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唐盛世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俊毓寫的 毓馨文集 和楊照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劉祥光所指導 姚政志的 宋代東嶽信仰研究 (2016),提出大唐盛世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東嶽、泰山、岱宗、封禪、社會、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蔡欣欣所指導 蔡旻呈的 從文化資產到文化創意─漢唐樂府之梨園樂舞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漢唐樂府、梨園樂舞、南管、文化資產、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唐盛世意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唐盛世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毓馨文集

為了解決大唐盛世意思的問題,作者楊俊毓 這樣論述:

  楊俊毓,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校長,繼《俊逸文集》後,持續以最擅長的藉古論今,信手拈來對各時事的觀察見解,投書報章論壇,廣獲回響,本書即收入其於2018至2021年期間發表之54篇短評。   《毓馨文集》與《俊逸文集》並列,可見作者名「俊毓」。「毓」字義似「育」,有生育、養育及培育之意;「馨」,意味香氣可傳播極遠,也有「馨香遠播」的意思。「毓馨」是期許所有在杏壇奉獻者的芬芳事跡能流傳久遠,更期待本文集的書香可以長遠留傳。   作者巧妙運用古文今讀概念,以文人之眼詮釋對國家事務的認知與社會事件的觀察,同時藉其博學廣聞、深入淺出的分享,我們得以重新認識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借喻」

之典故。每篇背後,都承載其對時局的期許,讀來如涓涓暖流,細緻卻直擊人心。   [封面故事:花之馨]   這張粉彩瓶花圖本是畫我家桌上的瓶花,這種白花是我比較喜歡的花,因為看上去好像可以感受到花的馨香。俊毓的書名定為《毓馨文集》,因此我便選了這張我喜歡的粉彩圖作為他第二本書的封面圖,但願可以近悅遠來、文章馨香遠播。   [封底故事:雲深不知處]   因為自己可以畫畫的時間非常地壓縮,在有限的時間內要畫不同的題材,我想唯有跟隨我們的心,譲它帶著我們去翺翔,才可以畫出無盡的可能。這張圖是我利用畫剩的油彩,以快速而寫意的手筆完成,沒想到畫完後自己還蠻喜歡這份仙境的飄逸感。本是廢物利用的無心之作,卻

意外成為本書封底圖。──邱慧芬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陳建仁     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長 陳建志    專文推薦

宋代東嶽信仰研究

為了解決大唐盛世意思的問題,作者姚政志 這樣論述:

東嶽信仰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新時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爾後,歷朝歷代,泰山作為國家祭祀重要的對象而備受尊崇。然而,作為民間祠祭的對象而大行其道,還是要等到宋代以後。 促使東嶽信仰在民間社會傳播開來的因素之一是宋真宗封禪。封禪思想大約形成於戰國時代末期,乃一結合天命思想和神仙信仰的宗教觀念,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至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西漢中期,新掌朝政的儒家官員進行祭祀禮制改革,盡去其中方士的因素與不合儒家禮儀觀念的部分,封禪才成為郊祀之外,另一個象徵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的祭祀禮儀。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舉行封禪典禮是為了平復締結澶淵之盟後的鬱悶情緒。澶

淵之盟簽訂之後,宋遼之間形成「天有二日」的政治格局,真宗早已厭戰,對於好不容易締造的和平氣氛欣喜不已。王欽若素與主戰的宰相寇準心有嫌隙,向真宗譏此條約是「城下之盟」。聽聞此翻言論而悶悶不樂的真宗不願意再向遼國開戰,於是在王欽若的慫恿下,選擇舉行象徵「大功業」的封禪大典作為恢復名譽的手段。真宗在籌備封禪典禮期間,不只和王欽若等人互通聲氣,製造符合封禪「正當性」的輿論和祥瑞,親自安排主要人事以確保事前工作順利進行,還親自參與封禪儀式的調整和修訂。 經過封禪大典的洗禮,真宗似乎瞭解到「神道設教」好處,除了繼續製造天書、聖祖降臨等各種象徵天命的瑞應之外,還到汾陰祭祀后土。為了安置天書、崇

