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土地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天母土地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張維寫的 都更危老大解密 耕築共好家園 和蒲聲鳴的 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樂木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陳宗文所指導 林筱彤的 臺灣棒球市場的展演性分析 (2020),提出天母土地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展演性、市場建構、棒球場、棒球市場、部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黃志弘、宋立垚所指導 紀凱笙的 長照設施對其周邊房地產交易價格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長照設施、房地產交易價格、特徵價格法、深度神經網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天母土地價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天母土地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更危老大解密 耕築共好家園

為了解決天母土地價格的問題,作者黃張維 這樣論述:

  苦守老房盼新屋,不必再等十八年!   全台有接近一半的房子屋齡超過30年,   台北市的30年老屋更占了七成以上,   危老都更重建顯然已經刻不容緩。   如何幫你家危險、老舊的老房子華麗再生,活化資產最大效益,   43項觀念解析X 13條速查Q&A X 4個都更實戰故事,   讓都更不再讓人敬而遠之,順利開啟自家老宅第二春。   全台老舊房屋比率超高,你家可能就是其中一戶。   你是否曾夢想著透過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打造健康舒適、溫馨又便利的安全家園?        但轉頭又想到,都更過程勞心勞力、不熟悉行政程序、溝通左鄰右舍曠日費時,再加上合約密密麻麻像是無字天書,整天擔心上當

受騙,最後只好打退堂鼓,繼續將就住在安全與機能已不符現在所需的老破房,然後望著一旁的新成樓默默嘆氣呢?   這一切,其實只需要專家來為你引路。   都市更新危老重建推手黃張維透過15年親身實戰經驗,   精準剖析危老與都更重建的優劣差異,   加上深入淺出的觀念與法規解讀,以及實際重建執行案例分享,   帶你掌握讓老家再展第二春的必備常識。   你所擔心關切的問題:   改建有什麼好處?我需要出錢嗎?能換到多大的房子?該如何選建方?   全部坦誠大公開。 本書特色   速查Q&A,查找便利   表格條文解析,閱讀無痛點   案例圖片對照,親臨都更現場 名人推薦   各界專家共好推薦

  李吉仁/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   李永然/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   林松樹/都更危老稅務會計師   林銘峰/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行政組組長   郭瑞祥/前台灣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院長   蔡竹雄/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謝金河/《今周刊》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看完作者與耕團隊的經驗分享,都更與危老更新案還真是「人」的行業。唯有用心,方能更新!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  李吉仁   本書作者我非常佩服,此次撰寫本書,內容集合了該團隊15年來在都更危老領域協調整合所累積的實務經驗,提供「實

施者」與「地主」們做為參考。   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  李永然   本書的出版,解答許多參與都更危老權利人最關心的資訊與疑問,更代表作者身為整合團隊,願意釋出公正公開關鍵知識的善意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令人尊敬。   內政部政務次長  花敬群   書中除了專業知識外,最讓我感動的是與客戶之間的往來,首要是建立信任、再提供專業服務。一個企業能夠成功,很重要的是核心價值的建立,而這個價值除了傳遞給客戶,也包含了自己的員工,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前台灣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院長  郭瑞祥   相當值得提供不論是已經在重建整合的階段、或是期望能開始,及想要一窺了解重建世界的屋主們,獲得相關正

確知識及重建觀念,進而成為一位聰明共好的屋主。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蔡竹雄 作者簡介 黃張維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後於1996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碩士及2018年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EMBA。   過去長期任職創投業,包括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旭邦創投等,創投生涯中曾瀕臨兩次的破產挑戰,卻成為後來起心動念創業重要的養份。2006年於台北成立耕薪建設/耕薪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專注經營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市場,現任公司董事長,帶領耕薪成為台北市精華地區都更推案最多的建設公司之一。2017年個人獲頒中華民國第40屆全國創業楷模獎。  

 13年前為改善因壓力導致身心的疾病,決定開始運動人生,熱愛馬拉松與鐵人三項等運動,不僅自己重拾健康,也透過運動建立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並為鼓勵周遭朋友運動,成立「耕跑團」平台,希望凝聚所有喜愛並追求健康的人,一起從運動中獲得滿滿的熱情與感動。2017年公司榮獲「運動企業認證標章」。 推薦序 唯有用心,方能更新/李吉任 推薦序 告別汙名化,危老都更已刻不容緩/李永然 推薦序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郭瑞祥 推薦序 全台已邁向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的關鍵時代/蔡竹雄 前言 自序 第1章 大家都在都更,我家的老房子也可以重建嗎? 01為什麼房屋需要重建? 02我家該進行都更重建,還是

危老重建? 03危老重建的申辦資格 04都更重建的申辦資格 05同時符合兩種資格時,該申請哪個項目比較有利 都更實戰篇  住戶多且屋主複雜 老屋變身鋼骨大廈的華麗挑戰 第2章 房屋重建該如何進行 01房屋重建的好處 02公辦都更、民辦都更、自辦都更的差別 03屋主與建方的初步接觸 04與屋主建立共識 05重建流程 06自辦都更的挑戰 07透過信託制度來提升保障 都更實戰篇 屋主談不攏險破局 起死回生的天母地標 第3章 都更重建VS.危老重建 01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各有何優缺點 02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的容積獎勵 03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的補助 04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的賦稅減免 危老實戰篇 建商

