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 長 照 司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埔里 長 照 司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俊欉子寫的 閒談之中有意思 和楊翠陳彥斌林瓊華呂曉村洪碧梧廖建超林靜雯周湘雲施又熙陳博文的 透光的暗暝: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台中市新文化協會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商業智慧學院博士班 王明元、蔡長清所指導 林政宜的 新南向政策與觀光犯罪:台灣觀光政策輿論迷思的理解與重構 (2020),提出埔里 長 照 司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犯罪防治、新南向政策、觀光犯罪、免簽。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馨嵐、鄭青展所指導 葉美華的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職場友誼、工作壓力、生活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埔里 長 照 司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埔里 長 照 司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閒談之中有意思

為了解決埔里 長 照 司機的問題,作者俊欉子 這樣論述:

  信手拈來的雋永小品,兼含科學家的精神與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     ◎作者曾任國立大學校長、台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研究法人董事長等職,是台灣重要科技人才與首長。   ◎以其廣博的人生閱歷,書寫包含針砭、關懷、前瞻、感時感物的小品文,仿若閒談,卻富含深意。   ◎全彩印刷,圖文並茂,兼顧內容的可讀性與閱讀的舒適性。     作者在厚實的學術基礎上,對台灣總體科技發展規劃與資通訊產業促進上有重大貢獻,他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直覺,將一些觀察以直接且真誠的方式呈現,對年輕人是最好的建言,對同齡或即將變老的人,也提出很多人之將老戒之在得的警訊。     不仰仗炫目宏大的議題,著重自我的挖掘探

索,藉此思考作為「人」的位置所在,以及對於真理何在的自我扣敲。其中,也可見到對於生命偶然性的嘆服,以及對於某種近乎必然的未完成性的凝視,然而底層裡繼續相信思維自身的連綿不絕本質。     一邊記錄日常生活所見所思,一邊回顧生命的記憶簿冊,整體的思維與韻味,猶如十六世紀的法國思想家蒙田,有著強烈的人文主義者氣息,以懷疑論做出發的現代知識分子態度,堅持秉持著獨立個體的理性位置,以自由開放的心靈觀看周遭一切,暢述人間各樣矛盾、良心與教條的紛雜現象,同時以著「我知道什麼」的客觀態度,直接誘引也挑戰閱讀者的連帶思索。     這本看似日常平淡的題材,經作者的筆墨點染,展現出獨特的視野與觀點,以及廣博的人

生閱歷,看來閒談中有幽默、知識與情感,更呈現了作者曠達瀟灑的胸襟。   專文推薦     我很喜歡看他點來點去輕鬆而談,其中又有深意在焉,真的就像書名《閒談之中有意思》一樣。──黃榮村/作家、教授、前教育部長及中國醫大校長     既有著傳統文人在出世與入世間的徘徊,也可以見到一種現代知識分子帶著批判的卓然身影。──阮慶岳/作家、建築師、教授、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創系主任     看似平凡的題目,但展現出的深意,源自作者貧困童年的成長經驗、傑出研究與廣泛遊歷的精彩歷程、投身公共服務的特殊經歷以及深刻的人生體悟,特別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轉化創意與念想時,一些前衛的嘗試,也成為本書中閃爍的光芒。──

須文蔚/作家、數位落差關懷實踐者、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 作者簡介   俊欉子     俊欉子用來紀念父親張旺俊母親林欉,感念他們給我生命、給我成長需要的吃穿和學習。   1948年出生於台灣鶯歌小鎮。   台灣大學電機學士、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工程及計算機科學博士。     長年於台灣大學電機系擔任教職,曾任電機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爾後南漂中壢、埔里、內壢出任中央大學教務長、暨南大學校長、元智大學校長。     學術勳章包括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工科學術獎、Fellow IEEE、柏克萊加州大學傑出電機系友。   三進公門:教育部科技顧問室主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行政院政務委員。   因緣際會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   頗堪回味的人生。 推薦序/閒談之中日月長 推薦序/希望與煙花 推薦序/閒談中有深意 自序 閒談之中有意思 勸世 含蓄的香氣  一路摘星的人  小學生上學中途景緻  說一下標準  興起衰落回春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及牽拖  斷奶  The Seduction of Outside Money  公務員的骨氣與勇氣  唯一的錯覺  大師風範  快閃 午後潑墨  滴答早讀  微  說新年快樂  導讀  藍椅子  櫻花揮走冬氣  時間軸上的巧遇 人間蒸發的Pay phone Boo

