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漁會超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陳信行所指導 鍾俞如的 從發展到限制:分析台灣主流媒體對漁民報導的模式轉變 (2018),提出基隆漁會超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漁業、新聞分析、刻板印象、報導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李光敦、黃文吉所指導 林展義的 環海峽水產品集散及加值中心競爭態勢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水產品、集散及加值中心、競爭態勢、量化SWOT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漁會超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漁會超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發展到限制:分析台灣主流媒體對漁民報導的模式轉變

為了解決基隆漁會超市的問題,作者鍾俞如 這樣論述:

本文以分析媒體報導的方式切入,並以全球漁場崩潰為時間切分點,研究主流媒體,從經濟、社會新聞、環保...等關於漁民的報導,分析歸納出漁民報導的模式,查看媒體在論述事件時,選擇與排除了什麼?我將以新聞分析的三個過程貫穿全文:事實——事實再現——再現分析。首先回顧1950年至2010年間的媒體新聞,台灣漁業從「盛世」轉為「危機」,回顧在這樣的漁業歷史轉變之中,媒體新聞將如何報導漁業、漁民。包括漁業盛世裡的「漁獲大豐收」、「烏金潮」、「海釣之樂」,以這三篇貫穿盛世,點出在此時期整個漁業界是「鼓勵漁業生產」;然而在1990年代初期,全球的漁業翻騰,台灣的漁業達到高峰,卻也面臨許多關注,在國際聲浪下,漁

政單位以「收購老舊漁船」、「取消漁業用油優惠」、「漁船汰建」的政策去回應,欲達到「限制漁業產量」,不過有趣的是,儘管在最後官方定調這些漁業政策當初就是為了回應國際輿論,然而細看不同時期的漁業政策相關報導,可以看到,官方並不是一開始為了回應國際輿論而去規劃漁業政策,因此,媒體新聞的功能之一,則是讓已發生的事不因主事單位思維的轉換而不被看見。再來則是透過分析去探討「事實的再現」,一開始先從報導漁民的字眼中,去分析媒體對漁民報導中的刻板印象,像「喜慶豐收」、「笑逐顏開」、「漁郎」。尤其在早期報禁解除以前漁業豐收新聞裡,媒體最常形容漁民因豐收而「喜慶豐收」、「笑逐顏開」;在海上喋血案中,則新聞最常使用

「漁郎」來稱呼漁民。並且,透過1988年與2017年時代跨越近30年、打破框架的兩個關於遠洋漁業調查報導例子,對照其報導模式的轉變;最後,將從國際環保組織抨擊台灣漁船的報導做分析,觀察報導如何呈現事件始末,塑造漁民與國際環保組織的對立。最後對再現做分析,問媒體的報導模式何以如此。並且歸結出三個重點,分別為「漁民媒體形象缺乏立體感」、「從發展到限制的漁業思維」以及從三個新聞報導的重要轉捩點「喜慶豐收——海洋生態危機——綠色和平抨擊」切入,對前述分析的結果做總回應。並指出漁民的「被媒體冤枉」一說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環海峽水產品集散及加值中心競爭態勢之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漁會超市的問題,作者林展義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對健康的關注與食品安全、衛生不斷產生問題等,環海峽經濟圈(即所謂閩、臺兩地)應盡速建立安全衛生及高品質之水產品供應鏈系統,並增設冷藏(凍)倉儲、加工等設施,促進漁業及港區發展,縮短水產品流通通路,降低流通成本,來保障漁民及消費者權益,調整水產品產業運作與結構,促進上下游之整合與國家總體經濟發展。 過去探討水產品集散及加值中心競爭態勢之文獻並不多,大多是魚市場供銷配送之研究,較缺乏整體考量。本研究提出水產品集散及加值中心來提供消費者水產品配送與加值服務,並採用量化SWOT分析選取環海峽經濟區中14個候選漁港,進行各漁港競爭態勢定位,做為因應對策之依據。最後,透過評估結果,研擬環海峽水產

品集散及加值中心整體性因應對策,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北部為基隆市八斗子漁港、台灣中部為台中市梧棲漁港、台灣南部為高雄市興達漁港、台灣離島為澎湖縣馬公漁港、福建地區為福州市馬尾漁港等較適合發展水產品集散及加值中心,以供政府相關部門研擬施政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