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底片效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富士底片效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早川忠典寫的 神國日本荒謬的戰時生活(二冊套書)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 和早川忠典的 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富士相機經典外觀」的Instax Mini Evo 濾鏡拍立得也說明:採用instax mini名片型底片,10種濾鏡搭載10種底片效果,鏡相、漏光、重曝等搭配不同色調、復古風等,轉動底片和鏡頭轉盤便能隨心所欲玩出100種相片畫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李明學所指導 彭一航的 攝影光譜中的變色龍-彭一航藝術創作論述 (2018),提出富士底片效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攝影、疏離效果、人造自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劉華真所指導 蘇致亨的 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 (2015),提出因為有 臺語片、文化生產、底片(生產原料)、技術引進、黨國文化治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富士底片效果的解答。

最後網站底片時代正式終結!富士底片宣告停產,它真的成了時代眼淚則補充:在富士Pro 400H正式宣告停產的今天,從技術上來說,都是已經讓底片成為經典和回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富士底片效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神國日本荒謬的戰時生活(二冊套書)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

為了解決富士底片效果的問題,作者早川忠典 這樣論述:

神國日本藏在紙屑般的舊書裡, 揭露二戰期間日本全民總動員的生活樣貌。   二○○○年時,當本書作者聽到當時的首相森喜朗說:「日本是以天皇為中心的神之國。」他受到很大的衝擊。即使當時距離二戰結束近六十年,但仍有人信奉修身教科書《好孩子》裡的一句話──「日本好國、強大之國、世界唯一的神之國。」而這些論調的關鍵詞是「找回日本人的驕傲」,也就是「戰前」、「戰中」時代,日本人是「擁有驕傲」的。   對某些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來說,日本的「戰前」、「戰中」時代是日本人失去的理想鄉。在此烏托邦裡,所有的國民對天皇抱持敬畏之心,尊重「日之丸、君之代」。然而,戰時的日本人究竟抱持什麼樣的意識形態?過著什麼樣

的生活?因為有了這些疑問,本書作者開始以「大東亞戰爭」中的婦人雜誌為中心,收集並觀察一九三○年代到日本戰敗為止,在戰線後方用來提升戰意的政治宣傳。   戰時日本以大眾為對象的出版品,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帶有提升戰鬥意志的政治宣傳,尤其在日本本土,銃後(戰線後方)的日常生活被定位為「思想戰」的主戰場,從暑假作業簿到結婚、生產、葬禮等,從搖籃到墳墓、從早安到晚安,「神國日本」的意識形態宣傳和政治統制,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了所有的細部。當時有不少媒體人與編輯引導風向、迎合時局,積極扮演起大日本帝國傳聲筒的角色。這就是總力戰,由此可見神靈附體的政治宣傳與全民動員所建構的怪異惡托邦。因此,本書作者認為有必要仔

細觀察這些戰時言論,並加以檢討與批評。   在兩本書中,作者「嚴選蒐集」二戰時雜誌、廣告單所製造的「無聊東西、就算知道也沒用的東西,以及對人類命運來說毫無意義之物」,藉此揭露大日本帝國的真實樣貌。近三百幅生動的圖片以趣味的方式呈現日本國民在戰時體制下的生活狀態,包括當時的照片、雜誌封面和彩色宣傳畫、漫畫等,充斥其中的各種政治宣傳,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個生活層面介紹誇張而超現實的宣傳,以這種無厘頭的宣傳來彰顯其對總動員體制的貢獻,進而凸顯二戰期間日本政治統制下的生活。作者輔以淺顯易懂、滑稽略帶諷刺的文字,以「笑中帶淚/怒」的寫作風格討論極為嚴肅的話題,甚至運用了豐富的「梗」和日本鄉民的

