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出版社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尖端出版社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三島由紀夫寫的 小說家的休日時光+小說家的旅行(經典回歸套書) 和的 台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受疫情衝擊!3大漫畫出版社退出2021動漫節網友哀嚎:還去幹嘛也說明:文/閻芝霖. 第九屆台北國際動漫節在2月4日至8日如期舉辦,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東立出版社、尖端出版、台灣角川3家漫畫出版社宣布退出參展,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馬可孛羅 和台灣學生書局所出版 。

國防大學 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荊元宙所指導 李信宏的 中共智能化能力軍事應用之研究 (2021),提出尖端出版社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解放軍、人工智能、軍事智能應用、人才培育、軍民融合。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劉興祥所指導 王英杰的 中共「一帶一路」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一帶一路、軍事戰略、中共、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尖端出版社香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谁能给我详细科普一下香港天下出版社和台湾尖端出版社的 ... - j5354网則補充:个人认为天下的翻译更好一些,尖端的书本质量更好一些编辑于2018-11-29·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2020-11-02 15:10:14 来源:互联网 Tag:香港尖端出版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尖端出版社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小說家的休日時光+小說家的旅行(經典回歸套書)

為了解決尖端出版社香港的問題,作者三島由紀夫 這樣論述:

人氣小說家忙翻天,如何偷閒?! 貼身直擊名作家日常生活 三島由紀夫最私密心事大公開   林水福(日本文學權威)文自秀(藏書家)  ————文學權威專業推薦 王聰威 甘耀明 紀大偉 陳雨航 陳雪 許榮哲 黃麗群 駱以軍 ————人氣小說家齊聲說好(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完整呈現三島由紀夫創作力最巔峰時期思想精華! ★評論家盛讚足可匹敵蒙田《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的最高傑作! ★獨家收錄三島由紀夫切腹前未完成遺作〈日本文學小史〉!   平日維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就是用大笑的方式來取笑別人! 《小說家的休日時光》是三島由紀夫在靈感與創作力最巔峰時期,以日記形式寫下的散文隨筆與評

論作品,本書維持三島一貫犀利真誠、大膽嘲諷的寫作風格,被譽為可匹敵法國文豪蒙田《隨筆集》的傑作。 「今天為止我探討過的各種主題,全是信手捻來、自由發揮,但看在有心人士眼裡,恐怕正是現代日本文化混亂的最佳範例吧!」     從文明、藝術到政治,甚至關於犯罪、死亡、性傾向等,三島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根除時代病根的主題,無不行走在當代議題風潮的尖端,帶領讀者一同見證他嶄新獨特的文學軌跡。 【日本亞馬遜讀者盛讚】 這是一本可以讓人更看清楚社會百態的書(不是把社會看得更美好那種) ————沒有工作低潮這回事 創作不僅需要肉體的健康,也需要某種肉體和心理的不健康。清朗的時候需要抑鬱,擺脫煩惱的時候需要另一種憂

鬱,覺得寧靜的幸福時需要怒火中燒,感到平淡的喜悅時需要另一種悲傷。如果完全放棄努力,空等靈感出現,最後只會變成一輩子以爪子倒掛在樹上睡覺的樹獺罷了。 ————一批評起人就沒完沒了     太宰治性格上的缺陷,至少有半數應該都可以透過冷水擦澡、機械體操與規律作息而得到治癒。該藉由生活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該到藝術領域裡尋求答案。若採用悖論的邏輯稍作解釋,也就是一個不想被治癒的病人,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病人。 ————給永遠擺脫不了孤獨的現代人 我在現實上親眼看到許多活潑又帥氣漂亮的男女,雖然生活在現代,卻不關心政治,也沒有社會意識,甚至對所謂「封建性」各種秩序的殘存,亦不曾有批判的視線。假如我說服自

己接受這種意識來看待自然,那麼這沿襲至今的共同意識就不會產生內部矛盾了。可惜我辦不到。   【人氣小說家齊聲推薦】 對我而言,三島就是金閣。音樂性的金光流動,毀滅焚城下的古典哀愁,美這件事虛妄的痛,和對肉體與靈魂的嚴格法西斯,他是我年輕時,把小說想像成朝聖或武者操練的最典範。在我五十之境,讀到這本《小說家的休日時光》竟溫暖可觸,其對文學 藝術,內心獨白般的雜感,放鬆的直觀,靈光一閃的判語,許多見解如今讀來仍是醇郁,有力勁,耐人尋味,那樣純淨認真的眸子,彷在眼前。——駱以軍(作家) 對我而言,《小說家的休日時光》字字香醇,呈現了柔潤細膩的日記、艱難對抗世界的思辨與文學創作的思索。這本書給了我開啟

