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玉峰寫的 玉峰觀止:台灣自然、宗教與教育之我見 和曹銘宗的 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甲媽祖遶境2020 路線出爐了!拜拜日期、地點 - ShopBack也說明:2020 大甲媽祖遶境日期&路線 · 自行開車:國道1號–國道4號–國道3號–大甲交流道聯絡道(往大甲方向)–甲后路–水源路–順天路 · 火車:海線大甲站下車 · 公車:搭乘90號公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碩士班 洪啟東所指導 呂紹賢的 疫情影響下流域城鎮韌性探討 : 以中台灣大安溪流域為例。 (2021),提出大甲媽祖遶境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疫情、城鎮韌性、公衛危機、大安溪流域、空間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蘇佩萱所指導 温雅欽的 「平原細語」: 論嘉義地方神怪信仰之多元海報創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嘉義、神怪信仰、平面海報、動態海報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甲媽繞境2023 - xvideosi.online則補充:禁忌、流程、防疫規定一次看一年一度的台中大甲媽祖遶境吸引大批信徒隨行, ... 市大甲區的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二月底至三月初(確定日期依每年農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甲媽祖遶境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玉峰觀止:台灣自然、宗教與教育之我見

為了解決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問題,作者陳玉峰 這樣論述:

  本書是陳玉峰2011年的思考文集,他分別從自然、宗教與教育去體現台灣文化。陳玉峰是享譽學界的保育草根鬥士,經過多年的生態研究和環保工作並小有所成後,他將自然界教給他的進一步提升到宗教與教育,並以他的如椽筆寫下台灣最初的良知,期許台灣重回基本,把一切回歸「自然」。   談自然:他從考察玉山國家公園內「楠溪林道」的流變,台灣高山的山勢、林相、林貌,台灣澤蘭、五節芒、水麻…等植物的季節變化,記錄台灣的山水草木,暢談其生態環保理念。更且,他研究311日本大地震與大海嘯,甚而抒發他對台灣人民族性的憂慮;說宗教:除揭示自然與宗教密不可分的本質外,他直指台灣本土的民俗文化,實際上在外來政權引進的主流強勢

文化下,早已成為隱性文化的事實;論教育:他提出對重科學、重物質、重速率、重成就的西方「課堂教育」的大哉問,並指出台灣各大學的「宗教與生命教育」課程,其實是縮小「生命」擴大「宗教」的縮水課。而他理想的「課堂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書中他亦有精闢說明。   陳玉峰的思緒如茶,入口雖苦澀,愈品卻愈回甘。跟著他的視野,可去除台灣文化的顯性盲點,進而發掘台灣未知的迷人的韻味。 作者簡介 陳玉峰   1953年生,台灣雲林北港人。現任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客座教授。  曾任大學教授、大學副校長、總統文化獎得主、保育運動草根先鋒等等。   陳玉峰教授歷年著作(前衛出版):  【台灣植被誌】卷一《總論及植被帶概論》

  【台灣植被誌】卷三《亞高山冷杉林帶與高地草原》(上)  【台灣植被誌】卷三《亞高山冷杉林帶與高地草原》(下)  【台灣植被誌】卷四《檜木霧林帶》  【台灣植被誌】卷五《台灣鐵杉林帶》(上)  【台灣植被誌】卷五《台灣鐵杉林帶》(下)  【台灣植被誌】卷六《闊葉林(1)南橫專冊》  【台灣植被誌】卷六《闊葉林(2)》(上)  【台灣植被誌】卷六《闊葉林(3)》(下)  【台灣植被誌】卷八《大甲鎮植被》  【台灣植被誌】卷九《物種生態誌》  《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與陳月霞合著)  《自然學習者的教育觀》  《台灣生態與變態》  《火龍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與陳

月霞合著)  《21世紀台灣主流的土石亂流:台灣山地災變以及災後人造孽》  《告別世紀》  《自然印象與教育哲思》  《台灣山林與文化反思》  《土地倫理與921大震》  《人文與生態》  《台灣生態悲歌》  《台灣生態史話15講》  《前進雨林》  《印土苦旅:印度.佛教史筆記》  《山.海.千風之歌》  《玉峰觀止:台灣的自然、宗教與教育之我見》 序一  獨行深谷窄徑上∕李喬序二  知性與感性的雙重饗宴∕楊惠南代序  陳玉峰 輯一:台灣的自然01楠溪組曲02夭折的眠月03台灣紅榨楓04對高岳05道德樹06三千煩惱絲07末日建言--從日本地震、海嘯角度環顧環保諸議題 輯二:台灣的宗教08自

