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營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田營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影山裕樹幅允孝多田智美原田祐馬原田一博成田希小松理虔山崎亮寫的 重新編集地方 和森田直行的 全員創利:再生日本航空(JAL)的「阿米巴經營」教科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田(8924)8月營收年減11 - a4112也說明:高球具代工大廠大田(8924)昨(4)日公布8月營收,在客戶群訂單分散策略下,單月交出3.52億元成績,與7月持平。 而該公司正透過自動化製程拉高毛利率,下半年獲利繼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客家學院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班 黃靜蓉所指導 巫尹文的 當紅背後的秘密:亞洲偶像團體商業模式分析 (2020),提出大田營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偶像團體、粉絲、商業模式畫布、DART模型、情感勞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吳偉寧所指導 陳姿吟的 社群媒體災害訊息分享行為之研究-以臉書使用者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結構方程模式、資訊分享行為、社群媒體、風險意識、天然災害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田營收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田精密迎旺季10月營收7.59億元年增1.17倍 - LINE TODAY則補充:大田 2021 年前三季營收57.41 億元,毛利率32.3%,年增5.39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13.02 億元,年增2.33 倍,每股純益15.54 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田營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重新編集地方

為了解決大田營收的問題,作者影山裕樹幅允孝多田智美原田祐馬原田一博成田希小松理虔山崎亮 這樣論述:

  作者影山裕樹繼《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介紹日本各地不同的地方刊物後,本書將重點放在如何實踐,拆解地方媒體的製作流程,並邀請了7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相關的想法及他們的工作流程,集合了實用的技術與訣竅,從整體策劃、編輯到建立團隊及營運,以及根據目的進行設計、採訪、拍攝、撰稿,囊括所有製作地方媒體時可能會需要的技能與概念,全都完整收錄在本書之中。   除了製作流程之外,作者更從為什麼需要地方媒體、地方媒體的形式和品質等源頭出發,帶領讀者思考製作地方媒體的真正意義,本書不是傳達外行人模仿不來的特殊技術,也並非一本簡單就能創辦成功媒體的指南,而是希望讀者可以從各地實踐者的建議中,挑選出適合自己所在

土地的內容。將當地的材料(人才、地方資源)發揮得淋漓盡致,「編集」出有著各地不同特色的地方媒體,最終促成地方的流動。 名人推薦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取中   《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何榮幸   《溫度》編輯部   苑裡掀海風 共同創辦人 劉育育   寫寫字工作室負責人 王玉萍 好評推薦   「終於有人整理地方刊物心法出來了,讓地方誌遍地開花吧!」-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吳君薇   「媒體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透過這個手段將自我理想實現,並非為了做媒體而投入媒體製作。如何創造共感、引發跨領域者的關注,需透過編輯術的設計,將步驟展開然後逐步行動,而這個過

程是相當費心力的付出。這本書把地方媒體的創造過程開展出來,為入門者建立非常完整的系統觀,多則實戰案例的分析研究,更是入門者吸收學習的精粹,這本書很值得推薦給『想實現自我理想的行動者』,作為規劃行動的指南。」-食通信台灣事務局   作者簡介(依撰稿順序) 幅允孝   BACH 有限公司負責人、書籍總監。為了創造讀者拿起未知書本的機會,結合書店與異業種的賣場與圖書館。活動範圍和書籍分布的據點一樣廣泛,同時也從事編輯與撰稿。著作包括《書什麼的,不拿來讀也無所謂啊》(本なんて読まなくたっていいのだけれど、)等等。早稻田大學、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約聘講師。 多田智美   1980年出生。編輯、株

式會社MUESUM負責人,以大阪為據點展開活動。把「從事件的誕生到記錄」當成主題,參與藝術、設計、社會福利、地域等各個領域的計畫,並從事書籍、小報、網路、展覽等活動的企劃與編輯。DESIGNEAST共同總監、京都造型藝術大學約聘講師(2008~)、XSCHOOL(福井市)專案總監(2016~)、常滑燒DESIGN SCHOOL(常滑市)講師(2017~)等。合著書籍《從小豆島看見打造日本未來的方法》(小豆島にみる日本の未来のつくり方)。 原田祐馬   1979年在大阪出生。UMA/design farm負責人。以大阪為據點,從事以文化、社福、地域相關計畫為主的活動。企圖透過空間、展覽、企劃

