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百貨樟腦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小北百貨樟腦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映勳寫的 彩圖易讀版臺灣史年表 和蘇明如的 台灣博物館散步GO:30條最潮博物館群創意觀光路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漢宇國際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薛化元所指導 許志成的 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 (2010),提出小北百貨樟腦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營企業、製造業、日產標售、民營化、產業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 陳俊宏、邱上嘉所指導 姚村雄的 殖民觀點的視覺符號建構─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之「台灣圖像」符號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台灣圖像、殖民觀點、視覺符號、美術設計、日治時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小北百貨樟腦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北百貨樟腦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彩圖易讀版臺灣史年表

為了解決小北百貨樟腦丸的問題,作者陳映勳 這樣論述:

擺脫讀歷史時間線老是陷入混亂的窘況! 本書依照年表先後順序 詳細列述臺灣從遠古到現今的歷史軌跡 無論是那些曾經在課本裡看過的 或是那些未曾被講述的事實 一次完整、有條理地呈現於你的眼前   ►不採單一角度,呈現最完整的台灣歷史   本持著「愛逮丸」的心情,以公正公平的角度來記述台灣歷史年表與各時期的大事,讓住在台灣、立足在台灣土地上的你、妳、您可以毫不遺漏,全面了解台灣一步一腳印走過的歷史。   ►依照發生年代排序,時間線清楚不混亂   在閱讀歷史的時候,時常會遇到時序混亂,年表又記不起來的窘況嗎?朋友,不要猶豫了,請打開這本書,你將不再因此而煩惱。本書以年表為主,大事欄為輔,在年

表看到有什麼想更深入了解的事件,就可以直接瀏覽詳細內容,時序排得整整齊齊,讓你讀歷史不再被年代數字弄得身心疲憊!   ►以直白的文字詳述臺灣重要歷史,堪稱臺灣通史懶人包!   教科書可能會因為載述的篇幅有限,沒辦法完整收錄事件發生經過,導致有時讀起來會覺得有點沒頭沒尾,這時候推薦搭配服用這帖懶人包寶典,補足說不清的部分,從此讀歷史不再感到懵懵懂懂! 本書特色   全書細分成五個章節,年表搭配歷史記事,脈絡清楚好閱讀   以年表貫穿全書,詳細記錄事件發生時間與地點,並從中挑選百餘件重要史實,於大事欄詳細敘述前因後果,讓你就算一口氣把全書看完,回想起來也不會覺得混淆不清。   以全彩插

畫取代歷史圖片,輕鬆活潑不嚴肅   全書採用全彩插畫來代替隨處可見的歷史圖片,使歷史文字跳脫艱深嚴肅的印象,能以輕鬆愉悅的心情來閱讀的圖文書。 專業推薦   高健(弘理社會歷史補教名師)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莊德仁(台灣師大歷史博士、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黑貓老師(人氣網路說書人)   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  

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

為了解決小北百貨樟腦丸的問題,作者許志成 這樣論述:

  戰後台灣經濟快速的發展,主要得力於民營製造業的高速成長。來台接收的官員陳儀,延續日治時期的專賣政策,將煙、酒、樟腦、度量衡與火柴繼續專賣。儘管在中國已廢除專賣制度,但在台灣仍舊繼續實行,限縮民營製造業發展的空間。  1945年10月全台民營製造業家數有10,300家,至1946年底家數減少39.6%,台灣人歷經二二八事件的抗暴,中國國民黨政府撤換陳儀,至1947年底家數成長45.6%,是民營製造業發展最黑暗的時期。大量日資企業被收編成官營事業,官股中的台股股權不是遭到漠視,不然就是遭到國家機構的侵權;台日合資企業則被清算標售,以排除台灣人在製造業的發展,陳儀當局則將標售日產美其名為扶植民

營企業的發展;新設立的大公企業則受到當局百般的刁難與阻撓,標售的日資企業相當有限,發展情況則因經營者而各有差異。  日本人在台灣苦心殖民經營50年,其所創造的財富則難以算計,遣返時每人只換得若干小行李,身上只准攜帶1千元的現金歸向日本,其在台領取的退職慰勞金、臨時賞與金與解散津貼無法攜回日本,巨額的財富則轉移到台灣人手中,不然就是在台灣社會消費掉。陳儀當局下令回存千圓券禁止流通一年,實則凍結台灣人的流動資產。回存銀行變成抵押品,當局規定給付年息2%,借款則需支付年息2.5%,從中剝削台灣人的財富。解凍後因通貨膨脹價值已減少一半,勤樸的台灣人將此資金投資創業,表現成為1947年製造業家數的突然增