祀聖祖,真宗下令全國建置專門的道觀,起用道士管理。道教一時之間宛若國教,不少道教的理念被融入國家祭祀禮儀中。 封禪不只在國家祭祀方面產生影響而已,也開啟日後宋朝民間祠祀管理政策的先河。景德三年(1006)十二月,為了向皇室祖先報告宋遼之間締結盟書,真宗準備親自到西京朝陵祭告。按禮,皇帝車駕行幸,行經州縣的長官必須向當地名山大川、歷代帝王、名臣的祠廟、陵墓行告祭之禮。為避免宣稱列在祀典的祠祀有出於偽俗的情形,朝廷命禮官檢校其事實。封禪行經的路線更長,所過州縣更多,需要祭祀的祠廟數量也更龐大。為了過濾出合於祀典要求的祠祀,利用編修全國《圖經》的機會,優先檢視封禪車駕行經州縣之祠祀的立

祠事實。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底封禪典禮結束,十二月十八日,真宗下了「應天下宮觀、陵廟有名在地志、功及生民者,並加崇飾」的詔書,向諸神表示報謝之意。「名在地志」者,應該是指利用這次重編《圖經》的機會,清查祠廟立祀事實的結果為依據。 封禪帶來最大的影響,還是在促成民間東嶽信仰的興起。真宗封禪之後,在泰山上大興土木,重建岱廟、天貺殿、會真宮、青帝觀、碧霞靈應宮、天書觀、三靈侯廟、靈派侯廟等祠宇,增添了泰山宗教聖地的色彩。而所有封禪期間曾經祭祀過或顯靈過的東嶽諸神亦被晉號加封。車駕回程途中,又晉封河瀆公爵、三水府神王號。雖然封賜的對象仍限於嶽瀆諸神,卻一改此前宋朝封神政策不彰的印象。

宋代以後東嶽祠祀遍布全國,也被認為和宋真宗封禪有關。封禪之後,民間吹起一股赴泰山岱廟朝聖的風潮。然而某些地方因為距地懸遠,難以躬介祇事。為順應民情,大中祥符三年,朝廷下詔,允許州縣自立廟宇。此風一開,東嶽廟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到了仁宗慶曆年間已經,已經達到「一郡一縣」各有祠廟,「齊民咸得通祀」的規模。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圍既然建了廟宇,不只信徒可以不必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地前往朝拜,信仰觀也容易因此產生質變。 如果說皇帝登泰山、朝岱廟是出於對自身統治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的追求,那麼,民間的東嶽信仰觀,主要是以對於死後命運的關懷來呈現。宋人的東嶽信仰觀乃自早

期泰山府君的信仰脫胎而來。自古以來,山嶽就被視為鬼神的群聚之地,泰山也不例外。戰國時代末期,陰陽五行學說興起,泰山處於東方的位置,故又被當作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的象徵。又秦漢之際,燕齊之地神仙信仰風行。由於泰山山頂被認為是神仙的所居,人死後的靈魂只好往泰山旁的小山移去。種種因素的結合,促成泰山府君信仰的產生。於是泰山府君便成為中國本土冥界觀的代表。 宋人的東嶽信仰觀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來說明,其一是對東嶽神本身及其家族的想像,其一是對職司東嶽冥府的官僚群的想像,其一是對東嶽職司的想像。其中既有承自前代的成分,亦有到了宋代才新出現的內容。 注定生死與富貴禍福是自泰山府君信仰形

成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主題。宋人運用「積陰德」的觀念,在此之上增添新成分。宋人相信,陰德可以左右一個人的生死和富貴。其中,祖上積德最能庇蔭子孫,其次才是自己積德。若是積德行善,在東嶽冥司的審判中就可以得到一些好處。然而若做了有虧陰德的事,即使當事人從祖上累積來的陰得中得到了仕祿和富貴,東嶽冥司仍會根據當事者所做惡事的嚴重程度給予懲罰。 療疾治病亦由注定生死這一信仰觀衍生而來。早期,信徒會利用東嶽主人生死的觀念,為生病的自己或親人祈求延命。到了宋代,由於社會上存在不少利用法術提供服務的僧道、法師的緣故,透過他們施法,藉嶽神神威療疾,成為東嶽信仰的新型態。而決定瘟疫之行與不行亦可以當作此

