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桂思寫的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和曾國祥,劉佳昊,梁裕康,賴芸儀,陳禹仲,陳正國,陳嘉銘,陳建綱,周家瑜,沈明璁,葉浩,許家豪,蕭高彥,萬毓澤的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鄭和下西洋與西方人航海的比較硏究 - 澳門文化局也說明:新航路的開闢轟動整個歐洲,西方歷史家譽之為“地理大發現”,作為重大歷史事件載入人類史冊。 ... 從航海船舶的建造水平看,鄭和舟師的船舶在當時世界上是數第一流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舒瑢玥的 中國與歐洲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以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為例 (2020),提出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卡爾·雅斯佩斯、中國與歐洲文明、孔子、蘇格拉底、中華帝國、羅馬帝國。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日本政經研究所碩士班 胡慶山所指導 游重森的 日美中三國對廣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對策與關係之研究—對臺灣廣域自由貿易協定之政策建議 (2020),提出因為有 自由貿易協定、緩衝分散均衡機制、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霸權穩定理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解答。

最後網站興也地理,衰也地理,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 - 人人焦點則補充:葡萄牙與地理大發現亨利王子是地理大發現早期的旗幟性人物。他領導葡萄牙海外探險四十五年(1415-1460年),擁有最優秀的探險家和航海家,建立起世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為了解決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問題,作者白桂思 這樣論述: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亞,位居歐亞大陸的中心,   曾在經濟、科學和藝術上領先世界,卻長期遭到誤解與忽視。   本書將中亞做為理解人類文明的出發點,   用全球史視角重新審視中央歐亞史。     《絲路上的帝國》完整介紹歐亞大陸從古至今的歷史,它代表的是對這一世界重要地區的起源、歷史和意義之根本反思。人們對中亞的普遍印象是土地貧瘠、文明落後,

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人靠游牧過活,好勇鬥狠、能征善戰,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被認為是飢餓的游牧民和貪婪的野蠻人,讓周圍定居的農耕國家和民族苦不堪言。然而實際上,中亞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群體。      在中世紀,中亞是世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中心,當時中亞人的成就,點燃了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火種。本書將中亞歷史置於世界史框架之中,講述中亞各帝國的興衰更迭,解釋為什麼數個世紀中,儘管受到各地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著各種文化洪流,並引領著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一次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中亞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視的地區,而是理解文明歷史

的中心。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梅維恆(Victor H. Mair)強力推薦:      「《絲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這是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央歐亞從青銅時代到當今歷史的著作。它是一項在心智上雄心萬丈的工作,解釋位於中央歐亞地區和外圍的社會在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活方面的關鍵轉型。白桂思實現了一項激進的壯舉,證明中央歐亞實際上是理解整個古代、中世紀和最近人類歷史及進步動態的關鍵。最重要的是,他首次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央歐亞並不是一個貧窮、反覆出現邪惡劣等人的地方,而是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足智多謀、銳意進取的各個族群之泉源,這些族群促進了各個方向的交流和變化。白桂思顛覆了傳統上的成見

,使中央歐亞成為了人類歷史的核心。」   得獎紀錄     美國出版協會2009年度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名人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專文導讀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健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熱烈推薦    林冠群(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教授)   林聖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張駿逸(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西藏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長)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好評推薦     媒體名人讚譽  

  這是作者從事一生的中央歐亞研究成果,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很多成見……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休.安德魯(Hugh Andrew),《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白桂思的論證十分有說服力,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經驗證據作為支持。他謹慎地指出證據不明確之處,也點明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的地方。白桂思給看待世界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中央歐亞視角……《絲路上的帝國》是任何想要編寫中央歐亞地區著作的學者都需要仔細研究的作品。它成為了一個基準——這個基準的確很高,而且對於中央歐亞寫作和世界史寫作而言都是如此。——湯瑪斯.豪爾(Thomas D. Hall),《歷史動力學》(Cliody

namics)     這是一本有趣又可讀性強的書,在超過四百頁的篇幅中,它能一直保持著讀者的興致……它肯定不是一本百科全書,但是作者十分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書的本身也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整體,僅僅就此而言,它就值得我們關注。由於有大量的腳注和尾注,我們應該在各家圖書館中給這本書留有位置。——羅傑.班托克(Roger Bantock),《中庸之道》(Middle Way)     《絲路上的帝國》一書雄心勃勃,具有挑動性,並且充滿了新想法,能夠激發出火花。該書明確闡述的主題生動而刺激,白桂思對歐洲、中亞和東亞史料的整合,使其成為歐亞和世界史的重要著作。在範圍和深度上,這本極富可讀性的書與其他任何著

