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子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尹錫悅子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上野千鶴子寫的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和鹿憶鹿的 粟種與火種: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夫婦| 標籤| 第1頁 - 公視新聞網也說明:美國總統拜登夫婦26日將在白宮以盛大的國宴,款待南韓總統尹錫悅夫婦。 ... 外界質疑他們的子女涉及棄養,但有法界人士認為難以構成《刑法》的遺棄罪,不過在民事上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這邊出版 和秀威經典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經學研究所 鄭卜五所指導 賴淑娟的 《禮記‧內則》所顯示的女力省思之研究 (2021),提出尹錫悅子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別刻板印象、女力、《禮記‧內則》、家庭教育、無聲之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 李奉儒所指導 廖婉余的 Iris Marion Young之差異政治主張及其在新住民與其子女教育政策上之啟示 (2021),提出因為有 Iris Marion Young、正義、差異政治、新住民與其子女、教育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尹錫悅子女的解答。

最後網站尹錫悅訪美|拜登尹錫悅發表《華盛頓宣言》 美核潛40年來首 ...則補充:在美國國事訪問的南韓總統尹錫悅,周三(26日) 與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華盛頓宣言》,加強延伸對北韓的威懾,美國將派核導彈潛艇停靠南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尹錫悅子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為了解決尹錫悅子女的問題,作者上野千鶴子 這樣論述:

Girls, be ambitious!  從家庭、校園、感情、職場到社會, 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性別議題,妳意識到了嗎?   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 想當全職主婦難道不行嗎? 所謂的「女子力」其實是一種詛咒!? 錯的明明是色狼,為何受害的女性還會被譴責? 女性專用車廂算是一種逆向歧視嗎? 身為女兒就應該負責照護年老的父母? 女性求職路上陷阱一籮筐!? 性別歧視是不是沒有終止的一天?     ‧東大名譽教授、《厭女》作者上野千鶴子最新力作   ‧完整收錄2019年度東京大學開學典禮致詞     書中內容大大突破性別分野,我認為不分性別的青少年都該閱讀,若有父母因為沒有養育女兒就錯過這本

書,那就太可惜了。……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覺得不對勁」的權利,而且不分性別,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自由選擇,過得自由自在。──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這是一本為女孩而寫的書,家長、老師也應該看一看,沒有集合全宇宙的力量,要達成性別平權的目標,仍會走得跌跌撞撞。……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者及教育者的角度,為女孩寫下此書,社會不動,女孩自己動,一代一代地接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不拘泥性別的社會」。──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身而為人,人人都擁有特定的一套生理條件,也必然會發展出與他人相同又不同的生命經驗──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問清楚自己想要活出

怎樣的人生?無論那是什麼色彩的人生,只要是全力以赴,必然光彩奪目,也必然會為其他女性帶來光芒,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許菁芳(作家)     2019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女性主義者暨知名作家上野千鶴子以性別為切入點,在東大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致詞,開頭便提及前一年(2018)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不公的醜聞──校方為了壓低女學生的錄取率,長期透過人為手法操縱分數使女考生落榜,消息曝光後,頓時輿論譁然。而這樣的歧視與不公平,正是日本女學生所置身的現實。     至於貴為日本最高學府的東京大學,即便沒有這類性別歧視的黑箱作業,隱形的歧視仍舊無所不在。突破重重「男」關、考上東大的女學生比

例出乎意料地只有兩成,東大男學生還會忌憚和自己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優秀女生,只願意找崇拜東大生的外校女子大學生聯誼。在致詞中,上野教授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等在所有學生面前的,是「就算努力也得不到公正回報的社會」,不僅努力無法獲得回報,還有更多人(尤其是女性)會在發憤努力之前就被周遭的人潑冷水澆熄了志向。這番振聾發聵的致詞發表後,不僅立刻在日本國內引發諸多迴響,也獲得海外各國的廣大共鳴。     另一個鄰近的亞洲國家南韓,儘管握有先進國家的資源,性別意識卻仍落於人後,不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暴露出傳統與保守的側面,性別爭議更在2022年的總統大選中成為關鍵因素,由於性別政策而引起撻伐的尹錫悅

