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汶奎寫的 巴菲特給股東的投資報告 和(英)格倫·阿諾德的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拉格文創社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黃焜煌所指導 陳淑玲的 在金融海嘯下的投資策略之實證研究 (2008),提出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組合投資、指數投資、成長投資、價值投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巴菲特給股東的投資報告

為了解決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問題,作者林汶奎 這樣論述:

  本書記錄了投資大師巴菲特每年向股東們寫的一份投資年報,其中包括: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探討的主題涵蓋管理、投資及評估等,從中提煉出巴菲特精華的投資思想展現在大眾面前,從公司治理、財務與投資、兼併與收購及會計與納稅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論述,巴菲特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讓人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其中妙趣橫生的話語,精彩絕倫的討論,都能夠使人眼前一亮,並從中收穫豐富的投資知識。   巴菲特簡介:   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1930.08.30),美國投資家、企業家、慈善家,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   巴菲特名言   這是一個最

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在同一個市場環境中,總是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有利有弊,就看投資者具體怎麼看待這個市場。市場沒有錯,錯的永遠是投資者的思考方式和不成熟的投資技巧。――巴菲特   如果我們發現了喜歡的公司,股票市場的點位將不會真正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將通過公司本身決定是否投資該公司;我們基本上不花時間考慮宏觀經濟因素……我們僅僅試圖把精力集中在我們認為我們理解、同時我們喜歡其價格及管理的行業上。――巴菲特   傳統的投資方法,對於投資者來說,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收益。相反,投資者會因為囿於刻板的理論而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而我認為,選擇股票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在股票下跌的時候選擇投

資的良機,這往往會給投資者帶來驚喜。――巴菲特   危機難以避免,對於企業來講如此,對於投資者來講也是如此。而在危機來臨之時,很多人幾乎是出於本能地採取了保守的投資態度,就像鴕鳥一樣,一有危險就一頭扎進土裡。殊不知,這時候若抬起頭向遠處看,會發現更大的機會。――巴菲特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上星期巴菲特公布最新的年度致股東信,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每年巴菲特的致股東信都值得大家解讀,而信中公佈了持倉股帶來的利潤情況,那我們應否跟隨他的投資策略?這些股票值得我們長線投資嗎?今集 #贏在美股 為大家送上巴菲特3大持股的分析。

#SP500 #Nasdaq #dowjones #美國運通 #蘋果 #高盛 #巴菲特 #致股東的信 #長線投資 #MSFT #FB #APPL #AMZN #2019年 #Amazon #Apple #Facebook #Microsoft
======================
1) Jackie美股分享會&試堂Online:
https://edu.money-tab.com/activity-reg-c?jackus=yt

2) 我要做股神APP下載:http://onelink.to/mtap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dWNwPuaS1o2dIzugNMXWtw?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在金融海嘯下的投資策略之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問題,作者陳淑玲 這樣論述:

在經歷金融海嘯下,全球投資人財富大幅縮水。於是投資大師的投資策略便吸引許多人的注意,是否那些大師的策略更能在此惡劣環境下倖存或成功。本研究透過價值投資、成長投資、指數投資、組合投資等四大模型所各代表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彼得•林區(Peter Lynch)、約翰•柏格(John Bogle)、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的投資原則及策略,進行實證研究,最後以成長投資─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投資績效最佳,能讓我們渡過「金融災難」與「金融海嘯」,而且能作為以後的投資原則及方向。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

為了解決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問題,作者(英)格倫·阿諾德 這樣論述:

偉大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用37年,22筆投資,賺得了自己的第一個1億美元。 本書再現了這一歷程中巴菲特的進化、思考和他的投資路線圖。 《金融時報》暢銷書作家、金融學教授葛籣·阿諾德,在系列書“巴菲特投資案例集”中,首次收錄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全部案例。本書展現了少年巴菲特從120美元的儲蓄起步,直至達成第一個1億美元的投資旅程。 1941~1978年這段時期,是巴菲特發展並磨礪投資哲學的成型期,這使他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如虎添翼。但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巴菲特在這個過程中也曾犯錯。可貴的是,他從錯誤中修正,甚至將失敗的決策逆轉為獲利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傑作。 本書寫作風格簡明輕快,伴隨