開發等,展開創造出看得見理念的全新體驗。重視「一起思考、一起創作」,實踐反覆對話與實驗的設計。優良設計獎審查委員、京都造型藝術大學空間呈現設計學科客座教授。愛犬的名字是「海帶芽」。 原田一博   1981 年出生。大阪府枚方市人,現居枚方市。《枚方通信》編輯部、株式會社morondo 負責人。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投資股票,以個人投資者的身分生活。2008 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morondo,2010 年開始與本田一馬共同經營《枚方通信》。2015 年擔任枚方市綜合計畫審議會委員。《枚方通信》是專門在大阪府枚方市經營的地方媒體,不僅網站每月約有300 萬點閱,也經營共同工作空間與市集。 成田希

  1984年在青森市出生。《濱太郎》總編輯、橫濱的雙人出版社「星羊舍」總編輯兼插畫家。升上大學之後搬到橫濱居住。研究所畢業後,曾從事出版與自由撰稿人的工作,不久之後與星山健太郎一起在伊勢佐木町成立星羊舍。2013年創辦橫濱的地方雜誌《濱太郎》。出版的書籍包括採訪橫濱市民酒館組合旗下店家的《橫濱市民酒館巡禮》(横浜市民酒場グルリと),以及編纂青森歷史及酒館文化的《古錐太郎》(めご太郎)。 小松理虔   1979年福島縣磐城市出生。自由作家、霹靂舍負責人。曾任報導記者、雜誌編輯、魚板製造商宣傳,後來在2015年獨立創業。邊發展地方生產者與中小企業的資訊傳播支援事業,邊掌管另類空間UDOK.

。從事紮根地方的企劃與資訊傳播。合著書籍包括《常磐線中心主義》(日文原書名同)等。 山崎亮   1973年出生於愛知縣。社區設計師、studio-L負責人。大阪府立大學研究所與東京大學研究所畢業,工學博士、社會福利士。曾在建築、景觀設計事務所工作,2005年成立studio-L。為協助地方居民解決地方課題而從事社區設計,舉辦社區營造工作坊、居民參與型綜合計畫、市民參與型公園管理等許多相關企劃。著作包括《社區設計》、《社區設計的時代》、《打造所有人的理想歸宿》等。 影山裕樹/編著   1982 年出生於東京。編輯、企劃總監、千+一編輯室負責人。從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畢業後,先後在雜誌編輯

部、出版社工作,而後獨立創業。目前的工作除了策劃.編輯藝術與文化書籍、為雜誌與網路媒體撰稿之外,也從事展覽與活動的企劃、指導等廣泛的活動。2018 年創立合同會社千+一。著作包括《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大人打造的秘密基地》(大人が作る秘密基地),合編著作則有《遊戲之神 橫井軍平的話》(ゲームの神様 横井軍平のことば)、《十和田、奧入瀨 水與土地之旅》(十和田、奥入瀬 水と土地をめぐる旅)等等。近年的主要工作包括「十和田奧入瀨藝術祭」(2013)編輯總監、「CIRCULATION KYOTO」企劃總監、網路雜誌「EDITLOCAL」(2017 ∼)企劃製作等等。現任青山學院女子短期大學約聘講師

。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心裡的苦,身體知道》、《洗腦》、《轉大人的辛苦》等書。 前言   第1章 創辦地方媒體之前 影山裕樹 1 需要目標,但沒有規則 2 地方媒體是什麼? 3 製作地方媒體的第一項重點:需要講求什麼樣的品質 4 製作地方媒體的第二項重點:地方特有的形式是什麼 5 最終目的是地方的重新編輯 6 製作地方媒體的第三項重點:在合理的預算下自由發展 7 與他者共同製作媒體的意義   第2章 地方媒體編輯術 ①打造整體樣貌 1 策劃術:從頭到尾

