‧高危險群更要知道該篩檢時機,有效預防隱藏版的癌症風險 【專業推薦】 邱仲峰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潘憲 內視鏡醫學會前理事長 鄭乃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 羅鴻源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 (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50-69歲社區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之認知及相關因素研究

為了解決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的問題,作者吳霈榛 這樣論述: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大腸癌自2006年起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2015年全國50-69歲民眾最近2年內曾經接受過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率為42.0%,而高雄市前鎮區則為36.85%,顯示該區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的行為明顯偏低。有鑑於篩檢率提高,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影響社區50-69歲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之相關因素。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法,高雄市前鎮區50~69歲社區民眾為研究對象,配合社區辦理健康篩檢活動時以問卷收集資料,共發出400份問卷,有效問卷338份,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資料及大腸

癌防治知識及健康信念各構面,收集的資料以SPSS21進行統計,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邏輯式回歸等進行資料分析。  經邏輯式回歸分析發現性別、大腸癌家族史、健康信念構面中行動利益、行動障礙是社區民眾是否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本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及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的行為較高,大腸癌篩檢執行策略須增強行動利益及降低行動障礙,加強衛生教育提升社區民眾大腸癌篩檢的認知、瞭解篩檢過程及澄清篩檢的疑慮,藉此提升社區民眾大腸癌篩檢率,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成效。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確診行為—以屏東縣為例

為了解決土城醫院大腸鏡檢查的問題,作者呂孟倫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製之「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確診行為—以屏東縣為例」,其研究動機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2年癌症發生資料,大腸癌持續居冠,而根據台灣大規模推動糞便潛血檢查的經驗,已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0-74歲篩檢每21人就有1人發現癌前病變或甚至已有癌症,而且,沒有症狀的篩檢陽性民眾,2個就有1個是癌前病變或大腸癌。經由篩檢發現的病變,有94.2%是處於癌前病變及0-2期癌症的早期病變,預後極佳,但不是經由篩檢所發現的癌症,僅有43.1%處於早期。令人憂心的是經篩檢結果陽性個案卻還有高達三成民眾不肯做大腸鏡確診,不僅喪失提早發現的良機更導致後續醫療資源耗費。本研究目的主要在

探討影響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確診行為之相關因素,以了解已確診與未確診兩族群間之差異做為建議衛生單位追蹤策略之參考。研究方法採橫斷式研究,以立意取樣及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研究對象以屏東縣接受大腸癌篩檢結果陽性之個案為收案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270份,於篩檢後3個月檢視有確診148人,未確診122人。 研究發現有固定工作、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及教育程度越高,大腸癌知識越高,大腸癌知識越高,健康信念越強。大腸癌知識、自覺嚴重性及行動利益越高,接受大腸鏡確診行為越強。經羅吉斯迴歸及模式逐步篩檢分析,顯示影響確診預測因子主要為吸菸、行動利益及行動障礙等三變項,非吸菸者相對於吸菸者,大腸癌篩檢

陽性個案接受確診的機率增加1.83倍、行動利益每增加1分,大腸篩檢陽性個案接受確診的機率可增加1.22倍,行動障礙每增加1分,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不接受確診的機率會增加1.04倍。建議加強衛生教育提高民眾大腸癌知識,醫療院所在提供篩檢工具時即應於事前進行詳細衛教增強自覺認知,衛生單位於追蹤確診行為時,針對個別性加強行動利益、減少行動障礙,並尋求家庭主要決策者支持,鼓勵個案提高確診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