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運動中心課程202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洪清一所指導 陳政吉的 高齡者對風景區無障礙環境需求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宜蘭縣風景區為例 (2020),提出士林運動中心課程202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景區、無障礙環境設施、身心障礙、高齡者、休閒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李筱峰所指導 游志文的 地名演變與轉型正義 -以淡水河流域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淡水河流域、原住民、命名權、轉型正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士林運動中心課程2023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士林運動中心課程202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齡者對風景區無障礙環境需求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宜蘭縣風景區為例

為了解決士林運動中心課程2023的問題,作者陳政吉 這樣論述:

臺灣老年人口比率持續攀升,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人人口計有343萬3,517人,將占全國14.56%。到 2025年會增加至20.7%,而邁入「超高齡社會」。基於高齡者身心機能退化,無障礙休閒環境正可以提供高齡者休閒與娛樂的權利與需求。宜蘭縣政府為因應社會環境需求,在轄區建置許多風景區與無障礙環境設施提供民眾與縣外遊客前來休閒遊憩。因此,本研究透過訪談法、現地勘檢與問卷調查法,探討高齡者對宜蘭縣政府轄區四個風景區無障礙環境的需求及其對休閒效益的影響。無障礙環境設施探討包括:園區外通路、園區內通路、出入口、遊憩區、廁所與盥洗室、停車空間與展演場。休閒效益則包括:生理效益、心理

效益、社交效益與教育效益。本研究以宜蘭縣政府轄區的分洪堰、龍潭湖、梅花湖與清水地熱四個風景區的65歲以上的高齡者與無障礙環境設施為研究與勘檢對象,主要研究工具包括有「無障礙環境檢核表」、「無障礙環境暨休閒效益感受訪談表」、「無障礙環境需求量表」與「休閒環境使用效益量表」。本研究共計訪談60位高齡者,每個風景區各15位高齡者。本研究量表(正式問卷)共發放1536份,回收有效問卷1525份,有效回收率99.28%,並實地檢核四個風景區七個向度的無障礙環境設施設備。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四個風景區所提供無障礙環境現況唯一合格率均達60%以上的設施是無障礙廁所和盥洗室,但均未設置展演場,其餘設施與法規

標準仍有出入,符合率最高的是清水地熱,最低的是梅花湖與龍潭湖。(二) 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對宜蘭縣四個風景區無障礙環境設施設備的需求愈高。(三) 不用輔具的高齡者比有使用輔具者對無障礙環境設施設備需求低,其次是拐杖、輪椅。(四) 縣內的高齡者較認同四個風景區無障礙環境設施設備。(五) 無障礙廁所與盥洗室、停車空間、園區外通路、出入口是高齡者認為較好的設施。(六) 不需要使用輔具、65-74歲及居住在宜蘭縣內的高齡者在四個風景區的休閒滿意度較佳。(七) 高齡者在四個風景區的生理效益、心理效益都不錯,但社交效益與教育效益滿意感受較低。(八) 四個風景區所提供的無障礙環境與高齡者休閒效益之間具有正向關

係,加強無障礙環境設施可以吸引高齡者重遊的意願。依據本研究之研究成果,針對宜蘭縣政府與相關單位提出具體建議。

地名演變與轉型正義 -以淡水河流域為例

為了解決士林運動中心課程2023的問題,作者游志文 這樣論述:

摘要本篇論文以「淡水河流域」這個空間,來說明「淡水河流域」相關地名從西、荷時期演變至戰後的軌跡。淡水河流域這個空間與在地原住民、移墾住民、殖民政權對淡水河流域的命名方式、清朝和日本對此地的象徵意涵,反映出每個時代、每個族群對於當地的價值與其形成的淡水河流域文化。透過對淡水河流域地名研究,瞭解在地住民的人文特色及發生在淡水河流域中人與土地的歷史互動關係。從原住民描述這塊土地,由地名所呈現的原住民族歷史;其次探討地名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如何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地名;以及最後應如何透過轉型正義與住民自決的方式回復傳統地名,並建議以下做法:一、 鼓勵在地學者、部落青年進行深入田野調查,發掘歷史記憶

,建構台灣歷史文化體系彰顯營造有特色的台灣文化性格。二、 「保存不義遺址」,在特定建物或遺址坐落處,增加歷史演變過程說明,保留不同時代對於歷史詮釋,以多元史觀代替單一史觀。三、 落實《原基法》,達成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對於原住民族土地威權名稱,則有正名必要,尊重住民命名主權與文化權。四、 對以往加害者在政治、法律、道德這三種不同面向的咎責,思考威權塑像在民主價值的衝突,進行文化反省,回到轉型正義的核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