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kikoBusch寫的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和傑克.安卓卡馬修.利西亞克的 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看一位少年科學家如何以創新思維改變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環景安卓機- 人氣推薦也說明:環景安卓 機網路推薦好評商品就在露天,超多商品可享折扣優惠和運費補助。三菱豐田日產馬自達速霸魯本田福特現代Android 360環景安卓機觸控螢幕主機導航/USB*2 ☆楊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方智所出版 。

正修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研究所 蔡有仁、林宜賢所指導 沈瑞峰的 觀賞魚養殖自動化控制系統 (2020),提出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Arduino、NodeMCU、溫度、水位、照明、餵養、pH值、APP、ThingSpeak、HMI。

最後網站[開箱] 無限科技WirelessLife A36 環景安卓機| Honda CR-V 5.5則補充:A36 環景安卓機特色 · A36-八核心處理器,6G(RAM) / 128G(ROM) · 32段DSP音效處理器,音質再提升 · 內建聲控/直控3D環景行車紀錄器 · 切換方向燈/R檔/D檔,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

為了解決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的問題,作者AkikoBusch 這樣論述:

★★★本書榮獲2019年鏡文化年度翻譯類好書★★★ 從隱形朋友、最新科技、神話文學、當代藝術,再到民俗文化, 從居家環境、尖端實驗室、紐約中央車站、水中世界,再到冰島峽灣小鎮, 探索「隱形」一詞對現代人的各種意義與影響 作家  褚士瑩、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有感推薦 在這個網路與影像無所不在的世界裡,隱形的概念正散發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現代人都在毫無間斷地受到鼓勵,甚至制約下,對外揭露、分享與推銷自己。公開自己的壓力,不僅來自同儕,也源於那些無所不在、意欲從我們的行為模式中獲利的巨型科技公司。 身為大自然的終生學習者與觀察者,阿奇科・布希在書中探索自身對於這種情境的擔憂,並

且意識到愈來愈多的人其實更期待一種較不受注目的生活。她在書中談及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及世上一些最為奇特、偏遠的場所與地區時,所享受到的不被看見的樂趣。布希以細膩卻鋒利的筆調,生動地描述各種令人驚豔的消失方式,深入地探討了古今關於消失的主題,譬如:孩子想像世界中看不見的朋友;讓配戴者以為自己的身體消失的虛擬實境眼鏡;冰島上無所不在、與人們世代共居的「隱形居民」;以及吳爾芙筆下的達洛維夫人於韶華漸逝之時,找到與周遭世界的一種連結…… 本書顛覆了現代普遍認定名氣與曝光率等於成功和快樂的論調。布希提出了一本隱形指南,引導我們重新認識保持不受注目的價值,以及如何找到能夠真正取代永遠自曝的生活方式。作者檢

視當前最緊迫的問題,鼓勵不斷受到廣大世界侵擾的我們,更加深入理解隱私的重要。 各界好評 我們追求在這個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與監控設備中隱身,是因為重視個人隱私、厭倦無止境的自曝,而不是孤立自己,或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畢竟人與動物不一樣的關鍵,在於動物只有環境,但是人有世界。在環境中選擇隱身,是善用大自然中的動物保護自己的本能,不代表我們選擇從世界中撤退,相反的,是一種珍視自己存在的方法。 ——作家  褚士瑩 隱形是一種適應、一種歸屬感,相對於想要鶴立雞群的內在欲望或外在壓力,是關於我們如何能「優雅和諧地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歸屬之處」。隱形是面對偉大,發覺自身的渺小,甚至消失,但這種消失不是被忽