th  三本好書  大溪地的電梯  大聲公  少話家族  再平常不過的日常  別叫人把福氣捐出去呦  坑人咖啡  肚子餓的女孩  阿唐燒餅  桌遊  高鐵上與熟人鄰座  斜槓人生派遣人力  都市角落  溫柔說話之必要  與神為鄰  隨波逐流新南向 書生之見 反菁英發生中  從科學發現到財富創造  還有我 I like you  生命中的喜悅時刻  吉普賽女孩妳好走  我用過的辦公室  我的座車及司機  我的家族  受傷的孩子們  威士忌  苦澀才會入裡苦盡方能甘來  清邁啊,我終於來了  尋找葉肥  飲水思源說我的留學獎助金  徬徨  暖暖的驕傲  蔥花蒜末鹽須  遺失得不可思議 推薦序

  閒談之中日月長   黃榮村/作家、教授、前教育部長及中國醫大校長     仿舊約筆法,俊與欉的兒子俊欉子(本名張進福),又出書了。我很喜歡看他點來點去輕鬆而談,其中又有深意在焉,真的就像他這次的書名《閒談之中有意思》一樣。     我們雖然專長不同,卻有很多類似經驗,比如都在台大長期當過學生與教授、進出過國科會、教育部、與行政院,也都當過大學校長、國家型公共性基金會的董事長等等。我們也分享很多共同的想法,但更難得的,他願意擺龍門陣,臧否天下大小事,包括講出一些我也很想講,但沒機會或不太敢公開講出來的評論。     首先,他對大學、教授、校長、政界首長、文官怎麼拿捏分寸,顯然自有一套內在一

致的潛規則,所以左批右打無所不利,又能首尾兼顧,謔而不虐,很不簡單。在教育學術界的大老、老大、與師生,以及政界政黨與文官,有不少在風氣所及下,行為不知檢點的地方,所以可消遣之處甚多,其實學界與政界不少有自尊心的人,被行家輕輕排遣幾下,都會想去撞牆,但是看起來,對有些人若不狠狠的下重手,是醒不過來的。     本書作者其實是一位在厚實的學術基礎上,對台灣總體科技發展規劃與資通訊產業促進上有重大貢獻的人,他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直覺,將一些觀察以直接且真誠的方式呈現,對年輕人是最好的建言,對同齡或即將變老的人,也提出很多人之將老戒之在得的警訊。     本書中也以輕鬆的語調談論正經八百的議題,譬如大學

高教的發展哲學與目標設定,以及國家在高教促進上之企圖心的興衰,還有創新科技、智慧運算、與社會文化發展之間的關聯性。文中更配搭一些有趣的話題,讓人輕鬆地跟著作者去接觸新事物與新語言,像是斜槓人生、人力派遣、機上刷卡、衛星電話與高空Wi-Fi等項,都是在其專業上隨手拈來自成一格的小品文章。     本書隨興所至,談到了作者的一生,除了家族互動之外,也有作者到柏克萊加州大學讀書,回台大電機系教書,獲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系傑出系友,以及進入政府出任大學校長,這些來來回回的故事,可說是觀點獨特輕鬆道來,連辦公室與座車的變化也能入戲,讀來盎然有趣。我想這本書應該推薦給更多人看,像這樣以真面目示人,書如其人,

能讓人輕鬆閱讀,又能不被豐功偉業誇大敘述方式侵犯的書,實在是越來越少了,俊欉子真的在做功德,閒談之中日月長,我們則是閱讀之中長見識,感謝感謝。   希望與煙花   阮慶岳/作家、建築師、教授、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創系主任     張校長是我任職元智大學的上司,當時有些不遠不近的接觸,新創的學系也蒙受一些照顧,但一切大約都在止乎禮的關係裡。     有幸受邀閱讀這本書的文字,除了坦率誠懇與流暢好讀之餘,還得以「登堂入室」去窺視一些我過往並不熟悉的吉光片羽,就匆促地寫下一些讀後雜感,回應我的直覺反思。     整本書帶有隨筆的氣味,一邊記錄日常生活所見所思,一邊回顧生命的記憶簿冊,整體的思維與韻味

