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山夜景焦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基隆山夜景焦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俠軍寫的 俠骨柔情:匠人心安理得的美學與實踐心法 和郭強生等的 風流──東華創作所文集II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另一角度仰望的黃金山城-九份- 攝影板也說明:... 基隆山步道,入口處在九份隔頂停車場旁可以看到標示的牌子。相機:Sony a7R3,鏡頭:SEL85F18,記得上山要帶著手電筒或- 九份,攝影作品,風景,旅遊,夜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九歌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陳欣宜的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2015),提出基隆山夜景焦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舊港埠、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堀込憲二所指導 蕭文杰的 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 (2015),提出因為有 文化景觀;八景;文化傳播;藝術地理學;淡水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山夜景焦段的解答。

最後網站飛行部落(@flight_tribe_)則補充:樹林大同山夜景 #樹林大同山觀景台#樹林大同山. 享受涼風 #乳姑山#桃園景點#享夜景觀咖啡#. 體驗不同焦段在同一個地點的感覺 #定焦鏡#85gm. 浪花激起#鼻頭角#鼻頭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山夜景焦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俠骨柔情:匠人心安理得的美學與實踐心法

為了解決基隆山夜景焦段的問題,作者王俠軍 這樣論述:

匠人‧君子‧ 俠客 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 發掘器物的生命態度 尋找和諧的昂然姿態 淬鍊30餘年的「慢做」心法   「一切都來自對瓷器美學進化深沉的激情, 於是有了甘願做歡喜受的認命姿態!」——王俠軍     狂狷的俠客行     談創意、談美學、談人生,《俠骨柔情》是大師王俠軍淬鍊三十餘載的美學心法。本書從尋找和諧昂然姿態的君子思維、精進修煉的慢工細活法則、尋找器物生命態度的道寓於器,一路論及斟酌閑情的茶席天地……,堪稱是一部匯聚「八方新氣」創意思考和大師養成的美學大作!老工藝該如何傳承,怎麼創新?新時代匠人在面對這個快速運轉的時代,如何沉澱自我,找

到最心安理得的匠人思考與實踐心法,書中皆有最深層的感知和解讀。   一致推薦   禪者.臺北書院山長    林谷芳   滾石文化董事長    段鍾沂   十月設計建築設計總監    陳瑞憲   作者簡介 王俠軍   著名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創業家。早年從事房地產廣告企劃及多部電影的美術設計,也曾當過演員及導演等工作。而後赴美國底特律創意設計學院College for Creative Studies研習玻璃創作,之後返台從事玻璃創作及藝術推廣工作,將台灣的玻璃藝術推上國際舞台,而被喻為「中國現代玻璃之父」。   2003年成立「八方新氣」,投入瓷器創作,期許振興民族工藝昔日榮

景。他以創新的技法,克服瓷土高溫燒製的收縮和變形問題,解構了瓷器造型千百年來的束縛,打開了瓷器新的視野。作品廣受各界青睞,也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歷史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典藏。   2013年於中國國務院所出的《華人製造者》一書,王俠軍被評為全球五十位傑出貢獻華人代表,並以「中華瓷器文化復興者」予以肯定。   2017年獲得聯合國際學院UIC所肯定,授予其榮譽院士殊榮,表彰王俠軍在文化、工藝和美學對人文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推薦序      一個藝術家道器相接的自述    林谷芳 自序    狂狷的俠客行 壹、為君子立象——尋找和諧的昂然姿

態 1-1  臨江絕美的孤寂 1-2  江邊堅立的風骨 1-3  豎與立的生命提案 1-4  斷章取義 正面取景 1-5  為君子傳神寫照 1-6  可觸摸觀照的倫理構成 1-7  神氣骨血肉之正派體檢 1-8  君子的組織架構 1-9  理氣趣的運作法則 1-10  設計師成為真正的匠人 貳、細話慢工——精進的修煉法則 2-1  慢是必要之善 2-2  傳承的顛覆本質 2-3  沉重的安穩反饋 2-4  用理想鞏固鬥志 2-5  讓身體溫暖材料 2-6  把握每次顛覆機緣 2-7  人定勝天的誤區 2-8  釋放與實踐匠人的誠意 2-9  有福是為造福 2-10 端莊意志的君子之道 2