甚至選上了總統。至於台灣,我們有民選的女總統,更有許多女性議員與立法委員,但在乍看女力當道的表象下,卻動輒必須承受針對女性身分的歧視發言與不理性的人身攻擊,甚或淪為家暴受害人。在標榜性別平權的現代社會,隱而未顯的刻板印象和明目張膽的厭女言論卻仍無所不在,不只流露在個人的言行舉止間,也反映在社會風氣與大環境裡。     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她著眼於家庭、校園、感情、職場與社會等面向,透過淺顯易懂的筆法,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囊括女孩子在成長路上與出社會之際會面臨的各種困境,令人對性別意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啟發,既是一冊性別

教育的入門讀本,也可以視為一門女性主義的先修課,從學生、教師到家長,人人必修的性別學分。   專文推薦     許菁芳|作家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誠摯推薦     王如玄|財團法人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王婉諭|立法委員   李屏瑤|作家   杜瑛秋|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律師娘林靜如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陳怡嘉|作家/教師/學習策略專家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婉昀|Womany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覃玉蓉|財團

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   番紅花|作家   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依首字筆畫排序)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5星好評     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痛快地一刀砍向男性社會的荒謬!採用一問一答的QA形式,讓讀者不管從哪一篇開始都可以輕鬆地閱讀,此外書中還收錄了備受好評的東大開學典禮致詞,希望接下來要思考未來方向的中學生與高中生都能讀到這份熱切的訊息。──瑪蒂達圓舞(マチルダ円舞)     我前陣子正在煩惱自己到底算不算是女性主義者,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可以肯定地說自己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這本書給了我這

樣的鼓舞。因為是由上野教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回答學生的問題,所以不論從哪一題開始讀、想讀幾遍都可以!而且這本書真的很老少咸宜,不僅是青少年,希望大人也可以讀讀看,而且不管是什麼性別都好,真希望那些既得利益者也都能一讀。──松本美優(松本ミユ)  

《禮記‧內則》所顯示的女力省思之研究

為了解決尹錫悅子女的問題,作者賴淑娟 這樣論述:

在近代的教育和女權分子的努力下,女性的社會權利在大多數國家已獲得基本上的保護和平等。性別刻板印象的窠臼一直深植於人心,在這十字路口現代女性應如何突破傳統?又該如何扭轉刻板印象?冀望能透過本文之研究,言簡意賅探索中國女性延續千年以來的「溫、良、恭、儉、讓」這種含蓄且內斂的「女力」。    經學的根基已深深扎在我們的民族性中,因為,「經」不只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生活體驗,更是我們人生的準則與標竿。其中,「禮」又與人民的生老病死、起居規範,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曾國藩〈聖哲畫像記〉云:「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本文將嘗試從《禮記‧內則》入筆,〈內則〉的主要脈絡為家

庭教育,希望藉由探求〈內則〉之中關於女性生命及生活儀節的篇章記載,簡易討論、解構「古今女力」在女性主義與女性地位、生活。古代女性深居簡出、相夫教子是天命兼本性,現代女性則可謂是「內外夾攻大力完」,於「內」有家庭、子女、自我理念;於「外」有個人事業、個人的社交;內外包「夾」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在職場上,「攻」城掠地;神通廣「大」的抗壓性;擁有無敵的超能「力」,將家事、公事整理得「完」美無缺!雖有不同的建構面向,但古今女性在本質上的韌性與智慧、勇氣卻也是淬鍊千年如一日,默默無言又強韌無敵的力量!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家族的和諧榮耀,兩性平權是必要的趨勢。平權,不僅是性別上的無差別待遇而已,

