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溝溪步道停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溝溪步道停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建一寫的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和渡邊豐博的 地方創生的挑戰:日本NPO的在地創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內湖大溝溪親水步道停車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 ...也說明:仲信大湖商旅座落於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附近,通行內湖南港交通都很便利,鬧中取靜, ... 商旅周邊有許多登山步道(白鷺鷥山登山步道、大溝溪親水步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開學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羅柳墀、洪富峰所指導 陳仁德的 大鵬灣風景區遊憩魅力分析與發展策略 (2020),提出大溝溪步道停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美學、景觀美質評估、魅力工學、景觀偏好、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葉俊麟所指導 柯一青的 精神醫療機構建構生態療癒(育)文化園區之研究—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精神醫療體系、去機構化、復歸社會、鄰避效應、場所精神、地方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溝溪步道停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溝溪親水公園- 遊客評語- 非常不容易停車則補充:沿著登山步道(主要是石頭斜坡道,坡度平緩,所以對小型犬來說算是相當無障礙),帶著狗狗走到圓覺瀑布野餐也很適合。 體驗日期: 2018年10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溝溪步道停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為了解決大溝溪步道停車的問題,作者邱建一 這樣論述:

  故宮文物裡的「網紅」國寶,你認識幾件?「翠玉白菜」是件質地不夠好的翡翠?不是國寶?!「肉形石」其實只是一塊便宜的瑪瑙?!     人生苦短,文青可以速成!看「按讚」越多,作品越棒棒!   什麼是「好的書法」?跟著感覺走,寫遺書和寫情書是不一樣的   說到「錢」,就俗了,文青圈裡講究的是換換愛     〈蘭亭集序〉的故事,沒想到得從宅宅文人耍廢集團說起;   〈早春圖〉竟然差點成了抹布;   〈明成化窯雞缸杯〉憑什麼賣到十億八千萬?     大部分人對故宮的認知,最熟悉的就是那顆白菜和那塊肉吧?但果真透徹了解〈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可能也只是一

知半解。比如〈翠玉白菜〉歸屬於「重要文物」,故宮再三澄清它不是「國寶」,但有多少人理會呢?清宮檔案包山包海,但連一個字都沒提到〈翠玉白菜〉,唯一的記載只知道它是 1933 年紫禁城搬遷時從永和宮裡找出來的,即便連故宮也不敢打包票,但還是一堆人圍著〈翠玉白菜〉,信誓旦旦地說這是瑾妃的嫁妝,並衍生出各種民間傳說故事,還能把慈禧陪葬品的白菜給聯繫在一起……     故宮各類收藏都有,清宮檔案文獻資料的數量是最多的,但說起精品,主要指乾隆時期「三希堂」建立的那些書畫收藏,雖然西元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的一小段時期,曾有一批文物或夾帶或偷竊而流出皇城之外,但大體上,清宮文物的書畫精品收藏大多

都在故宮的庫藏之中。     相隔千年,但故宮仍離我們很近,〈橙黃橘綠〉在,〈鵲華秋色〉也在,當然大家最愛的白菜也不會缺席;趙孟頫與蘇軾還活在那兒,趙構與岳飛還在互相通信!就在台北外雙溪,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等著與我們相遇!但,若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他們卻又離我們很遠,即便近在咫尺,卻又很陌生,如同天涯~~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要跨過這個距離其實很簡單——   邱建一以詼諧逗趣之筆深入故宮,挖掘國寶背後的故事   《知道了!故宮》更顛覆對國家寶藏的認知與想像!