一東嶽信仰觀的衍生形態。 泰山府君另一信仰的主題是決解鬼魂去處的問題。在此之上,宋人又衍生出治鬼除祟的新信仰內容。宋人以為鬼魂逗留人間,往往是因為對人間事還有留戀或沉冤未雪的緣故,因此,生活的週遭充滿了鬼。一般人很難辨識在自己身邊的是人還是鬼,故能和平共處。一旦鬼的身分曝光,就必須設法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歸所去。宋人通常採取兩種方式解決人鬼衝突的問題。一是在明知對方為鬼的情況下,親自禱於嶽祠,訴明原委,祈請東嶽冥司收治身邊無理取鬧的鬼魂。一是不知對方是厲鬼或魔邪之物的情況下,藉僧道、法師的力量,訴諸嶽帝的神威,將為祟之物收治。 公正的審判亦是泰山府君信仰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泰山府君信仰形成之初,人們便以人間官衙的印象想像泰山冥府的組織。宋人在此觀念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宋人相信東嶽冥司裡的官僚和人世間一樣,由來自全國各地擁有功名的人擔任。派職過程也和人間官僚的任命制度如出一轍。由他們出任冥界的官員是出自上帝的意思,泰山府君只能在取得上帝發給的任命文牒之後,才能差卒去迎接新任的冥官。其職務期限和人間相同,三年一輪,且接到派令的人通常沒有拒絕的餘地。 被選至東嶽冥司當官的人,往往擁有行為操守良好、為官處事公正嚴明的特質。基於這一點,宋人相信,凡是在人間的官司中得不到理直,或是含冤而死者,禱於嶽廟訴冤,或死後到冥司告狀,都能讓加害者得到應得的報應。另外,

冤死入冥告狀者,東嶽冥司會發給勾攝仇家魂魄的牒文,允許他們回到陽間親自把加害者帶回冥府對質、受審。唯其在陽間停留的時間有限制,也必須遵守東嶽冥司的法禁,接受城隍城、土地神等管理鬼怪的地祇節制,不能任意妄為。這一點反映出人們即使希望含冤而死者的冤屈得以昭雪,加害者能為他所做的壞事付出代價。但是,人鬼殊途,放任他們逗留人間仍然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困擾。此信仰觀反映出東嶽信仰扮演著正義和不公兩種力量的平衡桿,也呈現出中國冥界系統的複雜性。 宋真宗封東嶽「天齊仁聖帝」號,也使得宋人對東嶽冥司官僚組成形式的想像產生變化。泰山府君信仰形成初期,東嶽冥司的組成分子中,唯有泰山府君一職由嶽神擔任,不

從人間選出。到了宋朝,泰山府君一職由人間選出的故事開始出現。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嶽神晉封帝號,已不再適合裁判斷案的緣故,於是泰山府君的角色被從嶽神中分離出來,成為兩個不同的神。此概念催生出崔府君的信仰。 在明清時代的文獻中,崔府君被當作東嶽大帝手下的首席判官,又名「泰山府君」,不少地方的東嶽廟以之配食。崔府君信仰起自唐代的磁州滏陽縣,其原型來自〈唐太宗入冥記〉裡的冥界判官崔子玉。大概是因為「冥界判官」的角色設定,後人才將之依附在東嶽信仰之下。 宋初,崔府君信仰已在國家祀典之列,爾後,歷經仁宗、神宗、哲宗到徽宗四朝,屢獲佳號褒崇。就在磁州崔府君的封號益加尊崇、在祀典中

的地位益加重要之際,關於其出身、形象之事也開始受到注意。〈唐太宗入冥記〉中的崔子玉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不守官箴、收受賄賂且威脅唐太宗,勒索官位。這樣的角色設定既不符列入祀典的原則,也不合乎賜給封號的標準。在朝廷的立場上,考量「祖宗之法」的重要性,輕去其在國家祀典中的地位並不可為;在地方有力人士的立場上,若要為崔府君申請等級更高的封號,必須「創造」更多有益國家和百姓的「功德」,才能說服查核神祇事蹟的官員,順利取得封號。職是之故,重造崔府君的形象,重寫他的傳記便成為可取的手段。在此考量下,崔府君被塑造成一個生前勤政愛民,死後被人立祠紀念的角色。而為了強化這個角色設定的可信度,潞州長子縣的崔元靖信仰和