作都不一樣。——彼得.戈登(Peter B. Golden),羅格斯大學教授     《絲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白桂思顛覆了傳統上的成見,使中央歐亞成為了人類歷史的核心,而不是通常所描繪的那種令人尷尬的落後地區。——梅維恆(Victor H. Mair),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白桂思教授在《絲路上的帝國》中指出,整個中央歐亞社會的「最關鍵因素」是「英雄領主的社會政治宗教理想」和「他的朋友們組成的戰隊」,朋友們依附於領主,並且「誓死為他而戰」。這本書中所分析的各帝國也包括在這個範圍內。白桂思提出,這個理想既影響到了早期伊斯蘭的組織,也影響到了藏傳佛教的崇信結構。事實上,白桂思

指出的這種「歐亞各地共有的政治意識形態」「確保了幾乎不曾間斷的戰爭。」這個地區的歷史是一部各帝國相互競爭的歷史;貿易成為了後世人們所稱的「大博奕」的一部分。——愛德華.羅斯坦(Edward Rothstein),《紐約時報》     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調查流水帳。作者白桂思系統性地推翻了幾乎普遍的成見,也就是認為內亞民族和勢力通常是劫掠成性的掠奪者,通過從人數更多的定居人口中獲得戰利品和貢品來供養自己……有了這個本《絲路上的帝國》,就終於有了能和彼得.戈登(Peter B. Golden)的《突厥民族的歷史》(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

i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相媲美的著作了,後者也是建立在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和歐洲中古史料來源上的著作。任何的讀者只要讀了這兩本書,就能夠釐清查理大帝攻破的阿瓦爾人環形堡壘、金帳汗國、現代哈薩克人和烏茲別克人、古代的斯基泰人、鮑羅丁的波洛維茨人之舞(他們是庫曼人)、今天的突厥人、塞爾柱人、鄂圖曼人、早期的突厥人,以及保加爾人和保加利亞人,以及許許多多的人們不熟悉的國家和民族。——愛德華.路特瓦(Edward Luttwak),《新共和》(N

ew Republic)     學識淵博,而且打破陳舊的觀念,這本《絲路上的帝國》帶來了一連串的新觀點、新視角和被世人稱之為中央歐亞的大部分地區的信息,以及它們曾經發展起來的政治和其他制度……這本書給中央歐亞史和世界史領域帶來了重大貢獻。——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全球史學刊》(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這本書絕對會在領域內掀起熱烈討論。——斯科特.勒維(Scott C. Levi),《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這本書需要我們的關注,它也會在許多領域中激起人們的興趣和討論。我們應該給作

者予以祝賀,他的書在呼籲重新評估中央歐亞及其在世界史中的作用方面既深思熟慮,又具有挑動性。——邁克爾.卓普(Michael R. Drompp)《亞洲研究學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在闡明人類歷史的這個重要部分的過程中,作者白桂思構建了一個經過審慎研究的敘事,這一敘事完全值得採納,並且要求人們的緊密關注。——尼古拉.巴思本(Nicholas Basbanes),FineBooksMagazine.com     白桂思是一位相當好辯的作者,就像他在那篇火爆的序言中對於後現代思想的痛斥那樣……白桂思教授就是這樣的一位學者,他在書中列出了幾乎數不盡的腳註,讓

讀者可以對那些晦澀的細節看得津津有味。——喬治.菲澤林(George Fetherling),《外交官》;《國際加拿大》     白桂思是第一個完成了寫出這一廣袤時間和空間歷史的壯舉,並且讓讀者可以從頭到尾保持思考的作者。這件事情中當然存在著一些英雄氣概,而且這本書值得用樸素的平裝版的方式來呈現,而不受其他方式可能加諸於作者身上的任何修飾的影響。——T.H.巴雷特(T. H. Barrett),《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公報》(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絲路上的帝國》一書雖然涉及到很多的細節,但是它絕不枯燥。