然與宗教簡介09報馬仔--談台灣的隱性文化10神主牌--台灣人與靈界的橋樑11禪除所宗--台灣精神與人格12報馬仔或抱馬仔?13笨港報馬仔--文化的演化14台灣人的宗教觀--斷章取義引介李岳勳先生的《禪在台灣》15台灣人的宗教觀(北美篇) 16《整頓世局》?--如果濟公、天公、媽祖眾神佛也反核、做環保17側談人間佛教與生態倫理 輯三:台灣的教育18課堂教育19宗教與生命教育20《常識》21聯合政黨、聯合政府的展望 序一 獨行深谷窄徑上   2009年底拜讀玉峰先生的「散文」:《山、海、千風之歌》。2011年11月又見《自然學者陳玉峰觀止:談台灣的自然、宗教與教育》--這本「散文」。   每讀

玉峰先生的「散文」總會太陽穴發脹。以「文學類型」概念看,這些嚴肅細緻的文字,實在不像一般的散文。今天台灣散文出現「散的文字」狀態,反觀玉峰先生所寫是真正作者情心靈的直接呈現--不像小說設定「敘事觀點」與存心的虛構,所以反而浮現散文的真髓。很有趣。   關心台灣大方向大行程的人不難發現,玉峰先生離開固定教職後,有形的走遍天涯,觀察熱帶雨林密碼,點數釋迦悟道機緣;無形的,比較東西哲思宗教的起落得失,自省半生獻身保衛生態大地的種種,及至最近,慢慢形成龐大深沉的渡世救台灣的「鴻圖」來……   這本散文集,重點就在這裡:「台灣隱性文化」概念與建構行動的藍圖。   玉峰先生的「隱性文化」,型態上就是被殖民

下的「地下文化」,主要的是隱藏在民間信仰機構與「思考方式」裡。旨趣是擺脫被外力型塑的文化網羅,回到土地,回歸自然;除祛民間信仰的外染汙穢,呈現原庶的天機天真--這才能自救救台灣。   這是「闢地」--由廣大民間除草拓路,然後「開天」--推開烏雲,天日重現的文化工程,更是文化戰爭。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然後形成以文化為工具革人民的命的作業。玉峰先生的「隱性文化論」,是革外來殖民者的命,也是真台灣人性靈上的革命性改造。   必要嗎?絕對必要。能嗎?回答者可能會:五步一徘徊,日出月落沉吟至今--   玉峰先生自己當然心知肚明,這是巨大工程。實際上,除非如此,也不會「捨身以赴」吧。文中對於「隱性文化」

的特徵說得很清楚,也指出有些「隱性文化」是會消失的。台灣的「隱性文化」內景似乎敘述不夠詳盡。不過,清楚提出它的優缺點,並指出這是連續幾代人的耕耘戰鬥。   這是一本深刻而不晦澀的「散文集」,祇要有情有心,應該可以領會作者深心的。   跟《山、海、千風之歌》一樣,這本書用心眼讀之外,還得「用腳讀」--親歷躬行於台灣山巔水湄,才能更深刻理解文字後面的心靈。   這本「散文」最後有兩篇談人事的文字。玉峰先生畢竟接觸自然大地草木多,而對「各類人等」可能知解不多。個人的感想是:論自然、植物群,天衣無縫;論人物、世事,難免天真無邪。   人間不真,豈能天真;天下多邪,不宜無邪! 李喬2011.11.5於苗

栗玉泉居 序二 知性與感性的雙重饗宴--我讀《自然學者陳玉峰觀止:談台灣的自然、宗教與教育》   能夠搶先拜讀陳玉峰教授的大作--《自然學者陳玉峰觀止:談台灣的自然、宗教與教育》,是最大的榮幸和享受。陳教授這本散文輯,就像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的鋼琴協奏曲一樣,乍聽之下似乎沒有明確主題,有些段落甚至很不協調,但整個樂章或整首協奏曲卻極為和譜、完整。   拉赫曼尼諾夫被歸類為二十世紀前期印象派音樂家,與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

人齊名。他們都被視為「現代音樂」的重要代表作曲家。而現代音樂的特色則是:無調性(Atonal),或多重調性(Polytonal),音樂難以捉摸,毫無旋律感,甚至還大量使用不和諧的和聲。由於這樣的音樂,並不好懂,因此也就不容易被聽眾接受。這就像陳教授這部散文輯一樣,內容龐雜,主題(自然、宗教與教育)與主題之間似乎沒有明確的關連,以致整部散文輯看似毫無章法。這種情形不僅出現在整部散文輯,而且每篇文章也都自成一個無調性(多重調性)、不和諧的「樂章」。明明談論的是地面上的凡人凡事,不一會兒卻又談到藍天上的雲彩朵朵去了。因此讀起來有點辛苦。然而,只要熟悉陳教授的寫作方式,就會愛上這部散文輯。就像聽久了拉