還有著生活、心態、處境、法律制度等方面,正在宏觀且樂觀的期待著取得平衡。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綱要與脈絡,如何從古今不同的「女力」來認識女性的成長與堅毅。    本文研究的方法,首先探討《禮記》的起源與概要,制定女性禮儀制度的時代需求與背景,再者,觀察古代婦女的父權社會中的角色建構、地位界定,並探討在時代的遞嬗、制度的解離之中,女性本身對於自身的覺醒與檢視、女性主義的建構與解構,輔以社會普羅價值對於女性主義的迷思與認知。    由《禮記‧內則》為發想點,探討古今女性在看似無聲無息的家族地位中,如何挑大樑、擔重任,縮小自我、放大家庭,成為那被消音又不容抹滅的「無聲之聲」!

粟種與火種: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

為了解決尹錫悅子女的問題,作者鹿憶鹿 這樣論述:

  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中,不是火種藏於生殖器而是粟種藏於生殖器,   這兩者存在哪些共通的意涵?   阿美族與整個南島民族的關係,中國南方的布朗族、德昂族與南島民族的關聯性又是如何?   §「作物」的起源與「火」的起源,是世界各民族流傳最廣的文化起源神話。§   「往昔本族中某人在天上界有一個朋友,因天界小米、芋頭都很豐盛,乃求取其種子,但朋友吝惜不給。於是那人上天竊取小米、芋頭的種子,將其放入陽物之穴中,然後降到此sabdiq之地來,將其播種土中,此為我社農作物之起源。當時一粒小米就能使四、五人飽腹,因此番丁們外出時各自把數粒小米藏在食指指甲縫而行。又當其用餐時,取其一粒烹煮,增加成為滿

鍋的飯。故在狩獵等時,只要帶四粒去即可過三夜。然而有一孕婦,將其簸箕中的小米取出,同時投入開水中,結果鍋破裂,熱水迸出而小米四散,孕婦被此噴中而死亡了。從此以後小米若不煮多就不足以飽腹。」──paliljauz番sabdiq群社的粟種神話   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就是「小米的文化」,其生活信仰與祭典儀式,全與小米有關,而其粟種神話也是每個部落普遍流傳,是各族群極為重要的神話母題。取火種則大多與洪水神話連結在一起,普遍會提到山羌、水鹿或是鳥類的取火母題;與西方普羅米修斯的盜火和中國大陸南方少數民族的火種神話不同,臺灣原住民族的火種通常是在洪水中失去或遺忘,再由動物取回,是非常素樸的神

話意象。「粟種」與「火種」也常與原住民族的遠方他界、地底的小黑人或者與女人島相關。因此,粟種與火種是最適合觀察、比較整個南島語族神話的母題。   本書主題填補了過往研究者未能特別鑽研的小米文化信仰,與原住民獨特的洪水後取火種神話情節,涵蓋原住民的始祖神話、粟種神話、洪水神話、取火種神話、小黑人神話與女子部落神話。作者透過紮實的的文獻爬梳與田野調查,再以文學性豐厚的細膩筆法,勾勒出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系譜,讓讀者可深入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的奇幻世界。 本書特色   1.扎實的學術素養,細膩的文學筆法,一本讀懂人類起源!   2.補足臺灣原住民族小米文化信仰和取火種神話情節的研究空缺。   3

.收錄大量地方神話與傳說,身歷其境、原汁原味。   4.比對中外各地的神話母題,論析嚴謹、條理分明。 作者簡介 鹿憶鹿   出生於澎湖。東吳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曾赴日本西南學院大學當交換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訪問學人,也曾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客座教授。著有《馮夢龍所輯民歌研究》、《傣族敘事詩研究》,研究領域以神話學以及民間文學為主,近年來尤其專注於《山海經》圖像的相關研究。同時,更關心臺灣原住民,乃至整個中國南方民族、南島語族的神話情節闡釋,曾著有《洪水神話》一書。近年來也對民間故事中所包含的民族性與文化現象有極深的體會,並從中探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一直對創作有