我想要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一個擁有足夠的世界史和語言學背景的讀者,讓他們去處理那些直抒胸臆的猜測、有理有據的逆向思維和直截了當的歷史,能夠不介意,或者是樂在其中地看到大段大段的和政治-美學有關的說教內容。——丹尼.余(Danny Yee),《丹尼書評》(Danny Reviews)     白桂思就像是他所崇敬的游牧民族戰士一樣,他並不畏懼戰鬥;事實上,他似乎對咄咄逼人的口頭劍術很感興趣。許多讀者會對他的選擇和偏好感到失望甚至是感覺被冒犯,而他肯定不會介意。無論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他提出的觀點在任何案例中都具有引人注目的優點,而他一板一眼的寫作風格能使人獲得有趣的閱讀體驗。總而言之,這本書是學習

世界史的學生的必讀之作——理查.福茨(Richard Foltz),《世界歷史學刊》(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歷史IS🚢第一集-大航海時代的3G】
大航海時代也有「行動3G」
3G如何讓歐洲人走遍新世界
帶來數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與全球化影響
🌍
486團購與歷史名師 李天豪跨界合作
首先推出『大航海時代』系列
利用深入淺出的故事與動畫
詮釋人類過去❤️連接當代生活
每週二 四,精彩上線
🌍
故事裡面有歷史
歷史不只有故事
歷史IS有意思!

#歷史IS #大航海時代 #地理大發現 #李天豪
-
觀看更多歷史is節目➡️https://goo.gl/1zptA8
=================================

加LINE🔍最新資訊不漏接▶
https://pse.is/DBDQ4
★訂閱《486團購》▶
https://pse.is/H2BWW
按讚486團購 FB粉絲頁▶
https://pse.is/GSX4X

=================================

中國與歐洲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以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為例

為了解決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問題,作者舒瑢玥 這樣論述:

中國和歐洲文明常常被形容為兩個距離最遙遠的世界文明。它們一直是大量比較學術研究的主題,但這些比較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加劇這兩種文明之間的差異、特殊性和各自的特點的研究。事實上,無論是從哲學思想的角度還是從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差異性都是眾多且明顯的。然而,本研究想探討的並不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而是相似之處。西方社會常將自己與中國進行比較,無論是將中國世界理想化的伏爾泰,或是鄙視中國社會的黑格爾,但多數情況下,這類型的比較研究都是試圖在這兩種文明之間建立一種等級關係。本論文要探討的並非是評判兩個文明的價值,而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兩種文明之間有哪些相似性,以便更好地相互理解。儘管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比較

研究已經有許多人做過了,但在相互理解方面,還是會面臨許多的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人們總專注在差異上,而非相似之處。這兩個文明都是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形成的,在由單一政治體系的帝國所統一的領土形成之前,它們便已在各自的文化空間中發展出了全面性的的思想。這兩種文明都是以哲學思考作為起點發展出來的,因此與其他文明相比,彼此應該更能相互理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對彼此的一無所知、誤解、不理解才是常態。因此,透過了解兩文明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幫助中西方的人們消除溝通上面的障礙,可以使這兩種文明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交流。事實上,在深入研究這些文明的特點時,會使得差異更加明顯,例如,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帝國的性

質,顯然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些差異不應掩蓋那些相似性,這些相似性可以在機制中找到,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是有一個哲學發展的事實,然後是政治統一。如同卡爾·雅斯貝爾斯在其作品《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到的觀點,相似處可以在一般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找到,而相異之處的保留,我們可以在不同文化的應用與實現方面中發現。中國和歐洲有共同的發展機制,因此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進行比較,但這並不表示兩者是相同的文化,所以,「共通點」一詞,在本篇論文會謹慎使用,以避免在兩個可比較且並不完全相似的現象之間,因試圖縮小兩者的差異之處,並在兩者之間尋找並塑造一個完美的身分,而導致走向抹殺它們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扭曲現實,並完全同化

