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ianFagan寫的 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 和丹尼爾.達塔斯奇麥爾坎.克洛夫特愛咪-珍.畢爾的 酷科學(實驗+天文+自然+學習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空氣壓力 - EDLV也說明:技能:進行對照實驗、記錄. 在標準狀況下空氣密度為1.293kg/m 3。 壓力[編輯] 氣壓是位於一個地點上方空氣受地球引力導致的靜態的重力造成的壓力。氣壓除根據測量高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羅元隆所指導 李昜的 非定常性氣流剖面對高層建築風載重之初步研究 (2019),提出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定常性流場、風壓實驗、高層建物、剖面變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盧秀琴所指導 蔡幸如的 探討「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教學法對研究生 設計實驗、教學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 (2018),提出因為有 POE教學策略、科學解釋能力、科學解釋文字鷹架、科學探究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氣壓——高度對照表 -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則補充:廣東宏展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769-83730866. 手機號碼:13662798899. 公司地址:東莞市常平鎮土塘村紅花嶺地段長城聚怡大廈一樓東面廠房. Email:[email protected]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

為了解決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問題,作者BrianFagan 這樣論述:

人類首先成為漁夫,文明才會開始。 全球第一本涵蓋人類各文明的漁業全史! 台灣建立「海洋文明」的第一步。   沒有魚乾就沒有金字塔?中國人為何飼養鯉魚?紐芬蘭鱈魚漁場如何消亡?   兩百萬年來,討海捕魚壯大了人類、改寫了文明。   然而,以海為師、適應自然的智慧,竟讓人不自覺地掏空了海洋!   長期以來,捕魚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人類開始耕作以前,採集、打獵與捕魚是人類從野外獲取食物的主要方法。但三者之中,只有捕魚在農業普及之後,仍然是人類重要的經濟活動,甚至商品化、產業化,歷經工業革命後,迅速成長為供應全球人口的國際產業。然而,我們長期以來關注農業對文明演進的影響,忽略漁

業對人類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農業,更是推動文明誕生、城市興起,以及現代世界的崛起的關鍵之力。   ●古代人類之所以能在多種環境生存,貝類是最大功臣?   ●最早前往美洲的人類,不是大型哺乳動物的獵人,而是漁民?   ●魚才是蘇美及印加文明的經濟支柱?   ●不只是中國人,羅馬人、夏威夷人都曾熱衷養魚?   ●如果沒有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及鯰魚,吳哥窟就建不成?   ●是鹽漬魚與魚乾,讓人類足跡一路從地中海擴及波斯灣與印度洋?   ●鱈魚產業在大西洋三角貿易中所累積的利潤,超過在美洲找到的所有黃金收益總和?   《漁的大歷史》作者布萊恩・費根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家,也是史前文化研究權威。藉由本書,

他提醒我們,漁業作為人類至關重要的為生方式,長期以來被嚴重忽略,更缺乏全面的歷史研究。一萬五千年前,世界經歷全球暖化,海平面的上升促使食物豐足、樣貌多元的自然地景隨之出現,以捕魚為生的人口增長、展開定居生活,更與遠方社群建立長久的經濟與社會關係。但漁民向來生性隱密,很少在歷史紀錄上留下痕跡。他們對環境的知識與捕魚的技藝代代口傳,使用的漁具大多由易腐爛的材料製成,只留下魚骨、貝塚等遺存供考古學家深入研究。   然而,費根在本書指出,漁業是促成人類社會與文化複雜化的關鍵因素,賦予了民族、城市與國家繁榮發展、向外擴張的養分。從埃及的金字塔到柬埔寨的吳哥窟,人類歷史上的大型建設計畫都仰賴居住在城市邊

緣、默默無名的漁民提供大量糧食給建設工人,才造就了文明的奇蹟。鯖魚製成的魚乾重量輕、便於攜帶,成為羅馬軍隊的理想糧食,而將魚血和魚腸泡在鹽水裡發酵製成的魚醬更是帝國經濟的重要貨品。此外,隨著不斷攀升的人口促使人對魚的需求高漲,水產養殖在西元前2500年首次出現於埃及與中國,以供應更多糧食,並且作為應對原有漁場遭過度捕撈的策略。   漁業不僅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智慧的展現,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結果。但在十九世紀過後,當工業革命帶動漁業科技的革新,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海洋危機。各式各樣的漁具如海底拖網,雖然提升了捕魚的效率,卻破壞了海床。蒸汽引擎、柴油動力問世,雖讓漁民可以在遙遠的外海停留更久,卻使漁