三島由紀夫書房與內心密室的電燈開關,啪!一聲,我總覺得有什麼更亮的喜悅,或哀傷。——甘耀明(作家) 三島由紀夫就是不假人手、自己折好的紙飛機,等著別人把他舉起來射。他一生如戲,就連日記體的散文也像是故意寫給別人看的戲劇台詞。然而正因為如此,他反而更貼近超越真假表象的文學。 ——紀大偉(作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思想的路徑上沒有任何靡費,執迷的意志也分鐘都不鬆弛,這本書展現了三島由紀夫精微、嚴密、機敏,然而溫差未免過大的心理景觀,在極端疲倦與極端亢奮間窮盡鞭笞的可能,這樣的人,或許除了與世自絕,到底也不會有第二種結果了。—— 黃麗群(作家) 對我而言,小說家的休日時光是從家裡的

書房走向健身房,是從小說的世界裡,轉換到肉體勞動的環境裡。唯有如此,我才能停止奔騰的腦袋,獲得休息。——陳雪 ( 小說家)   為什麼再不自由、時間再少也要出門旅行? 三島由紀夫這麼說:「因為這個世界,樣樣皆美。」   ★日本大文豪三島由紀夫三度環遊世界經歷首度中譯面世! ★舉世聞名的「三島美學」,一書理解作家沿路思索軌跡!   嘴硬的我會說, 按表操課的旅遊方式最是乏味, 而計畫趕不上變化正是旅行的樂趣所在。 我之所以完全不想當總理大臣,理由就在這裡。       三島由紀夫是知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而繁忙的他同時也是相當活躍的旅行家。在當年出國十分不自由的年代,他積極尋找機會飛往海

外、環遊世界各地,自戰後1951年至60年間竟三度環遊世界,美洲、歐洲、印度、埃及、香港等地均留下其尋訪足跡,包括《潮騷》等重要著作,皆是他自海外獲得靈感返國後揮筆寫成的作品。     他運用作家特權,精心規畫出一套任性妄為的「三島式旅遊計畫」:前往海地親身參與巫毒教儀式、在百老匯的窮人餐廳大快朵頤;他同時也是個追星粉絲:朝聖托馬斯.曼熱愛的酒吧、坐在詹姆士.迪恩常去餐館中習慣的角落緬懷;旅行途中不方便上健身房時,他用厚重的《紐約時報》週日版練習舉重;但也免不了旅途上的種種意外:被偽裝成遊客的妓女扒了錢包、被尼克森競選總部趕離飯店……三島在本書中難得流露出勤勉文學家之外的怠惰文人形象。  

   而身為一位已環遊世界三趟的旅行老手,三島更試圖以一位旅人的文學之眼,在沿途眾多美景之外邂逅屬於「美的反面」的物事:在前往舊金山的三等船艙中親眼目睹「亞洲人的慘狀」、與香港九龍城寨中瞳孔黃濁的鴉片成癮者擦身而過,他緩緩踱步於貧民窟小屋中流洩出的杏黃色燈光下,開展出一場專屬於小說家的思索之旅。 「我由衷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感受到,   我這個旅人,在某個奇妙的一天,   某個奇妙的午後所感受到的幸福。」——三島由紀夫 印度的人群 都市街頭的人群,只是站立或走路;可是在這裡,人們不單是站立或走路,有步行的人、有駐足的人、有蹲下的人、有躺臥的人、有吃香蕉的人、有蹦跳的小孩、有坐在高台上的老人,

再加上白色的聖牛、加上狗、加上鳥籠裡的鸚鵡、加上蒼蠅、加上濃綠的樹木,還加上人們身上的穆斯林紅頭巾與漂亮的沙麗。這些要素全部加總起來,成為動態的渾然一體,合力做出每個瞬間剛一畫完,迅即變化為下一幅的「具有生命」的畫作。 遠眺希臘 我患有嚴重的近視,但作為一個旅行者,卻習慣遠眺察看這世界。我從北美到南美,由南美至歐洲,歷經了五個月的旅程,返國靜思之後,我質疑自己對於各國的現實生活到底體會到什麼樣的程度。比如,我特意採取遠眺的角度觀察像希臘這樣的國家,於是只看到了古希臘。 海地的市集 不知道什麼原因,廢墟的顏色總是和當地居民的膚色十分相近。靠海的廣場上有個市集,在晨間的強烈陽光下散發出一股異臭

。黑人和蒼蠅擠滿了整個市集,馬路的一側停著一輛輛貨車,它們從四面八方帶來了物產和賣家。我在海濱公園可可椰子樹下悠閒散步時,經常有光著腳丫的孩子追上來喚住我:「You are Pan-Americn? Give me Money!」 香港九龍城寨 香港,我第一次看到的中國城市。中國大陸已經明令禁止的古老敗德,也隨著大量難民一起逃到了這裡,苟延殘喘。我們走在人跡罕至的暗巷,飄來濃濃的血腥味,人們似乎在這裡私宰豬隻。一個年約五十、穿著黑色中國服的男人,久久倚在某一戶屋子的門邊,黑暗中只看得見他的半邊身影。他目光迷離、眼睛黃濁,臉部皮膚鬆垮垮的像馬糞紙的顏色。這個男人很明顯的是鴉片成癮者。 遠東的