著歷史細節的披露,書中大量引用不同時期巴菲特致股東信的精華內容,講述了每一項投資中巴菲特的思考過程和投資邏輯。 書中不僅收錄了耳熟能詳的蓋可保險、美國運通、喜詩糖果和《華盛頓郵報》等案例,也收錄了起死回生的鄧普斯特公司、令巴菲特陷入困局的洛克伍德公司的故事。在每一個案例結尾,作者都整理出學習要點,讓讀者能夠從巴菲特經歷過的成功和挫敗中學習。   葛籣·阿諾德(Glen Arnold)博士  英國索爾福德大學金融學教授,也是一位成功的職業投資人。他所領導的團隊專注於研究證券市場的股票定價偏差。他撰寫的大學教材《公司理財》(Corporate Finance)是英國本科生以及

研究生常用的教科書。他編寫了《金融時報投資指南》,對投資和金融市場進行全面詳細的介紹。他還著有《價值成長投資》。讀者可以在www.glen-arnold-investments.co.uk看到他的研究成果及觀點。 楊天南 北京金石致遠公司CEO、私募基金管理人、金融投資家、財經專欄作家。美國聖地牙哥大學金融MBA。第一位親赴奧馬哈與巴菲特見面的中國人。 翻譯的投資經典著作有《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大衛斯王朝》等,著作有《規劃財富人生》《一個投資家的20年》,先後獲得亞洲財經具影響力財經書刊獎、華文財經圖書大獎、優秀譯者、十佳譯者等榮譽。   譯者序 巴菲特“

資金超越主意”的分水嶺(楊天南) 推薦序 研究巴菲特的新篇章(勞倫斯·坎甯安) 序 言 偉大的投資者也會犯錯 導 言 48歲賺得1億美元 第一部分 人物與情景 沃倫·巴菲特的故事 2 青年時代與合夥企業 / 伯克希爾-哈撒韋進入視野 / 跟本傑明·格雷厄姆學投資 / 巴菲特向格雷厄姆學到的其他理念 第二部分 投資案例 案例1·城市服務 18 孩童時代 / 第一檔股票 / 大學時光/像投機者一樣追逐股票 案例2·蓋可保險 23 蓋可保險的歷史 / 週六,巴菲特來敲門 案例3 &4·克利夫蘭精紡廠和加油站 28 投資/失敗案例1:克利夫蘭精紡廠 / 淨流動資產價值投資法 / 失敗案例2:加

油站 / 保持與格雷厄姆的聯繫 案例5·洛克伍德公司 38 洛克伍德公司 / 巴菲特的困擾 / 結局 案例6·桑伯恩地圖公司 42 巴菲特合夥公司取費模式及其表現 / 桑伯恩地圖公司 / 巴菲特不但買了,而且需要控制甚至改變公司 案例7·鄧普斯特農機製造公司 49 鄧普斯特農機製造公司 / 鄧普斯特公司的麻煩 / 查理·芒格 / 起死回生 / 實現投資回報 案例8·美國運通 57 重要的變化 / 美國運通 / 巴菲特出手 案例9·迪士尼 64 巴菲特的行動 / 巴菲特的邏輯—費雪和芒格的因素多於格雷厄姆 案例10·伯克希爾-哈撒韋 69 伯克希爾 / 1955年之後的下滑 / 巴菲特