場資源迅速耗盡,導致漁場永久關閉。人類不能再假定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日,氣候變遷的威脅壟罩漁場,人類不僅面臨在2050年需要餵養超過九十億人口的挑戰,也得思索在2014年,人類所消耗的魚肉中,養殖魚的數量首次超越野外的漁獲一事所標誌的意義。   《漁的大歷史》闡述了人類、海洋與海產漫長的互動歷史。費根從兩百萬年前,巧人徒手捉住第一隻鯰魚開始,以重大考古發現談論埃及、羅馬、中國、日本、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南半島、安地斯山脈、大洋洲等各個文明社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藉由掌握海洋與各種魚類的特性而生存下來。同時,他深入當代,完整爬梳冰島海域、北海、紐芬蘭島及新英格蘭漁場的興盛、

危機與衰亡。藉由爬梳漁業的歷史與當代危機,費根揭示了另一種了解自身歷史的可能,而陸地與大海從不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世界。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提供了我們豐沛的飲食資源,也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台灣漁業實力雄厚,但從魚類的濫捕、海洋的污染,到遠洋漁業對外籍漁民的剝削,台灣人如何從靠海為生走向與海共生,仍需要我們持續探究。這本《漁的大歷史》所提供的文明視角將對我們有所啟發。 專文推薦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人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邵廣昭|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

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   洪伯邑|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臧振華|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各界讚譽   「這是一部極具啟發性、深刻的漁業與海洋搜食全球史。我們已經等待許久,就是在等待像布萊恩.費根這樣的考古學家來告訴我們:在人類的故事中,漁業和農業一樣重要。」──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反穀》作者   「布萊恩.費根引人入勝的論述揭示了魚類與貝類在人類文明崛起之時的關鍵作用。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威廉.馬夸特(William H. Marquardt),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漁的

大歷史》是一本難能可貴又有趣的書,生動地展現了人類文明如何依賴海洋的豐饒……費根成功地為海洋愛好者提供了一本令人敬佩的入門書,也為歷史學家提供了工具。」──《經濟學人》(Economist)   「費根承認他並非高明的漁夫,但他是一流的考古學家,寫作了四十六本書……費根的著作提醒我們,有時候即便是最講究的考古研究也可能會錯過非常重要的東西。」──《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本對於漁場獨一無二的全面調查。」──《自然史》期刊(Natural History)   「透過優雅的學術考察,《漁的大歷史》令人信服地呈現漁業何以在不同社會的發展上都不可

或缺──這是一本對世界各地、橫跨千年的捕魚社會多層次且細微的探索。」──《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在文明發展過程中,漁業始終沒有像打獵和耕作那樣被賦予歷史地位……強烈推薦本書給那些對考古學、人類學、生態學及環境科學感興趣的讀者。」──《圖書館學刊》( Library Journal)  

非定常性氣流剖面對高層建築風載重之初步研究

為了解決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問題,作者李昜 這樣論述:

由於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有許多颱風侵襲,其所帶來的強風與大雨經常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因此建築物之設計風載重一直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項問題。在近幾年來隨著建築物空間需求的增加、工程施工技術的進步以及梁柱樓板等材料強度提高,使得建築物主要的跨徑、高度逐漸增加、結構體也變得更比以往結構物複雜、建築物表面的披覆物也更加輕薄細長,因此更加提高了結構物受到風載重影響的敏感性。在颱風、暴風雨發生的期間,其剖面變化即非常見的冪次法則所描述之剖面分布形狀,而是具備了隨著時間變化且甚至在接近地表面處出現了類似噴射流的風速特性,在風速變化上以及在風向的變化上十分劇烈。然而目前的設計風載

重理論則是以冪次法則做為最根本的假設。冪次法則假設必須同時遵守在風速與風向的定常性下,才能夠進行頻譜分析。也正是因為如此,全世界的實驗室多半發展成模擬定常性大氣紊流邊界層的風洞機具。理論的發展自然也走向定常性的假設。然而,基於真實的大自然現象所發展出的風載重設計理論不應該只有定常性現象的設計,應當是以最為經濟合理且最能保證結構安全性的設計方法,因此需要考慮風力的非定常性現象。 由本研究的實驗分析結果得知,在模擬流場的部分,可使用位於淡江大學風工程研究中心的主動控制型、開放式複數風扇風洞機來模擬不同氣流剖面。此風洞機具由72顆主動控制型伺服馬達排成12 × 6矩陣式風道,可藉由控制每層高度