赫曼尼諾夫的鋼琴曲,就會愛上他的音樂一樣。   從書名就知道,這是一部討論自然、宗教和教育的文集。陳教授多年來從事生態研究和環保工作,「自然」是他最熟悉的主題。在這方面,陳教授從楠溪林道(一條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的林道)的考察,談到了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和大海嘯。中間還詳細記錄了台灣高山的山勢、林相和林貌,以及生長在其間的各種植物,例如台灣澤蘭、五節芒、水麻、台灣款冬、台灣懸鉤子、野茼蒿、台灣紅榨楓、筆筒樹、道德樹(榕樹)等植物。在「自然」這個主題下的幾篇文章-前七篇,陳教授不只是忠實紀錄這些山山水水或花草樹木,而且也指出一些不為人知的驚異現象,並挾帶著許多精彩的評論,例如:   2007

年3月12日,我隨電視台「台灣誌」節目上玉山解說,意外地在塔塔加鞍部,發現警備車內垂死的山羌蠕動,警察盜獵案浮現冰山一角…。(〈楠溪組曲〉)   …「天演論」的重點在於變異與天擇,而從來沒有說天擇是導向完美!環境改變了,挑選出合宜的個體或族群,那天,環境又改變了,原來標準下的優良、適應者,可能變成率先被淘汱者。而3百多年來,人類最恐佈的行徑是,摧毀了地球數十億年演化的大部分變異,斷絕未來的生機。(〈台灣紅榨楓〉)   我從1990年代一直呼籲國人追蹤研究,設若從該年代開始探討,很可能如今也不必為筆筒樹屬植物的大量死亡而驚慌。凡此系列問題的病根,在於台灣社會的主流文化從來反本土,從來欠缺認同意識

,遑論屬靈境界的文化貫通。(〈對高岳〉)   值得一提的是,陳教授是一位相當認真,也相當細心的學者。認真、細心得令人驚愕。他在〈三千煩惱絲〉一文中,曾製作了一個表格,詳細紀錄他洗髮後梳頭時,所掉頭髮的根數和長度。(見頁48)當讀者讀到這個表格,以及表格前、後的說明,不感到訝異的,相信很少。   而在討論「自然」的最後一篇文章-〈末日建言--從日本地震、海嘯角度環顧環保諸議題〉的最後,陳教授除了暢談他的生態環保理念之外,也花了不少篇幅來紓發他對台灣人民的民族性的憂慮;例如:   2007年我辭職離群,自我再教育與沈殿,投入台灣宗教、台灣人精神、信仰、價值的認知與再學習。新近幾個月,大致理解台灣普

羅基層或人民的特徵。估許大約半數或以上的台灣人,在價值底層或信仰上,仍然根植於大中華的皇權帝制思想體系,這也是為何4百年來,從無意識的無政府主義,歷經5~6 個(外來)政權統治,始終無法建立主體性,或在屬靈層次上,從來與台灣土地生界未曾連結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憂慮下,陳教授帶領我們,從「自然」的領域,邁向本書的第二個主題--「宗教」。而〈自然與宗教簡介〉則是第一篇,點明了自然與宗教的密切關係。一開頭,陳教授就引了阿瑪的話,來證成這個事實:   沒有宗教能夠脫離自然而存在;宗教是綁繫人類到自然的鏈環;宗教移除人類心中的自我,讓人得以了知及經驗他與自然的合一。   而陳教授也從宗教的拉丁字

源,提出他自己對於自然與宗教具有緊密關連性的說明:   宗教的拉丁字源即含有「連接、連結」的意義,連結人與土地、人與神、人所來自、人與終歸極宿的橋樑…。   緊接著,陳教授進一步闡述,由於人類的不斷演化,以致使分化成東方和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宗教;他說:   人從純自然,走到神格化的自然觀以降…便進入顯著改造自然的時代,也就是各種農業文化、畜牧或游牧文化、商業文化之締造各地區的文明時期,包括現今全球各大宗教的形成,我將之稱為「文化的自然觀」階段,從而漸次建構、完成本文一開始所謂的東、西文化大相逕庭的唯心與唯物觀之分道揚鑣。   其中,唯物觀的西方文化,儘管以古希臘泰利斯所開展,但最後則發展出基督宗

教。而基督宗教則是「破壞地球生界、消滅自然生態體系的罪魁禍首」:   反正,唯物科技最後變成基督宗教締造世界文明的特徵,而個人…十幾年間相信,破壞地球生界、消滅自然生態體系的罪魁禍首即基督宗教,近幾年來才認知,至少某種程度以上,基督宗教也替唯物史觀背負了黑鍋…。   讀到這裡,讀者們也不必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所處的東方唯心主義,是個有利於環境生態的文化。事實上,陳教授一一解析了《詩經》、老子《道德經》,乃至隋朝高僧吉藏的「草木有(佛)性論」,然後毫不客氣地批判中國的唯心主義,不管是儒家、道家或佛家,都無法勝任環保的任務。他說:   就我數十年閱讀、感受與台灣經驗,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超級唯心論的