略,而是感覺自己跟某種更古老、更巨大的存在合為一體。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這些文章絕非「摘記」,而是針對我們可能嚮往或想脫離的許多隱身領域及程度,提出結構完整且強而有力的探討……布希運用一種與其說是挑釁,不如說是具召喚力的語調,別有深意地讚揚了不出現在他人視線中的價值。 ——《柯克斯書評》 布希對這個主題的探討,充滿了自由的聯想,而且涉獵的範疇寬廣,文章本身也饒富詩詞意境……布希提供了一條通往內容豐富且深具啟發性的沉默尊嚴之路。 ——《出版人週刊》 對隱身這個議題的千百種迥異範例,給予令人印象深刻的綜觀。 ——《圖書館期刊》 她以迂迴的方式,避開了恐慌製造者與反對新科技者,

這些人士阻礙了我們依賴科技的文化的許多研究。相反地,她在寬廣的文化景觀中,找到了我們對於隱身這件事的信仰、恐懼與冀望所在……(她)探討偽裝、匿名、不具名的藝術作品,以及警方對於少數族群的監視。布希藉由自己從自然科學、兒童文學、民間傳說、藝術史,以及其他許多領域的例證,將隱私這個因應時勢的問題,變成了不受時代影響的議題。 ——《巴黎評論》 當這個世界的連結達到前所未見的緊密之時,以毫不誇張卻引人注意的聲音,諄諄勸誡謹言慎行,必然而緊要。因此,讀到布希這本完美提出諄諄提醒的《隱形的奧義》,是多麼令人神清氣爽啊……(本書)志不在於提供一張脫離電網世界的逃亡圖,而是在探索人類消失的各種方式,不論是從

他人的視線中消失,抑或僅是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饒富哲理與思趣,本書優美地照亮了我們選擇隱藏的方式。 ——Shelf Awareness網站星級評論 在這一系列發人深省的文章裡,布希檢視了社群媒體與監控經濟如何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本書針對高度曝光的後果,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 ——BBC網頁「文化」版「這個二月該讀的十本書」 真是一部令人吃驚、意外、卻又滿懷希望的作品。這是一頂彰顯隱身之力的神奇魔術帽。 ——《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 當阿奇科・布希在寫融入而非突出這種未被頌揚的美德時,文筆優

雅、風趣,而且精準得令人屏息。融合了科學、神話,以及從冰島到大開曼島、從加拿大芬地灣到布魯克林一家虛擬實境工作室的故事與軼聞,她提醒著我們,不論身處愛情、工作,還是自然環境中,大家通常都是在失去自己的那些極度耗神費力的時刻,才激發出最敏銳的視覺與感覺。這是一本會像祕密的握手儀式般在朋友間傳閱的書──也是一本必讀之書。 ——《有遠見的女人》(Visionary Women)作者  安卓雅・巴奈特(Andrea Barnet) 與本書的相遇,有如在飽受長期頭痛困擾後,於家中藥櫃裡發現一瓶頭痛強力特效藥……對布希而言,隱身絕非單純的負面行為,也不僅僅是曝光的反義詞。遁出他人的視線、不被發現、受到忽

略:這些經驗本身,都有其與生俱來的「意義與力量」;我們所需的正是認知這些經驗的「導引」。而布希所提供的正是:以不受拘束且引人聯想的風格寫出一篇篇文章,探索隱身所隱含的各種面向……毫不起眼可以是非常強大的事——這可能是布希最根本的論點,特別是當被制約的我們以為擁有力量就是在自己的推特動態上喊得比任何人都大聲,或在Instagram上向全世界展現自己最好的生活……(布希堅稱)沉默與隱身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淋浴、出外慢跑時,我們心靈的漫遊之所,也是我們望向飛機窗外時的感覺,以及在熙攘喧鬧的市區街頭成為他人的陌生人的喜悅。我們把這些停頓、吐氣的時刻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我們更應該緊抓住這些時刻,

因為它們是我們抵抗攻擊的盔甲。 ——《紐約時報》書評  蓋兒・貝克曼(Gal Beckerman) 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事情,幾乎都發生在表面之下。足以與知名專欄作家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和世界級自然文學作家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相提並論的布希女士,為了傳遞這則我們的時代似乎刻意漠視的訊息,投入了將近三十年的歲月……正因為布希女士隱晦不明的反對立場,才更值得我們持續地關注……本書至少有部分是在訴說,如果我們不是冥頑不靈地堅持淹沒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表面上看來,本書是一帖緩解現代世界過度曝光所造成的疏離的藥劑。布希女士想把我