的風扇轉速來調整氣流剖面的形狀,既可模擬出與傳統風洞機具相同的大氣紊流邊界層流場,亦可模擬颱風、暴風雨等鼻型剖面之特殊形狀流場。此外,尚且能夠模擬出流場在極短時間內變化的風速剖面。本研究模擬四種不同垂直分布形狀且低擾動的平均風速剖面氣流,探討此四種不同垂直分布的平均風力下高層建築物風力分布的特性。在定常性風壓試驗中,可以看出高層建築模型受風剖面影響造成的壓力變化,會隨著不同風速剖面其風速最大之位置所產生較大的壓力現象,有便於找出局部構材在非定常性流場所需要加強考慮之位置。而探討風力的部分,可看出不同垂直分布平均風速剖面的風力是不同的,所以首先在風力係數的定義上,應要與傳統上以建築物高度處的平均

風速做為參考風速壓位置的作法不同。接著比較不同剖面所造成的基底剪力、彎矩,探討出大氣邊界層類似的剖面並非最為嚴重的風力分布型態。接著利用風洞機具可於短時間內轉換剖面的特性,探討由大氣紊流邊界層垂直剖面於兩秒內變化至暴風雨之鼻型剖面期間,瞬間風力變化所造成的非定常性效應與一般定常性氣流的差異。

酷科學(實驗+天文+自然+學習手冊)

為了解決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問題,作者丹尼爾.達塔斯奇麥爾坎.克洛夫特愛咪-珍.畢爾 這樣論述:

《科學少年》金鼎獎編輯群最強選編 簡短靈活.輕鬆幽默.易學易懂   科學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簡短靈活,《科學少年》叢書──《酷實驗》、《酷天文》、《酷自然》是屬於後者。開數小,每一冊的內容將近百頁,每個跨頁介紹一個科學主題或是科學實驗,攜帶方便,可以隨時閱讀,在零碎時間內就能吸收到一個科學主題的知識,或是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   不過小只是外貌,《酷實驗》、《酷天文》、《酷自然》每一本的內容都完整而充實,文筆幽默、插圖諧趣,從九歲到九十九歲都能閱讀。對科學有興趣的讀者適合擁有,也能挑起其他讀者對於科學的興趣。《酷實驗》讓周遭可取得的材料就足以極視聽之娛,《酷天文》從地球仰觀宇宙之大,《酷自

然》從細節俯觀品類之盛,都是您隨身攜帶的科學閱讀良伴。   ●《酷實驗》   《酷實驗》中充滿了各種容易學又不容易忘的奇妙科學把戲,用居家隨手可得的材料,就能做出吸引眾人目光的酷炫科學把戲,還能學到各個把戲所運用的科學原理,內容充實,讓各年紀的孩子等不及要探索教室外的科學世界。其中令人驚奇的把戲有可樂康康舞、泡泡火箭、薄荷噴泉、漂浮的水等。   注意:有些科學把戲還是有點危險性,請務必看完「安全事項」,遵從危險分級來操作喔!     ●《酷天文》   在這本擠滿天文學的小書裡面,有好多一流的知識,能增進你的天文術,讓你在宇宙中永遠不再感到孤單。造一個氣球火箭,探索太空中最怪異的行星,找

出宇宙為何像個膨發的麵包!這裡滿是天上發生的事,以及星斗的圖像。嚮往星星的人,絕對會愛上《酷天文》!   「宇宙」一直是人類無止盡探索的目標,即使是孩子,也會對宇宙有著一籮筐的問題。《酷天文》裡關於天文和宇宙的知識包羅萬象,從與我們最貼近的太陽系到宇宙之外、古往今來的太空科學發展,以及孩子最關切的──有沒有外星人?除了地球還有哪裡可以住……等等,並以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一反天文學和宇宙學給人的艱深感,更有不只好玩,還能幫助理解天文知識的手作活動。     ●《酷自然》   這本超讚的小書充滿著有趣的知識、超酷實驗、以及許許多多讓我們更親近自然的妙點子。一起來探訪大自然最讓人驚悚的掠食動物,

