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邢進文寫的 不動產投資與環境規劃:附國土計畫實務探討與估價應用(8版) 和黃宏斌的 水土保持工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通用土壤流失公式(USLE)地形因子(LS)計算及土壤流失量之探討也說明:臺灣本島地形,地質地貌多變,山坡地占約臺灣本島面積約四分之三,現今都市中所能開發的土地陸續開發後,便開始朝向山坡地開發,但山坡地除坡度過於陡峭不宜開發之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逢甲大學 智能製造與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陳文正所指導 林泰成的 三維地工織物穩地植生模袋的製造及應用評估 (2020),提出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工織物、穩地植生模袋、邊坡穩定、水土保持、立體結構、優化生態環境。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 連惠邦所指導 顏熙蓁的 拱型溢洪口防砂壩下游局部沖刷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防砂壩、下游沖刷、流量公式、溢洪口的重點而找出了 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規沿革-山坡地範圍劃定及檢討變更作業要點則補充:法規沿革 · 表一鄰接陡坡區自然均質坡坡退縮距離表.doc .doc · 表二鄰接陡坡區二種以上複合坡度退縮距離表.doc · 表三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pdf · 表四坵塊法n值與坡度對照表.pdf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動產投資與環境規劃:附國土計畫實務探討與估價應用(8版)

為了解決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作者邢進文 這樣論述:

  不動產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火車頭,任何一項企業的經營都無法脫離不動產。企業是由土地、資本、勞動及企業家四者所組合而成的,而土地所形成的價值及價格、租金乃是企業投資經營的最大成本。同時,土地的有效利用、立地條件、工廠、公司之設點也與土地有關。   本書的寫作特色是將企業經營與不動產結合,例如:企業連鎖經營需要租金的訂定、商圈的規劃、房仲業的加盟型態、企業經營之原則、影響因素、企業經營所應遵守之法令,以及企業中最大的固定成本(土地及建物)價格決定。最後,探討企業(包括大專院校)所面臨到地上權、山坡地、高壓電、權利金、租金之收取,其方法為何。   本次改版補充國土綜合開發、

國土計畫法、山坡地開發與水土保持等相關內容。  

三維地工織物穩地植生模袋的製造及應用評估

為了解決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作者林泰成 這樣論述:

因地球暖化極端氣候變成了常態性。它無形中深深的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水土保持已成為維安基本關鍵技術之首要。水土保持近年來已開始讓人們嚴肅重視,當前的社會中做好水土保持的方法又能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發展方式讓人推崇。水土保持是以正確及妥適處理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互容關係角度出發且必要兼顧綠化美化環境的要求。本篇論文利用三維地工織物穩地植生模袋,討論研究背景、設計概念、製作過程、組織結構及施工所需考慮的各種要點,最終提出施作成功案例作為設計佐證。三維地工織物設計以保持邊坡穩定、治理水土流失為主要核心;以優化生態環境為施作效益,期能讓工程與植物栽植繁茂措施有效結合,本研究針對特殊地形地貌的

特點、邊坡高度、並考慮與植生物持續成長措施的結合,提出能相妥適因應的水土保持防治對策和防護措施。本研究三維地工織物「穩地植生模袋」設計時分為三個功能區域:棉纖維植生區:採用天然短纖維與人造纖維短纖維混紡紗,多條併股撚合後相互交織形成植生區域。能很好的包裹植生基材避免其流失且其能保水保濕、透氣性好。其疏鬆的空隙織法有利於植物的萌發及生長。固定模塊區:採用人造纖維長纖材料多條併股撚合後相互交織形成固定模塊區域、堅固耐用、柔韌有彈性,雙層袋體人工纖維線縱向與橫向相互交織形成固定模塊區間、其結構穩固,堅實耐用棉纖維植生區是在其四邊圍繞區域內,受其縱向(經向)與橫向(緯向)相互交織形成固定模塊區間內保持