隱瞞關鍵訊息 一波三折的夢幻城堡 第4章 重建時我需要出錢嗎?重建後可以換回多大的房子? 01 合建和委建的最大差別 02 重建後房屋的換回比例如何計算 03 如何評估重建後的需求 04 新屋的價格和選屋順序如何決定 都更實戰篇 自辦合建不如請教專業 互信溝通成就理想家園 第5章 當一個聰明共好的屋主 01 如何找尋建方            02 如何評估建方的好壞 03 調整心態、做好準備,迎接房屋重建 04 合建與委建的合約重點 05 當房子在重建時,我和家人要住哪裡 06 交屋之後就沒問題了嗎? 07 政府有相關諮詢單位嗎? 結語 都更危老番外篇 01 老屋還能買嗎? 02 如果

住宅已極具危險性,但又無法達到法定同意比例,該怎麼辦? 03 如果無法重建,如何用輕裝修來解決屋況不好的問題 房屋重建速查Q&A Q1建商、營造廠、建經公司各扮演什麼角色,想重建房屋該找誰? Q2危老重建要符合什麼條件? Q3都更重建要符合什麼條件? Q4合建是什麼? Q5委建又是什麼? Q6重建需要費用嗎? Q7重建需要多少時間? Q8政府有針對房屋重建提供補助或獎勵嗎? Q9如何挑選好的建方? Q10新屋的價格如何制定? Q11都更真能「一坪換一坪」嗎? Q12都更期間,我和家人要住哪裡? Q13老屋還能買嗎?   導讀   「耕薪」,顧名思義就是「辛勤耕耘、薪火相傳」,期許我

們能夠成為~深耕這片土地、協助完成永續傳承夢想的推手!   我們是耕建築團隊~是一群為夢想插秧、一步一腳印、堅持到底的城市農夫!我們犁入城市沃土的種籽,種下對土地的情感與記憶,期盼一步一腳印地辛勤耕作後,每一寸土地都能長出新生命的嫩芽,成長茁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耕薪的起心動念就是「耕耘、薪傳」。   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過程,通常是費時與漫長,考驗著每一個參與者的耐心與得失心,耕建築團隊懷著「堅定的初心」,一路致力實踐「勇於挑戰、分享熱情、追求健康」的信念,堅持為屋主們打造共好的社區、環境與社會   耕建築團隊自2006年創立以來,共有4個都市更新重建案與1個合建案完工交屋,目前有2

個都市更新案在建與建照取得,4個危老重建案與1個合建案即將取得建照,進入工程期間,重建基屋主要聚焦在大台北信義計畫區、大安區、中正區、松山區、與士林區天母、新北市汐止區。一路以來持續堅持在台北市/新北市,為都市更新和危老重建的工程努力不懈。   耕建築團隊與今周刊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認為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是需要被關注的重要議題,尤其每個案件的協調整合與法令規章,皆需投入長期的時間與人力,不斷溝通,並釐清各式問題與疑慮,因而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這本書是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的工具與實例書籍,集合耕建築團隊過去15年累積的實務經驗,希望提供不論是已經在重建屋主整合的階段、或是期望能開始重建整

合、還是想要一窺了解重建世界的屋主們,相關know-how,進而當一個共好聰明的屋主! 第1章 大家都在都更,我家的老房子也可以重建嗎? 01 為什麼房屋需要重建? 每次參加活動,介紹自己從事的工作後,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到底怎麼樣的房子才能都更?」當然,都更只是一個統稱,我想大家真正想知道的應該是如何才能重建老舊房屋,重建時有什麼規定,屋主自己又該做些什麼準備。 在說明房屋重建的條件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要重建房屋?當然,重建之後,屋宅一定可以變得更新、更美,住起來也更舒服,但這些都只是重建的附加價值,我們進行房屋重建的最大原因就只有兩個字──「安全」。 九二一地震前興建的

建物須仔細檢視安全性 1999年發生的九二一地震,造成全台超過十萬間房屋倒塌,近兩千五百人死亡。 因此在那之後,政府便將建物耐震標準提高到五級,以期讓後來興建的房屋可以具備更好的抗震性。相對的,九二一地震前建造的房屋,因為少了法規的要求,也受限於當時的建材和施工技術,在安全性上十分堪慮,除了地震係數和建物耐震度,牆柱樑的韌性、樑柱接頭工法、鋼筋密度與彎曲角度等等,極可能沒有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 或許有些人會想,如果房子可以安然度過九二一,也沒有因為三一一地震而傾斜、倒塌,那應該夠堅固了吧。事實上,地震對房屋造成的損毀是日積月累的,即使能夠安然度過兩次大地震,並不表示當時的強大震度沒有對房屋造成