-11 高溫盤點的工藝勝負 2-12 文化求歷史慢走 參、道寓於器——器物的生命態度 3-1  一個時代的瓷器 3-2  剪斷歷史長線的綑綁 3-3  打破花瓶美的僵局 3-4  為器上道 見物見志 3-5  內外兼修的世故美學 3-6  昨日向明日的說明 3-7  概念先行 功能相隨 3-8  隨樂探索 詩緒壯遊 3-9  歲歲月月的山水大器 肆、觀遠——乾坤萬里眼 時序百年心 4-1  形制的莊嚴史詩 4-2  古銅色千年的冷眼凝視 4-3  子子孫孫永寶用 4-4  追憶轟轟烈烈的格局 4-5  永續的進化精神 4-6 觀古思今照遠 4-7  氣定志剛的壯闊 伍、我喝故我在——

DIY的斟酌閑情 5-1  與情緒一齊回甘 5-2  端莊必要的現場規矩 5-3  一種解碼——杯子 5-4  一場參與——我在 5-5  一份體驗——茶席 5-6  獨啜曰神——藉神感受存在感 5-7  風舞——以適切的斜角隨風舞入失重的優雅 5-8  芭蕾——屏息靜氣細品柔嫩肌膚下剛毅的信念 5-9  帝國記憶——輕持莊嚴的時光 品味禮樂的規矩 5-10 電影手札——留白靜默,專注每口流動的深味 5-11 二客曰勝——設置往事的對白場景 5-12 鼎諾——江湖俠義的行草美感 5-13 迎春——兩人艷麗的春天 5-14 華麗人間——為情誼繽紛上彩 5-15 豪情有象——共生歲月 5-16

夢的協奏——喝出情的悅聲   自序 狂狷的俠客行   近來同行説:八方新氣是場狂狷的俠客行。   從早期説八方新氣是「兩岸最後的浪漫」的文藝腔到這個灑脫的江湖味,讓我重新回顧十五年來這番「瓷航」一路來的點滴,那些誇張情節和工藝探索的深切體驗,面對生疏的材料工藝和挑戰的離奇高度,其中的心境轉折或許能為實現創意艱辛勞作的匠人們帶來人文的寫意情趣,以紓解重複於流程中的意志疲勞,並找回手藝人雍容自得的況味。   海角天涯三年馬不停蹄一百五十家代工廠的尋覓、無視瓷器工藝的究?而無知的大膽上路、十噸瓷土令人眼花白色定調的挑剔、不知終點一千個天昏地暗拼搏的熱血研發、無所不用其極窯內整形修坯的絕地

突圍、一件作品稀鬆平常即要上百片模具的奢華搭建、藏家等待作品三年耐心忍氣的支持、成功率百分之一的茫然行走……一切都在不知不覺理所當然鬱悶地發生,確實,現在回望這些戲劇般的情事,即壯烈也滄勁。   必須承認改變一千八百年瓷器造型守成不變的企圖和行動是狂狷的。   「官窯的浪漫 美學的實現」使所有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五十歲的焦慮也讓想望輕易地罔顧理性的現實,發生了,海上茫茫地漂盪多時,慶幸看到了海岸,我感恩。   一切都來自對瓷器美學進化深沈的激情,於是有了甘願做歡喜受的認命姿態,也因此和流程進行了全面交融而對工藝和材料有著深一層的感知和解讀。   當代工廠沒著落而自己接手後,開始面對工藝

困難而要經常改變燒製方式的抉擇,猶豫不決,不改又無過關,但每個更改都是大費周章代價不菲,而且改變未必就是最終對的解決方案,這情況令人躊躇糾結,但為完成信念還是乖乖接受所有必要費勁的調整,經過冗長的心理調適,而有了與「慢」交手的體驗。   流程上變通、權宜、臨時的作法,因無法確認真正作品成敗的關鍵因果,最大公約數的經驗積累也就沒意義,比如輔助用的托具就是要量身定做,絕不能隨便急著撿些泥坯,濫竽充數地填塞支撐,既使過關了,但到底是偶然還是唯一?就說不清楚了,還是按規矩老實做事。   在無數不良作品的壓力,只有接受並忍痛地改弦易轍,同一方法幾次不行後立即換個處理方式,於是必須重新設計托具,全新製