兩者之間的差異的結論的風險。與歷史上遇到的其他文明進行比較是歐洲的一個相當悠久的傳統,特別是對那些他認可的文化的文明發展,而大部分與其做比較的文明都擁有千年的歷史。十八世紀末,歷史哲學理論中出現了一個世界史的構想的新的趨勢。以這個世界史的理論出現在歐洲,而不是出現在中國為例,也許正因為是歐洲人通過十六世紀的大發現和當時新開闢的海上貿易路線,世界也因此開始有了交流,在那個時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早在十六世紀,查理五世曾說: 「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歐洲人得以透過航海發其他同時存在的文明,繼而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世界觀的民族,這可能也是後來他們發展出

世界史的原因。因此,儘管在初期只是一個「進步」的概念,不同文明根據它們的發展分出了階級,而後這種世界史的概念開始將不同的文明歷史連結起來,並認同它們同時參與同一個世界和時空。二十世紀的歐洲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歷史理論,並以系統性地方式從同一論點出發:中國和歐洲幾乎是同時間發展的。這項理論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因為十九 世紀從歐洲發展的東方主義思想將東西兩文化作了比較,並把歐洲文明置於人類演化的頂端。其次,根據歷史悠久的古中國神話紀載,在西方基督紀元開始的三千年前,中國便已經有了第一個傳說的皇帝。以上兩種原因導致這個理論發展的較緩慢,這個記載於世界史中的趨勢開始於十九世紀,代表人物包含康德、

黑格爾等人。然而,真正的轉捩點是在二十世紀,由卡爾·雅斯貝爾斯所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後開始的。這是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源於第二次大戰的理論,此戰的創傷是全世界最早經歷的事件之一。然而,在意識到這場戰爭波及的程度以及戰後帶來的威脅之後,相較於給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一個正面的起源,卡爾·雅斯貝爾斯更傾向於試圖發展一種理論即是為了避免因血緣正統性引起的戰爭,所以開始尋找正統性,而軸心時代是一個後世可參照並建立未來穩定性的起點。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古代的五個主要文明,即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臘,都經歷了相似的發展脈絡,尤其是他們都是從哲學開始發展起來的。而現代的偉大文明正是在這種

哲學思想的發展中建立起來的。這是思想一個高度發展的時期,人們找尋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意識,和自問關於思想方面的問題。現今,我們可以在哲學史上這個繁盛、高度發展的哲學時期,尋到多元的流派的出處,而這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謂的靈魂「精神化」。雖然這項理論受到一些質疑和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和歐洲的哲學思想確實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開始出現的,而關於中國和歐洲兩大文明的哲學思想,我們可以在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體現與其象徵。哲學思想在中國(或更準確地說是在魯國)和希臘出現的前提是,兩邊的文明都處於政治動盪和激烈衝突的狀態。從公元前771年到481年,中國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

稱為春秋時期,這段期間,經歷了無數個戰爭,而當時執政的周朝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弱小。同段期間,希臘首先經歷了中世紀戰爭(公元前498-479年),隨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62-404年)帶來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不穩定,對當時的希臘城邦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動盪。因此,在這兩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在尋找解決政治不穩定的辦法,特別是想要定義何謂好的統治者。對於中國思想家和希臘思想家來說,治理一個城邦或國家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形象就是基於此而出現的,也因為他們的獨特性以及超凡脫俗的品格,而給同時代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以口頭的方式向他們的弟子傳道授業,教授他們何謂正確的生活

和如何至善,隨後這些弟子再抄錄並傳授給後代。因此,藉由被孔子弟子抄錄其談話所集結而成的《論語》,以及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我們今日才會知道那些他們口頭傳授給當時前來與他們會面的人的內容。除此之外,孔子曾憶及他的一生都希望在學習,而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在兩人的身上展現到極致。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是中西文明思想史上第一個被記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以說是開國國父,儘管他們去世時,沒有任何一個弟子預料到這一點,孔子的死是因為多數人的無知,而蘇格拉底則是被他所在城市的公民判處死刑。雖然孔子和蘇格拉底主要是向弟子傳授生活方式的大師,但也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即他們