縝密策畫 幅允孝/書籍總監 2 編輯術:邊與相關者協調,邊找出最佳解法  影山裕樹/編輯.千+一編輯室負責人   ②建立框架 3 建立團隊:團隊合作的十條守則 多田智美/編輯.MUESUM負責人 4 設計的方法:如何想出充滿魅力的版面 原田祐馬/UMA/design farm負責人 5 網站營運術:從關於收益的嘗試開始談起 原田一博/《枚方通信》編輯部   ③打造細節 6 採訪&訪談術:如何問出路人真實的想法 盛田希/星羊社.《濱太郎》總編輯 7 文章寫作術與心理建設:撰稿的不是別人而是「我」 小松理虔/自由作家.霹靂社負責人 8 照片拍攝法:建議多拍一點庫存 山崎亮/社區設計師.studio

-L負責人   第3章 從媒體的編輯到地方的編輯 影山裕樹 1 非營利組織打造的媒體與地方──多角化事業工作術 《橫濱經濟新聞》(橫濱市)/《惠那雜誌》(岐阜縣惠那市) 2 企業與產業製作的媒體與地方──重新發現價值.貼近地方的方法 《三浦編輯長》(島根縣大田市)/《紅蘿蔔》(石川縣七尾市)/霹靂社(福島縣磐木市) 3 企業與產業製作的媒體與地方──真正挑起大樑的總是居民個人 《右京地刊》(京都市右京區)/《谷中.根津.千駄木》(東京都文京區.台東區)/京都媒體工作坊(京都市)   結語     前言   上一本著作《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於二○一六年發行之後,讓我除了接觸根植於地方的印刷

公司、地方出版社、地方政府、文化設施、NPO(非營利組織)等中介團體之外,也有更多機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地方媒體」竟然如此受到矚目,老實說讓我感到驚訝。   同時我也開始了解到,每個人對於地方媒體都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想要創辦的都是平面媒體或網路媒體等容易理解的媒體,大家期望達到的成果與目標(譬如想要帶來營收,還是想要解決地方的課題)也相當分歧。話說回來,媒體本身的概念也過於發散。   可以確定的是,現代的大眾媒體逐漸式微,傳播地方的資訊開始產生價值。那麼,怎麼樣才算是現代的地方媒體呢?該把目標擺在哪裡,又該如何創造出適合各個地方的媒體呢?本書收錄的內容,就是這些方法的「實踐篇」。   

首先,製作地方媒體需要的技巧與觀念,與過去製作大眾媒體或商業出版品不同。現代已經不是透過出版經銷商或大型網路書店的通路,將書籍平均鋪貨到全國就必定能有許多人閱讀的時代;也不是透過無線電波將電視節目的訊號發送到全國,就同時會有許多人觀看的時代。   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媒體從起點到終點的全貌,設計流通方式,從「獲利模式」開始。這時需要站在與傳統編輯不同的觀點,從策劃者的角度俯瞰整體計畫。   還有一點,就是必須根據媒體的形式,網羅適合的人才,建立團隊。畢竟像出版社或媒體企業那樣,由專職人士發揮各自的專業以持續經營事業,與在地方靠著出版與媒體維生的事業,需要的條件相差太多了。要經營地方媒體,所需的

工作模式遠遠不只專業性,設計師不可能只從事設計工作。如果想要創辦網路媒體,就必須想出除了橫幅廣告或聯盟行銷以外的賺錢方式。   最後,地方媒體是需要講求細節的作業。地方媒體與大眾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地方媒體與讀者的關係緊密,因此與受訪者的往來也必須謹慎。畢竟受訪者是生活在相同地區的重要夥伴,彼此的關係不會在採訪完之後就結束,而是今後也將長期持續下去。所以撰寫文章或拍攝照片時,不能以外來者的身分介入,而是必須在當事者與報導者這兩種立場之間擺盪。希望從事地方媒體的人,要做好被捲入地方事務的心理準備。   本書的第二章邀請了活躍於各地的媒體製作參與者,針對地方媒體特有的工作術,以講座的形式寫下各