模翻模灌漿整形,雖然又是個遙遙無期的無奈躭擱,但總得嘗試找到了最適切的方案推進,明白不要再為不捨而磋砣,革新有其必要折衝所需「慢」的代價,安步就班是唯一的選擇,雖慢但穩定前進而受益良多。   也因此融入深沈漫長的工序而得以審視雋永的材料本色、自律的工藝倫理、美感的人文構成和時間的按步就班所共構的匠人尊嚴,而更珍惜其間人事地物時所碰撞的因緣,在此記述於善解包容後,對工藝勞作的心情閲讀和深切期許。   最終看到工序流程和創作美學間的本質上的契合,君子「即之也溫,望之儼然」,俠骨柔情的意象,其實正是勞作內含的表述;柔和泥漿之於堅硬模具、溫馴可塑瓷土之於固執定形瓷器、靈巧身手之於堅毅耐力……陰陽共

生,而作業自律的態度和作品均衡的昂然,工作謙和的投入和均衡自得的身段……一路演繹了君子之道,讓現場性、物資性與創作有洽當的交集。   自己在傳統工藝產業這不合時宜式微的工作生態,投身也三十餘年了,遇到幾次,外頭鑼鼓喧天地高喊著創意產業、匠人精神或在地文化,本以為能為這沒落的行業,帶來興奮的氣氛,但結果什麼也沒發生,還是感覺這類手工勞作的行當,依然籠罩在不安的陰影中,尤其心底那長期徘徊於此老傳統落伍意識的自我設限,自認非主流的邊緣身分,自然影響工作情懷和作品的進化。   在時下「創新與轉型」氣氛的催促下,無論是老手還是新手,務必以殊勝的心情珍視身上所擁有的手藝和知識,它絕對是搭建我族類安身立

命的自得本錢,從陌生與工藝拉拒的冷戰到熟稔後時刻想望著交手的熱戀,接受領略「慢」的勞作現實和確立工作的史觀,不失為進入創新殿堂的重要法門。   除外,也解析自己瓷器創作的美學原型——「君子」剛柔並濟的演化過程、瓷器器皿形制進化的再生期許、《觀遠》系列作品氣韻的構成脈絡和品茗情趣的茶席提案;總之,感性之餘,就條理分明的匠人本色,整理工序與思路間的觀照,也為生活和工作尋回新的能量。 推薦序 一個藝術家道器相接的自述   藝術是生命的聚焦,不聚焦,生命的種種領略就無法透過作品印之於欣賞者心靈,惟聚焦要成,藝術家就須在美學哲思、主題風格、手法材質上合成一氣才行。   不合成一氣,你只高談形上

哲思,拙於落實,作品就虛矯無力;你只談藝術風格,恣意揮灑,作品就浮誇自我;你只重技術手法,致遠恐泥,作品不流於匠氣江湖也難。   正如此,儘管在這三者、這連成一氣上,不同藝術家各有所入、各有所重,但真要成家卻就非得有意識地觀照此三者、連接此者不可。   這觀照、這連接,是以自身所最擅最重者,連接於其他兩者,有此連接,才能截長補短。擅談道者須就身於藝、於器;擅談藝者,須上及於道,下及於器;而擅於器物者,則須廣拓其藝術表現,更接於生命哲思。   正如此,王俠軍,這原來以玻璃藝術,其後以瓷器創作知名的藝術家,所以會寫這本書也就成自然之事,於器、於藝既已琢磨多年,到此,更多相應於道,正屬生命之必

然。   但雖說必然,他的觀照也更有可為諸方參照處。原來,無論玻璃,無論瓷器,皆屬多數人以為的工藝範疇,歷史上它們固多以器見稱,材質上——尤其是瓷,更有著極致而特殊的風格偏向,也就是說,因於材質「低限」的特性,藝術家似乎只能如歷代名窯般,順其性地將器造至極致,較之其他載體,你想在此突破也就更為困難,而既鍾情於材質特有之魅力,又不滿足於只隨前人器用之腳步,王俠軍的挑戰乃自然而生,但真要脫困也就費盡心力。   挑戰、脫困的種種,王俠軍在本書以當事者的身份慷慨道來,原來,無論是釋道的哲思、儒家的想望,還是經典的詩詞,若沒有對這些直擊生命安頓、直扣文化核心的種種有深的領略,作品的形式及內容就不可能