信仰或隱藏的人本宗教。表面上崇尚自然,實際上否定自然本身的自然,因而只是愛園林思想遠勝於唯物自然。人本主義的假山、造景,表達出無論再怎麼美麗的自然景觀,不過是「風景如畫」,而不是「畫如風景」,其以貧窮文化、唯用主義以及唯心我執為基調。…因此,筆者無法肯定中國「倫理人本的自然觀」可以保護自然。   陳教授認為,中國的唯心主義,乃是「由人本、唯心思惟去推論的敘述」,而他,則是「適合由唯物唯心無分別的角度,去探討這面向」。   在詳細討論了自然與宗教的關係之後,陳教授正式帶領我們邁入宗教的領域。這正是〈報馬仔--談台灣的隱性文化〉乃至〈側談人間佛教與生態倫理〉這幾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報馬仔--

談台灣的隱性文化〉、〈報馬仔或抱馬仔?〉以及〈笨港報馬仔--文化的演化〉是三篇很特別的文章。筆者認為,這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這不但是因為作者訪談前總統李登輝先,以及北港的許多耆老仕伸,其認真的態度令人敬佩,也因為這兩篇文章呈現出令人震撼的內容。因此,筆者願意花費較多的篇幅,來介紹這兩篇美文。   首先,陳教授從包裹北港飴的塑膠袋上的報馬仔圖案談起,說明台灣本土文化在外來政權所引進的主流、強勢文化之下,成了隱性文化。報馬仔原本是媽祖遶境隊伍中,以銅鑼聲預告信徒媽祖神轎即將到來的一個趣味性角色,具有明辨是非、言而有信、勞心勞力,乃至辨忠奸、不妄語的特性;但現在,「報馬仔」一詞,顯然已經變成貶抑人格

,成為不忠於親友,專打小報告的惡人了。   如此重大的轉變,正因為本土文化受到外來主流、強勢文化的壓抑,以致產生質變使然。這種質變,報馬仔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這種現象到處都是,陳教授用「隱性(形)文化」來稱呼像報馬仔這樣的本土文化。陳教授在文中特別強調查知、明辨、洞悉這種隱性文化的重要性;他說:   借(報馬仔)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台灣的隱性(形)文化,一個最普遍存在的現象,卻似無人查知,或說絕大部的人以反常為習常、正常。然而,這部分若未能明辨、洞悉,則台灣歷史、文化的詮釋,恆滯留於文筆奴所建構的黑洞;主體自覺很難開發或創建;無論台灣制度、形式、表象如何自由,我們的心靈永遠未曾真正的開放

;人性始終部分被扭曲、被禁錮;完整的本質無法發揮;靈性永遠被殖民;宗教的體悟、感悟,乃至菩薩道的徹底實踐,也可能存有若干陰影,遑論最最曲折離奇、模糊、隱晦的台灣宗教信仰史,而台灣文化的精髓、本質也無法明楬於世。   台灣的隱性(形)文化,起始於清朝、日治時期,卻大成於國府統治時期。陳教授說:『將1987年7月15日解嚴,當成民主與專制的分水嶺,則可以說,1987年之前至1622年期間,正是形塑這套台灣「隱性文化」的外力操作期,乃至成形暨蛻變。』而這種隱性(形)文化則有五個特徵:   首先,它起源於任何專制強權支配下,被支配者所生活出來的,有別於強權主流的地下文化。   「隱性文化」的第二個特徵

在於主體性、靈性的本質或元素並未消失,只是轉變為地下化、模糊化,甚或無意識化,但其至高的價值依歸或主體,依然健在且代代傳承,而且,必須寄託在特定的象徵之上。   「隱性文化」的第三個特徵即特定象徵的「應現」或存在,其通常存在於宗教或某種信仰之上。以台灣而言,大抵是「反異族的民族情結」所「應化」、「應現」出的「媽祖信仰」、「王爺信仰」或「禪宗信仰」。「媽祖信仰」原本是中國「反元復宋」所創造出來的神話,隨著閩南人士來台而轉移,且主要因清朝的操弄,「媽祖信仰」還分化成反政府與尊政府的兩大派;部分「王爺信仰」則是「反清復明」的象徵。無論「媽祖」或「王爺」,本質上皆是「禪宗信仰」。   作為隱性文化的第

四個特徵在於自身歷史、文化的解釋權,從來操弄在外來政權手中;第五個特徵即土地倫理、人地關係、自然情操等等主體性的根源,不斷遭受否定、剷除或隔離。   陳教授在〈報馬仔或抱馬仔?〉一文當中指出,隱性文化的提出,可以讓長久被誤解、被扭曲的台灣精神呈顯出來;而這,正是他提出隱性文化這一說法的原因:   我同意李前總統「建立台灣大史觀」的超越性見解,事實上拙文正是朝向正面的開展,但重點內涵著重在,挑出台灣不同斷代被扭曲的精神宿疾,不讓這些歷史的悲劇,繼續以各種面具佯裝健康的假相,腐蝕台灣的主體性,重覆過往宿命式的不幸,同時,積極面乃在楬櫫傳統卓越的內在或本質,回歸泱泱終極根源,破除狹隘的統獨二分過去式