傷害,如果再來一次地震,難保依舊可以安然無恙。 買老屋來裝修真的萬無一失嗎? 此外,有些人因為房價或公設比的考量,選擇購買老屋,再加以裝修,這當然也是一個方法,不過,我卻也看到許多人買了老屋之後,只顧著把室內裝潢得美觀亮眼,卻忽略了老屋的潛在危險。 就拿四、五層樓的舊公寓來說,因為多半沒有地下室,地下基礎結構並不穩固,且樑柱尺寸或系統也沒有經過技師簽證確認,這些都會構成安全上的隱憂。另外,這種舊公寓通常已有三、四十年的屋齡,當時的建造方式通常是先砌好磚牆,再以鋼筋混凝土搭建樑柱,但此類建物因面寬較小,樑柱之間的距離也比較短,且每根樑柱與牆都可能是屋體的重要支撐,不可隨意打掉,在裝潢上有一定的限

制,也難以因應家庭成員人數來改變室內隔間。

臺灣棒球市場的展演性分析

為了解決天母土地價格的問題,作者林筱彤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以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市場觀點,分析美國棒球市場化之機制以及臺灣棒球建構市場之歷程。棒球如何透過行動者的部署展演經濟價值建構市場,並建立故價系統量化球賽價值。首先,本研究發現不論是美國或是臺灣的棒球市場的建構都以展演休閒價值為基礎再透過棒球場等物質條件區別不同等級的球賽展演經濟價值。除此之外透過與賽程、賽制、棒球場、球員、職業聯盟等人與非人的行動者的部署,棒球賽的經濟價值得以轉換成價格。其次,美國與臺灣在展演球賽的經濟價值時產生不同的路徑。美國透過球場的觀眾空間的塑造、球員技藝的分級以及America’s game的形象鞏固棒球的經濟價值,而臺灣則是藉由培養棒球菁

英、舉行國際賽事等展演國族認同,再以此為基礎,展演美國職棒市場模型藉此達成臺灣棒球的市場化。臺灣職棒市場的建構並不完全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而是經濟利益與國族榮耀相互拉扯。同時,不論是美國抑或是臺灣的棒球市場建構的過程都受到棒球場的影響。美國棒球藉由棒球場劃分付費觀眾與非付費觀眾,並配合棒球場建材的演變從巡迴演出到固定主場的賽制,形成球隊、城市與球場相結合的市場模樣。而臺灣棒球則受限於棒球場硬體設備條件而未能完全複製美國職棒市場機制,有別於美國棒球場為了職業球隊而興建的慣例,臺灣棒球場的興建往往隨著國際賽事的舉辦。因此採取不同的策略彌補棒球場的缺失。分析美國與臺灣職棒市場建構歷程,兩地參與市場建

構的行動者不同,所產生的展演效果亦不同,最終形成不同的市場樣貌。

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

為了解決天母土地價格的問題,作者蒲聲鳴 這樣論述:

  [有機超市教父,20年大型通路主管實戰經驗]   [遍訪歐美連鎖門市,獨創全台第一間有機複合超市]   [一次看懂食物標章,立即提升食物識別能力!]      「覺知」、「認知」、「行知」,「知食」開啟「真食力」!   有機10問 × 食物迷思10大迷思-做個正確擇食的消費者!      「知食」而後能「擇食」,用「選擇食物的力量」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以「價值」取代「價格」的判斷,讓「食物」在這個世代成為「不只是食物」的意義,而是一種有機的生活態度。      台灣有真正的有機嗎?有機這麼貴,為什麼要吃?真的比較營養嗎?      唯有真正深入了解吃下肚的食物和環境的關聯,了解

食物的生產方式將影響空氣、土壤、水源、生物存續及人類健康的因素,「知食」而後能「擇食」;本書將帶大家認識何謂有機,何謂養土、養水的友善農法。讓大家知道:有機農業追求的不只是無毒的食物,更是無毒而永續的環境;更讓大眾了解:手中的消費選擇權,擁有扭轉世界的力量!      每天,我們可能都用健康代價換取的廉價交易      長期農藥、化肥的汙染,破壞了我們土地,間接汙染了我們賴以維生的食物,嚴重傷害了我們的健康。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停止繼續破壞、重新培養地力;但台灣狹隘的有機法,加上大家對有機認識的謬誤,造成推動台灣有機滯礙重重。無法接受的人們開始有異議-台灣有真正的有機嗎?有機這麼貴,為什麼要吃?