有「真實」的改變 。           這書,正是這形上與形下,道與器間,王俠軍的實踐自述。而一個藝術家自內而外的總體相貌既在此清晰顯現,乃可以為諸方參照。   因這顯現,因這參照,而為之序!   林谷芳 壹、為君子立象——尋找和諧的昂然姿態1-1臨江絕美的孤寂初冬,五點半前不捨地離開柔暖的床,快速換裝梳洗,灌上一杯溫開水,套上運動衣鞋,驅車,路上清冷闃暗,三分鐘抵達基隆河畔關渡生態腳踏車步道,這段從北投焚化爐蜿蜒至關渡宮三公里餘的路程是我每天要快步行走的路徑。 這塊都會難得的開闊和寧靜,讓尚未全面甦醒的身體,頓時疏朗,精神抖擻,但腦海依然充塞夢中縈繞著許多模糊膠著的念頭,飄忽不定掌

握不住,是概念?是意象?總拿揑不準,期望快速的場景變換,或許可理清依稀的什麼;但這麼多年,我也沒理出頭緒,常常不了了之,可能如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所提系統2的思辯機制,在我專心於腳程速度的掌控下,已經沒有能力做複雜的思考梳理,而工作時也就忘得乾淨。 下了車立即邁開快步,展開例行千篇一律的晨運,來回一小時,達成渾身大汗的通暢。 總希望趕在鑲嵌在沿路洗石子矮牆的路燈尚未熄滅之前,能開始出發;天稍亮這些燈將熄滅,此刻或許它們只能再持續二十來分鐘,這趟路程可以同時享受夜晚和晝間不同的情調,由黑轉藍變白,

為一成不變單調的過程增添些變化。 燈光帶來夜晚的氣氛,由於架裝得低矮照射區域小,路面時明時暗,營造一份神祕的安靜感,人不時被包裹在巨大的幽黯,有一種孤單又奢侈的自足,那是尚在睡夢中或在家中的人們所無法擁有的深刻靜謐和無盡虛空,似乎獨佔了整個都市,它使每個腳程愉悅而自得。 黑夜悄然地躱在神祕的藍色矌野,隨即,天明燈熄,空間立刻放大,視野也伸遠了,河面城市夜景的對比倒影換成清晨天光雲影的泛白,其實遠方高架快速道路上的車,早就忙碌了。身體也因東面山頭急速放亮的曙光而徹底清醒,身旁沿岸不時出現的畫面觸動了我,雜念也褪掉許多,似乎有苗頭在騒動。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為了解決基隆山夜景焦段的問題,作者陳欣宜 這樣論述:

近年來駁二藝術特區的名聲可說是越來越響亮了,尤其台灣的藝文資源長期集中在北部,因此駁二藝術特區的崛起不僅是爭取「南霸天」的地位,更象徵位於藝文邊陲的南部對主流結構的反動。事實上,駁二特區的發展歷程深具故事性,由港邊閒置的倉庫發跡,一度又面臨再閒置的藝術特區,最後締造全台公部門所轄景點最多人潮的紀錄。當然目前關於駁二特區的研究已累積一定數量並且逐年增加,然而有沒有辦法發展出一篇文章,試圖整合有關空間、產業、歷史、現況、策略、實作等議題,而非聚焦在當下轉瞬即逝的某個片段?當然現階段的探討也非常重要,但是駁二特區所在的高雄舊港埠奠基於日治時期,其空間脈絡與歷史價值伴隨港都發展而完備,以此為基礎才能

對照出後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效益與影響。本研究將以通盤性的探討,完成以下幾項目標:一、 建立高雄舊港埠歷史脈絡、空間結構的知識作為駁二發展基準二、 釐清駁二特區與周邊港埠的再利用過程與階段意義三、 從空間利用與產業經營兩部分還原駁二特區的主體及探討現況四、 證明駁二特區的生產能量已擴及區域社會並帶來實際影響

風流──東華創作所文集II

為了解決基隆山夜景焦段的問題,作者郭強生等 這樣論述:

  獎的意義來自肯定以及更遼閣的期許與挑戰,而非侷限。   本書所選作品,無論是哪一文類,其結構與敘事表情的聲音皆有相當的完成度與獨特性。整體印象與當前客觀環境若即若離,作者們不約而同流露出對生命情感的悵惘和對現實無常的慨歎。有人靈巧地創造出原創性的概念,有人嫻熟地經營小人物的大世界,無論個人所擅長的文字語言為何、選擇聚焦的題材為何,十三位作者藉由書寫表現或憐憫或批判、或個人色彩或宏觀視野,其思索己身之定位的文學價值,仍是創作不變的核心。   ──李永平(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   本書為國立東華大學創作研究所同學之得獎作品選集,由所長郭強生主編。   全書收有小說、新詩和