們從自己、從折磨納西瑟斯(Narcissus)的孤獨命運中解救出來,因為納西瑟斯的視線永遠只會鎖定他從頭到尾唯一真正深愛的那個人——他自己。然而在更深刻的時刻,這本書卻觸及了一個不變卻容易遭到遺忘的事實:隱身這個失去我們自己的舉動,是達到無私的先決條件。布希女士更在意的事,其實並不是拯救納西瑟斯,而是要拯救被納西瑟斯的自我本位主義所影響的這個更廣大的世界。 ——《華爾街日報》,作家  約翰・蓋格(John Kaag) 在本書中,布希對於政府的監督系統、智慧科技,以及我們自己想要被看見的慾望,如何攜手造就了可能無法轉圜的個人隱私喪失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一本振聵啟聰、睿智至極的書!又剛好在

這個無止盡曝光的時代出現。阿奇科・布希在思考隱身的無數種偽裝時,完全不留餘地,絕無遺漏。 ——《我的私產、瘋狂、架子與蜂蜜》(My Private Property and Madness, Rack, and Honey)作者  瑪麗・拉福(Mary Ruffle) 卡夫卡在夢境中,曾當過餐廳侍者。他想待在現場,但希望沒人看得到他。阿奇科・布希將這種生存的必要成分,解釋得更加清楚。她以清晰且抒情的筆調,檢視了何謂讓你免於過度曝光。在一個動盪的時代中,她的作品提供了大家迫切需要的一種平衡感。她的作品也提醒了我們自身所具備的調整與改變之力,而且世界上有一種叫做隱私的東西。 ——《摯愛的狗與不確

定原則》(Beloved Dog and the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作者與插畫繪者  麥拉・卡爾門(Maira Kalman)

觀賞魚養殖自動化控制系統

為了解決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的問題,作者沈瑞峰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Arduino公司所製作的開源軟體,其硬體以Mega2560為基底所改良的Mega2560 Pro與安信可科技(Ai-Thinker)公司開發的NodeMCU開發板為硬體平台兩者實施應用比較,周邊硬體則結合溫度感測器(DS18B20)、超音波測距器(HC-SR04)、pH值檢測器、RTC時鐘計時器(DS1302)、Wifi無線模組(ESP-01)、邏輯位準轉換、繼電器模組(Relay Module)、散熱風扇、水泵、LED照明、餵食器及人機介面(HMI)等設備構成。有別於業界所使用之水產養殖控制系統,本系統主要應用於家庭式觀賞魚養殖缸使用,其系統控制方法,則區分近端及遠端兩種方式,

近端主要結合人機介面(HMI)可藉由觸控面板設定系統時間、自動開/關燈、餵食時間、修改風扇及水泵啟動條件等,並藉其面板輸出各類檢測器相關數據,俾利觀測與控制;遠端則透過App Inventor2設計安卓系統手機應用程式,達到手動遠端控制開/關燈及餵食之功能,並將各類檢測器數值上傳至ThingSpeak達遠端監測魚缸溫度、水位、水質之目的,以適時給予照明及餵食,提昇高價魚種養殖效率,使本研究成果可供觀賞魚培育產業應用領域上之參考。

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看一位少年科學家如何以創新思維改變世界

為了解決安卓環景一體機推薦的問題,作者傑克.安卓卡馬修.利西亞克 這樣論述:

一位15歲的平凡少年,竟改寫了人類醫學史; 他發明的癌症檢測試紙,將拯救世上無數生命! 一顆璀燦耀眼的科學新星,一則觸動人心、影響全球年輕世代的熱血故事   ★歐巴馬也讚嘆!亞馬遜讀者5顆星破表好評!   當一個人全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那種力量,會強大到令人無法想像。   科學就是他生命中的熱情,你呢?   平凡的中學男孩傑克.安卓卡,靠著對科學的熱愛、究極的精神與驚人毅力,   抱持「一定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的理念,勇於面對挑戰。   年僅15歲的他,竟跌破眾人眼鏡,發明了拯救更多生命的方法!   傑克.安卓卡從小熱愛科學,認為科學能帶他一窺全然不同的世界,並解決許多問題。他的叔叔

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時,癌細胞早已擴散,治療後仍不幸離世。當時只有14歲、原本對生物與醫學一知半解的傑克,因此投入早期檢測胰臟癌的研究之中。   為了尋找合適的實驗場所,他寫了兩百封email給醫界相關教授,只有一封得到正面回應!隔年,他真的發明了比當前醫學檢測法更有效、成本更低的癌症試紙,能讓「癌症之王」——胰臟癌——的潛在患者,在罹癌初期就發出「警報」,使術後生存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傑克因此獲得英特爾國際科學展最大獎,甚至受邀到白宮,成為國情咨文演說的座上賓!   人生的難題,靠自己解決;堅定的毅力與信心,正是成就關鍵!   這本自傳不只是個風光的成功經驗,更是一則青少年克服憂鬱、自我

懷疑與校園霸凌,並在科學領域闖出一片天的動人故事。面對生命中的苦澀與艱難,他是如何處理?又是如何堅持對科學的熱情,終於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科學少年有笑有淚的成長歷程,將成為年輕世代實踐自我、改變人生的指南;也是現今教育體制下,所有家長及老師翻轉教育觀念的契機! 名人推薦   葛如鈞/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寶博士)   陳怡光/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劉桂光/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松山高中代理校長   吳建瑱/公視《流言追追追》執行製作人   劉正鳴/前士林高商校長、均一中小學校長   陳正昇/台中女中物理科教師   陳偉泓/建國中學校長   黃芳芷/

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校長 各界盛讚好評   其實我很明白,人生的真相很可能是:「在窮盡一切的努力之後,結果仍將是一無所有。」但不斷努力的人生,卻不會一事無成;並且,恰恰因為這樣的明白之後,依然堅持前行而讓生命更顯其崇高的價值。本書作者,十五歲的傑克.安卓卡,正是這樣一個值得台灣年輕學子效法的崇高典範。——劉桂光(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松山高中代理校長)   透過不斷摸索、一再研究,深信自己的信念,最後找到科學真相。一個看似平凡的15歲少年,卻改變了世界,創造了最不平凡的人生。——吳建瑱(公視《流言追追追》執行製作人)   即使是一個高中生,也可能是一位知識生產者。我們的科學課程總讓

大部分的學生誤以為,學習動量守恆定律、極性共價鍵與粒腺體的DNA,只是為了答對考卷上的題目。為什麼要學習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呢?請仔細讀一讀這本書;然後,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島上的大部分高中生都會理所當然地回答:「因為我們要改變這個世界。」——陳正昇(台中女中物理科教師)   傑克正在做的事情,遠比我高中時期強大太多。——歐巴馬(美國總統)   傑克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愛迪生;將來會看到他的更多發明問世。——Anirban Maitra博士(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傑克從不放棄他對拯救生命的追求,始終對萬物充滿好奇心,並持續對世上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法。——Tweetiebi

rdie(亞馬遜讀者)   這真是一本非常棒的書!不只適合青少年,家長、老師也都應該讀!——Bob Greenberg(亞馬遜讀者)   多麼了不起的年輕人!他所經歷的困難,讀來令人心碎;而他達到的成就,卻是如此偉大。很高興我讀了這本書,強烈推薦!——Mojo's Mom(亞馬遜讀者) 作者簡介 傑克.安卓卡Jack Andraka   當傑克.安卓卡為胰臟癌、卵巢癌及肺癌,成功研發出早期檢測的低成本試紙時,他只是美國馬里蘭州一位十五歲的高中生。現在,年僅十八歲的他,已榮獲2012年「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首獎「高登摩爾獎」、2012年「美國史密森尼創造力大獎」的「年輕科學家