,讓我想起來十六世紀的法國思想家蒙田。首先,這樣聯想的原因,是整本書散發出來強烈的人文主義者氣息,基本上承繼了蒙田那樣啟蒙運動的時代,所開啟以懷疑論做出發的現代知識分子態度,也就是堅持秉持著獨立個體的理性位置,以自由開放的心靈觀看周遭一切,暢述人間各樣矛盾、良心與教條的紛雜現象,同時以著「我知道什麼」的客觀態度,直接誘引也挑戰閱讀者的連帶思索。     關於書寫的材料,則依賴日常所見與個人生命經歷,不仰仗炫目宏大的議題,目的在於自我的挖掘探索,藉此思考作為「人」的位置所在,以及對於真理何在的自我扣敲。其中,也可見到對於生命偶然性的嘆服,以及對於某種近乎必然的未完成性的凝視,然而底層裡繼續相信思

維自身的連綿不絕本質。     整本書的文字寬厚溫暖,行文清淡抒情,彷彿以著冷靜理性的目光,不斷在日常生命裡穿梭與反思。由是而生的感觸,有些吁嘆與遺憾,也有些熱切的好奇與期待,這似乎是繼承啟蒙時代之後的知識分子,那種既涉世又獨立的樂觀個性,以及不可免必須帶著懷疑論的些許悲觀。     這樣有趣的交織特質,既有著傳統文人在出世與入世間的徘徊,也可以見到一種現代知識分子帶著批判的卓然身影。關於這個,也許直接引書中的兩句話,最能適切做出闡述吧:     希望總是目不暇接,像那煙花彼起此落。   閒談中有深意   須文蔚/作家、數位落差關懷實踐者、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     「閒談」與「閒話」

在散文傳統中起源甚早,周作人倡導美文時,就吹起了「閒話風」,看似日常平淡的題材,一經他的筆墨點染,往往展現出獨特的視野與觀點,呈現出廣博的人生閱歷,雖然不免過於中年人的消索與寂寥,但或許也正道出了歲月的聲音。 閒談高手林語堂也主張小品文應「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他所創造的閒適筆調,就是「認   讀者為『親愛的』故交,作文時略如良朋話舊,私房娓語。此種筆調,筆墨上極輕鬆,真情易於吐露,或者談得暢快忘形,出辭乖戾,達到如西文所謂『衣不鈕扣之心境』。」     看來閒談中有幽默、知識與情感,無非為了呈現更為曠達瀟灑的胸襟。     讀俊欉子的《閒談之中有意思

》總覺得承襲了「閒談」體散文的精髓,看似平凡的題目,但展現出的深意,源自作者貧困童年的成長經驗、傑出研究與廣泛遊歷的精彩歷程、投身公共服務的特殊經歷以及深刻的人生體悟,特別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轉化創意與念想時,一些前衛的嘗試,也成為本書中閃爍的光芒。     俊欉子是傑出科學家,也有著深刻的人文關懷。2009年我協同董克景老師主筆《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比較各先進國家的政策與實例,也協調各部會一起思索通訊傳播、教育、經濟、農業、醫療、新住民與其他弱勢族群的數位機會。記得在結案前與當時的政務委員的他會晤,簡報白皮書的規劃與創意。會議快結束前,他突然發問:「須教授,坐在台北辦公室吹冷氣的官員大概

不會理解,你覺得弭平數位落差的工作,四年或八年可以完成?」     我愣了一下,當時不少來自立委或教育部高層長官都不斷要求DOC要自主營運,要找到永續經營的做法,計劃不能執行年度過長。但我不打算回答一個「標準答案」,於是我說:「縱使八年努力,還是無法達成目標。」     他笑了笑說:「我在暨南大學服務過,南投和你所在的花蓮一樣,都地處偏遠,實際接觸後你一定會知道,偏鄉的翻轉要經年累月的努力,往往才能產生一點點成效。」     這一段對話,讓我感受到一位科學家深入臺灣窮山惡水的地區,傳布新知,也思索著改變環境不能書空咄咄,更不能陳義過高,知識在地化有待觀察基層的需求與生活狀態,才能提出貼近真實的

政策。     《閒談之中有意思》一書中也不乏凌厲的批判,如針砭公務員的風骨,以及憂心反菁英的迷思;更有著前瞻的視野,如論述科學與產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台灣與南方各國的比較,無一不顯示出看似閒談,其實其中大有深意!     在本書中吉光片羽的是俊欉子生涯的簡述,一個來自鶯歌小鎮的孩子,童年時能到北港旅行,就感到莫大的喜悅,而最終能成為台灣科技政策的關鍵決策者,其中應當有更多細節、抉擇與決策是可以供讀者思索參照的,期望作者能再接再厲,書寫自傳,相信會是臺灣科技、教育與政策歷史上不容錯過的一本著作。   作者序     2017歲末,我有ISBN編號的第一本書《瞬間與片刻還有腳印》問世,雖然在這之前