散文共十三篇,皆為創作所同學於就學時期參與文學競賽或入選年度選集之優秀作品,題材風格樣貌多元,兼具大膽創新與古典傳統,表現出新世代寫作者對時代環境的關懷與憂愁,及其自我追尋與挑戰的文學熱忱。   作者群包括方梓、許榮哲、葉覓覓、廖律清、甘耀明、孫梓評等文壇知名作家與新秀。 得獎紀錄 葉覓覓:〈窪地小姐〉──第十九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佳作 廖律清:〈踏沙行〉──第十九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佳作 許家菱:〈拍賣作家〉──第二十三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小說組佳作 王君宇:〈漱口水的重奏〉──九歌九十四年小說選 孫梓評:〈福耳朵〉──九歌九十四年散文選 劉俊輝:〈寬廣的世界〉──第一屆林榮

三文學獎散文二獎 王威智:〈蘆中遠望〉──第四屆宗教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 方 梓:〈這個世界上只有山嶺〉──九歌九十二年散文選 林達陽:〈承認〉(詩九首)──九十四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優選 何亭慧:〈我們的旅行〉──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優選 許榮哲:〈克利希之島〉──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優選 李儀婷:〈神明〉──第二十二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小說組第一名 甘耀明:〈匪神〉──九歌九十三年小說選年度小說獎 本書特色 ★華人世界第一所文學創作研究所在國立東華大學成立,此為所長郭強生所主編的歷屆創作所學生得獎作品選集。 ★全書包含得獎的小說、散文、新詩,精彩可期。作者群中不乏知名

作家如方梓、許榮哲、甘耀明、孫梓評等。 ★知名學者曾珍珍特別撰序。 編者簡介   郭強生,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代以《作伴》、《掏出你的手帕》崛起文壇,成為受人矚目的小說新銳,赴美攻讀戲劇,在紐約連續拿下重要戲劇創作首獎,並在紐約大學完成戲劇博士學位。現為大學副教授、知名文學評論家、劇場編導和製作人、專欄作家……。曾以英文寫劇本,出版《在美國》劇本集。成立「有戲製作館」,推出自編自導《慾可慾,非常慾》,並首度取得經典名劇《慾望街車》正式中文授權,以全新譯本盛大演出。 作者簡介 葉覓覓,本名林巧鄉。東華創作所第三屆。 一九八○年生,嘉義人。東華大學中文系畢業,東華大學創

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肄業。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二○○四年,通過文建會補助,獨立出版第一本詩集《漆黑》。二○○六年,《漆黑》一書榮獲「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金獎。 部落格:他度日她的如年 http://blog.yam.com/pitchdark 廖律清,東華創作所第四屆。 輔大中文系畢,曾任研究助理、媒體記者、出版編輯。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宗教文學獎等。 許家菱,東華創作所第四屆。 曾獲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獎小說首獎、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獎散文首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 個人新聞台:玩具們的角落 http://www.oui-news

.com/shadowcat/ 王君宇,東華創作所第四屆。 宜蘭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創作所。作品曾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 孫梓評,東華創作所第二屆。 一九七六年生於高雄岡山,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為文字編輯。著有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軍旅劄記《綠色遊牧民族》;報導文學《飛翔之島》;短篇小說《星星遊樂場》、《女館》;長篇小說《男身》;人物傳記《打開火盒子》。 劉俊輝,東華創作所第三屆。 一九七九年生,台灣南投人。台大中文系畢,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獲南投縣文學獎小說組佳作;寶島文學

獎佳作;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佳作;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散文、新詩佳作;基隆海洋文學獎新詩、散文佳作;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第二名。曾獲南投縣文化局補助出版短篇小說集《脫韁之繩》。 王威智,東華創作所第一屆。 一九七○年生。台大中文系畢業。曾任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秘書;和朋友合夥經營咖啡館;待過出版社;坐過地方報紙編輯台;在某中學和學生混了好幾年。曾獲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第十屆梁實秋散文獎第二名、第一屆台灣省文學獎散文首獎、第一屆花蓮文學獎散文獎、第四屆宗教文學獎散文首獎。 方梓,東華創作所第一屆。 台灣花蓮人。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文文學碩士。曾任職自由時報副刊副。現任總統府專門委員。著有報導