獎」、2014年「西門子我們能改變世界挑戰賽」的首獎,以及2014年「傑佛遜公共服務獎」,並獲《國家地理雜誌》選為2014年「國家地理新興探索家」。   傑克除了在美國當地,還受邀至加拿大、義大利、英國、愛爾蘭、希臘、瑞士、荷蘭、澳洲、等多個國家演講,向全球觀眾講述他的個人經歷、科學研究、多元性別議題,以及他對STEM(也就是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改革的想法,在TED的演講則吸引了近400萬人點閱。他的故事也製作成多部紀錄片,包括《你不認識的傑克》(You Don’t Know Jack),並接受無數廣播節目、報紙及雜誌文章的專訪。   傑克的下一個目標,是研究如何使「奈米機器人」的

概念付諸實現,讓其游走於人體的血管之中進行治療行為,希望再創醫療的另一個奇蹟。   歡迎造訪他的網站:www.jackandraka.net 馬修‧利西亞克Matthew Lysiak   美國知名新聞工作者,曾任《紐約每日新聞》記者,著有《紐鎮美國悲劇》一書。 譯者簡介 劉嘉路   任職出版社十數年。認為譯者如同詩人,都是「帶著腳鐐跳舞」,在限制和規範中如何翻新、保留意象就是樂趣所在。作品多以青少年文學小說為主,近期譯作包括:《最後五天我愛你》《沉默的妻子》《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圓神出版)。 薛怡心   台北市人,畢業於師大英語系及師大翻譯所筆譯組,曾任編輯、審稿、製

卷等文字相關工作。享受轉換語言的成就感,喜愛有趣的科普知識。譯有《吸睛的科學》《輕鬆駕馭意志力》《他的心中早有定見,你該怎麼辦?》(先覺出版)。 各方推薦 <推薦序>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陳怡光 <推薦序>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葛如鈞 <推薦序>台灣可能出現第二位傑克嗎?——劉正鳴 楔子:近兩百位科學家,沒有一個人認為可行? 第1章 成長中的探索與嘗試  愛動腦的一家人  泰德叔叔與我  麻醉師老媽故事多  找出生命的熱情  泰德叔叔的神奇數學小訣竅  叫我實驗魔人  我交了生平第一個女朋友 第2章 櫃子裡的怪咖  不對勁的初吻  第一次發現自己有力量改變世界

 簡報技巧大精進  阻止溺水機器殺人的研究,科展奪佳績  螃蟹都到哪兒去了?  數學營初體驗  實驗引起聯邦調查局監控  科學帶我一窺不同的世界  到全國性大型科展大開眼界  被霸凌的中學人生  第一次的告白 第3章 災難的完美處方  泰德叔叔得癌症?  雙面傑克的生活  加入霸凌的隊伍  接受真實的自我  天地雖大,我卻無處立足  最後知道的家人  孤單面對不一樣的眼光  難以承受的噩耗  把自己關進廁所終結一切 第4章 知識是我的解藥  想找回的不只是科學而已  第一個真正明白我所有遭遇的人  或許我可以找到解決胰臟癌的方法  胰臟癌的治療關鍵:早期發現  展開高中新生活  答案竟在八

千個蛋白質裡 第5章 想著誰會因你而受益  莫忘病患  折磨人的科學論文  答案呼之欲出  重大突破  給我實驗室! 第6章 愈挫愈勇  尋求實驗室的希望落空?  向好友吐苦水  誰願意相信我?  一百九十二封回絕信之後  與梅特拉博士見面  實驗室新手糗事一籮筐  犯錯教會我的事  發現更便宜、快速、靈敏的檢測方法 第7章 癌症試紙男孩  世界規模最大的高中科展大賽  差點失去參賽資格  高手雲集,我能脫穎而出嗎?  競賽之前的狂歡派對  大賽開始,全力以赴!  失控的瘋狂得獎人  終於讓我走到這一步  最有意義的回饋 第8章 我的世界翻轉了  我要上電視了!  融合的兩個世界  糟