衛州衛縣的崔瑗信仰也被磁州崔府君吸收,「替補」了磁州崔府君信仰中不符合祀典和封爵標準的成分。元代崔府君傳記中的各種要素,也大概於北宋末期已經形成。 在金、元兩朝的支持下,崔府君信仰很快地發展成華北地區的區域性祠祀。江南地區則在宋室南遷後才出現獨立奉祠崔府君廟的祠廟和宮觀。這個時期,華北和江南地區崔府君信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態。參與華北崔府君廟的建立和修繕者多是州縣長官以及地方的父老大族,其信仰內容帶有一般土俗信仰的性質,克服水旱疾疫、禳災賜福,無所不包。江南地區最大的崔府君信仰中心——臨安顯應觀則是由南宋朝廷全力支持,其主要的信仰者是南遷的北方移民。 崔府君信仰擴張

的過程中,道教扮演的角色亦不容忽視。南宋以後,至少有四種用於薦福、祓罪、度亡的醮儀手冊置崔府君於祈請的神譜內。編輯這些醮儀的道士與其所屬的派別亦皆屬於南方的道教。此現象一方面說明崔府君的名氣更勝以往,一方面也說明即使祠祀崔府君的獨立祠廟在江南地方並不發達,透過這些齋醮儀式,崔府君職司幽府的信仰內容也已經被推廣到了南方。 祠賽社會是宋代東嶽信仰的特點之一。華北泰山岱廟、蘇州常熟縣福山東嶽廟、臨安吳山東嶽廟,以及淮南高郵縣的東嶽廟都是當時著名的東嶽信仰中心,嶽神誕日的「社會」活動規模浩大,吸引各地人士參加。 祠賽社會,即「社會」,又稱「社火」,由各種向嶽帝致禮的「社」、

「會」團體組成。這類東嶽信仰組織,在南方和華北有很大的差異。南方祠賽社會活動由經營同一種行業或買賣的行會、嗜好性社團、娛樂性團體、演藝性社團提供者較多,商業性、娛樂性的氣味較濃厚。唯悔罪救贖是民間東嶽信仰的特質,故其中仍可見到「重囚枷鎖社」、「錢燔社」之類的宗教性團體。在華北進獻嶽帝的社會活動中雖然亦有由經營同一種行業,或基於共同的信仰結合而成的社團參與其中,但是,一般說起來,以最低層行政組織中的「社」的成員集結而成,共同支援當地東嶽信仰活動的成分比較大,傳統「村社」的性質較為突出。 東嶽祠賽社會引起的問題中有兩點較受官方注意,其一是輿服僭禮之憂,其一是兵器害政之擾。對於前者,官

方擔心的不是嶽帝神像本身被披上不符合爵號等級的服飾或使用踰越禮制的儀杖。官方所憂心的是獻祭給嶽帝的「真物」帶給人們心理上的影響,激起挑戰統治秩序的野心。對於後者,由於祠賽社會之際,有不少「游手」、「不逞之徒」參與其中,各個社團之間常有互相爭勝之舉,真槍實刀可能在「鬥社」的過程中,因為口角衝突而被拿來當成逞兇鬥狠的工具。其輕者危害社會治安,其重者則可能與輿服僭禮的弊害結合在一起,威脅政權。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大唐盛世意思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從文化資產到文化創意─漢唐樂府之梨園樂舞研究

為了解決大唐盛世意思的問題,作者蔡旻呈 這樣論述:

「漢唐樂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管音樂,結合梨園戲的科步,融淬成以「梨園樂舞」為表演訴求的嶄新團隊「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本文即以「漢唐樂府˙梨園舞坊」所展演的作品:《梨園幽夢》、《教坊記》、《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殷商王后》和《盤之古》為主要討論對象。以運用「文化資產」開創「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觀點,結合「跨文化」與「環境劇場」等相關理論開展論述。旨在討論其如何透過文化創意思維,維護提升文化資產的符號價值,創新增添更多的符號元素於展演,使經典文化資產普及於現代視聽。結論透過漢唐樂府和其他新興南管表演團體的比較,突顯其透過多元取材和演出,轉化文化資產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機制所在,並反思創

作形式和內涵的拓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