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騰蓮花官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李建緯所指導 陳遵旭的 探析臺灣民間信仰中童子圖像的運用與信仰功能-以艋舺龍山寺持蓮童子為中心 (2019),提出寶騰蓮花官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童子、艋舺龍山寺、蓮花、民間信仰、圖像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蘇碩斌所指導 張浥雯的 「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 (2018),提出因為有 地方文學、縣市文學、縣市作家作品集、文化政策、文學場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寶騰蓮花官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寶騰蓮花官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析臺灣民間信仰中童子圖像的運用與信仰功能-以艋舺龍山寺持蓮童子為中心

為了解決寶騰蓮花官網的問題,作者陳遵旭 這樣論述:

  童子圖像在人類文明中,是一種歷史悠久、隨處可見卻容易受到忽視的存在,尤其中國的童子圖像,顯見於佛教文化,後隨著時代風格演變,產生了跨越宗教神聖與風俗藝術的各類型圖像運用。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各式童子圖像也承襲著傳統符號的意涵,卻同樣多屬配角或裝飾之功能,在民間信仰中散發著無人注意的光彩。當廣泛的分析梳理臺灣民間信仰中的童子圖像後,發現這些童子圖像,受到如祭祀位階、傳說塑造、主從關聯、空間配置等諸多因素影響,造就了其在信仰功能與形制上的獨特性與變異性。另一方面童子圖像在各個信仰空間中,亦有著非祭祀的裝飾運用功能,在主體與附屬等題材中,展現多元而豐富的形制風格。其中,艋舺龍山寺所供奉之持蓮童子像

,其形制與圖像符號蘊含著傳統求子佑兒信仰或吉祥意涵。並透過與臺灣民間信仰當中其他的童子圖像與信仰相比較,推論出其原本為附屬配件形童子的形制。而其供奉形式,亦強化了其圖像符號所呈現的信仰功能。證明了蓮花與童子的圖像脈絡、符號形制與信仰功能的關聯性。  藉由本文研究可以發現,臺灣民間信仰當中的童子圖像,有著既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既定印象。但也因為臺灣地域文化、歷史背景與社會觀念的影響發展,在近數十年的童子圖像與信仰中,產生出各類新興功能與多元形制,反映出童子的獨立本體性逐漸被看見。在傳統的自然崇拜、品德崇拜等信仰成因外,增添了一種以孩童性格與外觀印象為信仰功能的特性崇拜。令臺灣的童子圖像信仰,在既有的

觀念框架中,走出了一條富有生命力的路線。

「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

為了解決寶騰蓮花官網的問題,作者張浥雯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1990年代台灣各地湧現「地方文學」熱潮的歷史過程及社會意義。此風潮源於中央文化政策補助、帶動各縣市政府文化局處啟動出版機制,繼而開展出縣市作家作品集、地方文學獎、區域文學史編纂等文學業務。然而,何以是1990年代?本文指出,此「地方文學」現象,並非過去文學研究中,指稱質樸的地方風土之書寫;而是在台灣國族認同變遷的新趨勢下,地方政府於文學業務上展開的地位爭奪歷程,故主張應以「縣市文學」來指稱此套機制。 全文由三個部分進行分析:一、縣市文學是國族認同變化的產物:1990年代台灣的文化政策不再依循「中國文化民族主義」,台灣由舊史觀的「地方」角色躍升為「國家」的地位,各縣市因此隨之「

升格」成為「地方」,並在中央政策的投注下開展地方文學的建構;二、縣市文學關乎文化正當性(cultural legitimacy)的鬥爭:討論各縣市作為「文學場域」(literary field)競爭地方文學「資本」(capital)的面向,以地方文學獎、區域文學史為主要分析對象,說明各縣市在凸顯自身位置之時,也在與中央及台北進行對抗。三、縣市文學寫作社群與分期剖析:本文指出地方文學寫作社群多由國中小教師組成、寫作類型以散文和兒童文學為主之特性,論證1990至2010年間,台灣縣市文學依中央文化政策與經費形成之歷程,並依時序分成三階段討論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