了!我們殺了傳奇新聞記者?!  超現實的各種榮耀時刻  質疑與歧視並未全面消聲匿跡  癌症試紙的未來  前進白宮 第9章 衝破極限  再度參加ISEF競賽  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讓生命有意義  改變世界的新想法不斷湧現  科學,應該是所有人的無形寶藏  突破! 附錄:傑克學堂  10個簡單又好玩的科學實驗  泰德叔叔的解題訣竅 推薦序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     年輕是什麼?有人說「年輕就是本錢」,更有人說「青春無敵」,但在現實生活中,年輕有時往往不是資產,反而是負債。     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傑克.安卓卡,在十三歲出櫃時被全校師生霸凌,一度嘗試尋短;十五歲時為了做癌症試紙的實驗,

被一百九十九位科學家拒絕出借實驗室。直到他在十五歲贏得科展界的諾貝爾獎——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後,大人們才開始視傑克為同儕,聽他說話,而不是把他當另一個浪費時間的「小屁孩」。     和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樣,傑克害羞且不擅言詞,但為了實現更大的理想,他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滔滔不絕地向陌生人介紹他的實驗。雖然他沒錢訂閱學術期刊或購買論文,但為了取得關鍵的專業知識,他花更多的時間在開放資料庫上搜尋,直到找到他要的資訊為止。     其實,年輕最大的好處就是「一無所有」;沒有刻板印象限制其視野,沒有過去經驗限制其想像,沒有經費預算限制其規模,沒有社會地位限制其失敗。年輕的傑克就是

在這四大皆空的環境下,才能想出並做出癌症試紙這種大人們都認為是浪費時間的瘋狂實驗。     教育部在一○三年訂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計畫自一○七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起)逐年實施。新課綱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增加選修時數來代替必修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己想學的科目和內容。其實,老師和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而荒廢了學業,因為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和內容,是讓孩子努力學習的最大誘因。孩子們更應該好好地把握機會,選課時不要只聽老師或家長老生常談;請記得,一生至少要拚一次自己在乎的事,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   陳怡光(自學教父、保障

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注:「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一詞出自《聖經》提摩太前書第四章第十二節。   推薦序   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在你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是什麼?」這是我看《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一書,最敲擊我心的一句話。     近來我到許多地方演講,分享奇點大學的學習經驗和體會。我常在思考,除了指數型發展的科技發人警醒外,究竟人們該如何在科技以指數型高速起飛的年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及自我存在的價值?     我總和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在大學四年或整個求學階段,唯一要做的事,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什麼是「才能」?什麼是「興

趣」?兩者的分別又是什麼?我們很少討論這些。教育總是教我們回答問題、要我們讀書,讀書就是我們年輕時的唯一方向。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弄清楚這兩者的意義和價值,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埋首苦讀要重要的多。     「才能」是你花一小時隨便做,不知怎的,就做得比別人努力做十小時還要好的事;「興趣」則是你很努力做了十小時,也許只等於別人隨便做一小時的成果,但你樂在其中(可能也不計較得失)。     人生當中,能找到「才能」是非常幸運的事——可以因此擁有一份工作與不錯的薪水,日子肯定過得去。若能找到「興趣」,也非常幸運——就算餓著了,也還是很快樂;而且,拼命做、拼命練習,就算不能做得比有才能的人更好,也總能做

