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國小螢火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華梵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陳致正所指導 余玠池的 國小螢火蟲飼育設備設計及 展示教學之研究 (2014),提出崇德國小螢火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螢火蟲、展示教學、教學設計、飼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崇德國小螢火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小螢火蟲飼育設備設計及 展示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崇德國小螢火蟲的問題,作者余玠池 這樣論述:

摘 要 崇德國小發展並飼育螢火蟲,迄今近二十年,然而相關的飼育設備以及養殖模式,大多沿襲以往,雖有少許的修正,但幅度不大,形成了水生螢火蟲—黃緣螢飼育的數量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同時,教師對於螢火蟲教室的教學利用率也逐漸降低。因此本研究旨在藉由螢火蟲飼育及展示設備的設計與改良,提高並穩定螢火蟲飼育的數量。並經由螢火蟲展示教學活動的規劃,提升螢火蟲教室的使用率。透過文獻的探討、現況的分析及專家的訪談後,擬定了設計及改進的方向,得到以下的結果: 以新的概念重新設計製作之新型的鑲嵌式飼育缸過濾網、可換式的上陸平台、改良後輔以滴流管設計的幼蟲生長飼育盒,以及改變傳統的給水方式,透過過濾

設備的更新、定時光照的架設,改善了螢火蟲教室整體的飼育環境。使幼蟲的存活率及上陸化蛹成功率提升了35.1(由33.5%到68.6%)及26.4(由16.8%到43.2%)個百分點。並將現有螢火蟲教室空間規畫成11個教學展示點,並以螢火蟲為主軸所進行的各項教學設計,製作的各種教學媒材,為教師提供了各項螢火蟲教學設備及資源。經實際上課後,教師不但能掌握螢火蟲教室教學的資源,也能運用教學模組實施螢火蟲特色課程教學,甚至能結合在各領域的教學活動中,解決了因對螢火蟲不熟悉而無法利用螢火蟲教室各項資源的困境;增加了教師使用螢火蟲教室的意願,同時也達到了自然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