大溝溪步道停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太興飛瀑步道位於嘉義梅山,是個雨季限定的絕美瀑布!700公尺30分鐘,讓你看到小九寨溝珍珠灘,附近還有超可愛看得到大象的吊橋。7分鐘跟著瑄瑄G先生一起去看看。

太興飛瀑步道|路線、停車資訊 |小九寨溝珍珠灘 吊橋上看大象
詳文▶️ https://celiamrg.com/chiayi-taixin/

⛰梅山這樣玩》嘉義梅山必去13個景點 2天1夜景點行程懶人包
▶️ https://celiamrg.com/meishan-travel/

🚂嘉義其他行程推薦
嘉義這樣玩》嘉義必去10個景點 5家必吃特色美食
📝 https://celiamrg.com/chiayi-day-trip/

台灣最適合女孩的52條步道 EP3

🎧太多人詢問我們使用哪些歌曲了!我們使用的是有版權的音樂artlist!
➡️ https://artlist.io/Gary-684557
👆如果你也想購買這些有版權的音樂的使用權,可以用這個連結購買唷!
可以幫助我延長我的使用年限,繼續拍出好看好聽的影片給大家!

#嘉義景點 #嘉義旅遊 #梅山景點 #嘉義梅山 #嘉義梅山景點 #台灣自由行 #台灣旅遊 #嘉義限定景點 #與季限定 #嘉義一日遊 #梅山一日遊 #太興飛瀑步道 #步道推薦 #嘉義步道 #台灣步道 #chiayiTravel #梅山步道 #阿葉溪瀑布

► 訂閱瑄瑄 CELiA HSUAN & G先生Youtube:https://pse.is/celiamrg-subscribe
► 瑄瑄 CELiA HSUAN & G先生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elia.hsuan/
► 瑄瑄 CELiA HSUAN & G先生 部落格BLOG:http://celiamrg.com/
► 加入瑄G的TG:https://t.me/celiamr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eliahsuan_mr.g/
► 聯繫我們EMAIL:[email protected]
喜歡我們的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FB還有IG唷!
#瑄G玩宇宙

大鵬灣風景區遊憩魅力分析與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大溝溪步道停車的問題,作者陳仁德 這樣論述:

大鵬灣為臺灣西南沿海最大的囊狀潟湖,於1992年經交通部觀光局評定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並於1997年正式成立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並以大鵬灣為開發主體的風景區,2000年併入小琉球風景區。大鵬灣觀光資源豐富,但成立二十餘年,歷經投注各項開發建設後,遊客人數始終無法明顯增長,相較於其他國家風景區觀光客人數明顯落後。本研究動機基於此原因,試圖分析大鵬灣環境景觀魅力所在,並以提出相應的策略供開發管理單位參酌為目的。本研究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魅力因子分析,以評價構造法透過深入訪談十位對地方事務高涉入的在地人士深度訪談,歸納各項魅力因子,轉化成問卷題項並對外來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共成功訪問到285

名遊客。魅力因子經歸納萃取出建築外觀、環境美感、交通便利、機能需求及遊憩價值等五大構面及24項魅力因子具體事項,並交叉比對一般及專業背景之遊客具顯著性之具體魅力因子,計有環境裝置的視覺美感、園區愉悅的聽覺感受、優質的遊憩親水空間、洋溢藝術感的海洋元素、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分布充足的停車空間、交通運輸與接駁可及性便利、符合人體工學之設施及令人親切感與感動服務態度等九項。第二階段為景觀偏好調查,根據色彩理論及碎形理論進行美質評估,分析景觀點位照片色彩屬性、色彩意象及色彩複雜度,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各景觀點之意象評值,分別以十組色彩意象詞彙做為調查選項,驗證不同景觀色彩組成對色彩意象有顯著正向影響。研

究結果顯示高明度與高彩度之黃藍色、偏綠色系,對於大鵬灣的景觀產生明亮、清新、新鮮與清涼等意象比較顯著。分析景觀點之色彩複雜度對景觀偏好之影響驗證不同景觀複雜度對景觀偏好有顯著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碎形維度與景觀偏好為顯著負相關,當景觀照片之複雜情形,即其碎形維度值越高時,景觀複雜度越高。分析景觀美質之水視率及綠視率與各項感知因子之關係曲線,結果顯示水視率與生動性及自然性呈現較高之正相關,與封閉性呈現負相關;綠視率與自然性高相關,與生動性、和諧性負相關。從景觀魅力因子訪談,歸納出魅力要項及景觀偏好色彩調查成果,經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連結關係項次由多到寡的景觀點排序依次前五名:青洲濱海遊憩區、濱灣公