得不比他們差太多,日子久了,或許也能過不錯的生活。     若能找到一件事,是「興趣」和「才能」兼具的——做得比別人好,又比別人快樂——我的天,那簡直是抽中了人生的樂透,就算不是飛黃騰達,也應該會有一定的成就。很可惜,能夠成為這種人的,少之又少。許多人找了一輩子,這兩項可能一項也沒找到;有些人,僅是找到一樣,就足以謝天謝地、開開心心過一輩子了。     本書作者是個非常幸運的少年,在十五歲前就發現了「才能」與「興趣」兼備的方向。當然,這或許是從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和機緣堆疊而成,諸如親人的離世、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循循善誘又充滿智慧的父母、師長的刺激、自身認同問題的追求等等。但不可諱言,他非常清

楚,也抓準機會,掌握並自我發掘了這樣的興趣、才能和方向。     作者在書裡的第七章提到:     「長久以來,我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參加這項比賽。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高中科學展覽研究競賽,對我來說,它的地位就像是把超級盃、美國職棒世界大賽、美國職籃總冠軍賽、冰球史丹利盃以及奧林匹克競賽加總起來再乘以三倍那樣崇高!ISEF不只是一項大型科展競賽,也是長達六天的科學、數學和科技盛會。所有青少年科學家聚集在一起,談論、分享他們的點子、想法與經驗。基本上,這就是我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在ISEF的科展競賽中度過完整的七天,便是他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

這個歷程對他來說,甚至可用人間天堂來形容。我不禁想著,我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是什麼?是把自己關在某間飯店裡寫一本書嗎?還是埋首電腦桌前寫程式?或是和一夥好友四處玩樂閒聊?也可能是在最酷的學院裡和最棒的學生一起教學相長?我的人間天堂——像超級盃、美國職棒世界大賽、美國職籃總冠軍賽、冰球史丹利盃以及奧林匹克競賽加總起來再乘以三倍的地方——又在何處?     這是一個指數成長的時代,意味著所有事物和社會的變化和之前相比,都呈現等比級數的成長;三十個週期的改變,可以帶來十億七千萬里的差異。該如何跟上這樣的時代?找到「興趣」與「才能」兼具一體的事物,就是答案。科技和知識因網路的發達所造成的民

主化現象——八○年代的國家最高機密和頂尖實驗室裡才能有的研究器材和設備,現在隨手上網訂購就買得到;筆記型電腦一打開(或是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一解鎖),就能取用自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的所有知識,並操作雲端裡的超高速運算電腦——可以供人取用的資源比比皆是。找到對你來說是「人間天堂」的場域,在腦海裡、生活中、上課下課裡、上班下班中,積極尋找並建構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全心投入,並以指數速度累積、成長、進步,任何人都能改變世界。這是指數時代給人最大的啟發,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礎思維。瞭解這些,無論你現在幾歲、位處什麼領域、進度如何,都有機會像作者傑克.安卓卡一樣,登上舞台,讓世界因你而變

得更好。   葛如鈞(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寶博士)   推薦序   台灣可能出現第二位傑克嗎?     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曾說:「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本書作者傑克.安卓卡從小熱愛科學,認為科學能帶他一窺全然不同的世界,解決問題,造福人類。     傑克的叔叔因罹患胰臟癌而去世,激發了傑克為更多人設想的心願;他從論文及科普雜誌上獲致靈感,鍥而不捨的堅定研究,終獲突破,造福人群。他在成長過程裡的教育環境,尤其是學校教育,在書中有許多饒富趣味的描述。究竟這是孩子成長的助力還是阻力?有許多值得我們反思!     從事三十年教育工作

者的我,聯想到國內整體的教育,有沒有可能出現第二位傑克.安卓卡?     每三年評比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於一九九七年開始籌畫的一項大型國際性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台灣在最近的測驗中,閱讀素養排名第八,數學素養第四;而科學素養則排行第十三,遠遠落後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甚至愛沙尼亞、越南等國。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數學、閱讀、科學三種能力都位居第一。     學生在科學上的優異表現,一向是台灣競爭力的基石。台灣的科技產業以代工業為主,主要源自於