用語。然而隱藏在輕快戲謔文字裡的,正是作者對歷史的批判與憤怒。    透過本書豐富的史料,讀者可以窺見帝國日本與當今日本的虛與實,看清日本另一個「真面目」,也可想像活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過著什麼樣的「決戰生活」;並進一步思考,在今天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之下,日本和台灣是否也正以「愛國」為包裝,進行無厘頭的政治宣傳呢? 名人推薦   「這樣一本以日常生活為主體的歷史書,透過一張張圖片與當時的口號文字,引領讀者進入戰爭時期的種種公共與私人生活空間,親身體會神入當時人的感受想法,並透過作者的文字解說,了解這些戰爭言說背後國家總動員體制文化統制的強大威力。」──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

究員   「透過本書豐富的史料,讀者可以窺見帝國日本與當今日本的虛與實,也能想像活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過著什麼樣的『決戰生活』。」──鳳氣至純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富士底片效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其實科技與社交媒體發展飛快,
有時拍完照片都想即時分享去Instagram跟朋友「呃Like」

所以VSCO成為大家都愛用的手機調色神器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調色步驟,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一點,
以助你找出自己獨有的調色風格!
#VSCO調色教學#FujifilmXF10#日本福岡街拍
.
歡迎合作:[email protected]
.
BGM我都用Artlist.lo
如果你也剛好想訂閱Artlist 希望你可以用我的推薦碼
你會多兩個月的同時,我也能多兩個月!一舉兩得:)
https://artlist.io/Violencee-255818
-----------------------------------------------------------------------------------------------------
請大家也不要忘記Follow我其他平台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veetravel/
暴力 Violencee 生活誌

Instagram:
vio_veevee
https://www.instagram.com/vio_veevee/
-----------------------------------------------------------------------------------------------------
我的器材兄弟們 My Gear :

相機 Camera-
Sony A7sii http://a.co/cECZ2Mr
Sony RX100IV
DJI OSMO http://a.co/g8UgS8y

鏡頭 Lens-
Sony FE 28mm F2
Sony G 18-105mm F4
Samyang 35mm T1.5
Helios 58mm F2
Pentax 50mm F1.8
七工匠 28mm F1.8 APSC

相機外接螢幕 Monitor:
FeelWorld F6
Aputure VS-5X
BestView S5

燈光 Lighting-
Aputure COB 120D
Aputure COB 300D
Aputure Tri-8C
Aputure Mini-20
Aputure F7

滑軌 Slider-
YC Onion Chocolate Mini Slider
YC Onion CHIPS Slider
至品創造 Micro2

航拍機 Drone-
DJI Spark http://a.co/ctrbCuW

收音 Sound-
Rode VideoMic http://a.co/iCs3O0P
Rode VideoMicro http://a.co/0pVlOJj
Deity D3 Pro
Deity S-Mic2
Aputure A-Lav
Saramonic

電腦 Editing-
2018 MacBookPro 15" with Final Cut Pro X

攝影光譜中的變色龍-彭一航藝術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富士底片效果的問題,作者彭一航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述命名為「攝影光譜中的變色龍」,以變色龍類比我的作品,在攝影的範疇中進行偽裝,影像在方法與視覺上具有看起來像卻又並非如此的特性。光譜是連續漸層的概念,並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狀態,在黑與白之間沒有一條明確的分界,是連續的漸層。作品中的人造自然性質在光譜之中產生兩種性質的對抗,在影像的辯證中產生張力,像編導又像紀實、像現實又像虛構,具有多元且難以明確的分類與定義的特性。本論文將分成三個階段討論。第一章,人造自然。以《野餐》系列探討以人造的再現自然作為環境的佈置,是否能達到移情的效果?我以疏離的視角拍攝搜集台灣具有裝飾性符號意義的特定場域,透過景窗構圖呈現衝突感,佈景與空間中的搭配,有如

劇場般的舞台場景,藉由系列多張照片進行影像的敘事。過程中創作者因構圖需求使桌椅排列整齊的動作,引發了對紀實與編導的思考。第二章,另類攝影術。《The Ghost Park》系列拍攝搜集動物雕像,在創作者不佈置被攝對象的狀態下,透過光線製造具有劇場氛圍的視覺效果,產生看似編導卻未介入場景的影像,探討介於紀實與編導之間的可能性。在方法上從傳統攝影術延伸,發展出以手電筒打光的「光繪畫技法」,製造介於在現實與虛構間的魔幻氛圍,使觀者先進入移情再產生疏離。在實驗光繪畫技法的過程中,引發了對於攝影媒材的思考,於是在下一件作品中挑戰以不透過傳統攝影術的方式製造影像。第三章,傳統攝影術再思考。以《雜訊》系列反