起點:中華民國 有個法國人說,日本並非位於遠東,而是遠西。他還說,中華民國就是遠東的起點。最近,由於日本戰敗的緣故,我們再次經歷著如明治時期積極迎向文明開化的時代,不得不囫圇吞棗似地吃些新鮮的東西,問題是,日本的胃腸消化機能不佳,很可能沒怎麼吸收就排泄了。相較之下,經過「近代文明」洗禮卻依然毫髮無傷的中華民國的胃囊何其巨大,又何其堅韌啊! 冬天的歐洲 冬天在歐洲旅行時,每天都渴望見到太陽。巴黎的冬季,天空總是一片陰霾,那種凍寒,那種永遠的灰鼠色……還有到處閃爍著的冷色調的霓虹燈,使我完全無法忍受。我實在很懷疑,為何人們能在那麼陰鬱的冬天活下去?直到此時,我才明白日本這個國家蒙受了太陽的無比恩

典。 [更正後]  原始碼                         格式字型大小  

尖端出版社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Wong Wai Man
大陸中興瀕死,赫然發現,所謂的強國崛起,原來只是南柯一夢。
那些尖端科技龍頭企業,原來只是深切治療病房躺著的病人,由美國輸入藥物養料,自我感覺良好,一旦美帝關機,便無法生存了。
中興出事,美國盯緊華為,跟著是賣假的阿里巴巴。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早在奧巴馬時代,中興已經是如此經營。
買了美國的芯片,倒賣給美國禁運的伊朗、北韓,謀取暴利。
由國企到上水的水貨客,過去四十年,都是如此經營。
大陸人認為走私是理所當然的。
奧巴馬年代,中興已被抓個正著,罰了幾億元,承諾不再犯案,懲處犯事員工。備受觀察,如再犯,判罪七年。
這幾十年,大陸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凡事都只有利益角度,沒有更高的價值追求。
中興每年向美國買入的芯片,達2,000億美元,大陸人認為,那有商戶會拒絕這數字的生意?
他們的判斷,只是罰罰款,用錢搞掂。
美帝裝腔作勢,不外乎錢!
他們的思維邏輯,基本上是輕佻的。
違反美國禁運法例於先,再作虛假承諾,沒按協議,執行內部處罰。
中興將死了,才突然夢醒:
四十年改革開放,
三十年世界工廠,
二十年強國崛起,
近十年目中無人……
原來都是建築在浮沙上!
這就是周易第四十六卦,地風升卦的卦象。
上卦坤為地,下卦巽為風,也是木。構成的象是地中生木,順勢而升,由幼苗逐漸成蒼天大樹。
但升卦的不穩定性很高,因為初爻是陰爻,立腳不穩,根基本身有問題。
升卦和泰卦的分別就在最下的初爻,其他五支爻是一模一樣的。
地天泰卦,初爻是陽爻,所以泰,通達、亨通。
但地風升卦,初爻陰,是虛的,下卦是風,升的現象,只因機靈,走位,無孔不入,繁榮建立在別人的東西上,體質本來就不是真正健康。
泰卦之所以通達,下卦是實淨的乾天,初爻是陽爻剛位,根基好,不走精面,才能泰。
升卦,下卦是風,初爻是陰爻,懂得順勢,借力使力,可以成長到很高的程度。
但往往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因為不斷追求數字成績,常忘掉立足點是虛浮的,一旦成長遇到瓶頸,事態便嚴重了。
從卦序中看,升卦前面是姤卦,因緣際會;再是萃卦,菁英聚會,創造了升的亨通。
姤是抓住機遇,萃是匯聚人力,助長升的高度,但升到一定程度,不要忘記回填初爻的陰爻,填補先天不足,才能變卦為泰,通達,暢順。
否則,根據卦序排列,只能升到一個困的處境,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升卦卦辭: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升卦元亨,因擺平了萃卦兩支陽爻的派系之爭。但只有元亨,沒有利貞,就是知進不知退。
用見大人。易經常見「利見大人」,但升卦強調的,是「用見大人」。
利和用,不同。
利,字形是用刀割禾。用剛的手段,運用自有資源,自己播種自己收,不必求人。
用,字形如網,網別人的資源來完成自己的事業。
網,不需要自己建構,用坤卦的厚德載物便成。
搞好群眾關係,使大家有福同享。
利和用,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用剛還是用柔,完全取決於自知之明。
老子說: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機遇來了,自己有資源,有能力,便用「利」的方式,以刀割禾。
如果沒有資源,只能借用別人資源,把握機會,便以「用」的方式。
當然,利和用,也可以並用,產生剛柔並濟的效益。
勿恤,不用擔心。
南征吉,南方是離卦,是文明。南征,就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不要枱底小動作,方能吉祥。
大陸的高科技5G夢,給中興事件一聲驚雷嚇醒,香港的惡夢,卻再攀高峰。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要求出版社修改教科書的用字,因為香港教科書中,描述香港與中國關係時,往往「措辭不恰當」,例如:
* 中共一黨專政(不恰當)
*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不恰當)
* 中國收回香港(不恰當)
*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不恰當)
* 1949年中共建國,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沒有因果關係)
*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用詞不當)
北京要掌握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對英國人建立的制度和價值觀,要全面破壞,不會漏掉教育一項。
改造下一代,要由學校做起。
當今的政府官員,不是醜聞,你不會認識的。
楊潤雄是英國人留下的政務官,這類人的智慧,是多做多錯,不是背後有指示,不會冒開罪香港父母風險的。
《陽貨篇》第十五章:
子曰: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春秋亂世,各諸侯之間的政治人物,孔子很多都看不順眼。
他認為這些人都是鄙夫,怎可以主持國家大事的。
鄙夫只關心自己,未得到權位時,患得之,怕上不到去,要打主要,想辦法;
當上到位了,患失之,怕失去這個權位。
一個官員沒有抱負,沒有服務市民的情操,只關心個人的得失,只盤算個人的利益計算,一旦沒有安全感,便什麼手段都做出來了。
溫馨提醒大家,這位鄙夫局長,也是父親,也有子女。
不過,他的子女念的是國際學校,不會受這些教育官僚的折磨。
他說:香港教育制度較複雜,讀國際學校方便適應。
現在他們在澳洲讀大學了。
這是他用行動告訴香港父母的智慧。

