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苑59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太子苑591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玉富,徐苑菁寫的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和賈玉海 主編的 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界客家出版社 和學苑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林聖欽所指導 李奕樵的 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 (2020),提出太子苑59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新式糖廠、市街發展、成長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朱鴻所指導 林家維的 明代王直(1379-1462)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王直、明代、吏部尚書的重點而找出了 太子苑59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子苑59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天然漆百年史

為了解決太子苑591的問題,作者徐玉富,徐苑菁 這樣論述:

  「天然漆」日據時期曾為臺灣外銷創造產值,尤其曾大量外銷日本,南投是主要產地,客家人更是開墾天然漆特色產業的主力,曾創造了當時的繁盛與榮景。   時至今日,位於埔里當地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仍保存當時天然漆的製作器具、相關文物和漆器藝術品,館長徐玉富先生與徐苑菁父女更共同出版了《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該書除了將「天然漆」在將臺灣的開發、種植、造林、製作和外銷歷史沿革與發展,做詳細敘述外,並對天然漆的特性,藝術創作,物件都做了詳實寫照,探索精采的百年臺灣天然漆藝術與文化必讀史資料。   該書對始自臺灣800多年前雅美(達悟)族漆拼板舟以來,天然漆樹及東臺原住民族、清

治時期漆產業(1683~1895年)、日治時期漆產業(1895~1945年)、臺灣煉漆廠、臺灣漆文化的推進;從清治時代的大稻埕漆產業與福爾摩沙台灣茶漆器茶箱風靡歐美、日治時代華麗精緻的臺灣火車漆工藝、臺灣最宏偉壯麗的漆藝、總統府舉辦盛大的臺灣博覽會展覽臺灣漆器、大正6年(1917)以來開創臺灣漆樹種植與天然漆產業史之新頁,「臺灣國產漆」外銷全世界,為臺灣創造了驚人龐大的經濟效益並深具客家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更對天然漆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採漆故事與徐館長家族漆業發展史等做了全面性深入的探討,是一部臺灣史的百科全書。   「臺灣漆史」即「臺灣史」,「臺灣漆Taiwan Lacquer」全面深刻的

影響著每一位臺灣人,身為臺灣人的您,絕對不能錯過!  

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

為了解決太子苑591的問題,作者李奕樵 這樣論述:

回顧臺灣的產業發展,糖業是過去重要的產業之一。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進行殖民地式經濟的策略下,新式糖廠的設立加速了糖業的生產量與發展,新式糖廠的設立除了奠定日治時期糖業的發展外,對所在地周遭的市街與聚落有著空間上的連結性與互動。然而,在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相關的研究中,較少研究對臺南地區有所著墨,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成長極理論(growth pole theory)對臺南地區九座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進行探究與了解。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整理、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等方法,分別探究臺南地區九座新式糖廠的設立歷程及區位、新式糖廠帶來的地方經濟效益、市街聚落的機能分析等層面。在九座新式糖廠的區位部分,原料

及水源區位是設廠的必備要素,交通運輸區位未必靠近縱貫鐵路,可以透過其他交通方式與縱貫鐵路連接,勞動力區位則是靠近聚落設廠以確保勞動力來源。在新式糖廠的地方經濟效益部分,新式糖廠大多對所在地區帶來明顯的人口成長、對附近市街也帶來商業活動的效益,但在建成區擴張的部分大多較為有限,由此推測,新式糖廠是作為市街商業腹地的一部分,對市街發展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影響要素。從行政機能的投入觀點來看,九座新式糖廠附近的市街,除了新營外,大多延續著清領末期已成型的階層等級發展,行政機關的設立也有著慣性效應,多延續自清領時期已有的市街階層作為設立地點的選擇,較無另外開闢新的市街設立行政機關的現象,由此推測,除了新式糖

廠帶來的效益外,市街本身能夠發展茁壯,行政機能的投入、市街本身維持其原有的商業機能層級的慣性發展,也是促進市街發展重要的因素。

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

為了解決太子苑591的問題,作者賈玉海 主編 這樣論述:

《常用中藥八百味精要》共二十四章,第一章中藥學概論,概要介紹中藥的歷史與發展、產地與加工、炮制與制劑、性能、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植物學常識;第二章中醫基礎概要,簡要介紹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第三至第二十三章為中心內容,以性味功能為序,著重介紹802味常用中藥,其內容包括︰名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名稱為準(以下簡稱《藥典》),《藥典》未收載的以《全國中草藥匯編》及《中藥大辭典》為準,多數附(別名)以備查,並介紹中藥基源、動植物的科屬、藥用部位、采集與產地、炮制方法;(化學成分)介紹已報的有關化學成分研究;(藥理作用)介紹已報的有關藥理試驗結果,此內容有的尚不全面,僅供