七○年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興起。然而,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學校教育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足以應付未來的產業競爭嗎?     許多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方法之間有密切關聯。近來歐美國家的學習型態已經改變,學校教育早已走向鼓勵同學間形成對話、討論、探究、合作、表達與分享的合作共學方式。其推動教育改革的焦點放在「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除鼓勵教師追求專業發展,更希冀作到「翻轉教學,以學定教」。     目前在我國教育現場中持續發酵的教學革新策略,如源自美國的「合作學習」「翻轉教室」與日本的「學習共同體」等。此外,也有本土自創的教學模式與實踐架構,如:「學思達教學法」

「MAPS 翻轉教學法」等。     教學革新方案多元、多樣,但仍有共通特性,主要都立基於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理念,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角色,透過小組運作,引導學生合作共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發展合作及溝通技巧、增進學生自尊及有助學生適性發展,為兼具多項功效的教學策略。     時值全球引爆學習革命的今天,無論是參採可汗學院放在YouTube的美語版教學影片,或適合台灣學生運用的「均一教育平台」,或是使用臺大教授葉丙成發起、以數位科技進行「翻轉學習」模式的後繼者們,許多人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達成科學方法的訓練、實作技能的培養以及科學本質的理解。若能得到更多家長及社會的關心和支

持,有更多的教育者投入,我相信,我們可以營造比本書作者成長環境更多元、豐富、開明、自由的成長養分。唯有如此,我們也才有可能產出台灣的傑克.安卓卡。教育環境的改善,是對下一代最好的照顧;對於資源貧乏的台灣,也是最重要且唯一的出路。   劉正鳴(前士林高商校長、均一中小學校長) 【楔子】近兩百位科學家,沒有一個人認為可行?爸媽坐在對面的沙發上,臉上表情不是很開朗。「傑克,你不覺得這個想法太不切實際了嗎?」老爸的神情很憂慮,兩邊眉毛拱起來,一隻手托著下巴—他不是第一次出現這個表情了。老媽坐在老爸的旁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仔細看著我的反應。自從學校輔導老師打電話來之後,爸媽這陣子就對我特別關注。

我已經學到一課:如果有學生嘗試在學校的洗手間裡自殺,輔導老師就會打電話到學生家裡。「我們只是不想看見你受傷,傑克。」老媽說。她覺得我承受不了這股壓力。「你已經努力嘗試過,也許現在是你展開新生活的時候,或者你可以重新鎖定一個不同的目標。」她繼續說道。不同的目標?要我放棄?我已經投入太多時間,也耗費太多心力。現在就只差⋯⋯只差臨門一腳了。我可以從爸媽的眼神和姿勢中感覺到,這整個經驗顯然讓他們很不自在。他們覺得有義務要讓我認清現實。但我覺得自己可以無視他們的尷尬,事實上,我根本沒有在聽老媽說話。我把腦袋放空。到這時候,我已經可以精準預測他們接下來會說什麼,因為我先前在腦海裡已經和自己爭辯不下一千次了

。自己和自己的爭辯差不多像這樣子:我以為自己是誰?我真的以為自己比那些博士專家來得厲害嗎?我真的認為自己的想法會成功嗎?「我們都知道,無論你的信念有多堅定,如果沒有人願意提供實驗室讓你進行實驗,一切都是白費的。」我感覺自己的精力耗盡了。我想不起來,自己上一次睡飽八小時是什麼時候的事。這幾個月來,我就靠腎上腺素支撐著。我不禁懷疑,這是不是所謂瀕臨崩潰的感覺。「如果你真找到一個新方法來檢測胰臟癌,難道你不覺得至少會有一位醫生願意給你機會嗎?」至少有將近兩百個科學家啊,只不過當中沒有一個認為我的方法確實可行。我爸媽(以及別人)看不到的是,我的心靈之眼看出去的一切事物如此清楚。一滴血落在一張紙上。檢測

胰臟癌需要的就是這些,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如果我是對的,我已經來到早期檢測出癌症風險的關鍵位置上,可以拯救數百萬以上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