尚有《驀然回首殘壘》,惜未申請編號。     回顧埔里暨大《撿回逝去的歲月》刻正籌編中。     2018開始在臉書偶感而寫,累積了約三十篇,覺得可以是新書的部分材料,至於書名我想到其中有篇〈閒談之中有意思〉,遂決定作為本書的書名,蓋我的書寫多半是以閒聊的型態,用意則出現於字裡行間。本書尚且收錄一些未曾見世的書寫,感時感物皆有。   希望您喜歡我的閒談,是以為序。   感謝黃榮村、阮慶岳、須文蔚三位寫作前輩賜序為我壯膽。感謝冠儀協助校稿。     俊欉子   謹識於2019年10月

新南向政策與觀光犯罪:台灣觀光政策輿論迷思的理解與重構

為了解決埔里 長 照 司機的問題,作者林政宜 這樣論述:

「觀光」與「犯罪」之間的關係,始終是一個備受學者關注、卻十分難解的問題;從今天許多國家發展觀光的經驗中,已經充分凸顯「觀光犯罪」可能為觀光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2016年開始,台灣開始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觀光犯罪」的議題也逐漸浮上檯面,也引發社會各界的憂慮。然而,囿於媒體報導的渲染、缺乏相關研究的投入,以及政黨的惡鬥角力,導致台灣社會輿論對於「新南向政策」中的相關治安問題,始終存在許多迷思和誤區。 有鑑於此,為了檢討今日「新南向政策」與「觀光犯罪」討論的「失焦」原因,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分析和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輔以「觀光犯罪」的理論視野,重構常見的社會輿論迷思,再進一步指

出形成迷思背後的可能原因,以及觀光犯罪問題的多樣性、複雜性和研究困境,作為日後推動和評估相關觀光政策的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有三:一、點出長期存在於台灣「輿論觀點」與「觀光政策」之間的迷思和困境;二、指出一個民主國家在今日特殊媒體生態之下,許多「公共政策」的成敗,並非取決於實際的政策施行成果,而是取決於「公共輿論」型塑的認知和論點;三、透過批判性的檢視觀點,為未來「新南向政策」觀光措施跨領域觸角的延伸,創造更多的想像和刺激洞見。 職是之故,為了瞭解和重構台灣社會輿論對於「新南向政策」與「觀光犯罪」常見的觀點,本研究將依循質性研究典範,採用「文獻分析」和「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透過前

者從事相關研究之回顧和理論的綜整;後者則藉由「立意取樣」10位業界、學界、警界和政界代表,進行開放性深度訪談。 最後,本研究結論發現,囿於泛政治化媒體生態和犯罪統計資料缺乏,當前關於台灣「觀光犯罪」現況的說法,幾乎仍然停留在武斷的想像和臆測,不僅導致「觀光犯罪」問題討論的失焦,也阻礙「觀光犯罪」防治工作的開展。關鍵字:犯罪防治、新南向政策、觀光犯罪、免簽

透光的暗暝: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

為了解決埔里 長 照 司機的問題,作者楊翠陳彥斌林瓊華呂曉村洪碧梧廖建超林靜雯周湘雲施又熙陳博文 這樣論述:

用血肉書寫歷史,打造希望工程,透過受難者與受難家屬的生命故事, 呈現歷史的血肉肌理,臺灣民主進程中,最珍貴的見證!   ◎透過訪談、錄音、撰稿、攝影等工作,收錄15則共17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寫下受難者及其親友的見證。   ◎17位受難者皆為臺中人士,所涉及案件包括二二八事件、省工委臺中地區工作委員會張伯哲案(俗稱臺中案)、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廖學銳案(俗稱大甲案)、南投工委會洪麟兒案(南投地區牽連最大的白色恐怖案)、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季澐等案、解放臺灣民族獨立運動案、臺灣工委會學委會李水井案(學委會案)、陳明忠案、美麗島事件等等,從案件的幅員,亦可觀見白色恐怖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時間跨幅大,從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到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跨幅32年,由此拉開更寬廣的歷史縱深。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大力支持,台中市新文化協會持續力作!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白色恐怖受害者口述歷史」第三本轉型正義專書。   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   古瑞雲 呂煥章 王義火 王春波 廖森元 郭萬福 謝一誠 王乃信 李舜治   蔡寬裕 陳文堅 江朝澤 陳金柱 陳潘得 張經魁 陳博文 紀萬生   用血肉書寫歷史,打造希望工程──   遠走彼岸,永遠異鄉人的古瑞雲;   為臺灣自由民主犧牲覺悟的呂煥章;   王義火、王春波兄弟一被殺一坐牢;   廖森元,留下兩歲