極深的熱情,出版《臨溪路70號》、《桃花紅李花白》等多本散文集,希望能兼顧學術研究與作家創作的夢想。   自序 緒論 Chapter1 始祖神話與信仰――以石生、蛇生、壺生神話為例 前言 一、石生神話 二、蛇生神話 三、陶壺生人神話 結語 Chapter2 粟種神話 一、古籍文獻與考古文物中的粟 二、穀種神話的類型 三、原住民的盜穀種神話 四、粟種的黃金時代 五、神奇的他界空間 六、粟種祭儀文化   結語   Chapter3 洪水神話 一、洪水後再傳人類類型 二、洪水起因 三、退水方式 四、避水高山與木臼 結語 Chapter4 取火種神話 前言 一、大洋洲各島

嶼的火種神話 二、原住民各族的火種神話 結語 Chapter5 小黑人神話 前言 一、鄒族與泛泰雅族群的小黑人是敵我關係 二、小黑人的恩與怨 三、與布農族糾葛不清的小黑人 四、排灣與魯凱的小黑人 五、地底人神話 六、古籍中的小人神話 七、古籍中的黑人神話 八、小黑人的文化英雄角色 Chapter6 女子國神話 前言   一、阿美族的女人島 二、被消滅的女人部落 三、因風受孕的女人部落   四、女子國神話的意涵 五、有母系社會嗎? 參考書目 一、專著 二、單篇論文   自序   出生在澎湖離島,一直到小學畢業,天天見到的都是門外的汪洋大海。而生命中最幸運的是,在某些恰當的點,遇見一些

精彩的人。失明、不識字的外婆,從不苛責子女的安靜母親,讓我學會自尊自重,學會傾聽與寬容,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核心價值, 學會不自私自利,要堅強、冷靜而熱情。父親是我小學六年的級任導師,他引領我認識了胡適、福樓拜,歌德,於是有了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那個小學已廢校,島嶼面目全非,然而有汪洋的遠方他界一直留在心底,像一首詩。   碩士、博士的兩位指導教授則鞭策我進入學術的花園中,始終保有追求的熱情。畢業於廣島大學,在日本大學任教三十幾年的王孝廉老師從未放棄敦促我前進,我曾多次住在老師的書房, 天天請益,駑鈍的自己才得以對神話有粗淺的認識。而著作等身的戲曲院士曾永義老師,則讓我時時跟隨他精彩的學術盛筵,

一面把酒言歡,一面論書談文。原來學術的追求並非寂寞,是有趣味的,是可以相析相賞,而致愉快人間的。   喜歡旅行,喜歡朋友,在讀博士班期間就多次往來雲南、四川、北京與日本、韓國。看過大江大河,看過許許多多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能夠讀一點點書是何其幸運,可以體會置身東京大學、劍橋大學、海德堡大學的美好感受。   許多的講座給我機會認識更多年輕聰慧又熱情的生命,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大、華東師大, 在演講中參與討論的人都成了好朋友,常常通音問、論讀書,那是分享的愉悅。當然,在與東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等地的教授朋友交流中,也時時策勵自己,要不斷向前。其中

,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當訪問學者六個月,在日本當交換研究員三個月,在北京師範大學當客座教授一個月,是生命中最難得又愉快的時光,熟識許多優秀的學者朋友,提升了自己的視野高度。   臺東的撒布優部落,與頭目在他的小米田看小米,他盛裝, 要去參加婚禮。撒布優在排灣語中是寂寞的地方,並非是原來所居。對人來說,原來的聚居地可能更好,移居遷徙恁地難堪,只要是異鄉異地,天涯海角都是寂寞的所在。在寂寞的所在聽祭典的祭辭:這是靈魂的居所,敬上三滴小米酒,一滴敬神靈,一滴敬祖靈,一滴敬給不幸諸亡靈。對神靈祖靈崇敬,也對「不幸諸亡靈」有敬畏憐憫。神聖的小米酒澤被萬靈。   去臺東太麻里找撒可努,他是荒野山林走風的