文學《人生金言》、《他們如何成功》、《傑出女性宗教觀》;散文《第四個房間》、《釆釆卷耳》;兒童文學《大野狼阿公》、《要勇敢喔》。 林達陽,東華創作所第五屆。 一九八二年生。高雄中學、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現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選、聯合報宗教文學獎首獎、優秀青年詩人獎、彭邦楨詩獎、乾坤詩獎、台大藝術季詩獎首獎、政大長廊詩獎首獎、輔大輔仁文學獎新詩首獎等。任松濤文社社長、東華大學英美系排球隊教練。詩作散見各報副刊、文學刊物。二○○六年六月出版詩集《虛構的海》,並經營有個人新聞台「南方亭午」: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

poemlin/ 何亭慧,東華創作所第四屆。 一九八○年生,中壢人。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二○○四年獲文建會補助出版詩集《形狀與音樂的抽屜》。 許榮哲,東華創作所第一屆。 一九七四年生,台南縣下營人。台大生工所、東華創作所碩士,現任《聯合文學》雜誌主編。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雜誌編輯金鼎獎等。著有短篇小說《迷藏》、長篇小說《寓言》、網路小說《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電影劇本《七月一號誕生》、《單車上路》等。 李儀婷,東華創作所第三屆。 台中嶺東商專畢業,二○○二年,以專科學歷考上東華創作所。 曾任:耕莘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FHM男性

時尚雜誌編輯、Ralph時尚雜誌編輯等。作品曾獲: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梁實秋散文評審獎、吳濁流散文首獎、台灣省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文建會出版補助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流動的郵局》、情慾小說《10個男人11個壞》、劇本《風雨中的郵路》等。 甘耀明,東華創作所第三屆。 一九七二年生,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小劇場編劇、記者及教師,為新世代「小說家讀者8P」成員之一。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寶島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作品曾連續三年入選年度小說選(九歌版),並獲九十三年度小說獎(九歌版)。出版小說集《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

失去媽媽的水獺》、教育書《沒有圍牆的學校》(與李崇建合著)。

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

為了解決基隆山夜景焦段的問題,作者蕭文杰 這樣論述:

東方文化當中,「八景」是十分特殊的案例,許多受了「瀟湘文化」傳播影響的區域都有相近的文本流傳,這個文化思想最初是出現在名人詩詞繪畫當中,後來逐漸形成集體共識,並藉由人的移動與文化變遷,產生了不同的文本。這個文化思想也用來評選實際的美景,成為真正的「聯想性文化景觀」。隨著時代變遷,臺灣淡水的「八景」分別繼承了源自湖南瀟湘與日本的「八景」思想,除了美學之外,清領、日治與1945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皆藉由「八景」的評選,推展其背後的目的。觀察八景的變遷,發現過程當中可以產生了「美」的價值與地緣經驗,這個文化、藝術價值有機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意識,使文化資產保存與經營進入到生活的世界,是把對景觀的「

感知」,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產。因此本研究從描述「八景」演變,用文人、藝術家、…等多元角度,回到生活互動的風景,藉此探討八景藝術及地域文化景點保存與經營。研究共區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提出研究動機,藉由「八景」聯想性的藝術特色,與文化不斷變動的特性,思考能否藉由美感經驗的論述,成為城市保存或經營的基礎。第二章「八景」意識的傳播在文化資產的意義:描述「八景」的文化起源與歷代變化,瞭解「八景」的特色與場所意義,並由現代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角度分析「八景」。第三章談論清治時期臺灣的「八景」場所精神分析,藉由清治時期臺灣的八景產生與流變,尋找清代臺灣府八景文化景觀當中,屬於臺灣的場所特色。第四章將

研究鎖定在清同治十年之前淡水的八景文化景觀形塑,因為受瀟湘流傳的淡水八景思想在清朝同治年間定型,分布於廣義與狹義的淡水地區。此章節也說明淡水與滬尾的名稱、範圍、詩意空間履歷。第五章近代藝術視角與世界遺產機制下的「淡水文化景觀」: 時間軸界定在1858年「天津條約」後洋人文化對淡水埔頂地景的衝擊;以及日治時期明治維新思想傳遞下的日本「新八景」傳播。在這個章節中,「藝術」是「淡水文化景觀」構成的重要因子,因此也藉由「名所觀」與「名所繪」提出藝術思想下的淡水聯想性文化景觀。第六章結論,描述淡水現況,思考變動下的「淡水」該如何規劃及藝術介入文化保育的可能,由淡水經驗、八景變遷經驗提出對淡水當地及我國文

化景點保存與經營提出新的概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