真的有比較營養嗎?      在提出異議的同時,大家可了解廉價交易背後的成本為何?事實上,一味追求低價的背後,大量的汙染一步步侵蝕我們的環境,環境終會反噬,這些污染總有一天回到人體,威脅到人們的健康。    本書特色      ★從產地到餐桌,你吃得食物真的安全嗎?真食力,都在細節中!   ★有機等於無毒嗎?讓台灣有機通路教父為你破除迷津   ★不是買貴就安全,不是便宜沒好貨,怎麼挑選是關鍵!   ★邊吃補邊排毒,你的健康是不是每天都在扣分?   ★揭露通路挑選食物的潛規則,帶領你用每1元買菜金吃得健康,改變世界!  名人推薦   前農委會主委  陳武雄   前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清華

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副院長/EMBA執行長 丘宏昌教授   陽明大學副校長 許萬枝   宜蘭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教授兼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黃璋如   笠基電子總經理  張振坪 作者簡介 台灣有機超市教父 蒲聲鳴 Local Agriculture Friendly Environment   唯一推動「在地農業,友善環境」理念的社企超市   「台灣能有效推動有機農業嗎?對農民和土地能有所助益嗎?」一句話開啟樂菲有機超市的發想與實踐,也開拓了台灣邁向國際有機市場的視野!   「用消費改變世界」是蒲聲鳴投入有機超市的使命,以消費需求端的改變,扭轉生產供給端的農法,進而追求環境的永續美好。   學

歷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EMBA   經歷   2001 國際量販通路最年輕的分公司總經理,成功將該分公司轉虧為盈。      2010 法商集團最年輕的總公司副總級總監,同時擔任招商及工程主管。      2011 台灣招商團隊績效,由多年負成長躍居集團全球成長率之冠。     2012 成立台灣樂菲股份有限公司,開創全品類複合式超市新型態事業。      2013 台北仁愛旗艦門市營運。   2014 台北天母旗艦門市營運。      2015 成立樂菲有機購物網,首創跨品牌三溫層一次購足。   2016 第一家加盟超市樂菲中和門市營運,有機超市加

盟體系正式啟動。   重要實績   01.1998新竹地區通路購併後整合管理,任職經理1年,來客數及業績成長75%,禮券銷售由原本10萬/月成長至1億/年。   02.2000集團內之首家台北分店,開發商圈15萬會員數,該店業績躍上當年台灣量販店之首。   03.2001量販通路集團中晉升最快的分店總經理,升任分店總經理時31歲,至今仍是紀錄保持人。   04.2001接任彰化地區分店三個月後轉虧為盈(之前連續虧損三年),並取得兩位數成長率之成果。   05.2002接任新竹地區分店,超過250萬來客結帳次數/年,生產力居集團之冠,全台117家零售量販店營業額冠軍。   06.2008/20

09全球金融風暴保持正成長,2009年創下單日4600萬業績/2萬來客結帳數之紀錄。   07.2008兼任網路購物得來速專案,6個月內成立3家店。   08.2010接任總公司招商處暨工程處總監,參與公司經營決策團隊,為最年輕之副總級主管。   09.2011扭轉招商處連續3年之負成長趨勢為正成長,成長率為集團全球招商之冠。   10.2011改裝3家店,投報率超過20%/年。   11.2012/06成立台灣樂菲股份有限公司。   12.2013/06及2013/12成立樂菲仁愛店及天母店。   13.2016 /09第一家加盟店-樂菲中和店開始營運。 推薦序 (依照姓

名筆劃順序) ∣一個觀念的淨化,能扭轉生態惡化的命運 / 陳武雄   ∣破解有機迷思的知食實踐者 / 丘宏昌    ∣知食,讓你不再為「食」所苦  / 許萬枝 ∣「覺知」消費行為背後的意義 / 詹文雄 ∣真食力,瞭解食物背後的故事/ 黃璋如  ∣找回食物美好的記憶 / 張振坪   | 有機,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 蘇煥智  自序   | 有機生活的推廣,為下一代的食安佈局  前言   | 用健康代價換取的廉價交易   Chapter 1 覺知Awareness,有機的生活態度 1-1 10個問題,讓你搞懂「有機」的重要性  Q1:有機=無毒?    Q2:什麼是有機?    Q3:有機值得信

任嗎?    Q4:為什麼我們需要推動有機?   Q5:有機食物比較營養?    Q6:有機食物外表比較難看?比較不好吃?   Q7:只吃全食物不吃食品?    Q8:全有機或全放棄?   Q9:有機很貴?    Q10:有機跟友善環境有什麼關係?   1-2 物美,價不可廉!   1-2-1廉價背後的隱形成本    1-2-2食物也有「身分證」   1-2-3不只是因為「小」農,更因為使用「友善環境農法」而支持    1-2-4從CP值到VP值  80 1-3我們要給孩子吃什麼?-「食育」與「食癒」,教育要從孩子做起    1-3-1食育就是「知食」    1-3-2「剩食」也要教育   

1-3-3「食癒」,要透過吃對的食物開始!      Chapter 2 認知Cognition,一次搞懂標章與迷思   2-1 驗證、標章大解密   2-1-1台灣有機驗證標章   2-1-2國際主要有機產品標章    2-1-3台灣農產品標章   2-1-3-1 TAP產銷履歷    2-1-3-2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    2-1-3-3吉園圃    Q&A-有機標章、CAS、產銷履歷、吉園圃有何不同? 有機、產銷履歷、CAS、吉園圃有何不同?    2-1-4認識台灣其他常見標章    2-2 看不見的食物真相   2-2-1公平貿易 (Fair Trade)    2-2-2動物