園、國際休閒特區、落日灣、鵬灣跨海大橋,代表遊客偏好的景觀點與魅力因子之間的緊密關聯程度。第三階段針對大鵬灣現有發展觀光之環境資源,內外部因素與正負面要素以SWOT分析其優勢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輻輳地帶、交通運輸、產業興盛及豐富觀光資源。劣勢為灣域內農漁業廢污水排入、水質惡化,停車空間、親水空間、綠化及園區標示不足。機會為受中央與地方的高度重視、地理優勢及自然資源。威脅為發展磁吸排擠、經濟不景氣、腹地狹小及發展平衡考驗等。

地方創生的挑戰:日本NPO的在地創業

為了解決大溝溪步道停車的問題,作者渡邊豐博 這樣論述:

  三島巨人渡邊豐博先生在日本靜岡縣政府服務時,發現要改善區域問題必須由下而上依靠眾人的力量,因此參考了英國的社會運動「Groundwork」,在1992年成立了日本第一個「Groundwork三島」,在三島市率先展開社區環境改造的工作。   渡邊先生成立的「Groundwork三島」首先推動了源兵衛川再生計畫,成功復育了在日本靜岡縣三島市的源兵衛川,並建立了三個明顯易懂的指標:螢火蟲、梅花藻、水大將(玩水的小孩),這些都是要有乾淨的水源才會出現的景象。   地方創生、環境改善之後,連動帶來了地方的觀光人潮,藉由觀光資源,當地農業也有了新的生產價值。前後20年的時間,「Groundwork

三島」陸續推動了源兵衛川再生計畫、農業夥伴關係信託、國際交流及人才培育等行動,因發展地方網絡而成功地以非營利事業活用地方資源的經驗著稱。   「Groundwork三島」能夠從環境再生跨足地域再生,展開多樣性的活動,是因一直以來對社區營造懷抱著「問題意識」,以及能夠拿起鏟子在現場指導活動的「行動力」。此外,能在夥伴與網絡間協調仲介的「調和力」和「整合力」也相當重要,可說是綜合掌握地方實情的基本能力。   先生,NPO真的可以賺錢嗎?如何利用地方創生來推動在地創業呢?就讓三島巨人渡邊豐博先生告訴你吧!   導論1 一所豐富的流域學校:Groundwork三島 楊志彬   時間過得飛

快,十年前黃世輝老師、李宜欣老師等人翻譯了《川・人・街―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川を活かしたまちづくり)》這本書,雖無緣出版,卻成了關心河川與社造的人手上流傳的秘笈。由南到北幾個組織包括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台南市北門社大、雲林縣山線社大、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為此開了長達一年的讀書會。後來在這個基礎之上,台灣的NPO組了一個「川・人・街見學團」,按書索驥去了很多我們心目中的社造名川。就在那一年,我們很多人同時認識了由富士山腳湧泉孕育而成的源兵衛川,以及高大壯碩幽默慷慨的渡邊豐博先生。   源兵衛川是四百年前人工開鑿的灌溉渠道,屬於靜岡縣

三島市中鄉地區的灌溉系統,這個灌溉系統在二〇一七年,榮獲了農業灌溉工程系統的世界遺產登錄,這個河川角色的定位是我到了很晚近之後才有的認識。回憶當年第一次邂逅強烈的印象來自於「都會型河川營造」的驚豔。源兵衛川與三島市城中區交會的河段約一點五公里。稠密的房舍緊鄰河道,鐵路、公路、便道與渠道相互交織,就在都市與水糾結的如此厲害的彈丸之地,三島市人排除了都市河川種種限制困難,精心設計了極巧妙的水域空間。當年我們由溽暑無比的東京委靡不堪地來到三島市。一腳踏進號稱由富士山雪水流下的源兵衛川,冰涼豐沛的湧泉水真是醍醐灌頂,身心同時感受到無比的滋潤。小孩在旁戲水,大人非常自在放鬆,遊客三三兩兩,河旁林木深處甚

