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誓的意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宣誓的意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泰順寫的 國會政治解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黎班:宣誓風波牽動的,是中港怎樣的主權關係? - 端傳媒也說明:近日,香港立法會候任議員游蕙禎與梁頌恆因為宣誓就職時發表「支那 ... 在個別爭議案例討論過後,筆者將會直接討論宣誓的起源以及它的政治意義。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康豹、劉維開所指導 胡學丞的 近代台灣漢人社會立誓研究 (2017),提出宣誓的意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文化、咒詛、結盟、誓愿、公職宣誓。

最後網站向黑幫、毒品、霸凌說NO! 楊縣長與東興國小1400名師生宣誓則補充:楊縣長表示,很多社會問題都是由毒品造成的,毒品必須從源頭根絕,絕不允許在校園出現,今天這些活動非常有意義,讓學童深刻了解宣誓意義,勇敢說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宣誓的意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會政治解析

為了解決宣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楊泰順 這樣論述:

  八十年代末期後,民主已蔚為全球化的浪潮,但甫由威權統治解放的台灣,卻因為憲政民主知識有欠普及,這條民主道路走得危危顫顫。若干政治人物為了滿足一己的權力私慾,肆意的操弄錯誤的民主觀念,使得台灣一頭栽進民粹主義的深淵。三十多年來台灣的確取得若干改革成果,如實現總統直選與政黨輪替,公投的實施也比許多民主國家更為頻繁,甚至新聞傳播的自由度還超越了美國。但在這些飛躍式的民主化進程中,台灣的國會運作卻看不到水準提升的跡象,議事堂上仍然重複著三十多年前的拉扯推擠與言語暴力,席次減半並沒有如政客承諾的帶動議事效率,多數黨雖然輪替但國會形象卻沒有讓人感覺更好。台灣人似乎忽略了,代議政治仍

是實踐民主的主流,國會缺乏效率就算首長直選與公民投票辦得熱鬧滾滾,也只如絢爛的煙火,光彩奪目卻讓人感覺空虛。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把國人的目光,從選舉的激情與街頭的造勢,拉回那應該屬於理性與冷靜的議事殿堂。國會政治的課題當然不是這本書所能完全涵蓋的,本書所選擇的篇章,僅是一些常被國人誤解的國會現象。作者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引發更多有關國會的討論,因為有了討論,進步才有可能出現。

宣誓的意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根據國安法第六條,香港居民在參選或就任公職時,應當依法簽署文件確認或者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宣誓效忠的要求將會涵蓋公務員。有人認為,過去政府只強調公務員政治中立,但宣誓就是要他們表忠;宣誓也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在公務員的處境裡,怎樣才算是違誓?政治忠誠和政治中立,有衝突嗎?

2:27 政治中立的定義和意義
6:49 公務員下班後,政治表達不應受任何限制?
8:35 直接衝突和觀感衝突
9:47 提出公務員宣誓的政治背景
11:45 一國兩制下公務員的定位
14:37 基本法104條的宣誓要求
18:18 公務員怎樣才會違反誓言?
20:45 總結

#公務員 #宣誓
#公務員事務局 #聶德權 #局長

近代台灣漢人社會立誓研究

為了解決宣誓的意義的問題,作者胡學丞 這樣論述:

對近代台灣漢人社會而言,神判儀式是其法文化中達至社會和諧理想的方式之一,然由於世俗化概念的影響而較少受到學界之注意。為增進對這段法文化史之了解,筆者選擇其神判儀式中的立誓加以研究。事實上立誓既能利於社會秩序(如用咒詛解決紛爭),亦能促使緊張甚至衝突發生(如以結盟糾眾報仇)。立誓於意識型態面多重理,即誓詞中所呈現或隱含之社會或組織的價值準則(如欠債還錢)。信為這些理的基本內容,蓋任何立誓之理想皆包括言而有信,未違或不違其誓。立誓的種類不少,已知者包括咒詛、結盟、宗教組織之誓愿、公職宣誓、民間財產書契之誓、軍誓、效忠宣誓、婚誓以及改過自新之誓。本文主要係探討其根源與功能,並分別針對資料較豐富的上

述前四種立誓,剖析其儀式和人們的相關看法、態度。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本文共分五章。第二章首先追溯上述近代台灣漢人社會之九種立誓的根源,尤其是與中國大陸之關係,然後簡述其於台灣之使用情況,最後探討其功能。第三章乃探究清治時期至戰後之咒詛。先就儀式內容而論,分析其時間方面之特徵、對空間與神明之選擇及其原因、誓詞中背誓懲罰的內容。接著分別不同時期析論官員、民意代表、一般人民、知識分子等個人或群體如何看待咒詛,包括是否相信、為何與如何使用,尤其是其使用與官方統治(包括司法)之需求、民主選舉之競爭的關係。第四章主要係針對清代以來的結盟而探究之。首先分析其儀式之舉行時間、空間、擺設與盟誓方式的特點與變化,其

中盟誓方式的部分係選擇誓詞與歃血飲酒加以討論。然後自法律與警方之視角探討清治到戰後官方對結盟之態度,並剖析戰後報界、幫會各是如何基於兄弟倫理、發展需求看待結盟。第五章是就戰後台灣一貫道之入道儀式的誓愿及其與先天道進道科儀之誓愿的關聯加以探討。第一是簡要說明先天道的進道科儀及當中之誓愿。第二乃探討一貫道入道儀式之點道禮及其中之誓愿,分析其愿文之涵義與變化。第三係探究官方、報界、佛教界、基督教界與一貫道本身各自對一貫道入道儀式之誓愿的看法,特別是教外的批評與教內的回應。最後比較先天道、一貫道之進道、入道儀式的誓愿,以探其間之傳承與發展趨向。第六章乃探究戰後台灣之公職宣誓。首先剖析對公職宣誓有所影響

之中國國民黨入黨宣誓的儀式,尤其是具會黨與基督教色彩的部分。其次探究公職宣誓之儀式及其與上述政黨、入黨宣誓之關係。最後探討戰後政界人士與一般民眾如何看待此種立誓,包括道德、政治與法律觀點,以及孫中山崇拜於其中扮演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