,從屬靈到唯物的全方位,開創活體新文化。我要開展的,是最古、最普世的人性,也是最新的,永無止境的創造。   〈《整頓世局》?--如果濟公、天公、媽祖眾神佛也反核、做環保〉也是一篇值得好好閱讀的美文。這篇美文是針對一本由高雄仁武鄉灣內村西慈宮印行,名叫做《整頓世局》的善書而寫。這本善書是包括黑面濟佛等六、七十尊仙佛下凡,透過扶鸞宣說而寫成。陳教授在正式評介這本善書之前,先做了總評;他說:   十多年來,台灣的「萬教雜宗」,不約而同地,針對環境問題及屬靈面向的沈淪,感受到無比的焦躁不安,也依據各自的立場或角度,發出整體滅亡前的急切呼籲與示警。他們反映出集體的憂患意識,也預告我所擔憂的,新環境災變或

劫難躁鬱症,或其症候群之提前到來。   在這裡,陳教授點出了這本善書,甚至所有流傳在台灣民間、「萬教雜宗」的善書,都是「針對環境問題及屬靈面向的沈淪」而發。陳教授簡要介紹了這六、七十對仙佛的告誡,每位仙佛之下,陳教授還有「小註」,闡述他自己的了解和評論。其中第6尊仙佛「西湖靈隱寺濟公活佛」的鸞文,陳教授這樣介紹:   第三段直說88災變是人心惡化的報應。因為為政者之中的「無情無義的官員都是高學歷」,只求自己的名、利、權,只會耍嘴皮,而不管百姓死活,「孫中山」擺中間,道德、因果放兩邊,所以老天爺看不過去了,降下災劫,讓這些官員成為「眾矢之的,坐立難安,不敢再高高在上了」。   從宗教跨入教育,即

可沐浴在本書最後一個單元。陳教授先從他學生時代的老師說起,然後說到他對西方重科學、重物質、重速率、重成就等教育理念的了解和評論,說「科學沒有那麼純潔啦!有時候直是大邪魔!」說「比別人快一步者才能成功」、「打倒別人,便是成功。自由競爭,優勝劣敗,現實得很」等等這些西方教育理念,都大有問題。他說:「依個人在台灣教育界的經驗,對拿到美國教育研究所學位回台的人才,以及其在台灣所展現的教育理念、作為,我曾經大有意見。」而他自己所認為的理想教育則如下:   而我從來一貫的教育理念,例如未來型的教育;啟發原則;教育無公式、沒理論、無預設成果;除了邏輯語言之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無對錯;思辨或批判能力的培育;

社會人格的養成;上課是一種生命活體面對面的溝通,包括身體語言(眼睛可以說的,有時比嘴巴多很多)、心智的良性互動,並隨時激發新思路;上課必須是種心靈的震撼、喜悅、折磨與享受…這些,大抵是我在課堂教育的基本態度或通則…。(〈課堂教育〉)   這是陳教授對於學校「課堂教育」的理想,至於目前正夯的「生命教育」,陳教授也有他的看法:   我心目中開授「生命教育」課程的最佳導師大概是宇宙本身、上帝、神、佛,就人能著力的部分而言,則很大很大的比例,是天下任何為人父母者,因為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生命教育」,毋寧是間接教育、隔代教育。平均而論,依過往我在大學授課的經驗,「生命教育」常常只是教育無用論的代名詞。(〈

宗教學生命教育〉)   同時,陳教授也指出,目前流行在各大學通識教育當中的「宗教與生命教育」課程,其實只是縮小「生命」、擴大「宗教」的課程。他說:   而當課程冠上「宗教與生命教育」之際,可以朝向狀似矛盾的兩端發展,一端是縮小生命教育的範疇,或朝宗教之與之相關的議題著墨;另一端則在生命教育的任何議題上,擴增宗教的部分或相關…。(〈宗教與生命教育〉)   既然生命教育只是教育無用論的代名詞,而宗教與生命教育,若不是縮小生命教育,就是擴大宗教教育的內容,那麼,陳教授理想的生命教育(或生命與宗教教育)是什麼呢?他列舉了所應具備的十二個項目:   一、生命科學論生命的起源  二、宇宙間有知慧生命的探索

  三、達爾文演化論與基督宗教的拉鋸戰  四、基督宗教暨科學觀下的生命教育-以美國的市民社區教育為例  五、人類心智的本體論問題(Ontologica problem)  六、原初佛教的生命觀與生命教育  七、自卑、自信、自覺、自主的自我生命教育  八、批判思考或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九、台灣生態觀下的生命教育  十、大劫難下的生命教育  十一、如何從自然界學習快樂的方法  十二、檢討當今台灣生命教育的專題分組報告   這本散文輯的內容,當然不只前文所提到的這些。像是引介李岳勳先生《禪在台灣》一書,發人深省的〈台灣人的宗教觀-斷章取義引介李岳勳先生的《禪在台灣》〉、