至在黃昏時浮出一片霧氣,益增恬靜悅目的感覺。   我後來多次重訪源兵衛川,在不同的時間點走過這一點五公里的河道,細細體會設計者致力於水陸巧妙交接的創意與熱忱,分段設計的手法提供水域動植物庇護的棲地,讓水以多樣方式融入市民生活,被市民珍愛。源兵衛川水域空間被三島市包裹其中,在城市的核心創造了一個生活機能豐富、生態盎然生機無限的神奇場域。   現在的源兵衛川或許離台灣很遙遠,但是它由過去到現在的變遷故事卻別有一番令人激勵的親近感。源兵衛川四百年前是人工開鑿的灌溉渠道,六十年前遭遇城市現代化之後的污染,成了臭水溝。我們看二十五年前的源兵衛川照片,和台灣流經鄉鎮的河道髒亂景觀非常類似。當時的三島市

民建議把它蓋起來變成停車場。政府算是有魄力的,打算淨化之後,以親水遊憩為主要整治目標,這也和台灣目前比較進步的政治人物的想像很接近。當時是由渡邊先生以及非常少數的幾個人先跳出來,撿拾河川內的垃圾,並與沿途河邊的社區發動小型座談會,一步步拉近市民、企業、政府與河川的思想距離,同時,越滾越大的市民組織與一群同樣具有無比熱忱的設計師再經過三年的調查與討論,詳實地考慮了水文、歷史、屋舍、文化、生態、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由生活與生態復育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推翻了原先由官方主導的以遊憩景觀為主的規劃內容,才有了現今的源兵衛川主體風貌。二十年前成功地擋下整治危機,但故事沒有停歇,為了持續守護源兵衛川,Grou

ndwork三島(以下簡稱「GW三島」)成了很重要的平台組織,聯繫了二十幾個市民團體,認養了六十餘處的河川營造點。令人感動的河川志工每日維護河川的潔淨十餘年如一日、綿密的市民交流、細緻的環境教育、生活中的節慶,以及各式各樣與水有關的活動持續發生。   但是,城市的開發力量隨時伺機而動,三島車站前湧泉區開發壓力不斷、梅花藻復育區的私人土地也差點被賣掉等,GW三島成了最佳的通報對象與市民集結大本營。河川守護的市民網絡在這二十年間至少發動兩次全市型的抗議、信託捐款行動、政治遊說,一次又一次成功擋下了不當的水岸開發。此外,因為行動策略離生活場域近,GW三島貼著市民的需求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他們開始在

下游的農地復耕傳統作物三島蕎麥,在市中心創辦他們的二手衣商店與咖啡店,以及和地區團體合辦小農市集,為岌岌可危的中心街區注入新的活力。由NPO的社群基礎上,發展社會企業的經驗是近十年渡邊先生最常掛在嘴邊的內容,而這本書的主旨與內容即偏重這段時期的心得體會。   渡邊先生有一個流域再生的藍圖策略,約由二〇一〇年開始,這一段由河川再造到地域再生的轉變時期是我認為非常精彩的學習對象,可以帶給台灣的環保生態團體以及社造團體很豐富的啟發。於是,二〇一七年我委派兩位同仁到GW三島實習一個月,他們參與農場工作、新的河道調查計畫、訪問旗下重要的組織和諸多志工、參加了不少節慶、也接受渡邊先生款待喝了不少啤酒,充

分感受了他們口號「右手鏟子,左手啤酒」的精神。研究員張琬珮回來之後跟我說,在河川再造、地域再生之後應再加上「元氣再生」才完整,這是從「人」的角度的深刻關照。我細想,GW三島這個組織不大,為什麼那麼有力量?恐怕跟成功翻轉了人心有關。在持續二十五年的努力之後,河川流經城中心,在地景、生活休憩、環境教育、文化祭典等各層面與眾人的生活緊密相連,也溫柔地流入了人心之中,成了市民的驕傲。一條河川匯聚了眾人的願景與能量,成為地方的生命之泉,城市、市民與河川都因此而生氣勃勃。   這種生命力釋放出來的自信與發展性對於社區大學的夥伴而言,格外深刻有感。台灣的社區大學強調辦學要接地氣。主張教育的形式、內容與學校