#貿易戰 #中興 #華為 #教科書評審 #港共

2018年4月24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中共智能化能力軍事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尖端出版社香港的問題,作者李信宏 這樣論述:

過去人工智能共經歷三次發展浪潮,前兩次因技術瓶頸及無法普及的狀況下因而被雪藏,直到第三次在大數據、網際網路及各項科技的發展下,使人工智能成為現今各國發展的重要戰略項目之一。本研究主藉由人工智能發展情形,探討智能化在軍事應用及戰爭層面上的定位,並聚焦現今人工智能在中共軍事戰略及應用上的發展成因及運用情形。自波灣戰爭後,中共發現解放軍與美軍之間軍事與科技實力的巨大落差,因此中共一直試圖藉發展高科技裝備及殺手鐧武器「彎道超車」美國軍事實力,並在習近平時期的軍事改革及國內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下,逐漸成為美國主要的競爭對象。因此本研究透過波灣戰爭後中共各領導人在高科技、信息化及智能化戰略的要求下,瞭解中共

各時期軍事方針的發展重點,最後並藉由探討中共如何經由人才培育及軍民融合的發展情形,發掘中共軍事智能化實際應用情形。

台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

為了解決尖端出版社香港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是由江燦騰、張珣共同合作主編,並成功的網羅了當代臺灣研究「民眾道教」學者的最前沿精英群(林富士、李豐楙、康豹、王見川、謝聰輝、謝世維、張超然、張珣),精選其最具原創性的相關論文數篇或單篇不一,並費時多年才完成此堪稱開創性的,有關《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最有系統的有機精萃論述。     有別於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三卷版、由福井康順與酒井忠夫等監修《道教》(1983)一書,那樣高水準總合性研究的主題多元與條目細分的大合輯;但本書卻能只專注於「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來的、歷史實態的、各議題「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之多層次深入解析。這是兩者性質的最大分野,且能各領時代風騷,無法

互相取代。     再者,由於本書在結合研究方法學與實際田野經驗的交互辯證方面,較之前書的綜合性經典輯性質,確能更顯精煉、更能聚焦地,有效兼顧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有機性風貌外,也更具有臺灣本土獨特鮮明的草根性色彩。 主編簡介   江燦騰博士     現任: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同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領域:臺灣史、中國近代佛教史、臺灣佛教文化史、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   張珣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學術專長領域:文化

人類學、醫療人類學、宗教人類學。 代序:蓬萊島上會仙真(楊儒賓教授) 前言與致謝(江燦騰博士、張珣博士述) 本書導論(江燦騰博士、張珣博士述) 第一部 相關研究方法學與實際田野經驗的交互辯證 第一章 關於撰述當代《臺灣道教史》的詮釋建構試探:兼論臺灣本土世業道壇與道法傳承譜系的相關研究突破問題(謝聰輝博士述) 第二章 追尋道法導論: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謝聰輝博士述) 第三章 制度與擴散:臺灣道教學研究的兩個面向──以臺灣中部道壇為例──(李豐楙博士述) 第四章 當代臺灣道教研究回顧(謝世維博士述) 第五章 從宗教人類學的現代詮釋視野出發:檢視包括道教在內臺灣漢人宗教