一個“里程碑式的愚蠢”決定 / 決定性的回購 / 伯克希爾-哈撒韋:一個老闆、一個總裁和一個不賺錢的生意 / 最初的兩年 案例11·國民賠償保險公司 85 傑克·林沃爾特 / 1967年的國民賠償保險公司 / 收購國民賠償保險公司 / 1967年2月 / 巴菲特接手國民賠償保險公司 / 一個律己保險商的肖像 / 嚴重的失策 案例12·霍希爾德-科恩公司 99 霍希爾德-科恩公司 / 結果如何 / 學到了什麼 案例13·聯合棉紡公司 108 聯合棉紡公司的生意 / 交易 / 後來 案例14·投資人關係 113 狂野年代 / 巴菲特不是普通的基金經理人 / 1967年的挫折與困惑 / 巴菲

特的困惑 / 應該怎麼辦 / 誤導投資人的短期績效指標 / 轉向擁抱品質(但並未放棄定量分析) / 不因對合夥人的承諾而改變信念 / 個人動力 / 再次表現超群 / 終結合夥公司? / 解決方案 案例15·伊利諾伊國民銀行信託公司 128 一家賺錢的小銀行 / 交易 / 伊利諾伊國民銀行的愉快之旅 / 你打算如何擁有這家銀行 / 但是,必須與伊利諾伊國民銀行分手 / 巴菲特的讚美 案例16·《奧馬哈太陽報》 139 巴菲特的態度 / 投機遊戲 / 《奧馬哈太陽報》 / 贏得普利策新聞大獎 案例17·更多保險公司 148 伯克希爾-哈撒韋變身為控股公司王國 / 更多公司彙聚旗下 / 資本使用

案例18·巴菲特合夥公司的終結 154 沒有股票可買 / 低成本運營 / 巴菲特決定退休 / 合夥公司解散後合夥人資金的去向 / 推薦比爾·魯安接手資金管理 / 巴菲特合夥公司的終結 案例19·藍籌印花公司 169 印花業務 / 為何藍籌印花公司的股票便宜 / 巴菲特運用藍籌印花公司資金的案例 案例20·喜詩糖果 174 日常工作 / 賺錢機器 / 巴菲特在1970年持有的三隻潛力股 / 你會在1970年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嗎 / 喜詩糖果 / 收購喜詩 / 收購之後 / 特許經營權 / 擴張的嘗試 / 定價權 / 是什麼成就了好企業 / 喜詩糖果的經濟商譽 案例21·《華盛頓郵報》

204 漂亮50 / 在非理性年代,巴菲特沒有虛度光陰 / 舉債投資《華盛頓郵報》 / 巴菲特對於郵報價值的判斷 / 交易 / 收購之後 / 我們擅長有米之炊 / 《華盛頓郵報》對伯克希爾的貢獻 / 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公司貢獻的管理才能 / 註定發生的事 / 唐納德·格雷厄姆:第二位關鍵人 / 經營特許權的喪失 / 巴菲特對於他最為偉大的投資案例的思考,以及對學院派及其追隨者的嘲諷 / 投資組合的周轉率 案例22·韋斯科金融公司 236 韋斯科的生意 / 芒格和巴菲特的興趣 / 一個糟糕的出價 / 沃倫·巴菲特接手韋斯科金融公司 / 韋斯科早期的奮鬥 / 轉型開始 / 韋斯科的保險業務

/ 迷你型企業集團 大整合 伯克希爾-哈撒韋帝國 260 附錄 案例總結 266 注釋 268   巴菲特“資金超越主意”的分水嶺 此刻的金秋,我坐在桂香四溢的西湖邊寫這篇譯者序。 這本《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是我翻譯的第五本財經投資書籍,儘管有關巴菲特的書已是汗牛充棟,但對於有興趣瞭解早期巴菲特投資人生的讀者而言,本書仍是開券有益的。 今年已89歲的巴菲特,實際上他的名氣大幅飆升大約發生在65歲以後,所以近一二十年以來,每當他做出重大投資,例如IBM、蘋果、美國銀行等投資案例,各種細節都會被媒體挖掘的纖毫畢現、展露無遺,令大家耳熟能詳。但對於他早期的投資案例,卻記錄

