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海產樓評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戴寶村所指導 王韶君的 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與文化建構(1975~2004) (2005),提出基隆港海產樓評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文學、海洋文化、台灣文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港海產樓評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與文化建構(1975~2004)

為了解決基隆港海產樓評論的問題,作者王韶君 這樣論述:

摘要  本論文於第一章的部分將由清治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對於台灣/海洋意象之呈現為開展,探討台灣在歷史上各時期的海洋觀及海洋經驗,企圖找出各時期裡海洋文學作中的海洋意象詮釋,特別是在台灣歷史的發展脈絡中所隱而未顯的海洋文明質素之影響,以及「海洋」一詞在台灣歷史發展各時期中的重要性與意義。其次,將進而歸納出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脈絡及文化建構,筆者將由海洋文學中對於「海洋」的詮釋所具現的歷史特質與海洋文化,從文學的角度析論在「過往的海洋」與「現代的海洋」之間,發展出什麼樣的海洋文化效應。第三,由海洋文化的發展,論證海洋文學中由海洋視野匯入成為台灣意識的演進歷程,並進而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章將

分別從清治、日治、戰後國府和解嚴迄今四個時間點,論述台灣的「海洋」在不同時期的意涵及發展,一方面標示出「海洋」在台灣歷史上的時間座標,另一方面也呈現「海洋」在台灣文學創作中的文化空間。在第三章的部分,承接上一章所討論的歷史與文化觀點,析論台灣在當代的社會運動與民主政治發展中,人民與土地的結合如何落實在台灣文學創作意識中,從「報導文學」、「自然文學」到「海洋文學」,作者與人民如何將視野由「鄉土」擴大到「台灣」。  第五章則以台灣當代海洋文學出發,分為「鯨豚之海」、「漁人之海」、「海軍之海」、「女性之海」、「原生之海」到「歷史之海」六節,筆者將逐步詮釋「海洋」如何由外在的環境意識和生態保育之意義,

進入到具有「家國歷史」使命的書寫。在第六章中,則進一步提出海洋文學中的文化意涵,並說明其如何形成海洋文化,同時,在國家與政治語言的影響下,「海洋文化」將如何成為建構「島國台灣」的力量。第七章是為結論,歸結以海洋文學與海洋文化經由「海洋」「再現」足以象徵台灣文化的海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