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鍍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班 李孟樺所指導 黃雅琪的 鋁合金金屬腐蝕塗裝製程最佳化 (2020),提出大里鍍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六標準差、DMAIC、田口方法、倒傳類神經網路。

而第二篇論文高苑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研究所 陳晧隆所指導 王菁弘的 以不同加熱方式成長奈米氧化銅於銅基板與其成長機制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奈米、氧化銅、高電流電阻加熱、熱處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里鍍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里鍍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鋁合金金屬腐蝕塗裝製程最佳化

為了解決大里鍍膜的問題,作者黃雅琪 這樣論述:

鋁合金具有高強度及輕量等特性,常運用於汽車骨架、板金及輪圈等運輸工具零件。雖鋁合金強度高且能輕量化,但抗腐蝕性不佳,易受高溫、灰塵、碎石、酸雨等因素影響,損害部分將導致輪圈表面的腐蝕風險提升。加工廠商因應此現象會於鋁合金表面進行塗層塗佈,以提升其抗腐蝕能力。本研究案例對象為加熱固化處理之測試樣品,鋁合金金屬與漆料間需做化學性前處理,加工後之鋁合金表面較易與底漆漆料更緊密結合且更耐蝕。因此化學性前處理之化學性劑料成分與比例極為重要。本研究以國內某金屬塗裝工廠進行實證研究,應用六標準差之DMAIC手法建立專案流程,並配合個案公司之製程數據;利用田口方法找出目前最佳因子,改善塗裝製程之製程能力,並

建立倒傳遞類神經模型進行預測,使鋁合金腐蝕長度可完全掌控以供客戶需要。本研究結合相關業界找出影響製程關鍵因子,運用田口方法找出鋁合金金屬塗裝製程最佳化之最佳組合為─酸洗濃度:1%、皮脂溫度:40℃、後處理劑:1%、漆料系統:混合型─為最主要製程因子,並透過製程參數修正以提升製程穩定性。類神經網路預測模型之預測結果與實際值相近。本研究結果可免去往後之實驗時間與成本以預測鋁合金金屬腐蝕長度,精確找出符合客戶不同需求之加工參數,以提供客戶依據預算選擇鍍層品質。

以不同加熱方式成長奈米氧化銅於銅基板與其成長機制研究

為了解決大里鍍膜的問題,作者王菁弘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研究純銅基板於大氣環境中,利用管爐、陶瓷電熱板及高電流電阻等不同加熱方式,誘發奈米氧化銅成長於純銅基板表面。管爐與陶瓷電熱板加熱為固定溫度430℃;高電流電阻加熱為固定電流70A,電流密度約1750 A/cm2,處理時間分別為1、3、5、7、9、11、13與30 min。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表面生成物其顯微型態;在結構分析方面,則使用X光繞射儀(XRD)分析表面生成物其結晶結構。實驗結果顯示,純銅基板以固定電流70A,電流密度約1750 A/cm2之高電流電阻加熱處理,處理時間1、3、5、7、9、11、13與30min,所有試片表面溫度平均維持約430℃。在1min時

表面生成片狀結構的Cu2O,隨時間的增加表面生成的Cu2O晶粒會誘發生成類似柱狀結構的CuO。利用管爐加熱方式,在1min時表面生成片狀結構的Cu2O,同樣地,隨時間的增加表面生成的Cu2O晶粒會誘發生成類似柱狀結構的CuO。在陶瓷電熱板的加熱方式,在1min時表面則生成片狀結構的Cu2O和類似柱狀結構的CuO,隨時間增加柱狀結構的CuO奈米線數量則增加。不同加熱方式誘發奈米氧化銅成長於純銅基板表面,其可能的成長機制將在本文中比較與討論。關鍵字:奈米、氧化銅、高電流電阻加熱、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