福利    2-2-3永續漁業   2-2-4自然農法    Q&A-什麼是「友善環境」?   2-3 食物迷思~別讓錯誤認知妨礙了健康   Q1:包裝上有貼紙的商品就一定有認證、一定安全無虞?    Q2:被蟲咬過的菜才叫做有機、安全?   Q3:吃溫體豬肉最新鮮?   Q4:調味過的冷藏肉,方便又好吃?    Q5:活跳跳的魚、蝦尚青?    Q6:「100%純橄欖油」是最好的橄欖油?    Q7:100%純釀造就是天然好醬油?   Q8:濃醇香才是好鮮奶?    Q 9:褐色雞蛋比較營養?    Q 10:給小孩子吃魩仔魚來補鈣最好?      Chapter 3行知Actione,從生

產源頭挑好食   3-1 自利利他的消費選擇    3-2台灣好農之有機蔬菜    3-3台灣好農之神農水果    3-4台灣安心品牌肉品急凍水產    3-5 獨創溫室養殖的亞太密碼蝦    3-6 牧場直送-樂菲全台鮮奶地圖    3-7雞快樂,蛋健康     3-8台灣出好米    3-9傳統釀造工藝醬油    3-10「油」夠重要-台灣苦茶油、原裝原瓶進口特色養生油    3-11不能洗淨的茶、咖啡、果醬更要有機    3-12 一定要吃的堅果果乾    3-13現代人必喝的養生飲品    3-14百分百的穀粉精力湯    3-15台灣蜂蜜    3-16葡萄酒文藝復興運動    3-

17有機天然環保洗沐的重要 Chapter 4  Laf’e,用消費改變世界 4-1 勇於選擇做正確的事    4-2 綠海經濟創造三贏「共好」   4-3 周遊列國觀察有機消費趨勢   4-4 樂菲,台灣第一間有機複合式超市誕生    4-5推動永續環境的社企超市    4-6 有機大趨勢    4-7始於食安,止於永續 推薦序 有機,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知食,才不會讓健康在每一口食物中流失      樂菲蒲總的這本書《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讓我讀來很有感觸,全民想要「食在安心」,前面所要學習的作業很多,唯有從根本教育才能夠徹底地改善現今面臨的食安問題,而不是黑心事件引

爆後,僅止揭露廠商的弊端與疏失,就算解決問題,那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其實潛在的危機才是值得你我深思之處。      「食育」是非常重要的公民教育,能具備「食育」,才能增進更多健康的知識。健康的食材逐漸在形成社會的共識,如果知道分子醫學的概念,就會知道-食物如果跟有毒的東西混在一起,長期累計的傷害是看不見的隱憂,你的健康可能在每一口食物中流失,所以大家會找識別性高的,例如:有機認證、有公信力、具備生產履歷的農產品,如此才有安心消費的依據。      想要「食在健康」,就要注重農產品的管理      當我們在推行有機農業時,講求的是社會責任,讓大家「食在健康」的責任。所以農產品從生產端介入管理是值

得重視的課題,有時候農民產業的規模不夠大、出貨的流程不夠嚴謹,這些都是潛在操作流程中會衍生的問題,所以地方政府和農業局長就需肩負起把關的要職與使命,站在天秤的兩端做好平衡、協調與三贏的立足點,滿足民眾食用安全的信心,也讓農民辛勤的付出獲得合理的代價,並在雙方獲得協助與平衡後,增進地方政府的農業產能。      因此政府的責任相對重要,可以協助規劃產業,如同當年在台南縣長任上創設台灣第一個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的示範概念,後來農委會將其整個概念施行至各縣市,讓各縣市能有初步的參考。很多年輕人想要做有機農業,但受設施影響遇到很大的限制,從土地的限制、資金的限制,現在還有設施如溫室的建築,致使種田也要有資

本,設施農業走向計畫生產,配合季節的需求變成重要的一環。      有機農業的限制      政府對有機農業的農藥管理法的定義應重新釐清,對於有機農業的管理協助也應該再加強,光是有機農業的資材就有很大問題,例如:有些無毒性的農業資材都被當做農藥來管理,讓有機農業能使用的資材變得很有限,相對的就是變相增加了成本。      現行農藥管理法管理的範圍界定不清,容易將「無毒丶低毒的天然植物保護資材」當作是「偽農藥」,導致這些進口丶製造丶銷售「無毒丶低毒天然植物保護資材」(但在國外都是合法的)的業者,也因為界定不明而誤觸法律,導致高成本的負擔與艱難,讓許多業者望之怯步。      這是法律的問題,農藥

管理法規定只要對「植物的生理」有影響,就會被當作農藥,規範的範圍太大,導致無毒性的農業資材也都受到限制;有機只有目前正向表列的那些可以使用,所以當新的農法發展出來,卻不符合法令的規定,像一些無毒的資材可以增加生產力,但受到限制無法使用,很多微生物制菌,非常好、是無毒的,但法令沒有列入所以要要申請農藥的方式申請,然而申請成農藥使用後就無法申請有機驗證,這讓有機農業在台灣的推動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有機農法很大的傷害。      農業是目前全球熱門的産業,各國都將農業視為新的機會,而這也是台灣邁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機會,改革過時的傳統農藥管理體制,是台灣新農業發展的契機!      鄰田汙染與農業人口老