了解為什麼地球像層層包裹的蘇格蘭式臘腸肉包水煮蛋,到熱帶雨林探險,還有跟章魚玩躲貓貓。想親自動手嗎?你還可以做個餵鳥器放在後院,在廚房裡造一座火山,或是在瓶子裡製造雲霧!   在自然領域裡,不只有動物和植物,還有小到看不見的微生物,以及牠們賴以為生的氣候、水、土壤、溫度、空氣等環境條件,全都是《酷自然》的內容範疇。事實上,大自然不就是如此,是由不同專業間的交集與重疊而成,有化學、地質、物理、天文,甚至數學,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五大特色   1. 專為對科學充滿好奇的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最佳科普閱讀知識套書。   2. 每本書皆包含簡單、易學的科普活動,為讀者揭露生活中驚奇、有趣的科學事

實。   3. 內容呈現豐富多變,融合腦筋急轉彎、魔術與實驗等元素,對於每一個科普活動背後的「科學概念」與延伸的知識,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讓學習更完整。   4. 輕鬆幽默的文字敘述 + 色彩豐富的塗鴉式說明插圖,將文字與圖畫巧妙的融為一體,閱讀輕鬆無負擔。   5. 開本小,攜帶方便,便於同儕間分享,是您隨身的科學閱讀良伴。   贈品介紹:   《酷科學學習手冊》(共64頁)   《酷實驗》《酷天文》《酷自然》中介紹的科學知識,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領域,可配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習。科學少年編輯團隊特別邀請國中理化教師李頤鋒、國中地科教師侯依伶、國中生物教師江家

豪等三位老師,分別精選各科三大主題,編寫《酷科學學習手冊》,融合書中單元與國中課程,提供概念完整且活潑有趣的學習單。   【內容特色】   ‧    教材連結:將《酷實驗》《酷天文》《酷自然》三書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將可搭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單元,整理成一目了然的對照表。   ‧    主題導覽:每本書皆精選三大重點主題,將相關單元的知識點連結,並補充完整的科學背景與概念,讓學習更有系統。   ‧    閱讀大挑戰:每個主題導覽之後都有測驗題,可立即檢驗閱讀及學習成效。 酷推薦   ★石頭   五月天吉他手/《科學少年》雜誌讀者家長   ★何莉芳  臺中市福科國中理化老師   

★阿簡老師 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格主   ★趙自強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廣播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   ★謝隆欽  地球星期三 Earth WED 成長社群創始人   *適讀年齡:9歲以上 作者簡介 丹尼爾.達塔斯奇   現為作家兼演員。著作題材廣泛,涵蓋體育、科學、歷史漫畫。作品廣受歡迎,已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出版。 麥爾坎.克洛夫特   是一位流行書籍的作家。 愛咪-珍.畢爾   是位作家兼科學教育家。為BBC野生動物雜誌定期撰寫作者,並與他人合著及代筆十多本自然歷史類的書籍。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書籍,最近

翻譯的作品有《廚藝之鑰》、《醫學之書》、《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身體裡的探險家》。 宋宜真   臺大物理系、臺大哲學所畢業,比利時魯汶大學神學學士。從事出版業十餘年,主編有《新荷蘭學》、《巷仔口社會學》、《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食物與廚藝》、《雜食者的兩難》、《背離親緣》、《製造耶穌》等,譯有《我們這樣想世界》(合譯)、《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擋子彈?:101個古靈精怪的科學問題》、《攝影師的餐桌》(合譯)等。 林慧珍   《科學少年》雜誌的作者之一。從小立志當科學家、老師,後來卻當了新聞記者以及編譯,最喜歡報導科學、生態、環境等題材,為此上山下海都不覺得辛苦。離開媒體後繼續

寫作、翻譯,夢想有一天能夠成為科幻小說作家,譯有《垂直農場》、《藥物使人上癮、《家事的撫慰(上)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合譯)等。   《酷實驗》 簡介 安全事項 魅影銅板 泡泡火箭 浴缸快艇 穿越明信片 超高彈跳球 莫比斯帶難題 超酷水 讓光彎曲 壓罐人 拋接硬幣 火紅噴泉 鑽過氣球 簡易滅火器 跳舞的火柴 飛翔的雞蛋 漂浮的手臂 自製熔岩燈 紙不思議 漂浮的水 千鈞一髮 熱冰塊 瓶中蛋 飄浮乒乓球 一筆連九點 呼氣測試 神奇的吸管 來點火吧 隱藏的彩虹 可樂康康舞 消失的硬幣 超強吸管 繽紛牛奶 紙刀 燃燒的鈔票 飛行人 桌巾把戲 超空間火焰跳躍 捏不破雞蛋 看得見的聲

