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 泰山是 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管東貴所指導 陳純芝的 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2010),提出封禪 泰山是 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一統、奉天、承運、聖君、民本、王者無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封禪 泰山是 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

為了解決封禪 泰山是 評價的問題,作者陳純芝 這樣論述:

本文將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發展,分成四個時期:發端於西周、轉型於東周、奠基於秦代、定型於西漢。論文內容分為「統治者立場」與「士人立場」、「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三篇。  在第一篇「統治者立場」中,透過統治者的角色,探討從封建到郡縣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大一統思想有何變革。共分為四章,即西周「封建大一統的形成」、東周「封建大一統思想的轉折」、秦代「郡縣大一統思想的奠基」、西漢「郡國大一統思想的完備」。此篇章就表面而論,是依序探究西周至西漢的統治者意識;但以深層面而言,則包含下列兩大議題:首先,釐清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何以如此看重大一統思想,及說明中國古代大一統君主如何形塑其政權基礎、統治藍圖與疆域

範圍。再者,考察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中,統治者的角色定位,及人民的主體性。  在第二篇「士人立場」中,筆者所言的士人意指東周以後崛起的集團。此部分的討論,分為兩章,涵蓋春秋戰國時期及秦漢兩個階段。在大一統實質政體已漸崩解的東周,士人是可以為自身道統作高度自主性立論。而士人的高度自主性,反映在大一統思想的詮釋上,尤為明顯。本文稱之為「高度的大一統思想」。在秦漢時期,隨著皇帝集權帝國的建立,士人不僅無法規避於政治力量;更逐漸納入統治體系中。從而士人在道統理想與政治現實中,必須尋出中間路線,本文稱之為「相對自主的大一統思想」。其最大的特色,是出現一套與統治者相似卻又略有不同的大一統思想。士人開始肯定

君主及其統治的天下,乃大一統思想體系的主體範疇。不過,士人的道統思想並未消失,反而透過對大一統思想的不斷修正與完備,使大一統思想雖在形貌上利於君主,但實質中仍保有為天下之民立論的思想。以此而言,這個章節的核心問題有二:其一,士人在面對政治勢力考驗時,其大一統的獨特詮釋。其二,儒家於武帝時期受到獨尊的歷史發展與士人的大一統思想變遷的關聯性。 在第三篇「大一統思想的三個面向」中,分為三章。旨在總結前兩篇內容,進而歸納自西周開始,迄於西漢時代有關大一統的「正當性理論」、「統治理論」,及「疆域理論」的發展。這方面的討論焦點,不僅以縱向的時代脈絡貫穿三個面向的轉化歷程,亦希望以橫向的思想內涵釐清

三個面向中的常與變。因此這三章的討論,乃是依據前兩篇的內容,並進而剖析三個面向所蘊含的主要觀念以作為章節探究的議題。在第一章「正當性理論」中,分成「天下統一的正當性」、「統治者的正當性」兩個部分。「天下統一的正當性」單元,以春秋戰國與秦代為主;而「統治者的正當性」單元,則以奉天、承運、聖君、民本四個觀念作為主軸。在第二章「統治理論」中,分成「現實取向」與「理想取向」兩個部分。「現實取向」單元,分析由封建到郡縣,及長治久安兩個主題;而「理想取向」,則由奉天、承運、聖君、民本四個觀念出發。在第三章「空間理論」中,分成「海內中國」與「夷夏之防」,以及「王者無外」與「四方來傚」兩個部分。  在結論部份

,本文對周秦漢大一統思想的沿革、三個面向,及理想與現實層面等議題作一綜述,以考察西周至西漢大一統思想的常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