化      另外,鄰田汙染也降低有機農業的效益,老化的農業人口讓台灣的農業呈現「老化」的狀態,有很多七十幾歲的農民還在田裡做事,或者因為年紀大,後代子孫離鄉不肯承接農事,致使土地休耕的一堆,跟20年前相比,台灣雜糧類跟特殊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從過去100%降到現在剩3~5%。所以政府應該徹底推出因應對策,讓想退休的老農民可以休息,讓年輕人可以方便取得土地,讓土地可以集中化比較有效率,管理的效率高,有機在種植時,也能降低鄰田汙染的問題。      台灣的耕地很多,休耕地更多,如果可以集中規劃,讓農夫將耕種權釋出但仍保有地契,土地由政府集中管理,讓想耕種的年輕人有土地耕種,台灣的農業其實是非常有機

會的!農業的科技和應用在台灣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讓長輩安心退休、財產不會遺失、生活也有保障,讓有創意的人才進來,經過專業的系統訓練,讓年輕人看到新農業的前景。雖然付出的前期辛苦,但豐收的利潤會較一般上班族領固定薪水優渥,期望能藉此鼓勵年輕人願意投資時間與成本實現理想。      台灣水果躍上國際市場      過去曾規畫並協助將水果外銷到日本、大陸去,成功地將在地水果推上國際市場,真正推廣並了解台灣的農產品的品質,及台灣農業種植的技術優勢,讓台灣的農產品能在國際發聲,做另類的美食外交。      在台灣願意開拓有機通路,如果不是財團,是真的很不容易的,可以說是理想主義者,像「樂菲有機超市」這樣的

通路,就是在幫助農民,透過末端消費具體去支持農民,讓農民有信心及資源生產更多好物。像韓國可以做柚子茶,我們柚子這麼多,卻沒有生產台灣的柚子茶?如果可以結合政府與產經學界,說不定也能讓農產品發揮更多創意產值!      當然說得這麼多,其實是希望能透過大眾對有機的認知及支持,讓有機在台灣能夠透過民間與政府的努力讓有機好物平價化,這才是值得探討地重點,也是台灣未來與國際交易的趨勢,當然,最簡單的實踐就是從閱讀本書開始,讓我們從「知食」開啟對選擇食物的覺知,從而挑選健康而友善環境的食物,真正做到「友善食物、友善大地」,大家才能免除食安的疑慮,擁有健康的人生。      前台南縣縣長蘇煥智  

推薦序 真食力,瞭解食物背後的故事   消費者的行動,台灣農業改革的契機      頒個獎給他。      兩年多前,宜蘭大學有機中心接受農糧署補助,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計畫。為了邀請樂菲有機超市的餐飲部門加入本計畫,我很榮幸認識了台灣樂菲的幾位夥伴。看見他們不只專注且專業地經營有機事業,還熱誠而用心地出版有機刊物。甚至「流浪」到世界的角落,為的是體驗有機生活與經歷不一樣的生命,實在令我佩服。如今,樂菲的總經理蒲先生竟然寫起書來了,更令人刮目相看。      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書,因為當消費者願意認識有機農業在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的貢獻,並認識食品背後的故事時,他們就會願意用消費來支持有

機農業的發展。而消費者的行動,就是改變台灣農業生產方式的最大推手。      未來負擔不起的「生態成本」      最近,衛生福利部因為去年國內有209人服用農藥巴拉刈自殺身亡而想禁用這種含有劇毒的除草劑,但反對最力者竟然是農政高層官員及農業專家。他們認為巴拉刈是有效又便宜的除草劑;如果沒有除草劑,農民便需要不斷的割草,增加許多人工成本。但我們真的需要大量、便宜、有食安風險,甚至導致環境被破壞的農產品嗎?農友、消費者或整個社會能因巴拉刈而獲得更大的福利嗎?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提出有機農業的四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或關懷care),我最愛在演講中說明什麼是「公平

」。      真的不是有機農產品比較貴,而是慣行(一般)農產品太便宜了。慣行農產品的價格之所以便宜,是因為沒有反應它實際的總成本,只反應了部份成本。其他沒有反應出來的成本,例如環境與食品污染所造成的成本,生產者不負擔,消費者暫時也不必支付,但最終還是要由環境與社會大眾來承擔,這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      用巴拉刈可以大幅減少生產成本,其他農藥及化學肥料也一樣,使得慣行農產品得以比較便宜,而環境問題所帶來看不見的社會成本被忽略了,但卻不是不必支付的。      消費者可以改變這一切,消費者可以用「公平」而真實的價格,支持農友以不造成社會或環境負擔的方式,用看起來成本較高,卻是反映真實成

