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醫院 生日 健 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張炎憲 教授所指導 蔡岳彤的 「無國界的愛」─二林美國媽祖瑪喜樂 (2012),提出大同醫院 生日 健 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瑪喜樂、喜樂保育院、謝緯、二林美國媽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同醫院 生日 健 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國界的愛」─二林美國媽祖瑪喜樂

為了解決大同醫院 生日 健 檢的問題,作者蔡岳彤 這樣論述:

本論文將闡述來自美國加州的瑪喜樂夫人(Ms Joyce Mcmillan)在台灣經營「愛」的故事,除供後人緬懷、歌誦、讚揚外,也期望在本研究的追根溯源下,將「無國界的愛」對台灣的重要影響,以感恩的態度與筆觸,將這位異國天使為台灣人民的奉獻,完整的呈現出來,讓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斯民,在回顧此段歷史之餘,亦能以「愛台灣」的態度,傳遞給後代子孫做為典範,面對台灣的未來,共創台灣的願景。研究對象的目的有以下:第一:瑪喜樂夫人用自己的生命譜寫台灣的歷史,以無私忘我的大愛,呵護異國身心障礙、亟待援助的底層下之弱勢。隻身來台48寒暑如一日,其精神與踐行,超越了人的極限,瑪喜樂夫人不是傳教士,卻懷抱宗教般

的終極關懷。第二:瑪喜樂夫人受到謝緯的感召與上帝的呼召,於1959年來到台灣,此時正值戰後台灣慈善救助的人力與經濟不足之時,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政治亦處戒嚴的嚴酷環境下,瑪喜樂夫人還與時俱進、積極提昇醫療效果、擴大受惠對象。先是在埔里創立「大坪頂教會」、埔基擔任營養師、照顧結核病患、義務教原住民英語,又在彰化二林創辦「喜樂保育院」,照顧小兒麻痺患者,並成立「輔具資源中心」,建立關懷志業,使她成功進入另一個領域,既是醫療、教育,也是「救助、關懷」,實為台灣的社會福利建構「典範」。 第三:本論文分析了瑪喜樂夫人的人格特質,如何影響了小兒麻痺的院童爬著進來,走著出去(挺直胸膛),如何鼓舞他們從

逆境走出,開創自己的路。瑪喜樂夫人以高尚的品德、專業的知識、女性的母愛光輝,甚至西方生活文化的各種教育內容,作為教育的策略,改變了保育院院童的人生與經營的指針。經由文獻整理,以及對當年學生追蹤密集的訪問和生命史的記錄,筆者重建了瑪喜樂夫人所影響的院生,他們的心路歷程與意涵。本論文結論指出瑪喜樂夫人與個人生命歷程有緊密的關連,無論是社會文化的脈絡、醫療、教育、人道精神、宗教與基督的指涉,皆是人生活與認知的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