的近百年來研究趨勢(張珣博士述) 第二部 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的核心主題及其現代詮釋建構之開展 第六章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林富士博士述) 第七章 清末日治初期新竹的道士林汝梅與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兼談其時臺灣北部宗教人物的「龍虎山朝聖」(王見川博士述) 第八章 二戰後臺灣張天師及其傳承新論:有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其後繼者的紛爭商榷 (王見川博士述) 第九章 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導言 (康豹博士述 吳光正、劉瑋譯) 第十章 你確實認識祂嗎?保生大帝吳本史料的真偽問題:兼談其與淨明道吳猛、扶乩的關係 (王見川博士述) 第十一章 略論臺灣漢

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 (林富士博士述) 第十二章 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 (謝聰輝博士述) 第十三章 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 (謝聰輝博士述) 第十四章 當代臺灣道士儀式市場中的新對手:略論宗教與文化創意產品下的神明公仔流行潮 (張珣博士述) 第三部 現代研究典範學者的相關介紹 第十五章 作為臺灣人類學宗教研究的二位典範學者:劉枝萬和李亦園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張珣博士述) 第十六章 當代臺灣道教文化詮釋的典範學者:李豐楙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張超然博士述) 本書

特別附錄: 林富士研究員聘期內(2001-2017)學術著作目錄及其研究展望(林富士博士述) 代序   蓬萊島上會仙真 楊儒賓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一、     老友江燦騰教授,最近與民族所的張珣所長,共同主編了一本《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研究的新書。當中搜羅了臺灣近數十年來,較具代表性的與臺灣民眾道教相關的研究文章,要在老牌著名的臺灣學生書局出版。這的確是當代有關臺灣本土道教史新型建構與現代詮釋的出色精華彙編。     江、張兩位教授所主編的《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性質,其實是明末迄今的「民俗化道教」,與歷史上全盛時期的正統道教,雖仍藕斷絲連,卻已性質迥異。因其常與巫術性

濃厚的「法教儀式」混合,所以要能清晰定義是有其難度的。再者近來華人的道教學術圈內,雖常用「道法二門」稱之,或改以「地方道教」稱之,但仍未盡理想,故未形成一致共識。     至於江教授與張所長兩人,在其共同主編的這本《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研究的新書中,則是嘗試援用戰前由興亞宗教協會於1941年,在北京出版《道教的實態》一書,對其全部歷史發展變革狀態,所使用的七章(七階段及其時代特徵)的劃分法。     亦即該書是將整個道教史,從古代到1941年間,共分七章,而其中第七章所標示的相關階段「信仰的變化與民眾道教的形成」:則是從明萬曆末(西元1620)到現在(1941)。因此江與張這兩位主編,便基於

其與當代發展有密切關聯,繼續援用該書的此一分類法於其新書中,稱謂「三百年來的臺灣本土道教變革史」特徵為「民眾道教」,確也不失為可以適用的新詞彙。當然,這也只是個人的初步認定而已,學界不必為此有所爭議。     在另一方面,據我所知,長期以來,我們社會上或學界,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好像只要不是西洋的新興宗教,又沒辦法歸類,就打入「道教」門下。因而,道門廣大,由此可見。     當老友江燦騰教授要我為其主編的新書寫序時,我原不敢應承,理由很單純,就是知道自己是「民眾道教」門外的凡塵俗子,焉敢造次。但因江教授,一再熱情邀約,他認為:為其新書寫序者,不一定要請有關「民眾道教」的研究專家為由,且他早

聽過我的一些認知生涯,有些因緣是此相關的。     想想也是。我和歷史上的中國道教學或戰後在臺的道教界活動等,確實不能說沒有些因緣。所以我便從我個人觀察與曾親自體驗的視野出發,來提供一些個人看法與本書讀者分享。     二、     眾所皆知,我們平時一提到道教便總會和道士或道術聯想在一起,例如北京的白雲觀、武當山的金頂、龍虎山的嗣漢天師府都是有名的道教勝地,王重陽、張道陵(祖天師)、張魯、鍾離權、呂洞賓、丘處機、張三豐……都是有名的道士。而環繞著「道教」一詞,最有權威的,大概是龍虎山的張天師。     龍虎山的張家是,號稱天下最貴氣的「兩家半」的半家,另外兩家是天子家與曲埠孔家。我曾與張天師

同臺,第六十五代的張天師(張意將)。不要訝異,就在陽明山下的陽明大學。我們知道,在一九四九年的國府渡海事件中,除了大批的軍公教人員、大量的文物以及傑出的學者與藝術家南遷島嶼外,還有中國主要的兩個宗教的佛教僧侶與道教道士也離流來臺。     不過,單說流離來臺其實是不合道教內部的說法。因為早在抗戰時期,道教教內已流傳一首籤詩提到:道教要遷播到海外仙島,天機早已洩露。但照慣例,所謂洩露也不能洩得徹底,總要留下些謎讓人猜,讓後世有後見之明者知曉答案後,「原來如此」一聲,籤詩的因緣才算了結。     這首籤詩流傳時──假如曾廣為流傳的話,大概沒有人會預期因抗戰勝利而聲望達到頂峰的中國國民黨,與蔣介石總