棉纖維植生區使其不易在坡面地表位移的穩固性,更能確保「穩地植生模袋」全區域能強力抓著坡面地表與層裡的穩固性。地錨植入區:穩地植生模袋連續式框體結構中有特定專屬的地錨植入區,用來植入平均分佈的鋼筋地錨,更能藉其提供給固定模塊區縱向(經向)與橫向(緯向)構成的四方框圍結構中提供足夠植生基盤強而穩固的支撐力。本計畫設計之「穩地植生模袋」,於現場施工完成後驗證後發現猶如以一大片牢固的保護膜覆蓋在邊坡上,能確實的防止雨水地表水濺淘沖刷而引起的土石崩塌流失且能綠化美化環境,非常具有實用的價值。

水土保持工程

為了解決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作者黃宏斌 這樣論述:

  因應生態保育和全球氣候變遷,水土保持結合山坡地、都市計畫和非都市土地之防災聚落建設,發揮保水、蓄水、滯洪、維持地力和防止土壤污染。   由於法規格式和篇幅之限制,無法在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和水土保持手冊詳細說明之內容,經常會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不少困擾,因此,作者將這些議題彙整成冊,希望讀者可以藉由本書配合規範和手冊,瞭解水土保持工程都能讓不同時代之水、土資源發揮最大效用,並且永續不絕。 作者簡介 黃宏斌   1957年生。1979年畢業於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1980年全國性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建設人員水土保持科及格,1983年獲得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1988年於美國愛荷華

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前身)擔任副教授,1992年升任教授,目前是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免評鑑教授,兼任水工試驗所、綜合災害研究中心,以及生態工程等三處中心之特約研究員。2011年自臺灣大學借調擔任桃園縣副縣長。   經歷: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教學組組長、學務處課外活動組主任、活動中心管理組主任、生農學院農業試驗場副場長、軍訓室主任、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主任、學務長,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等職。   講授科目:水土保持工程、輸砂水力學、坡地水力學、流體動力學、應用微分方程式、環境影響評估實務。   社會服務:參與水土保持法

以及相關子法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法訂定、水土保持手冊編訂、水土保持計畫審查;擔任環保署、台北市政府、桃園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委員;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技術鑑定委員會委員;國科會諮議委員。 序 第一章 前 言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臺灣的地理特性 2.1 形成  2.2 地形  2.3 地質  2.3.1 中生代後期之前  2.3.2 中生代後期或第三紀初  2.3.3 第三紀中期  2.3.4 第三紀末期  2.3.5 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上新—更新世) 2.3.6 第四紀(更新世)初期  2.3.7 第四紀中期  2.3.8 其它  2.4 岩性  2.4.1 沉積岩

包含礫岩、砂岩、頁岩和石灰岩  2.4.2 火成岩包含安山岩、玄武岩和花崗岩  2.4.3 變質岩包含板岩、片岩、片麻岩、變質砂岩和大理岩  2.5 土砂生產  2.5.1 第一次土砂生產  2.5.1.1 短期風化  2.5.1.2 長期風化  2.5.1.3 地殼變動  2.5.2 坡地土砂生產  2.5.2.1 地表沖蝕  2.5.2.2 崩塌  2.5.2.3 地滑  2.5.2.4 土石流  2.5.2.5 第二次沖蝕及崩塌  2.6 水系與河槽  2.6.2 河槽  2.6.3 水系之平面型態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三章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3.1 水土災害  3.2 全球氣候變

遷  3.3 演進與發展  3.4 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原則  3.5 相關法規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四章 基本資料調查與分析 4.1 集水區劃設與面積計算  4.1.1 荷頓(Horton)法求平均坡度  4.2 逕流量計算  4.3 工程地質調查  4.4 集水區土砂生產量  4.4.1 土壤流失量  4.4.2 河道沖刷量  4.4.2.1 控制方程式  4.4.2.2 輸砂量公式  4.4.3 山崩、地滑、坍岸或土石流等產生之土砂量  4.5 調查項目與方法  4.5.1 河床表面粒徑調查和河床質採樣  4.5.2 土地利用現況調查  4.5.2.1 植生調查  4.5.3 崩塌

地調查  4.5.3.1 調查項目  4.5.3.2 調查方法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五章 目的事業水土保持規劃 5.1 農地水土保持  5.2 林地水土保持  5.3 礦區水土保持  5.4 道路水土保持  5.5 社區水土保持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六章 集水區治理規劃 6.1 野溪治理  6.1.1 野溪災害  6.1.2 規劃設計原則  6.2 蝕溝控制  6.2.1 規劃設計原則  6.3 邊坡穩定  6.3.1 規劃設計原則  6.3.2 邊坡穩定分析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七章 處理項目 7.1 排水系統  7.1.1 設計步驟  7.2 截水溝  7.3 擋土牆 