波 女巫祕藥 液體疊疊樂 強過木頭的紙 馬鈴薯鑿洞器 漲不破的氣球 壓不破的火柴盒 化方為圓 水的魔術 手中的洞 吸水杯子 薄荷噴泉 材料哪裡買   《酷天文》  歡迎來到酷天文 夜晚的天空,該怎麼觀看? 望遠鏡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大霹靂和大崩墜 重力 銀河 建造屬於你的太空火箭 太陽系 建造屬於你的太陽系 最接近的恆星 怪異的行星 愛因斯坦和光的速度 這個環,是我們相屬的明證:土星 用手看星空 地球在宇宙的地位 恆星的天文學(Ⅰ) 恆星的天文學(Ⅱ) 星空連連看 如何成為太空人? 太陽來囉! 行星做運動 小行星帶 睜大雙眼看星空 看到過去發生的事 最早的觀星人 天文學的偉大事蹟 適居帶 我

們內部的宇宙:原子 自己造個隕石坑 行星之間的太空 哈伯太空望遠鏡 像地球的行星 親愛的月球:很快能再見。地球敬上 宇宙的尺度 宇宙中最大的事物 天文學的大跳躍 人造衛星和太空垃圾 電磁光譜 國際太空站 探索空無一物的地方 恆星誕生 宇宙還一直在擴大 超新星 未來的超大型望遠鏡 這是我小小的一步 尋找火星上的生命 超大質量黑洞 太空中的煙火 天文學的下一步 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這些轉動中的絢麗星系 繼續前往未知之境 名詞解釋   《酷自然》 歡迎來到酷自然 時間軸 地球大解剖 超炫地質學! 化石真迷人 恐龍! 狂暴的火山 酷活動:廚房裡的小火山 充滿驚奇的山 板塊上的大地 地震! 荒涼

的沙漠 土壤的祕密 酷活動:自製堆肥 地球海洋 酷活動:鹽水變成飲用水 水循環 熱帶雨林 南極北極大不同 演化 基因遺傳 奇妙的哺乳動物 再生能源 可耐受溫度 太陽出來了 看起來像鯨魚:雲的分類 酷活動:瓶內風雲 古怪的天氣! 敏銳的植物 酷活動:種子需要什麼 酷活動:水果催熟 授粉 酷活動:種子炸彈 光合作用―生命的關鍵 花的本領 酷活動:植物色素 偉大的樹 酷活動:葉拓 讓我們吃吧! 在哪裡?動物的偽裝 酷活動:追踪動物 不受歡迎的客人―寄生蟲 如果牠們能說話!動物的溝通 大自然的兇猛動物 瀕危物種 羽毛的朋友 酷活動:DIY餵鳥器 昆蟲野生動物園 變態 爬行動物 魚的事實 微生物 名詞解

釋 《酷科學學習手冊》 《酷實驗》 教材連結 光 壓力與大氣壓力 酸、鹼、鹽 《酷天文》 教材連結      恆星      星系      太陽系      《酷自然》 教材連結      板塊漂移學說與演化論的命運交響曲      千奇百怪的動物求生術      種子植物的生命大事記      解答        編者序   這是一套可以讓你隨身攜帶的系列叢書,叫做《酷》系列。   什麼是《酷》系列啊?   就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其中的知識讓你變得很酷的書啊!   首先,擁有知識會顯得比較酷。你看看電視上面的專家、學者,對著鏡頭侃侃而談,是不是很酷呢?要是沒有知識,是沒有辦

法這麼酷的。     可是有些專家、學者只是表面上酷,他們有的時候講的內容是錯誤的,如果這個時候你能夠指出他們錯誤的地方,並且知道正確的內容,那是不是就比他們還要酷了呢?     不過這個時候你身邊的死黨屁孩、親朋好友可能不信你,或純粹只是想吐槽,會說「聽你在胡扯」之類的話,甚至馬上拿出手機刷網路上的謠言給你看,這個時候你就穩穩的把手邊或包裡的《酷》系列拿出來,翻到某一頁說:「其實真正的道理是這樣的。」然後在心裡面發出呵呵呵呵的笑聲。     如果你以為這樣就夠酷了,那就太小看《酷》系列了,因為裡面還有許多超容易上手的科學實驗與自然觀察活動。需要用到五顏六色的化學藥品和奇形怪狀的儀器嗎?不,不