參考;(性味與功能)介紹傳統的性味、功能、歸經、有毒無毒;(1臨床應用)介紹藥物的主治及用法,並附筒方;第二十四章常用方劑,共收載古今常用著名方劑310例,以供選用。 本書以廣大臨床中西醫師、藥師為對象,因而與臨床關系不大的內容均未收載,旨在簡明扼要,便于查找,方便臨床、利于應用。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蒙醫藥界老前李維禎教授指導並作序、袁昌魯教授精心指導,謹致謝意。

明代王直(1379-1462)研究

為了解決太子苑591的問題,作者林家維 這樣論述:

王直(1379-1462)為明代永樂朝至天順初的政治人物,仕至吏部尚書。王直出生於文學、舉業興盛的江西。祖父、叔祖和父親的言傳身教與任官經歷,培育王直謹慎嚴肅的性格,堅定他求學仕宦的志向。王家與其他泰和故家大族的士人,通過聯姻、交友、師從關係親近,成為王直青少年時求學與交往的對象,文風受到薰陶而帶有地方特色,即是符合成祖的喜好與臺閣特色的雅正文風;世家間交錯複雜的關係,也形成王直日後的官場人脈。明初政治動盪,使江西籍官員數量與勢力增長。成祖於首科大量取士,使王直舉進士後,同年與同鄉官員甚多,得迅速融入官場、擴張人脈。王直登科後進入翰林院,以文學見長,勤奮不懈,表現優秀,加上與館閣官員同鄉、姻

親或父祖往來之情,使他受到器重、獲得擢升且參與要事:召入內閣書寫機密文字、充任東宮監國、扈從成祖北巡、與修《太祖實錄》等。王直又以東宮官輔導太子,在洪熙、宣德朝得以文才受到肯定,維持永樂朝的政治優勢,屢參與科舉主考、擔任庶吉士館師與經講官。這讓王直與新科官員有師生情誼,使人脈網絡遍布內外。儘管翰林院職掌被內閣取代而地位下降,王直卻隨著內閣權勢增長而上升,資歷的增長後更成為翰林院名聲與地位居首者。王直未能獲得楊士奇等閣臣的推薦入閣,改調為禮部侍郎,後擢陞為吏部尚書。正統朝時,保舉用人逐漸受到限制,削弱內閣侵奪吏部銓選的權力,也提昇王直與吏部的權勢和地位;但英宗與宦官對進退用人的干涉,使王直受到言

官彈劾與侍郎牽制。王直端謹持重、廉慎自守,獲得用人公平的讚譽,成為朝中素有德望的累朝老臣。三楊逝世後,王直於朝中擁有超越新閣臣的政治地位,率領群臣上奏諫止親征。英宗御駕蒙塵後,王直以其性格操守和權勢地位,推動冊立太子、郕王監國、推舉兵部尚書于謙等人才,因應國變,安定局勢。隨著戰況變動,王直雖明瞭景帝對英宗的顧忌,仍頻繁上奏勸諫遣使、議和與迎復太上皇。王直雖屢得封贈、恩賞,卻不得景帝信重,建言多不被採納。景帝拔擢藩邸舊臣等官員,牽制王直在吏部的權勢,也使吏部堂上官超額;王直年過七十、老病影響朝參卻仍未致仕的情形,更受到輿論抨擊、言官彈劾。王直的權勢、地位與名望下降,使他無法請求遣使、影響易儲、勸

諫復儲,只得屢屢乞休以表達政治理念。景帝留任王直,也凸顯他擁有相當高的政治地位與聲望。王直以他在景泰朝的表現,得成為英宗復辟後,少數享受恩禮優待且安然致仕的重臣,保有良好的名聲;且在逝世後獲得當代少見的禮遇,尤其是王直的諡號「文端」、議諡與誥勑,體現英宗肯定王直的性格與表現。官方評價之外,王直也藉著他僚屬、後輩與子孫,撰寫文章、刊刻著述,不斷累積品行、用人、文學各方面的正面形象,維繫良好的聲望與評價。但英宗對景泰朝政治的顧忌與粉飾,當時士人多避諱不言,王直又無須子孫爭取平反,使他缺乏在易儲表現的記載。隨著時代與品評觀點的變化,明代中後期的私家著述轉而探討景泰君臣的易儲表現,遂有輿論批評王直在易

儲持之不堅。王直仕宦的時期,適逢明廷政局動盪,對朝政與局勢影響深遠,得以反映明代由前期興盛轉向中期勢衰的局勢變化。王直卻能從中安然的功成身退,凸顯他仕宦表現、為人處事的特殊性,尤其諡號「文端」更是點出他的人格特質與仕途表現。王直的政治經歷與事件中的表現,不僅彰顯他的政治地位,也得體現中央權力機構之間:皇帝、內閣與六部之間,權勢與制度的互動關係。王直任職吏部尚書時,雖重視他人的建議與推薦,並未堅持只由吏部進退用人,皇權、閣權和宦權得介入吏部事務,但王直作為吏部尚書擁有相當高的干涉權力,使吏部不至於淪為附庸的辦事機構,而能發揮應有的體制作用,對於官員任用政策的延續與平穩發展有極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