7.3.1 土壓力  7.3.1.1 主動土壓力  7.3.1.2 郎金被動土壓力公式  7.3.2 水壓力  7.3.3 牆基之垂直應力  7.4 防砂壩  7.4.1 規劃設計  7.4.2 防砂壩特性  7.4.2.1 防砂壩和水壩區別  7.4.2.2 防砂壩排水孔目的  7.4.3 防砂壩安定檢定方程式  7.5 滯洪設施  7.6 沉砂設施  參考文獻  習題  前言   近年來由於生態保育觀念崛起,國土保安和環境保護概念受到國人普遍重視,山坡地農業由生產轉為山坡地保育、環境生態營造,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項目不再侷限於水土流失控制;而擴展至同時考慮自然生態環境復舊或營造,推出自

然生態工法、生態工程或近自然工法等;應用範圍也不再侷限於森林和山坡地區,已經擴及到都市防洪和防災。   自從1964年省主席黃杰先生根據「治山先治水」之觀念,在台灣新生報說明水土保持之重要性,並開始重視水土保持後,接著,1976年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1994年水土保持法和1996年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相繼公布實施後,相關之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工作陸續展開。   其中,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主要針對山坡地之保育和利用;水土保持法則是偏重實施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之相關規定。   由於1964年當時我國並沒有相關之處理與維護理論和技術,因此,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協助山地農牧局(水土保持局前身),參考美國使

用多年之手冊編譯成水土保持手冊,內容僅止於農地水土保持部分;1984年增加工程篇,1992年修正為農地篇、工程篇和植生篇,2004年再調整為總論篇、坡地保育篇、植生方法篇、工程方法篇和生態工法等五篇。陸續出版了台灣省水土保持手冊、台北市水土保持手冊和目前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纂之水土保持手冊。   然而,部分受限於法規規定,無法在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詳細說明或列舉之內容;同樣地受限於篇幅限制,水土保持手冊中也無法詳細說明許多選用公式、係數和數值之理論基礎或理由,因此,根據歷年上課講義內容和修課學生發問之議題,彙整成冊,希望讀者可以藉由本書配合水土保持手冊,完整瞭解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之相關技術。  

 雖然水土保持目標隨時代背景之不同需求,而有不同定義,其最終目的乃是保護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有限之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並使這兩項資源適時適地發揮最大利用效果,並且永續不絕。

拱型溢洪口防砂壩下游局部沖刷之研究

為了解決山坡地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作者顏熙蓁 這樣論述:

防砂壩為台灣山坡地野溪主要的防砂工程措施,因台灣人口結構變化,社會人口老化造成的勞動力降低影響未來工程走向,前人的研究中提到以傳統預鑄工法為發想,建立一通用性高之拱型預鑄構件,本研究在構件之應力分析皆通過的前提下透過應用渠槽試驗的方法對防砂壩過壩水流及防砂壩下游溪床局部沖刷進行探討,試驗中使用組裝式之壩體模型,可針對試驗需求替換溢洪口類型。整理試驗結果後初步得出在流量較小時使用寬頂堰公式較準確,流量較大時則是使用銳緣堰公式結果較佳,但兩者使用上結果差距不大,將銳緣堰堰公式之流量係數使用0.59進行計算時,其計算流量會更接近實際流量。經分析後,因計算誤差在可接受範圍內,可將銳緣堰流量公式使用於

含基座拱型溢洪口及純拱型溢洪口。經綜合分析後,純拱型溢洪口對壩體基礎安全性的影響程度小於傳統溢洪口,含基座拱型溢洪口在基座下游易產生嚴重沖刷且距離壩體較近,可能對壩體基礎產生負面影響,對河道兩岸的影響方面,傳統溢洪口在相同溢洪口寬度下影響會大於拱型溢洪口,試驗結果發現在有設置副壩的試驗條件下,主、副壩間會產生劇烈的沖刷,推測可能是主、副壩間距不足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