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信用合作社社員代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官大偉所指導 陳胤安的 有機農業合作社的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為例 (2019),提出宜蘭信用合作社社員代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機農業、合作社、農業政策、鑲嵌、宜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信用合作社社員代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機農業合作社的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為例

為了解決宜蘭信用合作社社員代表的問題,作者陳胤安 這樣論述:

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擁有有機農業生產絕佳地理條件,透過花改場協助,行健村獲得「行健有機村」美稱。此外,農民成立有機農業合作社以服務有機農民,經營過程順逆參半。在社員不守公約或不團結引起諸多問題之表象下,或許仍須考慮背後複雜的社會關係,以及國家力量的結構性影響。本文採次級文獻回顧、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透過文獻的耙梳,瞭解田野地的背景資料與過去研究。此外,採取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方式,成為合作社的一員,參與其生產過程,觀察現象以及背後的運作邏輯。最後,參酌社會鑲嵌各派學者的研究,以關係鑲嵌、結構鑲嵌以及非社會性環境鑲嵌作為本文的分析工具。在經濟市場面,在有機稽查員、合作社與社員參與下,有機米經過驗證

且成為具備經濟市場價值之有機商品米。而自有土地的在地老農或農二代相較於沒有基礎的青農而言,青農更有擴大土地的需求。在國家政策面,地方對於國家的政策如專區計畫、各種補助、友善環境耕作政策等,確實有疑慮而導致執行落差。合作社面臨的內部隱憂,包含內部規約不遵守、社員不團結、獨厚特定農民之嫌等關係鑲嵌問題。再者有成本、利潤、消費者心態、友善農耕之結構鑲嵌問題。三者,區位為非社會性環境鑲嵌問題。而政府政策所造成的農村傷害,如過去政策使農村勞動力與傳統消逝、農地重劃淡化鄰里關係、合作社與非有機農的弱社會關係皆為關係鑲嵌問題。農地縮減、有機合作社難鑲嵌於農村中、合作社體質弱、有機農業為政府形塑皆為結構鑲嵌問

題。有機慣行交雜環境、非社會面的農地縮減、認同與神聖性消失皆為非社會性環境鑲嵌。最後,本文認為有機農業合作社,重塑農村跨地域新社會關係;親疏遠近的社會關係塑造合作社的結構基礎,意即親疏遠近已內化為個人行為模式;農業政策應考量在地文化脈絡對個體的影響,以及與集體之間建立暢通管道,重視個體與集體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