自的論點。   本書也重新採訪了在上一本著作中未能提及的地方媒體參與者。我也希望能藉此機會再次深思自己正在思考的地方媒體的可能性。現在已經有企業、政府、個人、NPO等各式各樣的參與者加入製作地方媒體的行列,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告訴大家,地方媒體的動向,已經不單單只是搭著地方活化或地方創生的順風車所形成的熱潮,而是能夠以解決地方課題為由,從事各種挑戰的全新實驗場。   我希望想在地方發行媒體的政府或企業、個人、團體,都能夠透過本書瞭解地方媒體普及的地區的各種案例。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成為地方媒體的實踐者吧。   二○一八年四月 影山裕樹 第1章 創辦地方媒體之前 影山裕樹 (1) 需要目標,

但沒有規則 近年來日本全國各地開始盛行製作地方媒體,譬如標價販賣的雜誌、地方政府或企業為了宣傳而免費發送的刊物、配合活動發行的手冊、為了招攬觀光客或移居者而架設的宣傳網站……除此之外還有從以前就紮根於地方的電視台、電台、報社,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地方媒體吧。 我將地方媒體定義為「將讀者群限定在某個區域的媒體」。就限定讀者群的這層意義來看,或許與業界報紙、學會期刊、會報等相近。此外也類似「發送給志同道合者」的媒體,譬如近年流行的小誌(zine)或小型出版物(little press)等等。 但本書認為地方媒體與發送給某個特定嗜好、興趣、階級、行業等均質群體的業界報紙或小型出版物不同,希望從「正因為侷

限在某個區域,才能迫使『隸屬於不同群體的人』見面,將他們連結在一起」的角度來思考。 觸及不同社群(讀者群)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銷量明顯增加,經營也因此而穩定。另一個好處則是,媒體能夠成為工具,攪動地域內僵化的群體與人流。創辦地方媒體是改變地域的「手段」,而不是自我表現的「目的」。「我知道你想要創辦地方媒體,但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就是本書最想要傳達的其中一項訊息。 現今想在地方創辦媒體的人,動機到底是什麼呢?東京發行的雜誌或文化訊息的內容,終究不是他們創辦媒體的目的吧。跟隨流行報導在網路上獲得高點閱率的影像或故事,與持續不斷地發行,最後成為地方需要的媒體,通常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另一方面,

當我看到那些光憑個人之力就持續發行幾十年的地方媒體,或即使粗糙卻飽含熱情的地方媒體時,也會覺得創辦地方媒體沒有什麼不可或缺的技巧,只要有想法、腳踏實地與讀者建立關係就已經足夠。因為「地方媒體沒有規則」。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個性與才華、沒有在媒體界或出版界累積下來的經驗、或者沒有一時的偶然或奇蹟般的邂逅,真的能夠做出既獨特又可以持續發行的媒體嗎? 對於那些誠摯面對地域課題,摸索解決辦法的人,還是能夠提供最低限度的方法吧? 本書的目的,既不是傳達外行人模仿不來的特殊技術或毅力口號,也不是成為一本簡單就能創辦成功媒體的指南,而是根據地區與目的,個別提供具體的方法。

大田營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留意族群 : 半導體、IC設計、散熱族群、5G概念股、PCB、記憶體、蘋果概念股

留意個股 : 立積(4968)、光洋科(1785)、昇陽半導體(8028)、中探針(6217)、喬山(1736)、力山(1515)、大田(8924)


胡毓棠是協助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合格分析師,非凡財經台特約來賓,
提供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理財建議,股票、期貨,AI期貨自動下單。
免付費專線 : 0800-615588

加入胡毓棠Line群組享受最即時投資資訊 : https://line.me/R/ti/p/%40ssn1438l

【專長介紹】
學歷:台北大學統計系、政治大學國貿研究所
經歷:非凡財經台、商業台節目來賓:錢線百分百、股市現場、財經晚報等
專長:深入產業研究,對於市場有極高的敏感度,擅長挖掘中小型黑馬股。
操作特色:穩中求勝,結合技術面、籌碼面操作輔助,追求穩定利潤報酬。

當紅背後的秘密:亞洲偶像團體商業模式分析

為了解決大田營收的問題,作者巫尹文 這樣論述:

究竟是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創造了紅遍全球的偶像團體?這些商業模式該如何在台灣 偶像團體市場實行呢?為了回答研究問題,本研究採用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BMC)中的價值主張、目標客群、顧客關係、通路、關鍵活動、關鍵資源、 關鍵合作夥伴、收益流和成本,共九大構面作為理論基礎,並結合 DART 模型與情感 勞動(affective labor)兩個概念。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首先利用多重個案分析法,對 AKB48、嵐、TWICE、防彈少年團、火箭少女 101 以及 NEXT 六組偶像團體進行分 析,這些團體分別是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三個國家中,2019 年音樂作品銷售量

最高 的男子或女子偶像團體。再者,本研究將個案分析結果發展為訪談大綱,訪問台灣偶 像團體經營者,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台灣市場現況與可行的商業模式。最終,本研究統 整成功偶像團體的商業模式,歸納適合台灣市場的偶像團體商業模式畫布,以及提出 實行商業模式時需要克服的困難。

全員創利:再生日本航空(JAL)的「阿米巴經營」教科書

為了解決大田營收的問題,作者森田直行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森田直行自二○一○年開始擔任日本航空(JAL,以下簡稱日航)的破產管理人代理暨副總經理,兩年間,與稻盛和夫一同致力於經營工作。若問他進入日航後的感想,他認為他們擁有許多既忠誠又優秀的員工。不過,既然擁有這麼多優秀的員工,為何還會搞到這般地步呢?   二○○九年十二月上旬,稻盛和夫接到來自政府與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協助日航重建」的請託。再生支援機構認為能夠勝任這項重建任務的人選,必須滿足身分為與運輸業無關的其他業種的經營者、國內外知名度高並具有創業經驗,以及曾有過經營大企業的經驗等三項條件,而這三項條件都兼備的人物,除了稻盛和夫以外別無他人。   面對日航的這般

情況,沒有半點航空運輸業經驗的稻盛和夫,只帶著兩名京瓷集團的董事、自己所編寫的經營哲學及經營系統「阿米巴經營」就闖進日航重建計畫之中。本書作者森田直行主要的任務是想辦法將各部門獨立損益計算制度引進日航,而另一位董事大田嘉仁,負責透過哲學教育,執行日航的意識改革。就近幾年的業績來看,日航自營業額達最高峰的二○○七年起,由於以飯店為首的事業進行重組,營業額雖減少了一兆一千億日圓,但營業收益卻大幅增加,成長為高收益的頂尖企業。   在這之後,日航的業績有了如戲劇般的復甦,甚至連身為當事者的森田也詫異不已。重建第二年的二○一一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即便景氣因而蒙上陰影,日航自依法申請企業重整以來,仍

以短短兩年八個月的時間,於二○一三年九月,在東京證劵交易所重新上市。   日航成功再生的故事,除了日本外,也深受世界各地的企業經營者和商務人士的矚目。同時,針對做為經營重建依據的阿米巴經營,也有不少人紛紛表示想學習的意願。   達成日航重建任務的稻盛先生,於二○一三年三月辭去日航董事一職。在這期間,日航總經理植木義晴很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名譽董事長過來幫忙的這三年間,公司與員工們的最大改變是什麼?」他表示:「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獲利意識提高』。不過,我個人倒覺得員工的心變美才是最大的改變,因為這會為所有的一切帶來好的影響。」   一到日航就任,稻盛和夫與兩名京瓷集團董事便立即展開徹底的

傾聽,甚至連飛機維修廠及機場也都去走了一遭,努力傾聽員工們的聲音。在總公司,也跟近百間子公司的總經理一個個面談,詢問各子公司的狀況,學習有關日航這間公司及航空業界的種種。因為是航空業界的門外漢,所以,他們必須設法掌握這員工多達五萬人的巨大企業組織的運作方式。   透過傾聽,讓他們發現日航的企業經營基本想法似乎有所錯誤,就此進行重整與改革,以「阿米巴經營」系統,達成日航重建計畫。 本書重點   透徹了解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   以人為本、翻轉企業獲利的經營模式。   一九八九年,本書作者森田直行在京瓷開始著手進行協助其他企業引進以往不對外公開的「阿米巴經營」的事業。阿米巴經營是京瓷

