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驚嘆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少用驚嘆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伯托‧艾可寫的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网友总结出"从标点符号看性格":不用标点多高冷也說明:喜欢用逗号的人:学生时代不少人被老师批评写文章“一逗到底”,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喜欢用逗号未必是一件坏事情,因为他们都是和平主义者,还乐于助人, ...

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童伊廸所指導 葉家孜的 在戰役中消失的聲音-腦瘤病童手足的經驗探究 (2020),提出少用驚嘆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腦瘤病童、癌症手足、生活經驗、需求。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黃俐婷所指導 劉瑞娥的 「身障街頭藝人」就業歷程之研究 -以苗栗縣地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身障街頭藝人、優勢觀點、就業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少用驚嘆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研究:傳訊息老是加句號代表不真誠 - 天下雜誌則補充:根據《華盛頓郵報》,同一支研究團隊的後續調查發現,句子使用驚嘆號比完全不用標點符號更友善、更 ... 表符裡有鼻子的人,也比較少用lol這種縮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少用驚嘆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為了解決少用驚嘆號的問題,作者安伯托‧艾可 這樣論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

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

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

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並身兼小說家。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出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

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

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

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

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

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

,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

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

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

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

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制度,只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才能讀大學。除了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游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表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只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

研究(一年甚至只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系或文史科系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千名,教授頂多只能認識三十名出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

條件優渥,出身良好家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出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困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只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家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千里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面,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

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借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借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家提出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出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折)找回學習的正面積極意義。寫論文不只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借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

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只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合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面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系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致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系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系及哲學系,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出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

。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系。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制,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制,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制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

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制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家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了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  

少用驚嘆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好,你有在投資嗎?很多人說投資很難,
沒時間研究又怕有風險,其實只要有投資知識
對風險組合瞭解並找到自己適合的投資組合,
投資沒有那麼可怕,而且金額大小都可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買過美股呢?
很多人都說不了解美股都離自己太遙遠了~
每天我們一早穿NIKE鞋玩instagram,
出門叫uber去上班,或使用windows電腦工作,
一個早上己經使用過將近十家美國上市公司的服務,
全球麼多人用的服務能不能賺錢可想而知!

很多人聽到美股就是擔心自己看不懂介面,
其實現在有更方便的交易平台可以使用~
SogoTrade這個平台己經成立了三十多年,
是一個多功能投資交易平台,
提供大家有簡繁中文的
投資美股、美股開戶、美股交易平台
股票,ETF,加密貨幣和期權,保證金交易及
動態投資組合。

美國國際帳戶無資本利得稅,換言之投資多少賺多少
產品種類齊全沒有額外費用,如帳戶維護費用,
管理費等,美股也無證所稅。

SogoTrade是合法的美國網絡證券公司,
提供網路美股投資平台,全中文介面,
免費中文美股資訊。

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無論在哪個角落
都可以使用手機或電腦是最先進的網上交易平台,
可以方便又快速的進行交易

下單前要先做開戶,無須出國也可開設美股帳戶
網上線上開戶,待開通之後可使用,
SogoTrade 無交易佣金, 無帳戶維護費用 ,
還有每交易1000股贈送1美金獎勵
SogoTrade 也是合法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像比特幣就是加密貨幣投資,
有些人不知道要去哪裡買,在這裡就可以!

線上開戶完成後,約七個工作天即可正式開通帳戶,
注資後即可交易。若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致電,
SogoTrade 24小時中文客戶服務,
將隨時幫助您確認開戶進度與回答您的疑惑。

SogoTrade提供開戶會員免費美股中文資訊,
(點擊首頁的交易金點子) 早安美每日提供
中文版本的 8支個股分析,
對於不熟悉美股的投資人會是極大的幫助。

每天開盤前供大家八支短線熱點股票,
會包含目標價位等的重要訊息,
並且有圓形及指標體系滿足不同投資需求。

VALUENGINE 則提供免費詳細報告,
涵蓋選取市值股票兼顧高收益和低風險,
針對 SogoTrade 對會員提供的免費資訊作介紹,
可以幫助華語投資人更了解美股。

適用族群
股市新手
不會英文想投資美股的投資人
小資族
沒有美國國籍的投資人
不住在美國卻想投資美國股市的投資人
希望簡單交易的投資人

希望可以同時期權,ETF,股市,
加密貨幣甚至資產管的投資人
不想給台灣券商賺手續費者
想要進入國際股市朋友們。

靈活訂單輸入
互動式圖表
即時報價
盤前盤後交易
快速及高品質的訂單執行

全中文介面,無語言障礙
免費已翻譯中文的美股研究報告
24小時中文客服。

資美股、美股開戶、美股交易平台、
加密貨幣交易、期權交易都能輕鬆下單。

快速、簡單、功能強大且
有簡繁中文的美股交易在線平台,
集股票,ETF,加密貨幣和期權交易於一個網站。
不論您在世界哪個角落,皆可透過電腦或手機等
工具使用最先進的網上交易平台,
方便,快捷地進行交易。
跨國(非美國)線上開戶只要15分鐘,
24小時中文客服,打破語言與距離的障礙。