女兒嘗盡童年辛酸淚;   「大甲案」,郭萬福死刑,郭家多人受害,一門血淚;   謝一誠見證小市民為二二八抗暴的奮不顧身;   兩次入獄仍不忘心中信念的王乃信;   與父兄三人同囚火燒島的李舜治;   黑牢,辦學,設廠,轉型正義,一生為獨立的蔡寬裕;   因獨裁者批示而飛濺馬場町的陳文堅;   江朝澤槍決時,稚子剛滿周歲;   陳金柱、陳潘得叔姪同識一人被牽連;   張經魁5年黑牢後,柳暗花明的人生;   陳博文用攝影記錄臺灣民主進程,神的眷顧,走出三次黑牢;   最不低頭的美麗島臺灣硬漢紀萬生!   15則縱跨32年的牽連案件史實公開,研究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重要口訪專書!   作者簡介

楊翠/總顧問   1962年,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楊逵文教協會」常務理事。創作以散文與文化評論見長,研究領域包含臺灣文學、臺灣婦女史、性別文化研究。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二二八口述歷史《孤寂煎熬四十五年》、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以及臺灣文史研究論文近三十篇,並參與編纂《臺中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臺中文學史》。 陳彥斌/主編‧撰文者   南投中寮人,長居臺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暨特派員,望春風電臺臺長、臺灣日報採

訪中心主任、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行政院《文化視窗》月刊主編、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著有《填補地球裂縫的人》,發行《臺中風華》,主編《講予全世界聽》、《臺中媽祖蔭臺灣》、《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黯到盡處,看見光》、《悲戀之歌:聆賞姚讚福》等,並錄製「彥斌講古史」系列網路節目。   現任: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2017)。 林瓊華   臺北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以謝雪紅研究入手臺灣史的探索。發表論文:〈背叛與沉冤的辯證:關於謝雪紅離開二七部隊的歷史問題〉等。 呂曉村(1929-2005)   彰化鹿港人,呂煥章的大弟,生前努

力追溯呂煥章生平事蹟,為大哥所受苦難爭取平反。 洪碧梧   彰化人,畢業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目前為台中市新文化協會行政專員,身為解嚴後世代,正在追尋臺灣史的道路奔跑。參與編撰《黯到盡處,看見光》、《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等。 廖建超   南投人,輔仁大學經濟系、輔系生命科學系畢業。原本任職南科奇美電,近來專心投入社會運動,為臺灣各地民主活動攝影,希望將來臺灣成為愛和平、重人權的民主國家,參與編撰《黯到盡處,看見光》等。 林靜雯   臺中人,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長年致力於臺灣人權史料的蒐集保存與維護。發表期刊文章有:〈穿越「白色恐怖」的歲月—受難者家屬徐守綱先生口述歷史〉

、〈召喚記憶的展示―白色恐怖死難者遺書〉。 周湘雲   臺中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近年來因參與白色恐怖相關研究計畫,曾對多位受害者前輩進行過訪談。曾出版《跟著戰爭去旅行:新竹市軍事地景的故事》(2015)。 施又熙   1969年生,高雄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文字工作者,出版多本小說與散文。著有《臺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五芒星的誘惑》、《多桑的百合花》、《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向著光飛去》等。 陳博文   嘉義民雄人,三進黑牢政治犯。曾與陳婉真、吳哲朗共辦《潮流》雜誌,1987年任民進黨臺中市黨部首任主委,亦為黨外時期重要影像記錄者。  

| 市長序 | 血與淚換來的臺灣民主 林佳龍 | 局長序 | 匆匆,走過白色的年代 王志誠 | 主編的話 | 統、獨的高牆 陳彥斌 | 導論 | 沉痛而動人的故事地圖 楊翠   此岸、彼岸的臺灣異鄉人──古瑞雲 採訪、撰稿:林瓊華   覺悟下的犧牲──呂煥章 採訪、撰稿:呂曉村、陳彥斌、洪碧梧   兄弟同受害,一被殺一坐牢──王義火、王春波 採訪:廖建超、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廖建超   父親受害,童年辛酸淚──廖森元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稿:陳彥斌   白恐噩夢,一門血淚──郭萬福 採訪、撰稿:林靜雯   烽火二二八,死裡逃生──謝一誠 採訪:廖建超、陳彥斌、洪碧