敘述北美洲親友對宗教看法的〈台灣人的宗教觀(北美篇)〉、介紹並讚嘆證嚴法師、傳道法師和昭慧法師所推廣之「人間佛教」的〈側談人間佛教與生態倫理〉,乃至無法含蓋書名所揭示的自然、宗教、教育,而與政治關係較深的〈《常識》〉和〈聯合政黨、聯合政府的展望〉,這些美文,在這篇短短的序文裡,筆者都無暇一一介紹。   總之,這是一部內容令人讚嘆的散文輯。前文我曾用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來形容它的精彩,現在我還要用「佛跳牆」這道美食,來比喻它的豐盛;因為那的確是知性與感性的雙重饗宴! 楊惠南2011.12.18於台灣大學教職員宿舍 代序   本書輯錄2011年的若干思考。不同於過往的書寫,這些散文

沒有社會運動或抗爭下的壓力,沒有發表上的考量,不必為任何特定目的量身訂做,也不需做什麼文學化的修飾,單純地隨心思悠遊,或說,只是我的生活散文。   另一方面,自從2007年中,辭退教職、脫離絕大部分社會參與,丟棄了許多身外物,照相機、三角架或所謂專業攝影的器材也都束之倉庫,而歐陸漫遊、北美行、印度之旅、蘇門答臘雨林勘調、日本觀察……,等等,以及四年多來所有的影像紀錄,只託附糖果狀小型數位相機(Sony DSC-T2),散漫地拍照,填補往日紀錄成性的習氣,不料,引發了2010年底以迄2011年2月10日期間,瘋狂地捕捉微觀植物的葉片,直到警覺這份沾黏、攀緣也該放下(見〈側談人間佛教與生態倫理〉文

末)。然而,拍照算是另類書寫,也可拿來點綴本書不算好讀的文字,聊充插畫。   2011年1月31日,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前來寒舍話家常,戲言一句:我去您們那裡好了(指玄奘大學宗教系)!於是,2011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將成為宗教系的暫時客座教授,因而原本我的生活散文只有自然與宗教,現在就多出了教育。   如同昭慧法師關懷我的生活,此之前,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文魯彬律師於2010年11月1日前來家中慰問,於是,本書得以出版。   2011年一些領會或思索已如書中雜文,不必再贅言。但願這些文字糟粕,得與有心人結緣,是幸。 陳玉峰2011.9.12於阿里山仲秋夜

大甲媽祖遶境日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大甲媽祖 #少年成長 #勵志 #愛情 #親情 #遶境 #鏡文學出版 #兄弟之情 #黑道槍械 #公路逃亡

📚延伸閱讀📚
作者: 宴平樂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7/30
博客來:https://easymall.co/2rNhp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疫情影響下流域城鎮韌性探討 : 以中台灣大安溪流域為例。

為了解決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問題,作者呂紹賢 這樣論述:

台灣流域相關災防研究多以硬式工程與傳統水資源管理為主,尤其探討流域中上游地區結構物的衝擊與損害風險,提及流域內之都市規劃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層面較不重視,且流行疫病傳染影響下城鎮韌性表現更是著墨甚少。大安溪流域為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產業、文化、民生聚集地區,流域境內產業形式多元,流域內具宗教文化中心(大甲鎮瀾宮)以及科技工廠地區(中部科學園區),除了盛產芋頭等雜糧農產外,還發展花卉、蔬果等精緻農產。2021年5月各台灣城市進入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延伸出有別於過往極端天氣衝擊下的公衛危機,如:無法負荷大量的醫療需求導致系統崩潰(system collapse);觀光人口銳減導致餐飲業歇業問

題。 本研究希望能了解疫情對於城鎮之間的衝擊影響,並透過空間分析方法以及指標評估來進行分析,了解流域城鎮在疫情衝擊的主要問題以及空間變化,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1).探討臺中市與苗栗縣交界之大安溪流域城鎮在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城鎮衝擊影響,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公衛危機提出建議; (2).流域城鎮在不同地域空間(上游、中游、下游)具有其特點,不同城鎮的特點在災害衝擊下,是否會產生對城鎮造成加劇災害影響的脆弱性,亦或是會具有減緩與調適能力的韌性;(3).研究大安溪流域城鎮在疫情大流行前後韌性概念變化(過往自然災害衝擊與疫病公衛危機的不同),以及城鎮的韌性在流域空間中的差異性。研究方法分為量化方法與質