追求良好的政府,並希望培養能夠成為優秀政治家的人才。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個人物是真正推動哲學高度發展(「saut qualitatif」程艾蘭, 《中國思想史》)的主要人物,同時在文明發展上也是一個重要的改革。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的之前和之後有很大的轉變。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一些思想流派,但在兩位大師之後,哲學才受到推廣得以廣泛傳播,後來這些文明再利用這些哲學思想來定義自己的文化。所以如果我們能在他們之前找到傳統或思想流派,在他們之後我們肯定也能找到,也就是說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後哲學傳統才得以廣泛傳播,直到這些文明透過它來定義自己的文化。兩個文明皆在哲學思想發展到一個階段後,便開始形成

了帝國。起初,將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將這些思想統一,並發揮在管理一地區裡的人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國(從公元前771年開始)和義大利眾多城邦之中得羅馬城邦(成立於公元前753年)在一開始並不顯眼,後來慢慢成長、發展,成為當時的主宰者,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建立了秦朝,促成了中國的第一次統一,以及公元前202年戰勝迦太基,使羅馬成為當時地中海的第一大國,而恰恰是上述提到的這種穩定持久的政治制度與哲學傳統之間的相遇,讓我們對權力進行思考,從而產生了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文明。秦國與羅馬共和國大部分都是為了因應戰爭的需求,才執行了許多務實的改革,也才能有如此繁榮鼎盛的王國發展。公元前四世紀,秦孝公時期的商

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迅速起飛,軍隊實力也開始變強,奠定了一切一統王朝的基礎;而羅馬當時也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在社會組織方面其貴族和平民的關係,起初羅馬軍隊是由貴族所組成的,後來又有了平民的加入,因此羅馬的軍隊才會如此的強盛,戰無不勝。然而中國與羅馬帝國的出現和哲學思想的發展是沒有直接關聯性的,隨著帝國的規模逐漸擴張,他們才開始接觸這些哲學思想。然而,正是這種穩固的政治制度與傳統哲學思想的交會,孕育出了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文明。當時的中國與軍事強大的羅馬帝國都意識到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僅有軍事力量是不夠的,文化發展也很重要,秦朝短暫的命運便是一例,法家是強國之道,儒家則是治國之道,當年重用法家的

秦朝在公元前213-210年焚書坑儒,隨後漢朝便在公元前206年取而代之,有了秦朝的前車之鑑,漢朝以儒家治國,而後造就了長達四百年之久的帝國王朝。漢朝發現、深入了解並改編了儒家思想,將儒家對於權威的概念應用於其行使權力的方式。雖然羅馬帝國在接觸希臘世界之前已經有一定的勢力,然而在征服希臘地區並吸收了該地所孕育出來的哲學之後,羅馬帝國才真正開始發展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另一個可以拉近兩個帝國之間的一個觀點,兩者皆在尋找一個輝煌的過往,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祖先一個神聖的過去,並進一步維護自身的正統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一點,他提到了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是一條龍的傳說,同樣的,維吉爾在《艾尼

亞斯紀》中講述了羅馬的特洛伊起源,根據這一傳說,艾尼亞斯是維納斯的後裔,或者開國兄弟雷穆斯和羅慕路斯是火神的後裔。一個完整的傳統就這樣被建立起來,以支持一個想要將整個文明統一在一個政府之下的民族正統性。再者,這兩個帝國都是透過戰爭、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多次的勝仗所建立起來的,兩者都有強大的軍隊以及數次屢戰屢勝的經歷,也因長期處於戰爭的狀態,兩者皆發展出了戰爭文化,以下舉兩個以戰爭而生並通過戰爭成長的實際例子,秦國是在與被稱為「野蠻人」的戎人的戰爭中建立的,而羅馬則是戰神之子羅慕路斯與雷慕斯的自相殘殺,以及綁架薩賓婦女的事件中建立的。雖然哲學思想的同化幫助帝國擴大它們的文化框架並遠播帝國的威望,那麼

他們也因強硬的與所謂的“野蠻人"表示對立,進而得到身分上較為優越的肯定,若僅從文字上的描述來做分析,敵對勢力是“野蠻人",也就是說他們才是掌握文明的人。漢朝之於羅馬帝國,彼此都有一個對立的勢力:匈奴和迦太基,漢朝和羅馬帝國都是當時較先進、較具文明性的民族,但他們各自都敗於後來居上的帝國,而被貼上“野蠻人”的標籤。與文明較不發達的一方做比較、對立的方式,讓兩帝國的人民產生了團結的力量,認為自己是影響範圍內最發達、最先進、最文明的一方。最後,當這兩個大帝國掌權後,就將被征服的領土加以組織,並將其作為省分進行管理,質到真正融入帝國本身。因此,雖然兩個帝國彼此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但在各自的領土上又可以看