梧 撰稿:廖建超   捻不熄的左統星火──王乃信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洪碧梧   李家悲歌,與父兄同囚火燒島──李舜治 採訪、撰稿:周湘雲   黑牢,辦學,設廠,轉型正義──蔡寬裕 採訪、撰稿:施又熙   飛濺馬場町的青年之血──陳文堅 採訪:洪碧梧、陳彥斌 撰稿:洪碧梧   遙遠的恐怖槍聲──江朝澤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稿:陳彥斌   山頂人的白色恐怖──陳金柱、陳潘得 採訪:廖建超、陳彥斌、洪碧梧 撰稿:廖建超 柳暗花明的人生──張經魁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稿:陳彥斌   神的眷顧,走出三次黑牢──陳博文 陳博文撰寫,陳彥斌整稿   美麗島鐵漢──紀萬生

採訪:陳彥斌、洪碧梧、廖建超 撰文:陳彥斌     推薦序 血與淚換來的臺灣民主   臺中市第三本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訪專書《透光的暗暝》出版,仍然是篇篇血淚,讀來不免心酸,但卻是臺灣民主進程中,最珍貴的見證。   本書十五篇受難者中,竟有六位慘遭槍決,可見戒嚴時期的統治者,為了政權鞏固、維繫,手段是多麼殘暴、猙獰,且六位魂斷刑場中,有郭萬福、呂煥章、廖森元、江朝澤等四位是學校老師,在那教育不普及的時代,要培養一位師範學校畢業生是何等不易,威權者動輒以槍口對準知識分子,除了殘暴外,也暴露了統治者的心虛。   另兩位槍下亡魂,一位是無線電操作員王義火,一位是服役的陳文堅,兩位都正當青春年

華就在槍聲中凋謝。死刑犯的悲慘,不僅生命橫遭剝奪,也連累家庭受盡折磨,他們家中財產都被強制沒收,家人生活立陷困境,在社會飽受歧視、孤立,嘗盡人間冷暖。   除了死刑犯,幸能活著走出牢獄的本書時十一位受難者,則都展現堅強生命力,且堅持思想、信仰,昂然接受威權者迫害。王乃信前輩坐牢兩次共廿五年,蔡寬裕前輩也入獄兩次,陳博文前輩更是三度政治黑牢。這種「關不怕」的勇氣,正是瓦解恐怖統治的巨大能量。紀萬生老師在偵訊中受盡苦刑,左耳被打到終生失聰,但他出獄三天,就繼續為民主奮戰。   客家硬頸前輩古瑞雲,二二八事件後幸能逃出臺灣,在中國卻流離、顛沛過一生,但他始終不低頭。謝一誠前輩在二二八事件中被關三

年多,卻消滅不了他一輩子對臺灣的熱愛。張經魁前輩不僅事業成功,還曾分別當選臺中市、南投縣議員。李舜治前輩曾與父兄同囚綠島,出獄後努力成家立業。陳金柱前輩深居鹿谷,製茶技術、靈巧工藝都可見他旺盛的生命力。   特別要感謝承辦製作的新文化協會團隊,讓這段被刻意割裂的歷史,有機會還原、彌補,尤其是已出版的兩本《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黯到盡處,看見光》,分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佳作獎、優等獎,第三本《透光的暗暝》的採訪、書寫更見成熟外,史料的蒐集也更為豐富,將是研究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重要口訪專書。   我就讀臺灣大學政治系、研究所時,臺灣正處於解嚴前後,社會改革力量風起雲湧,我也躬逢其盛,發起

籌組學生運動,之後攻讀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我都特別關切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人權受害歷史。2014年就任市長後,我迫不及待責成文化局爭取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合作,讓一年一本的人權口訪集結成書,補起這塊臺灣追求民主過程中,多少前輩菁英付出生命、青春和血淚的歷史,為臺灣,也為臺中留下見證!   臺中市長  林佳龍 推薦序 匆匆,走過白色的年代   石灰牆釘著一排思念/泛黃的西裝與旗袍/祖父和母親的遺照/   他們匆匆走過白色的年代/未曾驚動一株花草   牆上窗牖呼喚遠方的大海/鹹風老是在/祖母跟我的眼眶縈繞/   我們一同哼一首歌謠/憂傷斜斜掠過樹梢   那是午後的靜坐/掛鐘鬆了發條/