裁,竟然會在幾年後,連番敗戰,喪師失地,狼狽逃難來臺。     由於共產主義與宗教本質上的矛盾,當時隨同來臺的大陸人士多的是教士、僧侶與道士。臺灣孤懸東海外,向有蓬萊之稱,電臺、電視節目以「蓬萊」為名的節目不知凡幾,道士渡海似乎也是天機早已注定,臺灣人民莫錯過因緣。     我在庚子年(2020)秋分時節前後,和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對談死生之變、幽明之際的玄理,大會的安排。在紅塵中一身翻滾的學者,當然只能以抽象的哲理言之,高來高去,不像張天師有儀軌可依,有法術可談,說起來虎虎生風。但此一不大的講堂,一旦配上臨時掛上的兩幅道教畫,一幅是晚清的道教仙真圖,一幅很可能是明清之際的張天師所畫的魂魄符籙,線

條與圓圈參差,筆勢虺蛇奔竄,會場倒有些紫氣東來的氛圍。     中午用餐時,張天師的一位道友,可能是侍者,說及自己實行一場治病的儀式時,邊吹尺八,邊以腳尖踮腳上下樓梯走完全程之事。這樣的儀式是有相當難度的,不想可知。但他最近走了一趟完美的儀軌後,卻一點印象都沒有。     旁觀者只見這位道友踮腳登梯,如入無人之境,口吹尺八,聲聲中節合律,渾然忘我。做完法事後,旁觀者叫好,當事者能憶起事前的準備與事後的細節,但就是不記得自己在尺八聲中的行止。     我不了解以尺八行法術始於何時,但知道陽明大學所以有這場有趣的聖凡之會,乃因策畫者陽明大學的一位教授也吹尺八,他是在新公園內聽到尺八之聲,依聲尋人,

才認識當代的張天師,結此道緣,因而有此次的講會。     人身是奧祕,疾病是奧祕,以尺八行氣轉化身體機能以療疾,如何可能,這也是奧秘。當日那位道士行者所說的經驗應該有道理可說,我對醫療知識不敢妄讚一詞,但覺得尺八簫聲忘形神的內容和莊子的庖丁解牛、輪扁斵輪、梓慶削木為鐻、列禦寇射箭的寓言,所說很可能是同一回事。     行者吹簫登梯而無礙,當然是熟能生巧才可如此,生手搭不上邊。但應該不只熟巧而已,顯然吹者的生命已轉化,化到連自己的記憶都追蹤不到。學界同仁對宗教的法術,尤其是道教或所謂新興宗教的法術一般不太相信,目前已不太會冠上「迷信」一詞,但總不免帶點狐疑的眼色。     宗教一般總有它們自己的

儀軌,儀軌如果只是如禮行事,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衝突不大。但醫病救命曾是宗教轄區,巫醫原本是一家,科學發達了,接收了不少宗教帝國原先的領土,兩者的衝突遂不可免。但古老宗教有些法門有長久的實作經驗支持,科學難以解釋,責任未必在宗教一方,古老的道術可能蘊藏著一些尚待探尋的真諦。     我有位高中同學,大學畢業後,趕上資訊產業這一波,經商有成。人過中年後,卻罹了怪病,病因不好判斷,病情卻日漸嚴重。縱不能說醫石罔效,但說是群醫束手無策,卻也離事實不遠。後因近水樓臺,得參與一個新興宗教的道場活動,靜坐、禮拜,可能還有些其他的內容,無名之病竟然莫名其妙地不見了。此後,這位同學即成了這個宗教的護法

,奉持不遺餘力。     這個新興宗教名為天帝教,其教的創始人在大陸時期有山岳修行經驗,又是孫中山的信徒,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後,曾參與創辦當時著名的黨外報紙自立晚報。臺灣戒嚴時期,凡一般報紙、雜誌不敢刊的文章,投這家晚報準沒錯。這位報紙創辦人創報有成後,大概覺得救世比救國重要,居然把《自立晚報》賣了,創教並宣教去了。     我承創教者第二代主持人以及教內一兩位教授的雅意,曾稍微涉獵該教一些外圍的活動,觀看該教以氣功療法服務病患,說是傳教亦可。該教的氣功名曰「天人炁功」,很古怪的名稱,混合尖端物理與古老法術的訊息。我是相信靜坐、氣功這些古老的修行法門是有嚴肅的名堂可論的,至於和教義相不相關,那

