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遶境即時影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 李世偉所指導 蕭凱文的 媽祖信仰傳播的變遷與創新─以媒體影像及文創商品為考查對象(2007-2018) (2017),提出大甲媽祖遶境即時影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媽祖信仰、媒體影像、文創商品。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黃俊威所指導 陳貞亮的 臺南麻豆保安宮十二婆姐藝陣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麻豆保安宮、婆姐、十二婆姐陣、藝陣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甲媽祖遶境即時影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甲媽祖遶境即時影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媽祖信仰傳播的變遷與創新─以媒體影像及文創商品為考查對象(2007-2018)

為了解決大甲媽祖遶境即時影像的問題,作者蕭凱文 這樣論述:

媽祖信仰流傳至今已超過一千多年之久,媽祖是華人民間信仰的精神象徵。媽祖信仰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不再純粹只是民間信仰的一環,而是影響現代社會文化動脈的一股潮流。媽祖信仰隨先民渡來臺,與臺灣在地文化結合,演變成臺灣特有的「媽祖文化」。本文首先梳理媽祖生平事蹟,探討其如何成為歷代政治勢力拉攏的對象,並以「海神」及「女神」兩方面的內涵建構出媽祖的形象及媽祖信仰的特質。再以受媽祖文化影響下的「媒體影像」和「文創商品」為探討素材,分析媽祖信仰在現代媒體影像中如何被詮釋,及探討媽祖在文創產業中的漫畫、插畫及各式公仔中如何被重新形塑。從信仰本質出發,運用當代媒體影像及文創商品來重新詮釋媽祖信仰,讓媽祖從宗教

殿堂進入藝術的領域。藉由影像及文創設計的演繹,呈現出臺灣庶民文化的內涵。兩者用創意吸引新的世代接近民間信仰,扮演起連結神明—宮廟—信眾之間的時尚宗教信物,也是弘揚媽祖信仰的現代人文媒介。

臺南麻豆保安宮十二婆姐藝陣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甲媽祖遶境即時影像的問題,作者陳貞亮 這樣論述:

十二婆姐陣屬於宗教類藝陣,在臺灣地區並不普遍,較為人知的有臺南麻豆、新營兩團。十二婆姐陣除了遊行的藝術表演外,尚具有保宅安居、安產、收驚護嬰、驅煞等宗教功能。早期因團員疏於記錄和保存相關資料,導致追本溯源的資料十分匱乏;今因高科技快速發達、功利主義盛行,導致十二婆姐傳統民俗藝陣瀕臨成員老化、陸續凋零、後繼無人,甚至技藝失傳的困境,所以實有必要為其做些記錄與保存的研究工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追溯十二婆姐陣的源流;了解十二婆姐陣的宗教意涵;分析十二婆姐陣的變遷;考察臺南麻豆南勢里保安宮十二婆姐陣表演的服裝、道具及表演形式;探討十二婆姐陣發展之困境、解決方案及展望。本文除了「相關文獻」、「變遷因素

」及「發展之困境、解決方案及未來展望」會做全面性的探討外,主要以「臺南麻豆南勢里保安宮的傳統十二婆姐陣」為研究對象,並以文獻蒐集、現成影片、靜態和動態之攝影及田調研究來分析、整理、探究並記錄,獲得以下之研究發現: 一、十二婆姐陣是「三十六婆姐」簡化而來,民間普遍認為源自陳靖姑或臨 水夫人護嬰信仰而產生的一種民間陣頭。臺灣早期的先民多來自閩、粵, 他們渡海來臺後,自然而然將家鄉的語言、文化、風俗等傳入臺灣,當 然民間戲曲技藝亦同。 二、十二婆姐陣之宗教原始意涵為:庇母佑子、辟邪鎮煞及吉祥如意。三、十二婆姐陣的生存和發展,受到政治與政策、經濟發展、新陣

的興起與 競爭、舞蹈界的參與研究、地域性因素、陣頭內部因素的影響等。 四、麻豆十二婆姐陣的表演形式大致有一路縱隊、兩路縱隊和圓形打圈三種。 表演服裝分為四種角色、三款服裝樣式。表演道具有面具、傘、扇子、拐 杖與包袱等。 五、十二婆姐陣面臨技藝失傳的困境,其形成之因素有政府政策、教育體系、 學者專家、團隊本身、社會大眾、新聞媒體及其他方面。如今在資訊及高 科技產業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十二婆姐陣如何從本土化逐步走向精緻化、 國際化呢?則有待大家共同的努力參與,十二婆姐陣才能開拓出嶄新的面 貌,並立足於

世界舞臺。關鍵詞:麻豆保安宮、婆姐、十二婆姐陣、藝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