任時間頹然撲倒/   潮聲滔滔地湧進懷抱/我們穿起飽脹的記憶潛逃   ―〈午後潛逃〉   這是我在1991年發表於《聯合文學》的一首詩,1997年收錄在個人詩集《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內容描述一個政治受難者的家庭,面對親人受難離世後的時間狀態和生活情況。政治受難者的家屬生命故事,不管看幾遍都令人心痛,而他們堅忍走到了今天。   今年「臺中地區人權檔案系列」專書到了第三輯,文化局自2015年迄今一共訪問記錄了四十篇的政治受難者生命故事,從一點一滴的爬梳、累積中,即便過程不易,但歷史需要朝真相走去。   《透光的暗暝》能看到許多臺灣人的縮影,五○年代的知識青年如呂煥章,感受社會主義的美好,背

負滿腔熱血投入革命,全然準備好為了臺灣的未來犧牲生命;距今70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我們有幸訪問到91歲的謝一誠,當年他在九份做小生意,聽聞二二八後趕回臺中加入抗暴,協助運輸武器,訪問他不僅是為二二八中部抗暴歷史做見證,更重要的是他證明了二二八的反抗不是只有菁英、知識分子,更有許多勞苦的社會底層人民感到義憤,貢獻了自己的生命或青春。   這次的政治受難者生命故事,從二二八事件的古瑞雲逃亡中國、謝一誠被關3年多;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呂煥章遭槍決;哥哥王義火遭槍決,弟弟王春波遭監禁10個多月;廖森元遭槍決;郭萬福遭槍決;王乃信被關15年;李舜治被關12年;蔡寬裕被羈押6個多月;陳文堅遭槍決;江朝澤遭槍

決;陳金柱及陳潘得皆判感訓1年;陳博文首次因思想問題被關6年多;再到六○年代,蔡寬裕再次入獄被關13年;張經魁被關5年;七○年代,王乃信再次入獄被關10年;陳博文第二度入獄羈押1個多月;紀萬生被關4年多和第三次入獄的陳博文被關3年多。這十七位政治受難者遭槍決有六人,總刑期約74年多,這是令人驚惶、傷痛的數字。   這十七位政治受難者的受難年代,從1947橫跨至1979年,幾乎就涵蓋整個臺灣的戒嚴時期,即便年代橫跨極長遠,在他們身上仍可以找尋兩個共通性:「反抗精神」、「愛鄉愛土」。社會主義至今日雖已漸式微,但在五○年代的青年感動於其中的人道關懷,從而信奉到行動。無論當年他們信仰為何,皆是從愛臺

灣、疼惜土地人民的理念出發。   我們透過本書的書寫記錄,讓後人知曉這些民主前輩們前仆後繼,在保密局、軍法處看守所、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火燒島等處曾留下無盡傷痛,甚至血濺馬場町的殉道。所謂「犧牲換來覺醒」,記住他們的犧牲,記住過去,使子子孫孫得以珍惜,帶著前輩勇敢正義的精神,繼續讓臺灣往更好的方向航行。   臺中市文化局局長  王志誠 主編的話 統、獨的高牆   統、獨意識在臺灣社會鏖戰幾十年,統、獨論戰文章也難以數算,這是對臺灣前途的爭論無可厚非,但我從事政治受難者專訪以來,對統、獨的相互排斥、對立,卻感到特別的無奈與痛心!   臺灣的政治受難者在牢中,就有紅、白之分,簡單來說,「紅

」的就是主張兩岸統一,「白」的就是主張臺灣獨立。他們在受苦的監獄中就壁壘分明,並常起衝突。出獄後,「紅」的受難者組織簡稱「互助會」(「台灣地區政治受難者互助會」),「白」的受難者組織簡稱「聯誼會」(「財團法人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兩會依然涇渭分明,難有交集。   我們從2015年起開始承接這項口訪、編撰任務,三年來可說為統、獨的相互猜忌吃足苦頭,與多位受訪者接觸的第一瞬間,敏感的他們就要驗明正身,僅管我們強調此項工作的客觀性,並表明口述歷史是絕對尊重當事人,完成的每一篇文章內容,包括每一張照片,都會經當事人確認,但依然常常碰壁。   拒絕者大都是「互助會」成員,他們的邏輯很簡