到相似的發展軌跡。通常我們會從相異之處去研究兩個不同的文明,但本篇論文想探討的是如何將兩個文明的對立觀點連結起來,作為日後能更好互相理解與發展有效的文化交流的準備。在兩個文明跨越數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兩者的相似處,正是藉由這些可比的基準點出發,建立一個溝通橋梁、讓彼此能夠更深入的互相理解。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

為了解決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問題,作者曾國祥,劉佳昊,梁裕康,賴芸儀,陳禹仲,陳正國,陳嘉銘,陳建綱,周家瑜,沈明璁,葉浩,許家豪,蕭高彥,萬毓澤 這樣論述:

  從格勞秀斯到馬克思   以13位思想大家之眼,看近代歐洲帝國與政治思想的歷史全景。     ▍探討帝國與文明的悖論   帝國與文明這兩大主題,自15世紀歐洲列強著眼世界的劇變時代起始,始終是與現代政治發展並行的核心悖論。在邁向帝國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如何彼此激辯,又如何與現實碰撞呢?     《帝國與文明》試圖透過哲學、歷史的雙重視野,循全球政治思想的多重時空軸線,深入探索「帝國與文明」這兩個理念,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激發的理論爭議、現實難題,由跨文化的角度,論述西方文明為軸心的世界秩序以及普遍價值,兼具哲學與歷史縱深。     ▍7大主題,定義時代的13位思想家   為了準確追

索在時代脈動中的文明與政治、世界秩序與普遍價值的流變,《帝國與文明》以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克、盧梭、亞當•斯密、康德、柏克、孔多塞、邊沁、黑格爾、托克維爾、彌爾、馬克思等13位橫跨英、法、德三大政治哲學傳統的思想家為核心,並透過7大主題的聚焦:自然法的詮釋、商業社會、對人文主義的批判、理性法則的求索、自由帝國主義、帝國論述的轉向、全球資本帝國,來看個人價值與人性想像、民族與國家、歐洲精神與世界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     ▍立足東亞,看「全球轉向」   《帝國與文明》以東亞學者視角為立足點,呼應英美思想界的「全球轉向」,除了意欲重新檢視近代歐洲政治與思想的文化、歷史影響,探尋型塑現代政治與價值

的關鍵,更期待能拋磚引玉,開拓華語政治思想研究的新視界。

日美中三國對廣域自由貿易協定的對策與關係之研究—對臺灣廣域自由貿易協定之政策建議

為了解決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問題,作者游重森 這樣論述:

全球自由貿易潮流下,各國競相以洽簽廣域貿易協定進行經濟發展與整合,以確保其安全保障、經濟利益以及社會保障。然而,台灣因國際地位特殊以及中國因素的影響,長期被排除在東亞地區廣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之外,並逐漸浮現地區邊緣化之危機。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以其完全自由貿易的高標準門檻以及涵蓋地區範圍的廣泛,實為台灣加入 21 世紀廣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 本文分析與檢討冷戰時期,日本與中國,日本與美國之間如何以緩衝分散均衡機制(Buffer System)的理論基礎,去處理兩國間的貿易摩擦以及如何解決問題。後冷戰時期中國的崛起,

試圖改變現狀造成世界的不穩定,本文以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HST ),發現美國又再次結合主要民主國家,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 本文另外涉及「小國」的概念,而非「大國」的概念。在某些情況下(即在「緩衝分散均衡機制」內),小國可能以減輕大國競爭的方式影響大國的行為。因而發現台灣是無法在平等條件下與大國抗衡的國家,必須「採納」而不是「制定」全球治理的規則與規範。台灣必須依靠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來維持其主權,迅速利用任何提供國際體系的性質所帶來的機會,去學會操縱大國之間的競爭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以此方式對系統本身施加相當大的影響,即使不是關鍵的影響

。在最後本文以對臺灣廣域自由貿易協定做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