創辦人──稻盛和夫名譽董事長,根據自己的經驗所研究出來的經營手法,也是讓京瓷從地方小公司一躍成全球企業的原動力。   至今為止,森田已協助多種企業引進阿米巴經營,與經營者共同致力於公司的改革與改善,甚至也曾親自前往企業重生的現場。原本已陷入低迷不振,只能苟延殘喘的企業,最後猶如不死鳥般地浴火重生,蛻變成一間擁有卓越獲利力的企業。   二○一○年一月,實際上已破產的日本航空(JAL,以下簡稱日航)依法申請公司重整。在日本政府與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的強烈請託下,稻盛先生就任日航的董事長,森田則擔任董事長助理兼破產管理人代理,負責解決該公司的難題。森田的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輔佐擔任經營重整總指揮的稻

盛先生;二是協助日航引進阿米巴經營。   本書所介紹的阿米巴經營,是得以無限激發出人的力量的經營手法,也是以人為本的經營模式,除了有必須達成目標的嚴苛一面外,同時也擁有讓全體員工能夠實現身心幸福,也具備大家庭般的溫暖。這世上的經營手法有百百種,但阿米巴經營跟這些經營手法之所以不同,乃是在於引進阿米巴經營之後,不止改變了企業的決策體系、組織、事業的結構,更改變了眼睛所看不見的企業文化和員工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森田將以有引進阿米巴經營的企業,如日航等為例,簡單說明何謂阿米巴經營、該如何引進和運用、引進後公司有何改變等相關項目。   阿米巴經營的最大特徵,是將公司組織細分成名為「變形蟲」的小組組

織,並由各變形蟲小組的領導人自行負責經營。營業年度開始前,由於做為全公司年度經營目標的主計畫,是採取由下而上的方式來制訂,因此,各變形蟲組織的目標自然也有了著落。為了達成主計畫,領導人每個月都得自行安排預定計畫,集結組織成員的智慧,共同完成目標。支持這套機制的正是可以精準且即時掌握經營數字的部門別損益管理。構成每個變形蟲組織的領導人和成員,一面看著經營數字,一面反覆進行PDCA(plan-do-check-act)循環程序,為了達成目標而共同腦力激盪。   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將立即以數字呈現──這也可說是阿米巴經營的關鍵所在。正因為「目標值」和「現值」可由數字明確表示,所以才去思考該如何縮小

、進而消除二者間的「差異」。「差異」一旦明確,人就會開始努力。這或許是人與生俱來的習性,在看到與自己有關的數字時,便會下意識地想做出更好的結果,進而開始思考改善的方法。 名人推薦   唐松章  崇友實業榮譽董事長、台灣盛和塾召集人   楊頭雄  味丹企業集團總裁   李仁芳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溫肇東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東方廣告董事長   韓志翔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周玲臺  政治大學會計系教授   許書揚  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馮仁厚  台灣盛

和塾幹事兼塾長理念研討導引人、群仁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薛明玲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蘇麗華  味蘇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群媒體災害訊息分享行為之研究-以臉書使用者為例

為了解決大田營收的問題,作者陳姿吟 這樣論述:

社群媒體逐漸成為政府與民眾發布或傳遞緊急訊息重要管道。透過傳遞與分享,災害訊息能夠即時且廣泛地擴散。正確訊息的傳遞與擴散對於在重大災害時的防救災工作相當關鍵。2016年2月6日台南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4的地震,當時Facebook立刻啟動「台灣南部地區六級強震」的平安通報站服務,提供位於災區的用戶回報自己是否安全,並且將訊息推播、發布於個人動態上讓親朋好友透過臉書訊息的呈現,知道其處於安全狀態。此亦為Facebook首次使用平安通報服務於台灣災害事件上。目前研究現況著重於各社群媒體於災害管理的使用問題與功能。然,運用社群媒體使用者之觀點來探討災害訊息傳遞行為之研究並不多見。基此,本研究欲探討

民眾使用社群媒體之災害訊息分享行為,並提出研究問題: 影響臉書使用者災害訊息分享行為的因素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民眾在災害訊息分享上,主要優先考慮之因素為風險認知與訊息品質;對於學生族群而言,除了風險認知及訊息品質外,社會網絡的影響亦納入考慮;若針對非學生族群,除了風險認知及訊息品質外,則須將使用經驗納入考慮。最後,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梳理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並提出政府在災害管理與教育宣導之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