是另一回事。     靜坐、氣功這些修行法門可以想像地,來源一定很早,有可能可以追溯到文字創立以前的古文明時期。大約只要有華人井水處,聚居成群,即會有靜坐、氣功的存在空間。但這麼古老的法門會和特定歷史產物的道教或準道教機制連結在一起,卻是要有些歷史因素的。     我第一次碰到傳說中的道教因素—神仙之說,是研究所碩士班階段。那時剛服完兵役不久,進入校園,脫下軍服換校服,雖有人生新階段開始之想,但總覺得身心仍需洗滌一番,以便衝刺。當時一位居住宜蘭的朋友介紹到臺北宜蘭交界的一座山寺裡掛單,名義上禮佛,實質上是邊休息,邊研讀,有些唐宋士人讀書佛寺的模樣。研究所階段,我在該寺來來去去好幾回,時間長短不

拘。     該寺位在一處名為鷹尖嘴的巨大山巖處不遠,從八百公尺的山下往上仰望,據說其狀如老鷹之喙。臺灣東北角時有老鷹在空中巡行,這些老鷹乘著東北角海風掀起的氣流順勢滑翔,地上人縱目遠觀,但見三三兩兩黑點,空中交錯,洵是一景。但我多次從山腳仰望鷹尖石,只見一塊巨岩突兀於山頂而已,看不出哪點像老鷹的嘴。     不過,如從鷹尖石往下縱看,情景迥然不同。由於巨石依山凌空突出,視野特別開闊,不用蓄意,觀者自會縱目遠觀。往左注目,但見海灘浮動波浪一白線,沿金黃沙灘繞了幾灣,直往基隆海角拍打,隨後流入臺灣海峽。近處的海邊聳立群山,青翠濃郁,巒巒重疊,堆向遠方天邊。青山與白波間,夾著北迴鐵路,黑色鐵軌由此

穿越群山而去。     北臺灣著名的福隆海水浴場,即在縱目所及的某處,但被山勢擋住了。臺灣的海景自福隆往東北,即山海夾行,蜿蜒伸入太平洋濱的花東,景緻孤峭寂靜,與西海岸的平坦沙灘大異。     那陣子去山寺掛單,通常是坐火車到福隆站下車,然後步行,走上草嶺古道,在大溪的一座寺廟處下了平地後,再走產業道路上山。草嶺古道蜿蜒於福隆到大溪的山丘間,清領時期,臺灣漢人往返於臺北宜蘭的必經之路。今之古道猶昔之古道,但有青石鋪路,石階也較平整,應該是有機構在此維護。古道一路芒草,秋冬之際,白浪瀟瀟,一幅肅殺氣。     據說原漢仍緊張時期,山胞即隱伏於芒草翻湧間隙,伺機出草。清同光時期的蘇澳總兵吳光亮於古

道某轉彎處,立有石碑,大書一「虎」字。臺灣山區未聞有虎,此虎字所指何為?或云指的是原住民山胞,竊以為不是如此。     清代鎮守臺灣的武將似乎偏好畫虎或寫虎字,而且字體一定是草書,大約取虎嘯生風,鎮壓群邪之意,我估計虎字虎畫應該有較悠久的民俗或道教傳統。凡有危機處,即有宗教,清領時期東北角臺灣的開墾之艱困,由此可見。     在幾次古道之行中,記得有一次曾和大學時期的班上朋友,從福隆上行,於古道轉折可見海上龜山島處不久,忽見一年輕人陪伴一位青壯輩和尚從另一頭上行,兩方四人不期相會。     和尚身高壯偉,相貌堂堂,言詞又洪亮可聽,僧侶中少見。在山海交界的古道,天地寂寥,海濤聲遙,竟能與這位很可

能會成為佛門龍象的僧侶短暫交會。我至今仍不知此位和尚何人,也不知這短暫的交會除留下幾句對白的記憶外,還有什麼意義,但偶爾還會憶起那片刻奇妙的畫面。     如果說古道上的清代武將的虎字碑使我想及古老的宗教傳統與臺灣歷史的關係,八十年代前半葉的某年秋季的某月十五,忘掉是七月、八月或九月了,我在山寺見證了仙道仍活在臺灣民間的社會。     秋季十五夜的圓月特別明亮,尤其在遠離塵囂與工業氣體的海角,天界的氣旋與遠方而至的海風吹散了空中的浮塵游氛,清冽的空氣使得人月幾乎可以睹目相照。應該是齋飯後不久,一群已在此打尖的男女在領隊催促下,迅速集中在寺前廟埕,他們要在某個時程內趕到山下海邊,在天干地支相交的