人,帶我們去都蘭海邊,看全世界的星星都擠在那一片連著大海的天空中。撒可努的全名是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語裡,亞榮隆是雷聲,撒可努的意思是萬物的奔馳從來不曾停止,萬物的生長從未間歇,他住在那個太陽升起的地方太麻里。後來,我和撒可努還一起去了內蒙古,我們聽蒙古詩人朗誦詩歌,那個夜裏,大家都醉了。   之前出版過《洪水神話》一書,前陣子閱讀小南一郎先生的大作,多處引用《洪水神話》一書,有些感動,就像一個偶爾上台跑一下龍套的臨時演員,突然被人發現一樣,多年來默默的付出,一下子有一些回饋。小南先生一向是我那樣尊敬的學者。   原先任職於臺大人類學系的尹建中先生曾執行相關的計畫, 在1994年整理《臺灣

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一書,這些資料二十年來提供教學研究許多便利。這也是一段學術因緣,素昧平生的尹先生當時慨然贈書兩冊,不意接到書未久,卻聽聞尹先生因病猝逝的噩耗,追憶往事,難免有人生無常之感。可與言而未能與之言,失人;俱往矣。   此書經過漫長的醞釀增減、塗塗改改的日子,曾經獲得國科會(科技部前身)的幾年研究計畫補助,關於臺灣原住民族洪水神話、粟種神話、火種神話以及小黑人神話、女子國神話的幾個母題才得以深入探討;也特別感謝東吳大學的戴氏基金會提供赴國外移地研究時的補助,讓人歡喜地來來回回於原住民族的部落與國外的圖書館當中,才有這本小書的出版。   創作、學術、閱讀、書寫

,都是一輩子的事。每次的停留、駐足,都是階段,總還會有下一次。在蒐錄與論述的過程中, 疏漏、滯礙的地方屢屢出現,就像人生中的坑疤,留待往後努力去補填。一本小書是一個生命歷程的紀念,書中還有自己來不及或無力去處理的雜亂無章的部分,就當成是可以再往前努力的契機吧!   指導過的學生黃昭敏、林逢森、楊宜靜、游蕙菁,他們做的論文都與原住民族的神話有關,也在我研究寫作的過程裡面,提供了很多協助。沈明謙、趙惠瑜、于千喬、范玉廷都長期擔任過研究計畫的助理,到最年輕的施政昕、楊晴雅,都與這本書的出版結下了因緣。   從研究生一直到教授的這些歲月,劉錫誠、馬昌儀兩位老師始終鞭策、鼓勵,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真正知

識分子的典範。還有一路相挺的多年知交,毫無保留提供資料與意見,是永遠的嚴苛匿名審查教授,此生無以為報,看來應不是一句玩笑話。   密克羅尼西亞島上的神話講述,有一個人偷了一顆星星,那是神的眼睛。神怒了,以海水淹沒大地。蘭嶼作家夏曼藍波安有一部作品《天空的眼睛》。在蘭嶼的達悟族語意裏,「天空的眼睛」就是指星星,夏曼藍波安說,從達悟族的觀點,每個人的靈魂都住在某一顆星星裡面。   神話一直是詩人的題材,無獨有偶,阿根廷作家波赫士也喜歡星星這個象徵,他說,我希望化為夜晚,以千萬顆眼睛溫柔地深情地,凝視著你。   神話是夢,也是詩。   ──鹿憶鹿 2017年小寒於臨溪路70號 ├原住民的盜穀