思《The Ghost Park》系列的拍攝手法,相機如果不透過光與針孔成像是否可以產生攝影影像?回應傳統攝影術所衍伸的光繪畫攝影手法,嘗試以無光攝影的概念製造攝影影像,從感性回到理性,從數位與底片的差異中,探索數位攝影的極限狀態,使用數位相機感光元件通過電流所產生的雜訊,作為影像的材料,製造具有想像空間的攝影影像。第四章,總結。我的作品在兩者性質之間的對抗產生了某種張力,具有刻意為之的精神,意圖在傳統攝影的方法與視覺中有所突破。在創作三組系列的過程中,引起我對攝影製造影像的方法與影像中的曖昧性產生興趣與思考,未來將繼續朝媒材技術的可能性發展。

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

為了解決富士底片效果的問題,作者早川忠典 這樣論述:

神國日本第二彈! 荒謬的決戰生活進階版!! 百幅以上照片、書籍雜誌、宣傳單、漫畫 揭露二戰時期大日本帝國的真實生活。   繼《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之後,早川忠典再度揭露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如何無所不用其極讓民眾更加「愛國」,及如何看待「愛國」這件事。每篇文章都採用看似呼應國策口號式的標題,並維持其一貫的寫作風格──諷刺、調侃日本帝國「荒謬」的「愛國」行徑。   在第一章〈高舉日之丸吧!〉裡,日本帝國利用國旗「日之丸」來發揚國威,凝聚團結;到了第二章〈成為好的日本人吧!〉,繼續推出「用君之代跳舞」、「國民合唱大會」、「抄寫勅語」、「遵守交通道德」、「學會西餐禮儀」等標語,「炸彈存錢筒」、「奢

侈是可恥的」等吝嗇、寒酸的精神,以及教導小孩「向神明祈禱」、「打著赤膊上課來鍛鍊身體」等精神主義,並以〈決戰之歌〉嘶吼「前進吧!一億!!我們是火球!!衝吧!!」,鼓勵士兵「抱著炸彈衝進敵陣」。   第三章〈戰鬥到底!〉則以當時這個經典口號為題,介紹日本社會各個層面的總動員,對戰場後方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活動,尤其對學童、學生壓榨式的動員,可謂不遺餘力,從「沒收幼稚園兒童的零用錢」、「稚兒隊」到呼籲小學生「搞清楚敵人」、「為產業戰士父親加油」、「聽軍艦大叔說故事」、「對日本刀抱持憧憬」等,甚至鼓勵女學生從事軍事訓練、寫慰問信。   從第四章〈雖然搞不清楚,但還是要有愛國心〉的標題可知,二戰期間

日本當局一連串的愛國宣傳策略,其實是場無厘頭的鬧劇,譬如帶希特勒青年團爬富士山,在山頂舉起日之丸與納粹旗等令人無言的行動和思維。這種「愛國」宣傳也擴及日本的殖民地和佔領地──如「國民協和之歌」、「昭南神社」、「沒收亞洲朋友的儲蓄」等。   在本書中,作者「嚴選蒐集」二戰時雜誌、廣告單所製造的「無聊東西、就算知道也沒用的東西,以及對人類命運來說毫無意義之物」,藉此揭露大日本帝國的真實樣貌。生動的圖片以趣味的方式呈現日本國民在戰時體制下的生活狀態,包括當時的照片、雜誌封面和彩色宣傳畫、漫畫等,充斥其中的各種政治宣傳,在食、衣、住、行、育、樂各個生活層面介紹日本人愛國的技法,譬如「以瓶子防備空襲」