加。  二二八事件後,中國國民黨當局逐漸改善對台灣的經濟政策,但中國國共內戰爆發,不當的貨幣與匯率政策,使民營製造業的經營環境遭致摧毀,工廠不是倒閉、半停工,不然就是易手。直到幣制改革,切斷台灣與中國的匯兌關係,中斷台灣的中國的貿易依賴關係,擴增對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民營製造業才獲得重生的契機。官業則只願將經營不善的企業標售民營,民間申請經營的官業則因實施土地改革而被迫中止。官方依法不應該經營製糖的輕工業,但卻收編成官營事業;理應經營煉鐵的重工業,但反而要標售與出租給民間經營。台灣糖業公司的民股呈請撥一砂糖廠民營,財經官僚則以「不論可開工者,或不能開工者,一律不能出讓」,國民黨的官營政策是否

代表公共利益,則不禁令人感到懷疑!  中國國民黨當局實行的民營製造業政策,幾乎都是在應付當時的問題,並沒有一套有計畫的經濟政策。當局實施的補助與貸款政策、收購工礦業產品與工業配合供應軍事需求的政策,都是些短期性與臨時性的政策,實際發揮的功效有限。相反的,美援對穩定台灣通貨膨脹貢獻良多,只是外來統治的政權並未善盡將資源做合理分配,限制使用本地花生、芝麻等植物性的榨油業設廠,嚴重扭曲榨油業的發展。美援軍事資源,亦因當局未能有效推行軍工政策,使建設廳推行的民營工業配合軍需小組毫無成效可言,徒使民營業者大失所望。  美援貸款民營製造業,部份亦是四年經濟計畫的一部份。一般工業貸款又分中型民營工業貸款與小

型民營工業貸款。工業計畫貸款從1951年開始,小型民營工業貸款則從1954年開始,中型民營工業貸款則從1960年才開始。綜合民營工業計畫與小型民營工業貸款觀察,就貸款家數分析,平均每年受貸家數約76.9家,全國民營製造業只有將近1%左右的工廠得到美援的貸款。貸款以1955年的1億8千餘萬最多,1953年約1千萬最少。美援貸款除1952年由新竹玻璃一家大型企業獨佔該業全部及較多的貸款外,其餘各大小型製造業幾乎都是或多或少得到部分貸款,獲貸企業並未呈現出「幾乎完全吸收該產業的美援貸款」的現象。1954年以前可說是由少數業別,尤其是紡織業與非金屬製造業獲得較多的貸款;1954年以後各業則是獲得多寡不

一的貸款,美援貸款民營製造業並未集中於某一產業類別。  當局因土地改革而開放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與台灣農林四間公司民營。1953年經濟部重估四間公司的資產,將資本額提高7-10倍;股票若根據1952年的市價重估,水泥、紙業、工礦與農林分別被高估4.32、3.33、3.7與3倍。而這被高估的佔數,也約略接近於1954年3月發行至當年6月,其盤價僅維持在面額的20%至30%之間。當局將四間公司股票做為補償地價,實際上並非有意要扶植民營企業的發展,故民營化後的產值並未增加。當局從中剝削小地主的利益,以做為補償統治機關財政赤字的一種手段。

台灣博物館散步GO:30條最潮博物館群創意觀光路線

為了解決小北百貨樟腦丸的問題,作者蘇明如 這樣論述:

  整個城市、整個台灣、整個世界都是你我的博物館,就來一次超時空之旅!   博物館是人類為了保存人類文明、促進瞭解差異、維繫世界和平的努力,當然更是「看見過去」的一種旅遊觀光方式。台灣有多元豐富的族群與文化,如果能夠按圖索驥,走訪台灣博物館群,就能看見台灣文化與史蹟的不同風貌,從古典的菁英主義演變至當代的地方主義,從傳統的絕對威權到當下的解構文化多樣性,而現代注重餐飲、商店、觀光的各種時尚潮流,更讓博物館成為觀光產業中的重要資產與亮點。   本書不同於以往的旅遊觀點,特別採用策展人的眼光穿針引線,將一間間博物館、一條條路線及一座座城市,由點到線到面的串接,從移動到靜觀,

宛如穿越時空,走向一場截然不同的博物館探索之旅。   三十條路線,精彩呈現三十種城市行旅路徑,不要讓想走動的心怠速空轉,一起來場穿越時空旅行吧!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具有特色的博物、古蹟、藝術或產業等文化展覽館為旅行的新起點,串接起一個地方的博物誌路線,並用緩慢的步履循線欣賞一地最精彩的文化景觀、自然美景及品嘗美食。   2.以行旅和身心漫步結合,五感體驗在地最深層的文化風物,不管是產業、農業或工藝,讓旅行不再是只為了趕行程而匆忙,讓身心全然的投入,偶有實際的體驗或動手DIY參與,留下身與心最深刻的記憶連結,啟發個人獨特的旅行境界。   3.尋寶攻略地圖的設計,讓在地博物、寶物與

美食無所遁形,循著地圖自 在遊走,更能挖掘屬於自己的特殊意義。  

殖民觀點的視覺符號建構─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之「台灣圖像」符號研究

為了解決小北百貨樟腦丸的問題,作者姚村雄 這樣論述:

殖民觀點的視覺符號建構─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之「台灣圖像」符號研究學生:姚村雄 指導教授:陳俊宏 邱上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摘 要 本論文主要以日本在台殖民統治時期的(1895-1985)海報、廣告、包裝、書籍設計、繪葉書…等各類美術設計為研究對象。利用「歷史研究法」進行文獻資料收集分析,配合「田野調查法」作台灣美術設計的發展紀錄及圖像資料調查蒐集,以「比較分析法」對各類設計作品中之「台灣圖像」符號加以整理與分析。從「藝術社

會學(Sociology of Art)」角度,探究殖民環境下之美術設計形成背景、發展情形與表現特色,透過對早期視覺圖像資料之整理,歸類台灣美術設計之形式風格;並以「符號學(Semiotics)」理論分析「台灣圖像」符號的傳達模式、運用情形與表現類型,以及殖民視覺符號建構方式。 本研究進行可呈顯日治美術設計的發展情形、使用類型與設計表現之風格特色;並反映當時社會環境變化、美術流行思潮、外來文化輸入等因素對美術設計的影響,以及殖民環境下之一般大眾審美趣味。對設計表現主題以及「台灣圖像」符號運用類型之分析與歸類,則清楚透視日人殖民統治台灣態度,殖民地台灣在統治者眼中定位,以及殖民統治者如何利

用殖民視覺符號的建構,作為宣傳媒體中有關「殖民地台灣意象傳達」與「殖民統治經營成就宣揚」之工具。尤其針對台灣圖像符號運作所進行之分析,更闡明當時這些殖民視覺圖像符號的選擇、構成與運作方式,以及符號傳達之內涵意義。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發現歸納如下:(一)、從藝術社會學角度觀察日治台灣美術設計發展,透過殖民教育的美術課程實施與日籍畫家的繪畫教學進行,使台灣學子接受現代美術教育,奠立美術設計發展之初步基礎;外來文化輸入影響,使台灣接觸了當時西方流行藝術思潮與現代設計觀念,啟迪美術創作與設計發展;在「地域色彩(Local Color)」美術觀念影響下,「台灣圖像」符號成為設計表現常用之視覺元素與殖

民宣傳主題,蔚為台灣美術設計流行。(二)、當時常見的台灣圖像符號有特殊動物、植物、建築景觀、風景名勝、風俗民情,以及高山原住民等各類具有明顯台灣色彩之主題;此外台灣地圖因造形特殊、易於識別,所以亦作為台灣特殊島嶼地理環境強調、台灣意象傳達,以及日本國土極南端與南進政策跳板等政治意義之象徵符號。(三)、依索緒爾(Saussure)符號理論分析,殖民視覺符號具「符號具」與「符號義」之一體兩面特性。符號具圖像主題,包括明顯台灣地域色彩的各類視覺符號;符號義則以「殖民地台灣意象傳達」與「殖民統治經營成就宣揚」表現為宗旨,主要傳達意義有台灣的農業、生態、自然環境特色、傳統生活意象、特殊殖民政治意涵、台灣

進步現代化意象、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及台灣島嶼地理環境特色等內容。(四)、以皮爾斯(Peirce)的符號區分方式進行台灣圖像符號分類,受特殊殖民環境影響,台灣圖像雖大多屬於肖像型(Icon)與指示型(Index)符號,但為完成特殊內涵意義傳達,在符號運作時會從肖像型及指示型符號過度、轉變為象徵型符號(Symbol);亦即因符號運作需求,同一圖像符號可能隸屬兩種不同類型,透過符號轉變的靈活運用方式,充分發揮符號意義傳達效果。(五)、根據索緒爾符號意義組成理論進行台灣圖像分析,在相同圖像類型系譜中,具獨特性且台灣地域色彩明顯者,較易成為設計符號之主要選擇;作品主要目的與傳達意圖,會影響符號系譜之選擇

、運用,符號系譜之選擇更左右設計表現與傳達;因特殊符號意義傳達需要,會有不同類型圖像符號使用於設計中,各種符號系譜會同時共存、互相影響。(六)、以語意學的意義形成樣態理論分析台灣圖像符號,殖民環境的美術設計通常具「台灣意象傳達」或「殖民統治經營成就宣揚」內涵意義。符號意義形成方式,除部分以「意含(Signification)」作意義表現外,大多並用「指謂(Denotation)」、「詞似(Connotation)」等樣態作意義詮釋,加強台灣意象表徵與內涵意義傳達。 殖民政治、社會環境影響下,當時台灣美術設計不僅有特殊殖民視覺圖像符號的運用、表現方式,以及多樣設計風格面貌,它更是社會文化發

展、大眾審美趣味,以及特殊時代精神的具體反映。就台灣歷史、文化、設計發展之研究而言,它不僅提供有趣探索方向與豐富資源建構,並對現代設計教育、設計創作有著深層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