需要。得準備燒杯、試管、酒精燈和顯微鏡之類看起來高檔又高貴的儀器嗎?不,也不用。在耍酷之前還得張羅這些物品和器材,那不就整個都遜掉了嗎?你用到的大多是在廚房就可以找到的東西,像是烤肉剩下的竹籤、洗碗用的清潔劑、刷洗流理台用的小蘇打、空的可樂保特瓶(以及裝滿可樂的寶特瓶)之類的東西,就可以向馬蓋先一樣變出魔術般花樣,同時學到許多科學原理與知識。(不知道甚麼是馬蓋先的請去問身邊的大人,現在,馬上!)     這些原理與知識,是我們周遭世界的運作的方式。不論你是否以科學為志業,以諾貝爾獎為目標,或是在學校中自然科學的成績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都是很重要的事,人類天生的好奇心也是要來認識這個世界

的。所以現在就接著翻到下一頁,一點一滴地吸收許多酷知識、進行許多酷實驗吧! 《科學少年》編輯總監  龐中培 《酷實驗》專文推薦   『科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俯拾即是!但長久以來為了準備考試而『硬記』科學知識,早就使得『學科學』這檔事,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都是數不盡的化學方程式,或一個個用來解題的物理定律與數學公式。倘若留在記憶中的科學學習,都是ㄧ個個有趣的手作實驗,ㄧ個個深入淺出、沒有界線的探索現象與思考歷程,ㄧ個個科學家「驚呆了」的發現如何解決問題的小故事(也可能是大故事哦!),或許「學科學」這件事,就不再只是塵封在課本中的記憶而已,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找尋』、『思考』與『探索如何

解決』的冒險!     我們在各式推廣『科學探索』的場域中,所觀察到人們在學習上的困頓,也是類似。不管是在學的孩子、或早已成年的『老』孩子們都是一樣,只要習得的新知識,並非是自己所探索或體驗,一步一履所推敲的,哪怕這個知識的原理有多簡單,只要獲得知識的途徑越快,忘的越容易!反而是那些實際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我卻永遠記得。因為對這些問題產生好奇,進而嘗試去理解它為何如此,給它不同條件時會產生什麼後果,在這個當下,我就已經在進行屬於自己的小小科學冒險了!此刻的『科學探索』是何等的寶貴與深具意義!     任何的冒險,都值得紀錄與傳述,成為後人理解先人的依據,這就是『故事』被『說』的意義與

價值。換句話說,不知道背後的故事,而硬是要記住化學反應,是不是也很不自然?但任何一項的科學發現,它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冒險故事,不是嗎?可惜今日我們在課堂中學習的場境,已經少有時間與空間,容許我們能好好的細嘗『故事』,與科學家一同冒險,他們是如何發現『新』世界的!     『酷實驗』最另人感動的地方就是,它不僅僅把一個個的科學小實驗用能『吸引人』的方式,讓您我都能看懂,並跟著它一起操作,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與科學家「驚呆了」的故事與歷程,都能以最淺顯易懂的圖文方式,說『故事』給您聽!這讓無論是想融入課堂中的老師,或是想讓孩子自學的家長,甚至是曾經對科學有濃厚興趣,願意重拾對科學的信心,並再次被好奇

心注滿能量的您我,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張俊彥(臺師大科教中心主任) 《酷天文》專文推薦   人都說,每個人都保有一顆童心。不論是成人、青年、小朋友,只要激起了興趣,「好奇」就成為「好玩」,知識的學習擋也擋不住啦!關鍵就在那能激起好奇的些許機緣──幾句話、一堂課、一篇雜誌報導、一本小書。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啟發,可以開枝散葉、成就一生的喜好。     網路世代的今天,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資訊大潮滋灌著。怎樣才能有系統的吸收比較完整的學問、激發更扎實的興趣呢?答案一點也不意外,就在你身邊──去讀書吧!     所以嘛,作家的責任重大;而對作家而言,要將專業的知識寫成一般民眾,甚至是小朋友都能