化方法並行,量化研究主要進行韌性的指標評估與空間分析,質化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實地調查與訪談來補充以及驗證量化方法研究成果。透過田野調查訪談、韌性指標評估以及迴歸模型等方法,研究發現大安溪流域中的城鄉差異會導致疫情衝擊影響有所變化(例如,下游城鎮芋農比起中游城鎮的果農更容易受到疫情影響、上游偏鄉聚落的就醫與資訊取得的困難問題)。研究認為未來發生相同傳染性疫病造成的公衛危機時,透過韌性評估與空間分析方法鎖定重點城鎮,以達到減災與提升地區韌性之效果是可行的,透過全面性的評估與整合政府與利害關係人的調適能力與脆弱表徵,可以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影響以及做出因地制宜的城鎮規劃。

台灣宗教之美-迎媽祖

為了解決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問題,作者曹銘宗 這樣論述:

  「三月痟媽祖!」(「痟」音siau)   媽祖是台灣分布最廣、信徒最多的民間宗教信仰,每年農曆三月,媽祖的遶境、進香、慶生等活動掀起熱潮,無數民眾參與、爭睹聲勢浩大的陣頭和祭典,在鼎盛的香火和漫長的路程中,接受媽祖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神明每年定期巡視轄區,以驅邪除煞,保佑合境平安,稱之「遶境」。信徒個人或組團前往外地廟宇祭拜,稱之「進香」。媽祖遶境、進香的活動,就是把供奉在廟裡的媽祖神像請上神轎,在各種陣頭護駕下出巡,並有眾多進香客隨行,沿途參訪路過的廟宇。以規模最大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來說,參與民眾十多萬人,隊伍綿延數公里長,參訪廟宇八十多座,徒步行走三百公里,來回總共八天

七夜。   媽祖遶境、進香隊伍所經之處,沿途居民擺香案祭拜,地方陣頭也前往迎駕,或接引到該地的廟宇駐駕。很多人還提供免費的飲水、食物,甚至沐浴、義診服務與進香客結緣。此外,進香客之間也互相扶持、鼓勵。所以,這項活動不但是人與神、神與神,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誼。   台灣各地媽祖廟的遶境、進香活動,在儀式上略有不同,一般從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夜就展開籌備工作了。當晚,先擲筊向媽祖請示出發日期和起駕時辰,隨後進行「搶香」,由贊助活動的團體或廟宇來協調,可擲筊或依出資多少決定「頭香」、「?香」、「?香」的順序。各香有聘請陣頭隨行或演出的義務,但相對就有代表信徒在媽祖神轎內香爐「插香」祭拜祈願的特權。  

 出發前三天,媽祖廟就要「犒軍」,把領路的「頭旗」插在廟門前,參加進香的信徒也開始齋戒、禁欲。出發前,還要舉行祈安大典,向媽祖稟告今年遶境各項事宜,並請媽祖保佑參加進香的全體人員一路平安。然後,把媽祖神像、大印、令旗、香爐等請到神轎中,「神轎班」人員守護在旁,信徒紛紛來到轎前跪拜。   起駕的時辰終於到了!在媽祖出巡前導的哨角、馬頭鑼,以及神轎前的「轎前吹」吹奏後,信徒跪在地上恭候媽祖起駕。此時廟外傳來三聲炮響,接著在一聲「起駕」下,八名轎夫扛起神轎,媽祖遶境、進香的隊伍就上路了。   媽祖是台灣重要的宗教信仰神祇,台閩地區農曆三月有「瘋媽祖」的習俗,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每年從過完元

宵到四月間,在台灣中南部地區,各處的媽祖廟都像在辦理嘉年華會般,處處可見燒香祈福的人潮,熱鬧滾滾。   「迎媽祖」可以說是台灣最大的全民宗教運動,不僅有傳統的香火儀式,包括彌勒團、太子團、神童團、繡旗隊等出巡活動,近幾年還加入了新潮的花車、腳踏車隊,以及富趣味的周邊慶典。   你可別以為媽祖的魅力只吸引阿公阿媽級的信徒喔,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會互相組團一起體驗這項特殊的文化活動呢!這八天七夜期間,沿路都有免費的食物可以取用,粽子、仙草、包子、大餅等等都是免費,這些都是當地民眾歡迎隨媽祖來的客人所精心準備的。 1報馬仔   「各位鄉親啊!媽祖出巡就要到這裡了,請趕緊收拾晾晒衣褲,擺好香案桌……」在媽