、「發明人間魚雷!」等方法來支持「日本不敗新國軍」的總動員系統,並探索這種愛國主義的形式。種種誇張、超現實且無厘頭的宣傳更勝前作,並輔以淺顯易懂、滑稽略帶諷刺的文字,以「笑中帶淚/怒」的寫作風格討論極為嚴肅的話題,甚至運用了豐富的「梗」和日本鄉民的用語。然而隱藏在輕快戲謔文字裡的,正是作者對歷史的批判與憤怒。   如同前一本書,作者利用史料的「紙屑」來呈現歷史,同時也發出警訊,當今日本社會隨時可能「倒退嚕」,回到過去的氛圍與離譜的行徑。透過本書豐富的史料,讀者可以窺見帝國日本與當今日本的虛與實,看清日本另一個「真面目」,也可想像活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人過著什麼樣的「決戰生活」;並進一步思考,在今

天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之下,日本和台灣是否也正以「愛國」為包裝,進行無厘頭的政治宣傳呢?   作者簡介 早川忠典(早川タダノリ,Hayakawa Tadanori)   1974年出生於巴西,曾從事底片製版工作,現為編輯。他很喜歡惡托邦,從1995年開始蒐集二十世紀各種政治宣傳資料。著有《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核電烏托邦日本》、《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等。目前經營「虛構的皇國部落格」(d.hatena.ne.jp/tadanorih/),Twitter帳號:@hayakawa2600。 譯者簡介 鳳氣至純平   橫濱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現為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

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失去故鄉的人:灣生的戰前與戰後》(2019),合譯有《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傳說的高砂族》、《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等。 許倍榕   台南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現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合著有《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2018),合譯有《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傳說的高砂族》、《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

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等。   譯者序/鳳氣至純平 一、高舉「日之丸」吧! 透過宣揚國威的「日之丸」展覽會學習吧! 跟著「日之丸」的主題曲跳舞吧! 出嫁日準備「日之丸」吧! 以「日之丸」玩遊戲吧! 珍惜鄰居的「日之丸爺爺」吧! 好好珍惜日本的祝日、祭日吧! 一起來唱國民協和之歌〈日之丸兄弟〉吧! 降低生活品質,升起日之丸吧! 拿著「日之丸」突擊吧! 用心感受「日之丸」的力量吧! 剪掉敵國的國旗吧! 【專欄】我們也來跳〈日之丸之歌〉! 二、成為好的日本人吧! 銃後就放心交給女性吧! 這次就用〈君之代〉跳舞吧! 奢侈是可恥的!努力做到什麼都不買吧! 抱著炸彈衝進去吧! 讀本遊

戲挑戰填充題吧! 參加大詔奉戴日國民合唱大會吧! 成為向神祈禱必勝的幼兒吧! 用炸彈存錢筒為國服務吧! 抄寫勅語吧! 為美腿美女進行軍事訓練吧! 遵守交通道德吧! 學習西餐禮儀吧! 打赤膊上課鍛鍊身體吧!(一) 打赤膊上課鍛鍊身體吧!(二) 【專欄】軍國之花 三、戰鬥到底! 搞清楚敵人吧! 突擊吧! 砍掉三成生活費吧! 為產業戰士父親加油吧! 沒收幼稚園兒童的零用錢吧! 非常時期來個大優惠吧! 寄羅莉系慰問明信片到戰場吧! 寫信給士兵先生吧! 青年學校女學生的軍事訓練 聽軍艦大叔自顧自地說故事吧! 對日本刀抱持憧憬吧! 加入軍人稚兒隊吧! 來玩「衝撞遊戲」吧! 發明人體魚雷吧! 不要因空襲而

