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國際 da 168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佛光大學 佛教學系 闞正宗所指導 林于涵的 明清僧著《八大人覺經》疏、跋之研究 (2021),提出大唐國際 da 168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釋真可、釋德清、釋智旭、釋續法。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劉榮賢教授所指導 陳義雄的 契嵩儒釋融會之孝道思想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契嵩、入世、出世、心性論、五戒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唐國際 da 168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唐國際 da 168,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清僧著《八大人覺經》疏、跋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唐國際 da 168的問題,作者林于涵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研究明清僧侶撰述《八大人覺經》跋文、註解與注疏,探討著述寫作年代、著作因緣以及弘化流傳之景。《八大人覺經》辭旨清明高遠,雖是至愚之輩,無須勞人指點,了然文意於胸。綜觀中國佛教之歷史,《八大人覺經》初見錄於隋代釋法經(生卒年不詳)編撰的《眾經目錄》,乃至唐、宋、明朝,皆已記載於佛經目錄;然而,直至明季清初(約1586-1690)方首見有僧侶以《八大人覺經》為題,撰寫跋文、註解與注疏。經此見而知之《八大人覺經》在明朝既往,似未受前朝歷代祖師大德之青睞。明清祖師執筆之作品包括:釋真可(1543-1603)〈釋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跋〉與〈跋石刻八大人覺經〉,釋德清(1546-1623)

〈八大人覺經跋〉,釋智旭(1599-1655)《八大人覺經略解》,釋續法(1641-1728)《八大人覺經疏》,凡六部。明清年間《八大人覺經》法意之光輝,在高僧大德著書立說下,受到關注與弘揚,此情事正是本文之問題意識,即《八大人覺經》之精光因何在十七世紀得以曲照多方。此外,《八大人覺經》在歷代佛經目錄著錄之情狀、《八大人覺經》與「八大人覺」名相之釋義、修行法門與次第之殊同,皆為本文著重與闡明之要點。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從三面向考察:首先,爬梳歷朝各代佛經目錄,彙整《八大人覺經》之經典名稱、佛經分類及作譯者之記載。其次,蒐集歷代僧侶撰寫「八大人覺」名相之譯著與注疏資料。第三,以明清四位僧侶之著

述作品,考察其撰述《八大人覺經》跋文、註解與注疏之歷史背景、行文因緣與運用《八大人覺經》教化眾生之情形。

契嵩儒釋融會之孝道思想研究

為了解決大唐國際 da 168的問題,作者陳義雄 這樣論述:

摘要 孝道是漢文化的傳統美德,是人們日常行為的人倫道德準則,及至東漢末,自佛教東傳後方始有了變化,孝文化的定義遂成為儒佛爭論焦點。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其孝道文化與儒家有極大的分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棄妻離家斷嗣的問題,一直受到「不孝」的非難。此種分歧互相排斥的情形,如影喪隨形無有間斷,歷代對儒佛孝道融合的論述從未止息,但都只是零星的論述,契嵩是首位將佛教孝道觀系統化提出辯證的高僧,其系統化有別於前賢單一宜揚孝道的論述方式,頗獲得朝野熱烈回響。宋代是儒學復興的時代,同時也是儒佛交涉極為頻繁的時代。契嵩提倡儒佛會通之際,正是排佛風潮高漲的歷史階段。著〈輔教編〉分別從入世、出世闡述世儒佛

孝道觀之一致性,可說是契嵩儒佛融合思想的代表作。其宗旨,主要是期望儒士因閱其書後對佛教之基本教義有更深的認識,並從而支持佛教。以〈孝論〉:明孝章、孝本章、原孝章、評孝章、必孝章、廣孝章、戒孝章、孝出章、德報章、孝略章、孝行章、終孝章等十二篇,契合儒家《孝經》入世孝道觀的倫理規範,論證「孝」並非儒家獨有的家庭倫理觀念,也是佛教最重視的思想。以此來反駁儒士對於出家者不孝的非難,並說服世人接受佛教的孝道觀,可說是佛教第一部有系统的孝道思想著作。契嵩儒佛融和思想除了表現在入世的倫理觀念上,更重要的是他以《中庸解》契合《中庸》本體心性的論證,闡述儒佛出世孝道觀之一致性。契嵩表明佛教的立場,系統全面性儒佛

融合的論述,終於獲得儒士正面的回應,對後世的影響可說是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