某個神祕時間內,採集海邊的藥草,據說這個時辰所採的藥草特具療效。     這群在月明海邊採藥的人信奉的是名叫崑崙仙宗的宗教,我當時第一次聽到這個宗教的名稱。年輕時喜歡看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中多有崑崙一派,沒想到多年後,竟在臺灣東北角的一座山寺中,眼見中國西北壯闊的崑崙山脈竟渡海銜接了臺灣東北角的海岸山脈,雖然這些信徒談不上仙風道骨,但一聽到崑崙仙宗四字,頓覺南來仙氣滿鄉關,兩腋竟有些栩栩然。     早期臺灣的武俠小說都由一家名為真善美的出版社刊行的,二十四開本,白底紅字的封面,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柳殘陽、古龍等名家,租書店的書架上一陣排開,頗見氣勢。武俠小說中的世界特多恩義情仇,只有道義

,沒有司法,情節總在虛實相夾的歷史與地理空間中展開,但方外的和尚與道士一定都有的,而且都是武林高手。     地理位置則落在中國本土境內的五岳與五湖,峨嵋、武當與域外的崑崙這些名山也都要在裡面的。我們這輩人的歷史知識、中醫知識、武術知識可能都出自武俠小說的開導。當時以為荒唐之言的「奇經八脈」與「任督二脈」、「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大小周天」等詞語,後來才知道原來都是有本的,和廣義的道教文化有關。     當時發行武俠小說的真善美出版社也出一種名為《仙學》的雜誌,大概是當時臺灣,甚至整體華人世界,少數甚至唯一公開講授修練成仙的刊物。這家出版社與蕭天石主持的自由出版社,大約是當時最熱衷於道教

典籍的刊行。     對身處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修練成仙之說和武俠小說中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沒有什麼兩樣,有趣,但很難被視為知識,《仙學》雜誌大概只有提供同學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直到我有獨立研究的機會後,才知道《仙學》的仙話不見得荒唐,而且《仙學》的內容多翻印民國時期道教長老陳攖寧主編的刊物而來。一九四九年之後,道教仙術在中國本土是長期被視為反動的,香港、新加坡也沒有興趣此學,華人世界大概只有臺灣仍然道脈常流,爭此一線。這一線的道脈在臺灣的生存其實也不容易。     在解嚴前,學者不太注意到這些被公共輿論疏忽的道門到底長相如何,遑論學術意義。而這些道親可能也樂於被公共輿論遺忘,以

免觸犯時忌。他們寧願匍匐前進,緊緊依靠大地,吸取地氣。因為執政黨還沒有從一九四九年的那場噩夢甦醒過來,任何三人以上聚集的公共集會都會刺激他們的腎上腺,宗教集會的敏感更不用說了。     我們這輩的人多有在昏黃的租書店閱讀真善美版的武俠小說的經驗,家長與師長是不怎麼認同這些怪力的讀本的,最方便的讀書地點就是在租書店讀,不要帶回家中或學校,免惹麻煩。記得有一次讀得渾然忘我,站起來,伸個腰,打個哈欠,再回去繼續苦讀時,竟然因天黑,一個字都看不清了。     大部分人的年輕時期閱讀武俠小說的經驗或許無助於大好前途,但我的一些零散的中國文史知識很可能受益於昔年的苦讀與樂讀的啟蒙。     我後來有緣與武

俠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崑崙派、龍虎山天師教、全真教的龍門派有些淡薄的緣分,甚至於透過同一個時期碰觸到的《袁了凡靜坐法》、《因是子靜坐法》、《天臺小止觀法門》,稍微了解一些所謂的方外法門究竟何事,可能多少和早年的武俠小說閱讀經驗有關。     這些若明若晦的道緣都是在島嶼碰觸到的,如果我們一一爬疏這些不受主流宗教(佛教、耶教)喜歡、極受贏得江山的主流政治(共產黨)鎮壓,而又備受敗退心驚的失敗政權(國民黨)歧視的道門,他們所以來臺,還真應了那首籤詩的預言呢。   2021年3月12日 於清大

中共「一帶一路」軍事戰略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尖端出版社香港的問題,作者王英杰 這樣論述:

近期,中共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受到全球各國眾所矚目的焦點,比較明確的政策輪廓起緣於2013年9至10月份期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出訪中亞與東南亞時,向各國提出以中國古代絲綢的陸上古道與水路貿易路線為架構。 習近平主政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戰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從和各國「戰略對接」至成為命運共同體,這個號稱習近平最重要的外交戰略,成功關鍵在得到沿線各國的支持與配合。其中,在政治、經濟兩具引擎帶動的背後,須賴外交做聯結、軍事做後盾,因而有著雄心勃勃的軍事布局設想。中共重視「一帶」跨境陸運基礎建設,提升跨境綜合運輸能力以促進經濟對外發展,配合既有交通路網建設,一旦完善,亦可轉做陸上

軍事用途,進行軍事物資籌補輸送。本文主要探討中共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與意涵,以作為我國未來總體戰略發展之參考;另檢視各國在面對中共經濟利多的同時,對國防安全上的恐懼將無可避免的加深。就軍事戰略的觀點,探尋中共「絲路」倡議背後戰略意圖,以為我軍事備戰之因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