破壞了大和魂! 要不要用飛機抓俘虜呢? 為防備深夜空襲來做「蒙眼訓練」吧! 用一升瓶防備空襲吧! 學徒勞動動員的假日 與稻草人決鬥吧! 四、雖然搞不太清楚,但還是要有愛國心 帶希特勒青年團爬富士山吧! 觀賞日劇秀《希特勒萬歲》吧! 報名參加森永日德義親善繪畫競賽吧! 學習德語吧! 與法西斯黨一起向富士山行最敬禮吧! 前衛地表現「建設日本」吧! 在新加坡蓋神社吧! 沒收亞洲朋友的儲蓄吧! 參觀國際祕密力與共濟會展吧! 念「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的咒語吧! 唱愛國詩吟吧! 為戰歿的士兵先生取戒名吧! 向神明報告中途島的大戰果吧! 致決戰下鑑賞寶塚歌劇的女性 小心間諜! 決戰!人馬如一地奉公! 運

用奇怪的函授教育來提升能力吧! 後記:來瘋國民髮型「翼贊型」吧!   譯者序 鳳氣至純平   進階版荒謬的決戰生活   本書是《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神國日本のトンデモ決戰生活,遠足文化,二○一八年八月)續集。如書名所示,本書想告訴讀者,戰爭時期的日本政府如何讓民眾更加「愛國」,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愛國」這件事;換言之,他們認為哪些行為才算是「愛國」。這本書所介紹的內容,其實比上一本還要「荒謬」,甚至有許多內容不禁讓人產生這種感想:「這些宣傳、行為與戰爭有何關係?」每篇文章都採用看似呼應國策的口號式標題,而內容其實是「反串文」,作者早川忠典維持一貫的寫作風格──諷刺、調侃日本帝

國「荒謬」的「愛國」行徑。   第一章〈高舉日之丸吧!〉裡介紹為了發揚國威並凝聚國民的團結,日本當局如何利用國旗「日之丸」。但作者同時尖銳地指出,當局在一九三八年發布「禁止濫用日之丸」的指示,反而顯示當時的日本國民其實對日之丸沒有太多重視,而且也從未確立關於日之丸的使用規範。回過頭來看當今日本「愛國人士」口口聲聲強調日之丸在日本歷史中的重要性和悠久性,而且自古以來日本國民多麼愛護日之丸等,作者的討論可說完全顛覆了這些說法。   第二章〈成為好的日本人吧!〉,光看各節標題,讀者便會覺得「難怪日本會輸」。「用君之代跳舞」、「國民合唱大會」、「抄寫勅語」、「遵守交通道德」、「學會西餐禮儀」等標語

,對戰爭的勝利似乎沒有直接的幫助。「炸彈存錢筒」、「奢侈是可恥的」等吝嗇、寒酸的精神,以及只會教小孩「向神明祈禱」、「打著赤膊上課來鍛鍊身體」等精神主義,不禁令人懷疑他們維持戰爭的能力。不僅如此,太平洋戰爭剛爆發不久便推出〈決戰之歌〉,嘶吼「前進吧!一億!!我們是火球!!衝吧!!」,還鼓勵士兵「抱著炸彈衝進敵陣」,這種毫不從容、虛張聲勢的態度,似乎預言了戰爭的結果。   第三章〈戰鬥到底!〉,以當時的經典口號「擊ちてしやまむ」為題,介紹生活各個面向的總動員,對「銃後」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活動。尤其針對學童、學生的動員,日本當局可謂不遺餘力,從「沒收幼稚園兒童的零用錢」、「稚兒隊」到呼籲小學生「

搞清楚敵人」、「為產業戰士父親加油」、「聽軍艦大叔說故事」、「對日本刀抱持憧憬」等,甚至鼓勵女學生從事軍事訓練、寫慰問信,連小孩也被榨取,真夠可悲。   第四章〈雖然搞不太清楚,但還是要有愛國心〉,本章標題明確顯示,作者認為戰爭期間日本當局一連串的愛國宣傳策略,是一個無厘頭、莫名其妙的鬧劇,譬如帶希特勒青年團爬富士山,在山頂舉起日之丸與納粹旗。而這不禁讓人想起最近也有台灣政治人物主張在台灣的高山設置國旗台。或許在任何時代,社會都不會缺少這種令人無言的思維吧。   從紙屑裡挖出歷史,對當今社會提出警訊   如同第一本《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表面上作者利用史料的「紙屑」來呈現歷史,但實際