一讀就懂的書稿,卻是一項挺艱難的任務!本書的作者英國人麥爾坎‧克洛夫特堪稱個中高手,他寫過不少叫好又叫座的「酷」書,對推廣教育不遺餘力;這回他致力於一個永遠新鮮、永遠吸引人的題材──那奧妙的天上事物、那無盡的宇宙。     本書《酷天文》集結了五十個天文學裡頂有趣的條目,只消瀏覽它們的標題,火箭、光速、天外隕石、外星生命……你是不是已經被吸引了?不止這些,書裡還不時的教你做一些簡易的小實驗,不但幫助理解,也樂趣多多。     有了豐富又吸引人的好題材,以及淺白易讀的流暢文字,對於現在的精明讀者來說,仍只是達到基本要求而已。要達到挑起讀者的高度興趣,長篇大論是不宜的,所以五十個故事皆簡要道來──

就似一朵朵燦爛的火花綻放,一次次照亮了夜空的輪廓。然而,個別綻放的火花,美則美矣,畢竟不比整片夜空裡的煙火秀那樣的精彩、輝煌。親愛的讀者們,想要驚豔那精彩輝煌的煙火秀嗎?只要你願意,它仍然就在你身旁──再上層樓的進階讀物,你可以從天文發展的歷史讀起;天文史中的科學家的故事,讀來保證讓你愛不忍釋!     願你在這本書裡發掘到你心的喜愛,智的啟發! ◎趙丰(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特聘研究員) 《酷自然》專文推薦     我常在科博館走廊上觀察觀眾行為,尤其是青少年,進館的青少年常像放出籠的鳥兒,環繞著迴廊奔跑,東摸摸、西弄弄,臉上充滿著陽光般的笑容,我就想,這個笑容不是應該在學校裡看到的嗎?兩千多

年以前希臘創建了學習自然知識的學校,不就是希望在學生臉上看到這樣的笑容嗎?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要到了博物館才能展現這樣的笑容呢?很簡單,做為一個自然史的博物館,科博館的教學形式有趣,內容有用,就是「有趣」和「有用」這兩個因素,讓博物館成為了青少年一來再來的原因。     《酷自然》一書就神似一個小型的博物館,涵蓋了自然史博物館裡主要的幾個面向:動物、植物和地質,但是各個主題的知識量輕薄短小,換個跨頁就換個主題,是碎片化學習的經典,可以是青少年廣博輕鬆認識自然的開始,也可以是成年人統整知識多元學習的參考,讓現代人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建立自己隨手拈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現代的科學教育講究學習

和實作齊頭並進,才會讓參與者留下深刻印象,這個知識也才會一輩子跟著你!這本書中的「酷活動」就提供了輕鬆有趣、在家做的動手活動:在廚房建立火山、在戶外設立堆肥、將海水變成飲用水、自己製作餵鳥器,以及如何誘捕昆蟲等,簡單精準的描述,看了就會讓人想嘗試,試了就會有收穫,也就能逐漸培養動手做的習慣和技巧。     人和自然的關係,起自觀察、繼而研究、建立認知,終知珍惜,這是我們邁向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但是一開始的引發興趣和基礎知識並不可少,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輕鬆學習沒有壓力的起點,看過之後,再到真正的博物館──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就會簡單得多,有興趣欣賞鳥語花香、日昇月恆的朋友們,歡迎加入探索自

然的行列!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探討「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教學法對研究生 設計實驗、教學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

為了解決大氣壓力高度對照表的問題,作者蔡幸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擇某教育大學修習「昆蟲學特論」課程的14位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班級教學,培育他們使用「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教學法設計實驗與教學。課程設計分為三階段,包含:講授昆蟲學總論與「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教學法理論以奠定昆蟲學的概念,並在課堂前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前測,接著利用焦點團體法和各組研究生討論,進行模仿設計實驗與微型教學,最後每組自行尋找材料進行設計實驗與微型教學,再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後測。當每組研究生進行微型教學時,以「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設計實驗教學評價(TAPS)進行評量,每組研究生寫完每個實驗的學習單時,以「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學習單」評量

表(TALPS)進行評量。研究結果顯示:1.共7組研究生模仿設計實驗與微型教學,發現有5組符合「POE &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教學法,有2組成效不佳;主要原因為設計的預測題目過多或引導實驗教學不佳。2.共7組研究生自行設計實驗的微型教學比模仿設計的進步,主要是設計的學習單更完整,更有效的引導學生觀察。3.共7組研究生撰寫自行實驗的學習單比模仿實驗的進步,主要是科學解釋文字鷹架的主張進步最多,證據、推理也有進步。4.SICT的評量達到高度實驗效果量,顯示『POE&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教學法』有助於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包含:界定問題、設計規劃、實作驗證、分析解釋、溝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