不多,大眾知之甚少,原因也很簡單—當年有誰知道這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將來能成大事呢? 如今巴菲特依舊寶刀未老,年復一年地為伯克希爾的股東們創造著數以百億計美元的價值(注:2019年上半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淨利潤為359億美元)。只是,動輒數十億美元、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大手筆,讓普通人看來只能是望洋興嘆,心中暗自慨歎:“沒那麼多錢啊!”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缺憾,因為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巴菲特從年輕時代開始,如何從幾千、幾萬、十幾萬、幾十萬、一百萬、幾百萬……一步一步,直至買下伯克希爾建立一個投資帝國的歷程。從1962年他以7.5美元/股買入伯克希爾起,到如今股價31萬美元

,可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這本書實際上是“巴菲特投資案例集”系列叢書的第一卷(共4卷)。作者本人是一個巴菲特迷,做到金融學終身教授之後,又投身於投資行業,有感于巴菲特一生有太多精彩紛呈的案例值得深入解讀,一本書難以窮盡,所以需要一套系列書來進行這項工程,本書是該系列書的第一本。由此看來,未來三年我的翻譯這項“業餘”工作已是板上釘釘、責無旁貸。 本書止于巴菲特積累財富的一個里程碑節點—賺得人生中第一個1億美元,這一年是1978年,巴菲特48歲,伯克希爾股價跨越200美元。 這部“巴菲特投資案例集”最大的特點,在於全部收錄了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所有案例。在叢書第一卷,

也就是本書中,既有大家熟知的喜詩糖果、美國運通、《華盛頓郵報》等案例,也有較少關注的鄧普斯特、洛克伍德、霍希爾德-科恩等公司案例,作者還在每個案例的結尾專門總結出該章節的學習要點以供參考。 日前引人注目的新聞之一是,巴菲特公司一個持股超過20年的機構投資者賣出了伯克希爾股票,該基金負責人指出巴菲特過去十年表現不佳(2009~2019年,伯克希爾股價上漲323%,而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334%),對其手握鉅資、坐失良機、回購不足、跑輸大盤,表示不滿。 當前伯克希爾市值約為5100億美元,根據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持有現金達到1220億美元,而這一資料在2016年一季度時,還只有583

億美元。近年,伯克希爾手中積累的現金數量越來越驚人,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熱議,有人推測這是巴菲特不看好後市,也有人認為巴菲特是廉頗老矣。 對於這種現象,用巴菲特自己多年前的話講就是:“我年輕的時候是主意比資金多,現在是資金比主意多。”從“主意多過資金”到“資金多過主意”,這個分水嶺發生在什麼時候呢?新書《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1969年在結束合夥公司時,巴菲特給所有投資人兩個選擇:取回現金,或轉為伯克希爾股票。以事後諸葛亮式的聰明來看,當然是選擇伯克希爾股票,但回到當初看,伯克希爾所擁有的就是一堆日漸衰敗的紡織業務、一家小鎮上的小型保險公司、一家小銀行、一家小型報紙以及

一兩個小型企業。總之,當年的巴菲特手中並非一手好牌,這再次印證了我們多次提到的觀點:事後都易,當下最難。 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追求幸福的努力過程,就是將一手不夠好的牌漸漸換成一手好牌的過程。巴菲特為我們樹立了一個以身作則的好榜樣。 人們都知道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的原因是股市過熱。實際上,這僅僅是外在原因,內在原因是當時巴菲特合夥公司掌控的資金已達到1億美元之巨,越來越難以為這麼多資金找到合適的投資對象。 也就是說,在解散合夥公司、拿回屬於自己的2650萬美元時,巴菲特向世人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從現在起,我不再需要任何其他人的錢了!” 1969年,是巴菲特“資金超越主意”的分水嶺。 楊

天南 寫于西湖曲院風荷之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