上他也發出警訊,當今日本社會隨時可能「倒退嚕」,回到過去的氛圍與離譜行徑。我認為作者並非「杞人憂天」。二○一九年日本的大事之一就是新天皇即位,「令和時代」從此開始。六月筆者回國時,在某神社看到一排旗子飄揚,上面寫著「奉祝天皇陛下御大典」(按:「御大典」便是天皇的即位典禮),看到這個光景,宛如穿過時光隧道,回到戰前的日本。緊接而來的即位典禮、祝賀活動,動員了許多名人、偶像團體等。除此之外,日本每年都會票選「代表今年的漢字」,今年果然不出所料地選出「令」字。這一切彷彿都是為了營造「全國民集體祝賀,迎接新時代」的氛圍,這種「半強迫式、催眠式的」集體意識的塑造,與戰爭時期全體動員如出一轍。   愛國

的技法在台灣   作者指出這些「愛國」宣傳還廣及日本的殖民地或其他佔領地,如「國民協和之歌」、「昭南神社」、「沒收亞洲朋友的儲蓄」等,他在書中對此提出批判。由此延伸,最後筆者想與讀者分享一本雜誌,是有關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防諜」政策。   〈小心間諜〉的單元介紹陸軍省製作的手冊《防諜》,其實同年在台灣台南也發行同名雜誌,這本在台南刊行的《防諜》是台南州防諜協會的機關刊物,該會會長是當時擔任台南州知事的川村直岡。雜誌刊登協會成立大會的致詞、在世界各地真偽難辨的間諜事件之外,也介紹了台南州防諜活動的概況,如新營支部在餐廳的筷子套上印了防諜標語。另外還有一些活動,誠如本書所介紹的日本內地版《防

諜》一樣,不禁讓人懷疑其效果。例如頒布給民眾「防諜注意事項」的傳單內容,其中羅列以下兩項:   軍の機密に關聯すると認めらるる事項を絕對に口外せぬ事にしませう。   (絕不可洩漏可能與軍事機密相關的事情。)   機密書類、機密圖書などの反古は燒卻することにしませう。   (燒毀機密文件、機密圖書等廢紙。)   在此,筆者不禁想模仿早川的口吻問道:「一般民眾怎會知道軍事機密?又怎麼判斷它是否為軍事機密?什麼情形下手邊會有機密文件、機密圖書等廢紙啊?」。   另外,耐人尋味的是協會嘉義支部的活動,支部向酒樓的酒家女、妓女募集宣傳防諜的俚謠歌詞。官方希望她們在宴會上唱這些「防諜俚謠」來宣導防諜

思想。其中不少作品含有「自戒」的意味,亦即這些女性提醒自己在接待客人的過程中也不忘防諜,如「藝は賣れども御國は賣らぬ肌身離さぬ防諜マスク」(賣藝不賣國,防諜口罩不離身)等。這也令人產生同樣的疑惑,即「她們怎會知道軍事機密呢?」「倘若真的知道,那不就是來此消費的軍方人士透漏的嗎?」真不知當局在想什麼,宛如承認日本的防諜工作一開始便漏洞百出。   在上一本的譯序裡,筆者介紹早川的著作是「既輕快也嚴肅」的歷史著作,本書也是如此,讀者在嘲笑戰前日本的愚蠢行為之餘,或許也可思考今天的日本和台灣,是否也正在產生以「愛國」為包裝,仔細觀察後便發現其實是相當無厘頭的政治宣傳呢?   打赤膊上課鍛鍊身體

吧!(一) 簡直如噩夢般(對羅莉控¬來說卻宛如置身樂園)的光景,這是拍攝於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市之瀨國民學校(新潟縣)的照片。 根據圖片的說明:「雪國新潟縣的市之瀨國民學校決定,不只體育課,所有的上課時間都要打赤膊。上學時在校門口脫掉上衣,放學時再穿上。不只在戶外勤勞奉行,如圖中六年級學生一樣,甚至在教室裡大家都要把衣服脫掉。」這種教育方針似乎是在「質實剛健」這種什麼都能套用的口號下進行,在冬天時一定會很冷,令人心疼。 在這所市之瀨國民學校裡,「在校期間」都打赤膊,也有不少學校每天早上都安排「乾布磨擦體操」時間,除了女老師之外,所有的人都要把衣服脫掉。政府公關刊物《寫真週報》視之為培育小國民