所在的環境有深刻的關聯性,而教育的實踐同時也發展了學習者與地方居民、社群的關係。一所所社大的日常經營就是地方公民社會的陣地戰。透過辦學,社大不斷累積深化與在地議題、以及與在地人的連結,指向深刻的社會改革。從這個角度,GW三島的努力與我們的精神相通,甚至在操作上不拘泥於「課程」的外在形式,直指學習的本質精神。與源兵衛川共生相依的三島市整個就像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社區大學,所有的市民都是潛在學員,議題發生之所在就產生學習,催生綿密的市民社群以及多樣化的學習網絡。GW三島的經驗是我們面對下一個二十年,一種很棒的社大2.0典範。   渡邊先生這幾年常常受邀來訪台灣,已經成為台灣許多社大與河川NPO的老朋

友。藉著渡邊先生來訪的時候南北的夥伴聚會,越來越覺得我們需要系統性的學習GW三島的實踐知識,強化熱情與願景之下的方法論基礎。遂有了推動GW台灣之議。而屏東、台南、彰化鹿港、雲林斗六、永和等地的朋友都有深耕在地的GWxx的構想計畫。   全促會在思考Groundwork台灣的推動進程中,發展了流域學校的想法,從去年初起我們舉辦第一屆流域學校研討會,提出流域學校發展芻議,希望在台灣本土經驗上參考日本經驗,摸索出我們的實踐策略,由社區營造、環境教育(自然中心)、社大發展的脈絡中尋找一種整合的新形式,可以涵納社區營造(地方感、鄰里網絡、社區陪伴)、環境教育(流域知識、教學設計)、社區大學(公民社團、

區域組織網絡、公共參與)的特質,更完整地回應流域的課題,發揮更大的力量。渡邊先生也出席了研討會,給予了很多的指導。那時候便宣布要出版這本書,事隔一年多終於實現承諾。   然而,在這本書的籌備過程中,全促會又啟動了另一本GW三島的技術手冊之翻譯,《行動大展開—構築Groundwork夥伴關係技術手冊(アクションで大展開~グラウンドワーク三島のパートナーシップ構築のノウハウ)》是GW三島推動民眾參與河川營造早期的操作指南,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這本手冊尚未有公開發行的計畫,目前只會在社區工作者同好圈中流傳,因此我們特別徵得渡邊先生以及日方出版社的同意,先將其中第三章「境川・清住綠地:居民參加型河川

營造及維護管理」作為本書附錄,讓讀者更能了解GW三島的工作方法。   為了出版這本書,所匯聚的協力合作夥伴,陣容豪華,簡直到了一種奢侈的地步。本書由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台南市台南社區大學、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共同分攤所有經費。翻譯群則由黃世輝、李宜欣老師召集了一群留日的學者。而校對群包括李宜欣、張琬珮、張庭芳、周家慧、吳宗澤、陳郁屏、楊佳寧、楊善存、洪語晨。最後的編輯包括張琬珮、張庭芳。   感謝以上的朋友,這是一本被許多人祝福,協力完成的書。希望本書的出版,為台灣關心地方永續發展的朋友提供另一道方法上的視野。跨域的社

會力量涓滴匯流為守護台灣河川環境的力量。   推薦序 地方創生有賴創新的組織/曾旭正 從河川到社區營造的總體/黃世輝   努力使家鄉更好,自己更好/賴建信   這個人,這些事,GW 三島/林朝成   地方創生的行動實踐/劉柏宏   地方創生時代的NPO 經營之道/李宜欣 導論一:一所豐富的流域學校:Groundwork三島/楊志彬   導論二:來走一趟三島地方創生之旅/張琬珮   序言  以「熱情(Passion)」、「行動(Action)」、「理念(Mission)」挑戰「日本創生」 第一章  GW三島二十三年的經驗談 1  「水之都・三島」的環境再生 2  志工活動是