本的方式來生產對環境友善、無安全風險的食物。      改變世界,先從改變消費習慣做起      我曾經在農業資材店看到宜蘭縣政府所頒發的「防治自殺有功人員」獎狀,以表揚店主要求購買農藥者登記姓名達到阻止自殺的效果。我們也要頒給本書的作者蒲先生這樣的一張獎狀,因為這本書,因為樂菲有機超市,以及那已經加入「有機之心.美食餐廳」的餐飲部,可以幫助消費者改變,不必每天一點一滴的「服用」巴拉刈或其他有害健康的農藥或化學肥料殘留,不再「慢性自殺」。      消費者的改變,也可以讓台灣從全世界平均每單位土地使用農藥及化肥最高國家的排行榜中除名,不再讓我們的環境「慢性自殺」。      是的,消費者可以改

變世界。但改變世界,卻需要消費者先改變消費習慣。若一杯40元甚至可能含有色素與香料的飲料是經常的消費,一包40元的有機蔬菜怎麼會買不下去,是它太貴,還是只因為還有更便宜的蔬菜呢?一次數百上千元的大餐,為什麼不能享用有機餐飲,只因為自己或廚師或餐廳懶得要求或懶得改變嗎?      期待這本書能激勵消費者改變,並進而改變這個世界!    宜蘭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教授暨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黃璋如    自序        有機生活的推廣,為下一代的食安佈局      在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爆發之後,似乎所有台灣人都突然警覺到-安心吃竟然成了一種奢求!大家開始四處尋覓可靠、安心的食物,顛覆以往只注重

以價格取向的銅板美食需求,「吃的安全」瞬間成了全民共識。但是,好食材在哪裡?怎樣才能找到好的食材?安全的定義,又該遵循什麼標準,並以誰的標準為安全的準則呢?這成了現今所有台灣人的疑問?      好食材的定義,不應只是著重外觀與文宣包裝,也應該要往上追溯源頭及生產農法。但是現今紊亂的資訊,而對於有機「一知半解」的概念,常誤導消費者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沒有真正發揮選擇食物所應影響的正面效應。      從事零售業近20年來,泰半時間投入在商品價格與促銷的決策,「將商品以愈來愈低的價格賣給愈來愈多的顧客」曾經是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價值觀,直到因緣際會開始探詢什麼是「有機」?      「知食」才能「擇

食」      有段期間我經常出差歐洲,開始接觸有機市場與消費趨勢,這才發現-「有機」原來是一種生活態度,是由消費者對食物的正確認知而逐漸形成,唯有「知食」而後才能「擇食」。      從喚醒人們對食物生產方式要有所覺察的重要性、到認識現有食物來源認證分類的知識、最終能實踐消費選擇力量來改變世界。而這也是我希望在這本書表述的重點,盲目的消費或者因為一知半解的引導,無法真正改變生產的結構,而這最終回饋到我們最切身的影響,就是飲食與健康的對應關係,以及看不見的土地環境。      這也是許多先進國家將「食育」納入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之外的第六育,藉由教育下一代了解食物的由來與影響,能夠認知到一

昧追求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下,所需支付未來環境破壞的嚴重代價。讓下一代能夠藉由衡量食物的合理價格(平衡每個生產所需支付的成本),進而追求食物真正的價值與意義,體認現在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是對於下一代食安及環境的投資,而不單只是眼前一餐的價格高低判斷而已。      食物原本是和空氣、水一樣重要,都是人類生存所需仰賴的要素,尤其是在歷史上許多資源貧乏的年代中,食物的價值何其珍貴,那時的人們只求溫飽;而工業時代的變革,以大量生產的模式解決了大多數地區食物匱乏的問題,人們將食物的慾望提升至追求價格便宜也要兼顧美味,但事實上「便宜又美味」其實本身存在著成本結構的衝突,所以現今食安事件接連引爆後,才令消費

大眾認真思索「究竟我們還能吃什麼?」      一句話,成就台灣有機市場的契機      「台灣能推動有機農業嗎?對農民和土地有助益嗎?」一句話開啟了「樂菲有機超市」的發想與實踐!      這句話是「樂菲」啟動前3年由我的大學同窗死黨詹文雄先生向我提出的問題,也因為這樣的反思,透過不斷的研究與觀察,比較國際有機發展的遠景,藉以探詢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可能。於是經過3年的評估與準備,我們「很勇敢地」把「樂菲」具體實現出來,在沒有財團背景支援下,文雄承擔起絕大多數資金的籌措。可以說,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樂菲」!      樂菲有機超市,英文名稱La'feMarket,把LocalAgricul

tureFriendlyEnvironment「在地農業,友善環境」的經營理念像刺青一樣繡在招牌上。從有機食物的優點延伸至有機農法的意義,把友善環境擴大到對生產者的友善,以在地農業優先加上國際有機食材互補,推廣有機洗劑對人體及環境保護的觀念…我們從每個人的日常所需著手,從細節落實有機生活的推動,讓身邊的人有感,透過「真食物」的體驗,讓自己與家人能遠離食安的危機。      正向消費,正面回饋      「有機就是無毒」,是大家最常聽見的錯誤認知。過去也曾「促銷」過有機商品,只知道是講求無農藥栽種的「無毒」食品,當時腦中一閃而過的念頭:「那其他食品難道都有毒?為什麼可以販售有毒的食品?為什麼包括