健全身體的例子,很自豪地加以宣傳。在草場弘督學的著作《皇民練成的哲理》(第一出版會,昭和十五年)裡,也介紹了這種變態赤膊教育的例子。 在靜岡縣大久保小學校,不但「女老師之外,所有的人都打赤膊」進行乾布摩擦體操,男老師也讓女學生折好他脫掉的衣服,由「兩位負責的女學生」擦拭只穿著兜襠褲的男老師和校長的身體。不僅如此,當老師說「身體還不夠暖和」時,女學生還得圍著校長努力擦拭他的身體……,這種簡直是地獄般(對羅莉控來說宛如極樂)的光景,該書竟然讚不絕口地說「非常美麗」。 帶希特勒青年團爬富士山吧! 作為日德友好的象徵,同時也是以日德義防共協定為基礎建立高度國防國家的宣傳活動,當局充分利用了昭和十三年(

一九三八)希特勒青年團(HJ)的訪日活動。然而,「友邦德國」的青年也十分理解「日本」,努力加深兩國間友好的紐帶關係……,為了製造這種故事,三十名HJ訪日團,被迫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走遍全日本,受邀出席各地的紀念活動,並致詞表達友好。他們也被迫參觀各地名勝古蹟等,歷經了極忙碌的行程。

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

為了解決富士底片效果的問題,作者蘇致亨 這樣論述:

這本論文的研究問題是:面臨國民黨政府壟斷資源並推行國語的限制,臺語影人為什麼能在1956年拍攝出第一部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甚至在1950到60年代間讓臺語片興起茁壯?臺語片的盛世,最終又為何在1968至1970年之間迅速衰亡,並在1970年代遲遲未能翻身,始終揹負粗製濫造的低俗污名?藉由檔案研究的方式,我從文化生產學派的角度切入,強調底片作為生產原料、彩色技術轉型的門檻以及黨國文化治理,替這兩道謎題提出另一套替代解釋。本文的主要論點是:臺語片的興衰,直接地受到國民黨政府對底片這項生產原料及相關攝影器材等技術的關稅操作所影響。臺語片是在國民黨政府因應廈語片而鬆綁對於福佬話電影的限制,加上

中影為了解決財務困境而代客製片才得以誕生。它興起的主因則在於搭上國民黨政府為了籠絡香港影人,頒訂底片和器材得以押稅進口的《進出口器材統籌處理辦法》所致。國民黨中四組對此結果並不滿意,便透過更改主事機關、收回租稅優惠、厲行電影檢查等手段,限制臺語片發展大型影業,縮限臺語影業的轉型機會。臺語片之所以由盛轉衰,關鍵在臺灣電影由黑白轉向彩色的技術轉型,以及美都臺語片《三伯英台》大敗於邵氏國語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景氣轉向。我提出臺語片的兩階段衰亡論:一是1963至1967年,在《梁祝》因國民黨加持而爆紅之後,隨著中影《蚵女》等享有「黨國特權」的彩色國語鉅片出現,創下了新的「國片」典範,臺語片開始在票房

和聲譽上出現衰頹;二是1968年之後,隨著電視製作空間的出現,加上國語片已完成全面的彩色化轉型,廉價黑白底片也愈來愈難取得,導致臺語片年產量的急遽下降。最終,臺語片在黨國文化治理和全球彩色技術轉型下,因黑白底片停止進口的斷源而徹底消逝,徒留粗製濫造的技術汙名。這一段臺語片的興衰史,不只奠定臺灣電影產業日後發展的基礎,也能在理論上突顯出生產原料、技術轉型和國家角色在文化社會學應有的重要,更能讓我們看見國民黨政府在語言政治和娛樂產業上更幽微的文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