實踐自己的志趣 3  GW三島的口號「右手鏟子,左手啤酒!」 4  GW三島的活動哲學「Mission·Action·Passion」 5  英國面臨的棘手內政難題 6  何謂「Groundwork 」? 7  英國的NPO被視為明星職場 8  源兵衛川再生的故事—「水之都・三島」原風貌的再生與復甦 9  集結市民力,復甦城鎮與清流 10  開展多元的環境再生活動 11  持續行動是改革社會的第一步 12  真理都藏在活動現場裡 13  善用各類人才 14  當公共服務一天天脆弱 15  NPO需與基層政府合作   第二章  邁向NPO企業的挑戰 1  政治不再可靠 2  社會現況反映人民的良

心及品格 3  NPO是自我實現的舞台 4  NPO企業指南 5  企業是升遷的夢想舞台嗎? 6  以長遠觀點擬定組織戰略 7  居酒屋激盪無限商機 8  NPO是「公民的公司」 9  具前瞻性的英國社會企業 10  用「NPO企業」賺錢吧! 11  要創設提供什麼樣服務的事業呢? 12  成功關鍵在於品質、附加價值及異想天開的發想 13  NPO是強化社會結構的楔子 14  創業人生的嚴峻現實 15  企業的成功之道在於必須有所覺悟 16  多元服務及縫隙產業是社會的需求   第三章  Groundwork三島的新經營策略 1  掌握公民社會金字塔:志工、NPO與NPO法人 2  NPO須具

備危機處理能力 3  NPO的社會責任應由理事承擔 4  組織型態和財務必須清楚透明 5  NPO領導者必須具備經營能力 6  NPO增加經費的秘訣 7  確實取得的補助款和委辦費 8  把各種補助款當成活動經費 9  一定要小心處理委託事業 10  選擇獨資企業或是合夥企業? 11  非營利組織涉及營利事業的部分,應履行納稅義務 12  Groundwork三島的經營策略 13  英國的Groundwork是「公民公司」 14  街中咖啡店的商業模式 15  從和顧客對話開始 16  成功秘訣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 17  金錢無法讓人心富裕 18  人要為人而活才是人 19  如何擁有工作上的

信用力? 20  對辛苦的工作也要抱著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想法 21  「創業力・市民力」的精粹 第四章 給年輕人—你們為了什麼而活? 1  大學是充滿各色經歷的「人生修鍊場」 2  思索往後的生活方式 3  決定目標後,步步為營的生活態度 4  人生,不需要只充滿迷惑和煩惱 5  到「現場」學習人們生活的「智慧」 6  大學是認真思考生涯規劃的「人生修鍊場」 7  海外體驗能使人成長 8  海外旅行不能大意 9  日本人呀,抱持著富士山的榮耀而活吧 10  無法承受公務員考試的話春天不會來 11  看清未來,努力不懈用功準備 12  掌握自己人生的判斷與選擇權 13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上 14

  當自己人生的導演 15  你嚮往陽光燦爛的道路嗎? 16  諸君是否能夠誠實面對自己? 17  人生不是只有大學 18  農業是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19  台灣為什麼尊敬日本人呢? 20  故鄉的未來與可能性 21  取得「證照」,就是取得人生「武器」 22  到哪裡都挑戰新的嘗試 23  真誠面對自我的生活,是不會感到疲累的 24  感到厭倦的時候就停止吧 25  自己的道路需要自己摸索 26  站上高點能看見全局 27  抱著堅強的信念與哲學活下去 28  被害者心態不會改變這個社會 結語 後記 附錄1  境川‧清住綠地:居民參加型河川營造及維護管理 序言 以「熱情(Passi

on)」、「行動(Action)」、「理念(Mission)」挑戰「日本創生」 二○一五年是我從都留文科大學屆齡退休的年度,對我而言,這一年是人生的「階段年」。歲月是年齡的累積,在喜悅與成就感、刺激與空虛、悔恨、辛酸等各種心緒交纏中,悠然地走過那些歲月。 這些年來,每年都忙著在大學講課,以及參與由居民、NPO、政府、企業共同合作,致力於改善區域環境的「Groundwork三島」活動,並在日本各地公開授課和演講,或從事富士山地區營造的相關工作等等,過著忙碌的日子。完成被賦予的責任與工作,用自己的方式全力以赴,轉眼間就到了這個歲數,徒留無限感慨。 從去年到今年,我都在國內外奔波:三月下旬訪問紐西蘭