我在內的大多數消費者願意購買(食用)有毒食物?『嗯,這又是種宣傳噱頭吧!』」(根據我多年專業所下的直覺判斷,竟與當時主流民意相符?)。在好奇心驅使下,開始搜尋「有機」的由來。      「有機」最重要的是耕作過程,此耕作過程兼顧生態保護及環境的永續發展,而當這些都考量周全,安全的農產品只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徹底施行卻仍被汙染,應該要優先去找尋原因,從土壤、水質、空氣、鄰田……等環境因素分析,以尋求源頭及整體環境系統的改善,而非只是一句:「有機不值得信任」而抹煞有機對環境的貢獻。      「有機農法」開宗明義就是要使用對環境土地破壞較小的耕作方法,拒絕傷害生態及土地的農藥化肥,既能生產出安全的食

物,也保全了生態的自然循環。雖然在效率及成本上投入較多,造成偏離市場主流對廉價的追求,也使得早期有機推廣只能以「無毒」為號召,這就是台灣市場習慣只以「無毒」來描述有機的由來!      那該如何改變呢?從你、我的消費做起!      當我們購買大量生產的超廉價食物時,你心中是否同時升起「生產來源是否有黑心疑慮」的矛盾感?在此同時,你可以選擇購買對環境更友善的商品,在採買的同時,聯想到的是生產者對食物的用心、對生態的維護,也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有更正面的自我回饋。      我們從便不便宜到好不好吃,甚至到銅板美食,最後發現安不安全、健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最高境界是能夠吃的安全、健康、美味、「正義

」,所以我們要從消費的選擇開始,去改變生產的製程,進而改變世界。當你知道「消費背後」的意義與影響,就會自發性地對環境盡一份心力,這便是「正向消費」的心理感受。      這也是我撰寫此書以「覺知」、「認知」、「行知」三大主軸將食物做有系統地導入方式。讓農作物、人與土地環境間三者間取得平衡,也是我一直想要傳達的理念-「用消費改變世界」。讓選擇食物的力量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讓價值取代價格的判斷,讓「食物」在這個世代成為「不只是食物」的意義。      在地農業,友善環境      前陣子「藍海策略」紅極一時,代表著在一片紅海中的差異化競爭策略,我認為,如今的「綠色消費」代表友善環境的概念,可以稱之

為「綠海經濟」,藉由綠色消費,讓環境生態得到永續、生產者得到尊重、消費者得到健康,達到三贏的局面。      綠色消費的綠海經濟,在樂菲超市裡被徹底貫徹執行,我們為了尋找農、漁、牧各類的生鮮食材,深入台灣各個角落,尋找符合「友善環境」理念的天然有機健康樂活商品;超市中販售的生鮮食材,有近九成是來自生產者或是在產地直接購買的,其中光是鮮乳就有十一家台灣各地特色品牌牧場直送而來,就是希望提供更多「在地友善農法」的食材,讓民眾不只吃得安心,更對地球盡一份心力。      懷抱著對土地的熱愛,我們透過投入支持與擴大對環境友善的生產端與供應端,期許能提供更多友善農法及良善品牌的產品,也期待大眾和我們一起

努力,透過消費的力量來改變生產的源頭,提升友善種植的質與量,用消費來改變世界;唯有改變,才能為後代留下永續的「淨土」。      願您小小的消費改變,帶給後世子孫美好的未來遠景。  

長照設施對其周邊房地產交易價格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天母土地價格的問題,作者紀凱笙 這樣論述:

臺灣在2018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的程度迅速且嚴重,影響都市計畫及政府的相關政策。長照設施為安養及照顧高齡者的選項之一,但回顧近五年之社會議題,當社區周圍欲設置高齡長照設施時,容易因「鄰避效應」而遭當地民眾反彈且產生嫌惡性。對於長照2.0政策,以「在地老化」為原則之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因而產生衝突。有鑑於此,本研究選定臺北市為研究範圍,以民國106-108年房地產交易資料及國土利用調查之圖資為依據,透過不同變數與不同類型之長照設施變數,進行特徵價格模型及深度神經網路統計分析,檢視長照設施是否明顯影響房地產交易價格,另外透過專家訪談,結合並歸納量化及質化研究成果,以了解長照設施對周

圍房地產及社區之影響。實證結果顯示當以半對數模型為最適合之特徵價格模型,至日間照顧中心之距離及至住宿型長照設施之距離與預期符號相反,每減少一公尺,房地產交易價格將增加約31.61及16.24元,至社區關懷據點之距離與預期符號相同,造成房地產交易價格下跌,每減少一公尺,市房地產交易價格將減少約15.37元。透過深度神經網路分析出屋齡、至市中心距離、建物移轉總面積、對於房地產價格影響最大,其次是至捷運站距離、土地移轉總面積對於房地產價格影響次之,而深度神經網路平均絕對誤差百分比MAPE值為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