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復興路7-1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何義麟所指導 劉寶璘的 古蹟的指定與活化再利用之研究–以清水社口楊宅為例 (2015),提出大溪復興路7-1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清水社口楊宅、古蹟修復、活化再利用、歷史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鄉土文化學系 康培德所指導 郭書源的 彰化縣田中市街商業機能與空間分布之研究 (1988~2008) (2009),提出因為有 田中鎮、商業機能、空間分布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溪復興路7-1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溪復興路7-1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蹟的指定與活化再利用之研究–以清水社口楊宅為例

為了解決大溪復興路7-11的問題,作者劉寶璘 這樣論述:

擁有百年歷史的「清水社口楊宅」,也是臺中清水唯一兼有燕尾及馬背屋頂兩種造型的古厝群。而在楊氏家族中,芝蘭玉樹者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從政界到商界,均有楊氏子弟的身影。但是,這樣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楊家古厝群,卻礙於政府的經費不足,遲遲無法徵收,致使楊宅多年來未被指定成古蹟,後來又經歷了921大地震的破壞,加上古厝群之一(北棟)被拆除,社口楊宅的古蹟之路走得十分漫長而艱辛。在民國99年(2010)舉行的審議會議中,贊成方與反對方各有所堅持,所幸委員們一致支持將楊宅指定為古蹟,才能順利保存其餘兩棟古厝,並委外進行古蹟修復。古蹟修復最重要的目的便是使其能融入人類生活之中,而不再是突兀的過時產物,而社口

楊宅整修後,究竟該如何活化再利用,自然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且出現了各種規劃,包括內部空間的重新設計,以及連結清水周遭景點等。當然筆者也提出了將楊宅塑造成複合式景觀區,並運用多媒體,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讓更多人認識清水社口楊宅等構想。然而,筆者認為清水社口楊宅之所以具有古蹟保存價值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楊氏家族在臺灣史上的貢獻與參與。楊家的精神和歷史文化,與建築外觀同樣是需要被保存及發揚的對象。

彰化縣田中市街商業機能與空間分布之研究 (1988~2008)

為了解決大溪復興路7-11的問題,作者郭書源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透過時間向度,了解田中鎮形成與發展的經過,以2008年的田野調查資料為主,以1988年的電話簿資料做對照分析,探討田中市街內部商業機能及各產業在空間分布變遷的因素。並進一步比較現今田中與王功這二個各據山、海一隅的地區,其環境及交通建設是否對市街發展、內部商業機能特性與空間分佈產生差異性的影響。本研究發現,田中鎮先後歷經悅興街時期、沙仔崙街時期,最後在縱貫線鐵路完工通車並且設置火車站的誘因之下,遷移至今日地區發展。早期因自然環境及交通上的優勢,使田中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交換中心;但近年來因為道路系統快速發展與聯結,人口漸往員林鎮、彰化市移動,對市街商業活動造成衝擊田中鎮自1988至

2008年,商家由25類635家增加至25類820家,共增加185家,比例達29.13%。各行業成長最多的前三名依序是食品餐飲類、衣著配件類及醫療保健類。主要因素是:穩定的人口規模、附近鄉鎮採購用品重要場所之一、人民消費結構改變。田中市街商業活動主要是以員集路及中州路這十字交叉幹道為主軸,是當地居民最主要消費與選購物品的場所。王功市街自1988至2008年,因當地未提供足夠二、三級產業就業機會,導致在各方面的發展形成阻力與退縮,因此人口成長率屬負成長;另外,雖有主要交通幹道台17線經過,但屬外環道無法為市區帶來人潮,在經濟上貢獻不大。王功市街自1988至2008年,商家由13類92家增加至15

類182家,共增加2類90家,比例高達97.83%。各行業成長最多的前三名依序是食品餐飲類、醫療保健類及行車運輸類。在業種上只增加2類,表示商業機能改變不大;在數量上大幅增加,則是因為觀光休閒產業發展。王功市街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芳漢路,是當地居民及旅客消費與選購物品的場所。關鍵詞:田中鎮、商業機能、空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