祖遶境、進香的隊伍中,走在最前面是負責敲鑼報信的「報馬仔」。   報馬仔又稱探馬仔,源自古代軍隊的探子。報馬仔的習俗從清代就有了,傳說有一個信徒長腳瘡,向媽祖許願如果痊癒就做駕前報兵謝恩。   報馬仔的裝扮看來奇異,但有其含意。為了遮陽頭戴斗笠,為了擋雨肩挑紙傘。由於急忙奔走,捲起褲管的左腳還穿著草鞋,右腳卻掉了鞋子,赤足上因被蟲叮咬貼著膏藥。眼鏡代表明辨是非。銅鑼(鑼心)的發音是勞心。錫壺的發音則接近惜福。皮襖的發音可聯想忍受煎熬。豬腳、韭菜是長生肉、長生菜,豬腳還可防煞,「豬足」的發音也同於「知足」。 2頭旗、頭燈、三仙旗   在報馬仔之後,媽祖遶境、進香隊伍的前導陣頭亮相了,首先就是頭旗

隊,包括頭旗一支、頭燈兩盞、三仙旗三支。   頭旗是代表主神的旗幟,掛在戟或槍的兵器上,上面繡有媽祖名號,除了引導隊伍前進,並有開路、除煞的作用。頭燈是燈籠造型,上面也寫上媽祖名號,並在夜間點亮以照明、領航。三仙旗是三面繡有媽祖名號及龍鳳圖案的方旗,中間黃旗代表媽祖,兩邊藍旗則是護駕。   在進香途中,頭旗看到了前來迎駕的陣頭,就要負責接禮,或引導到媽祖神轎前行禮,此時三仙旗就代替頭旗領導隊伍繼續前進。在進入地方廟宇駐駕前,頭旗 則要帶領頭燈、三仙旗行禮。 本書特色   1.第一本以手繪形式,將迎媽祖的盛況,完整陣頭與遶境隊伍呈現的手繪圖書。  2.從文化面、歷史淵源、到民間信仰特色,做整合性

的介紹。  3.從文字、加上手工繪製的插圖,展現充滿人性以及特殊文化面的宗教盛事,完整呈現。 作者簡介 劉豐/繪圖、曹銘宗/文字   學歷:東海大學歷史系,美國北德州立大學新聞碩士  經歷:曾任聯合報資深文化記者,2002年至2005年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著作:人物傳記有《影響世界的人?釋迦牟尼》、《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菅芒花的春天:白冰冰的前半生》、《這款人物》、《小人物萬歲》。   其他文化相關著作有《台灣的小吃之美:基隆廟口》、《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台灣文化容顏》、《祝你永保安康》、《集集火車快開了》、《台灣廣告

發燒語》、《台灣國語》、《台灣歇後語》、《台灣地名謎猜》、《什錦台灣話》等。

「平原細語」: 論嘉義地方神怪信仰之多元海報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大甲媽祖遶境日期的問題,作者温雅欽 這樣論述:

  臺灣近年蓬勃發展本土神、鬼及妖怪探源的研究與創作,形式與內容顯現出傳統民間信仰及萬物皆有靈的信仰深植人心,也寄託市井小民的鄉土記憶或國族歷史的共同印象,隱喻式的埋藏在神怪傳說之中。而研究者的家鄉嘉義因以傳統經濟產業為大宗,留存豐富的口傳民間信仰傳說,伴隨明、清、日治的統治史產生當地特有的信仰對象,適合作為探源地理環境、當地居民與信仰對象之關聯的地區。  本創作研究以平面及動態海報表現嘉義神、鬼、妖、怪之形象、印象、意象,平面海報作為公開張貼達到訊息傳遞的視覺傳播媒介,從張貼的位置、紙張、尺寸形式到文字、插圖、色彩、編排內容之間,賦予創作者相當高的自由度,豐富大眾美感體驗。動態海報延續平面

海報形式原理,注入時間和空間要素的動態海報,考驗創作者圖像、文字、色彩、聲音、編排以及訊息、情感、概念在畫面中的傳遞。本創作研究選擇嘉義民間信仰中太保牛將軍、新港虎爺、六腳王得祿墓妖、東石黑皮夫人、東石義愛公、大林水鬼,分為線上創作展及實體創作展展出17件作品。線上創作展共6件橫幅平面海報作品,展現嘉義民間信仰對象之形象設計以及擷取其民間傳說中最代表性的片段製作。實體創作展共11件作品,包含8件平面海報及3件動態海報,將文化符碼更直覺的表現於形象塑造上,並結合視覺動態元素與聲音設計編排,展現嘉義多元的神怪風貌。  綜論,本創作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彙整臺灣、嘉義民間信仰、符號學說及海報設計作為學理

依據,結合訪談法了解嘉義居民對當地神、鬼、妖、怪的所見所聞,包含起源傳說及事蹟、外形配件之描述,補遺文獻未記載或考量之面向。最後透過羅蘭・巴特神話理論分析臺灣民間信仰創作個案,探討平面及動態海報的表現形式與文化內涵之關聯。綜合文獻探討及個案分析之結論,實踐於線上及實體展覽,可提供未來研究者地區性民間信仰文化符碼與視覺造形轉化方法,且透過多元性海報創作讓研究者感受同主題不同載體的訊息傳遞之差異,作為日後表現形式選擇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