官網頁面:
https://tinyurl.com/yjlnk825
早安美股:
https://tinyurl.com/yjokpc7n
開通帳戶:
https://tinyurl.com/yzbqqmut
可投資產品頁面:
https://tinyurl.com/yg59aczs


-------------------------------------------------------------------------------------
妙妙琳己經出版著作有東京小日子一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4177
單曲幸福約定,KKBOX有上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bfrpQlQYU
當選群馬縣JR東日本觀光大使受邀參加六月份
非凡電視NEWS驚嘆號錄影,分享東京日本旅遊心得。
有在日本生活一年多的遊學經驗。
歡迎和妙妙琳一起看美好世界

痞客幫
http://miumiuloveu.pixnet.net/blog​​
​​STYLE ME美妝時尚人物專欄
https://styleme.pixnet.net/authors/miumiuloveu
粉絲專頁-Miu Miu Lin妙妙琳日本就學工作奮鬥記
https://www.facebook.com/miumiuloveu​​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iumiulin221/​

在戰役中消失的聲音-腦瘤病童手足的經驗探究

為了解決少用驚嘆號的問題,作者葉家孜 這樣論述:

每年臺灣約有120~140位兒童確診罹患腦腫瘤,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二,是兒童癌症發生率第二高,僅次於白血病。然而研究者觀察到國內不管為實務現場亦或是學術研究仍多以病童、主要照顧者、護理人員及疾病治療作為研究的範疇,鮮少聚焦於病童手足,即使國外已有學者指出癌症病童的健康手足所經歷的衝擊與改變是需要被關注;此外大多文獻仍習慣將所有兒童癌症歸為同類,兒童癌症的類別實為多元,治療方式、副作用及後續影響亦有不同,雖有相類似所要面對的醫療歷程,但不同類型的癌症對個體影響的差異性,亦對癌症家庭與其中的成員有著不同的衝擊。依據研究者的生命經驗、實務中的看到及相關文獻的對照,研究者想近一步關注這群同樣受腦腫瘤影

響,但鮮少被注意到的腦瘤病童手足,在病童的疾病發展歷程中他們的生活樣貌與經驗到底為何?以建構出腦瘤病童手足的整體性經驗,並從中歸納出腦瘤病童手足所需的資源與協助。本研究採質化的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方式,招募到11名腦瘤病童手足,即8個腦瘤病童家庭。當中有7名女性,4名男性,年齡分布在20歲-29歲間。本篇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研究結論:一、 腦瘤病童手足的整體生活經驗與對應的需求隨病童的病程推進而有不同樣貌的呈現。二、 腦瘤病童家庭透過動員內部資源,擴大家庭原有的量能與彈性,讓家庭在面對高壓時期,依然可維持正常的運作。三、 病童家庭關係緊密、家庭功能佳,疾病的變動對於家庭成員的影響較小。四、

腦瘤病童手足對疾病的理解是一漸進式的歷程,手足的年齡與發展階段影響手足如何看待與回應生活中的變化。五、 腦瘤病童手足對病童的理解與接納,會因疾病資訊的接收與年齡的發展而有所影響。六、 病童手足在成長過程中最在意雙親的不公平與偏心的態度。七、 腦瘤導致病童失能與退化,致使其成為多重障礙者,手足將面臨代間照顧責任的移轉。研究建議:一、 依據疾病階段,提供腦瘤病童家庭與手足相對應的服務。二、 依據不同年齡層,建立腦瘤病童手足的衛教資訊,並適當鼓勵手足參與病童的照護。三、 辦理同儕支持團體與建立專屬的手足互動時間。四、 協助腦腫瘤家庭找到面對疾病治療的模式與共識,以降低疾病對於家庭帶來的影響與衝擊五、

整合並連結醫療與社區在身心障礙者就業之服務資源。六、 鼓勵相關醫療從業人員將臨床上對於腦腫瘤病童後遺症影響之觀察進行文本撰寫並發表,以累積實務資料的佐證。七、 腦瘤家庭在以疾病為重的同時,也須關注手足的發展性需求與感受。

「身障街頭藝人」就業歷程之研究 -以苗栗縣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少用驚嘆號的問題,作者劉瑞娥 這樣論述:

摘要身心障礙者因為生理、心理上的障礙限制,對於一般常態的工作難以勝任,進而發現時間自由、工作彈性的街頭藝術表演工作,反而受到身障者的喜愛。研究中發現身障街頭藝人就業歷程中,運用優勢觀點發揮內在優勢(自信心和能力)、外在優勢(家人及環境),能幫助身障街頭藝人順利挑戰困境,進而達到自己想望。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方法,深度訪談在苗栗縣地區表演之身障街頭藝人,研究中發現要成為身障街頭藝人,需要鋼鐵般的挫折容忍力,面對觀眾的歧視、貼標籤都比一般街頭藝人來得更加勇敢,也發現家人的支持及穩定安全的表演環境,是身障街頭藝人持續就業的關鍵要素。關鍵字: 身障街頭藝人、優勢觀點、就業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