,接著去韓國、台灣、英國、美國進行海外調查,及帶領學生研修旅行......等。 訪問紐西蘭時,我從北島的奧克蘭(Auckland)出發,行經東格里羅國家公園(Tongariro National Park)及艾格蒙特國家公園(Egmont National Park),走完一千五百公里的路程。十二月下旬出訪美國,也走遍宏偉遼闊的大地,從西雅圖走到瑞尼爾山國家公園(Mount Rainier National Park),又從舊金山走到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再從拉斯維加斯(Las Vegas)走到大峽谷(Grand Canyon),全程長達三千公里。日

本國土縱長即三千公里,等於縱貫日本南北一回半。 訪查旅行是為了尋求富士山理想的「管理機制」,由都留文科大學贊助學術研究經費,向世界先進的國家公園取經。 我強烈感覺其與日本最大的差異,就是國外的國家公園建構了「NPO和志工之間」緊密串連的合作關係。NPO募集數億日圓的經營管理費捐給國家公園,同時也負責步道整修、環境教育、環境調查、資訊提供等具體業務,這在日本是難以想像的作法。我覺得只仰賴政府、觀光業者、專家等部分人士的想法、動機和做法,恐怕很難永續維管這座受到全世界託付的「世界之山——富士山」,且問題將會日逾嚴重。 前一陣子,由於「Groundwork三島」在監控地方環境變動上的疏忽,以致「三島

之寶——三島梅花藻之里」水源地差點被土地開發商買走。為下一代守護「水之都・三島」的水岸環境及「地方上珍貴的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是「Groundwork三島」一直以來的重要使命,卻因為疏忽而發展成水源保護運動,雖然危機有所轉圜,但已經為三島市民及許多支持者帶來極大的困擾與不安。

精神醫療機構建構生態療癒(育)文化園區之研究—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例

為了解決大溝溪步道停車的問題,作者柯一青 這樣論述:

摘要  在臺灣的精神醫療體系規劃中,層次上可以看到有明顯的界分,除對「人」在醫學上的精神症狀分類外,精神衛生法也將精神病患生活空間環境定義界分為「社區」(community)與「機構」(psychiatric institution)。然而這兩類空間其實並非是絕對的對立面,反而更可能是息息相關。在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運動影響下,普遍希望能讓慢性精神病患經過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 programme)的復健後可以「復歸社會」(social reintegration),但因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執行上仍有一定的困難度。而精神醫療機構長期以來本

就被認為是提供精神病患與社會隔絕的空間,故精神醫療機構常因受到「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NIMBY)影響,只能選擇設置於較遠離都市的之邊陲區域(peripheral area),但多也因此始基地內擁有許多自然生態資源。當現代人因社會快速變遷下,普遍工作壓力大更加上與自然生態接觸的匱乏,以致產生許多精神上的相關疾病,民眾除應有精神衛生的正確觀念外,更應有可以抒發心理壓力的療癒(育)環境,而這些都需要以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的方式來思考與規劃。本研究擬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主要基地,探討精神病患的治療空間與周邊生態環境狀況,更試圖從其他精神醫

療機構與各種論述中探討可能的規劃方向。精神醫療機構本就屬於較為特殊的醫療產業,期望利用基地獨特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結合歷史、藝術及自然環境等來建構完整精神照護與生態療癒(育)園區,並可在建構後可協助重新塑造精神醫療機構的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地域(local)定位與生態療癒觀念,並迎接新的地方認同(sense of place),讓精神醫療機構社區化,擺脫過去令人恐懼的瘋人院污名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