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使用倍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高宗達所指導 蔡明翰的 陽極氧化鋁表面成長奈米銀樹枝狀使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板之研究 (2020),提出尿素使用倍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陽極氧化鋁、多孔性、電鍍、表面增強拉曼散射、銀樹枝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 朱純燕所指導 謝侑昇的 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重組毒素蛋白APXIII之免疫原性評估 (2017),提出因為有 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X III、次單位疫苗的重點而找出了 尿素使用倍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尿素使用倍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陽極氧化鋁表面成長奈米銀樹枝狀使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板之研究

為了解決尿素使用倍數的問題,作者蔡明翰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陽極氧化鋁(AAO)之多孔表面為基板,來電鍍成長奈米銀樹枝狀結構,因為一次陽極氧化鋁未成孔較多,為了使未成孔的數量減少,需要製作氧化鋁基板,來形成較高密度的多孔性陽極氧化鋁表面。經0.1 M氫氧化鈉和40℃之5 wt%磷酸來蝕刻一次陽極氧化鋁表面,可獲得有序的鋁表面,再使用此表面來做陽極處理,可製作出高密度奈米級多孔性二次陽極氧化鋁。接續使用蝕刻液來蝕刻背部的鋁留下陽極氧化鋁薄膜,接著浸泡在40℃之5 wt%磷酸溶液中進行擴孔處理,最後進行穿孔處理,使用40℃之5 wt%磷酸滴在薄膜底部阻障層上,讓底部阻障層達到穿孔的目的。接續沉積奈米銀顆粒在陽極氧化鋁表面,提供電鍍生長奈米

銀樹枝狀結構所需之電子傳輸路徑,藉由不同的電鍍液體及不同的電流參數電鍍,成功讓陽極氧化鋁表面生長出奈米銀樹枝狀結構,並在SEM下觀察哪一組參數生長的奈米銀樹枝狀最好。 最後在此基板上滴上樣本,樣本有乳酸、尿素和人工汗液,藉由532 nm波長的雷射來激發,量測樣本之拉曼光譜訊號並觀測基板上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 SERS)之訊號強度,並計算增強因子(EF),實驗最後成功製備出增強因子大於104之SERS基板。

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重組毒素蛋白APXIII之免疫原性評估

為了解決尿素使用倍數的問題,作者謝侑昇 這樣論述:

摘 要 IAbstract IV目錄 VI圖表目錄 IX第1章 緒言 11第2章 文獻回顧 132.1 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簡介 132.1.1名稱之演變 132.1.2生化特性 132.1.3 APP之血清型分類 142.1.4 APP之流行病學 152.2 胸膜肺炎放線桿菌之毒力因子 162.2.1 Apx toxins 162.2.1.1 Apx I 172.2.1.2 Apx II 182.2.1.3 Apx III 182.2.1.4 Apx IV 192.2.2 脂多醣 (Lipo

polysaccharide; LPS) 192.2.3 莢膜多醣 (capsule polysaccharide; CPS) 212.2.4 運鐵蛋白結合蛋白 (Transferrin binding protein, Tbp) 212.2.5 外膜蛋白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 222.2.6 蛋白水解酵素 (Protease) 232.2.6 尿素酶 (Urease) 232.3 APP之致病機制 242.4 APP之疫苗現況 27第3章 材料與方法 293.1 實驗所使用之菌株及載體 293.

1.1 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菌株 293.1.2 Escherichia coli DH5α 293.1.3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BL-21(DE3) (Invitrogen, California, USA) 293.1.4 pET-32a (+) (Novagen, Darmstadt, Germany) 293.2 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之培養方式 303.3 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之選殖 303.

3.1 萃取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基因體DNA 303.3.2設計APXIII之引子 ( Primer ) 313.3.3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 313.3.4 聚合酶連鎖反應產物之膠體電泳法 313.3.5 執行膠體純化回收產物 323.4以原核表現系統構築重組APXIII基因 323.4.1 pET-32a (+) 表現載體之製備 323.4.2 APXIII M 與APXIII C 限制酵素切割作用 323.4.3表現載體與 APXIII M

與 APXIII C 之接合反應 ( Ligation ) 333.4.5以轉形作用 (transformation) 至E. coli DH5α 343.4.6單一菌落挑選PCR確認 343.4.7 APXIII-M端與APXIII-C端核酸序列之定序 343.4.8 以轉形作用 (transformation) 至E. coli BL21 (DE3) 343.5 確認重組蛋白APXIII M與APXIII C與表現與分析 353.5.1 重組蛋白APXIII M與APXIII C之誘導表現 353.5.2 蛋白質電泳 (SDS-PAGE)

353.5.3 重組蛋白 APXIII M 與APXIII C 之定量 363.5.4 重組蛋白APXIII M 與 APXIII C 之抗原性分析-西方墨點法 363.6 蛋白質純化 373.7疫苗之調配 383.7.1 全菌菌苗之定量與不活化 383.7.2 次單位疫苗製作 383.8 動物試驗 393.8.1 小鼠半致死劑量(50% Lethal Dose; LD50) 試驗 (I) 393.8.2 小鼠半致死劑量(50% Lethal Dose; LD50) 試驗 (II) 393.8.3 小鼠保護力試驗 (I) - 抗原片段比較性

試驗 393.8.4 小鼠保護力試驗 (II) - M 端純化抗原決定劑量試驗 403.8.5 小鼠保護力試驗 (III) - M 端純化抗原及不活化全菌之組合試驗 403.8.6 小鼠保護力試驗 (IV) - M 端純化抗原及不活化全菌之組合試驗 403.8.7 小鼠效力試驗 403.9免疫反應之測試 413.9.1 塗鍍之抗原製備與定量 413.9.2 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ISA ) 413.9.3以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 (Real Time PCR, Q-PCR)

進行細胞激素之定量 423.9.3.1 小鼠脾臟分離之流程 423.9.3.2 小鼠脾臟淋巴球細胞之細胞激素試驗 423.9.3.3 小鼠脾臟淋巴球細胞刺激抗原後細胞RNA之萃取 433.9.3.2 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 (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RT -PCR ) 433.9.3.3 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 Real-time polyrmerase chain reaction ; Real-time PCR ) 443.9.4 樣本細胞激素mRNA基因量倍數計算 44

3.10 統計分析 45第4章 結果 464.1 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之APXIII選殖 464.2 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之APXIII定序 464.3重組蛋白質 rAPXIII M 與 rAPXIII C 之表現與分析 484.4重組蛋白質 rAPXIII M 與rAPXIII C之抗原性分析 484.5 rAPXIII M 與 rAPXIII C 重組蛋白濃度分析 484.6 rAPXIII M 純化重組蛋白濃度與抗原性分析 494.7 動物試驗-小鼠半數

致死劑量 ( LD50 ) 494.8 小鼠保護力試驗 (I) -抗原片段比較性試驗 494.9 小鼠保護力試驗 (II) -M端純化抗原決定劑量試驗 504.10 小鼠保護力試驗 (III) - M 端純化抗原及不活化全菌之組合試驗 504.11 小鼠保護力試驗 (IV) - M 端純化抗原及不活化全菌之組合試驗 504.12 小鼠效力試驗 504.12.1免疫反應之分析-血清中IgG之表現量 504.12.2免疫反應之分析-血清中IgG1及IgG2a之表現量 514.12.3細胞激素 mRNA 的表現量 51第5章 討論 84參考

文獻 89附錄 101Appendix 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