單,臺中市目前是民進黨在執政,而民進黨是傾向臺灣獨立的政黨,所以敬謝不敏。2015年我們曾採訪一位受難者,稿子即將完成前夕,他忽然來電說:「我不能做了!」我無奈的問他原因?這位樸實、客氣的前輩語露為難,欲語還休,我不得不放棄。   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  陳彥斌 主編的話   這種意識形態的橫阻,在我們2016、2017年的訪調更為嚴重!畢竟白色恐怖受害最烈是1950年代,那時國民政府甫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可謂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遇到可疑共產組織,絕對是肅清殆盡。這些受難者前輩,大都已作古,少數倖存者都已達90高齡,當然是我們口訪首要目標。   我們透過各種管道,好不容易找

尋到這批時代的犧牲者,他們雖然被歲月風霜布滿臉龐、身軀,不少倖存前輩依然展現著知識分子風采,可是一談到口訪合作,則大都揮手作罷,僅有少數幾位前輩首肯配合,我對他們深感敬意。他們在陳述受難經過時,也都會闡揚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當然是忠實記錄。這時我會想,政治受難者當年不是為了思想、信仰而付出、犧牲嗎?為什麼大多數統派受難者不趁這種難得機會,來宣揚、留存自己的政治理念?   政治是複雜、難以言喻的。而臺灣的統、獨高牆又築得如此之高,簡直難以跨越,在對峙與猜疑中,多少珍貴的歷史,竟然也要陪著埋葬,怎不讓人扼腕、遺憾!   覺悟下的犧牲──呂煥章受難者:呂煥章案  件: 1950年鴨潭山等處匪巢

施部生等叛亂案案情概況: 呂煥章遭控於1947年9月間由李舜雨吸收加入中共組織的臺灣工作委員會臺中地區工委會支部組織,並擔任委員吸收黨徒,於1949年8月間進入鴨潭山建立基地,從事叛亂行為,1950年間被逮捕,並判死刑。現  況:被槍決(1924年4月4日-1950年11月7日,得年26歲)受訪者:呂建德(呂煥章的姪子)、鍾逸人(呂煥章的二七部隊戰友)受訪時間:2017年7月25日(臺中市北區呂建德自宅)2017年9月6日(同上)2017年9月21日(同上)2017年9月23日(臺中大肚山示範公墓)採訪、撰稿:呂曉村(2005年已歿)、陳彥斌、洪碧梧Story  呂煥章 紀略呂煥章,1924年

4月4日出生於鹿港書香世家,父親呂嶽(戶籍謄本寫「獄」,但本人及友人皆寫「嶽」)是知名書法家。1939年畢業於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高等科,1944年畢業於臺中州臺中一中,1947年畢業於省立臺中師範學校數學系。畢業後於1948年任教於霧峰萊園中學教數學、物理、化學、幾何學,1949年服務於彰化縣北斗中學。二二八事件時,呂煥章已畢業,回到中師領導學弟參與作戰。在二七部隊副官古瑞雲的著作《臺中的風雷》提到部隊成員有「以呂煥章為首的中師隊;黃信卿為首的埔里隊……等,大家都是自動前來作戰本部」。﹝值得注意的是呂煥章在1947年2月已從臺中師範學校數學系畢業,畢業後繼續在中師任教一段時間,因此於二七部

隊成立後帶領中師學生隊,並非其他口述資料所說當時仍是中師的學生﹞。呂煥章在二七部隊,曾參與轟炸大安溪鐵橋計畫,進入埔里後上山招募原住民參戰,且加入1947年3月15日夜晚突襲魚池、日月潭派出所等戰役,直到二七部隊在兵力懸殊下就地解散,才與弟兄分頭逃亡。呂煥章之後仍懷抱革命理想,離開埔里後與李舜雨等人成立「臺中區縣市委員會」吸收地下黨員,並由洪幼樵成立「臺中武裝工作委員會」,成員為施部生、呂煥章、李漢堂等人,1948年因施部生等人身分暴露,潛入臺中太平建立鴨潭山、白毛山、竹子坑、石山岡四大武裝基地,於1949年3月24日至30日間遭逮捕,判死刑,1950年11月7日上午6時交付馬場町槍決,得年2

6歲。以下為呂曉村(呂煥章的大弟)生前所撰寫呂煥章之生平事蹟與受難資料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影響

為了解決埔里 長 照 司機的問題,作者葉美華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教師之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的差異性與相關性。問卷調查以新竹縣市公私立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採便利抽樣方式,合計發出380份問卷,回收344份,回收率約90%,扣除填答不全無效卷58份,有效問卷共286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高中職教師具有高職場友誼。二、高中職教師具有中等工作壓力。三、高中職教師具有高生活品質滿意度。四、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具有負相關。五、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生活品質滿意度具有顯著正相關。六、高

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滿意度具有顯著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