種神話:排灣族的小米大都來自天上┤ 排灣族的粟種起源神話流傳極為普遍,大都傳說小米、芋頭等作物是祖神特別從天上或地下取來的,在取穀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許多偷盜的情節。學者的採錄,幾乎許多落部都有粟種神話。 上calisian番芒社、墩仔兩社流傳:最初我們的祖先男女兩人,從池底的石頭生出時,吠叫使水退去的靈犬不知從何處取來粟種授給我們的祖先,此即本番有小米的來源。[註1]其中提及狗取粟種神話。 drekai番paridrayan社所傳:父對瓢歌唱,就長出小米及稗等的種子,拿給其子讓其播種,據說此即為本社小米的起源。[註2]這樣的作物起源神話極為特別,對著瓢唱歌即長出小米及稗,充滿一種天真詩意的想像

,在其他族群中很罕見。 ravar番paridrayan社所傳:昔時我們的祖先在tavalan從大岩石的裂縫生出,並無食物可吃,便嚼岩石過活。然而cauv(始祖) 之女kulali從其友muakai得到少許小米及芋頭的種子,藏在頭上歸來並種在tavalan。[註3]值得注意的是,粟與芋頭藏頭上的情節。 Vaculj番下paiwan社所傳:最初本社的祖神saljimlji到地下界得到粟種數粒歸來,將其播種在屋簷下,不料收成很好。乃取其中一小粒放入鍋中煮,竟成為滿鍋的飯,試食後因其味美,便分給眾人。這就是今日我們做為主食的小米之起源。[註4]此為祖先取回型,且提到一粒小米可煮一鍋飯的神奇。 Vac

ulj番puljti社所傳:據說粟種是最初saljimlji到地下界取來。[註5]此也為祖先取回型。 Vaculj番kulaljuc社所傳:往昔本社的主神salamadang以客人的身分降到地下界盜取各種作物的種子,拿回來傳給地上的人。據聞他當時在鼻中藏樹豆,指甲間藏小米,頭布下藏一種豆,耳朵則藏另一種小豆,兩手拿著藜、芋頭及番薯的種子歸來。[註6]這則神話是罕見的多種雜糧起源的說法,粟種藏於指甲中。 北paiwan番kuavar群社所傳:太古時,本社的祖神在山上做一大柵欄,將很多的骨片種植在地上,並祈禱曰:「請趕快發芽成長」,結果從該骨片生出山豬、鹿、山羊、羌等云云。據說小米、芋頭等農作物亦

是祖神歌唱創造的。[註7] Kuvulj番各社所傳:據說在太古時,神人以歌唱創造人類後,造出小米、芋頭、稗等之種子,在本群也有煮一粒小米就變成滿鍋的傳說。[註8]歌唱創造小米、芋頭,甚至歌唱創造人類,這樣的情節似乎是排灣族極為特殊的。

Iris Marion Young之差異政治主張及其在新住民與其子女教育政策上之啟示

為了解決尹錫悅子女的問題,作者廖婉余 這樣論述:

Iris Marion Young提出之差異政治是1990年代最重要且極具影響力的主張之一,包含正義社會之構想、社會群體之差異、政治中的群體代表權、溝通民主的模式以及自我發展與自我決定等。Young關注性別、少數族群與弱勢群體並納入哲學討論,從差異政治的角度來破除弱勢者所遭受的不平等關係。她批判當代政治哲學中的分配式典範「正義」理論,社會論述正義時不應以普遍性為原則,必須從解構壓迫及宰制出發,釐清社會不正義的事實;在尊重差異、相互理解的前提下進行溝通,給予弱勢團體特殊優惠待遇,進而解除不正義。本論文探討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政策背後之理念與闕失,再透過Young差異政治的觀點思考政策制定之方向。

故從Young的生平背景與學術淵源,理解與探討其差異政治主張,藉以建構教育政策的分析架構,進行教育政策之差異政治評析,希冀能提出對於現今臺灣新住民與其子女教育政策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