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德蒙.德瓦爾寫的 琥珀眼睛的兔子(二版) 和(秘)里卡多·帕爾馬的 秘魯傳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莎士比亚面包. 帕莎蒂娜烘焙坊vyr也說明:La One蛋糕. 帕莎蒂娜母親節蛋糕「珊瑚美人」 向媽咪大方說愛早鳥預購85折. 繼上回的阿里山烏龍茶和花蓮無毒芋心蕃薯兩種輕乳酪蛋糕之後, 收到的帕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四川人民所出版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蔡倩玟所指導 雷士弘的 麵包消費品味研究:以高雄市長棍麵包為例(1990 - 2010) (2011),提出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麵包產業、法國長棍麵包、飲食消費認同、品味。

最後網站【高雄。Pasadena】帕莎蒂娜。女人的約會. 莎士比亚面包o7f則補充:紅酒桂圓核桃可說是麵包的經典. 帕莎蒂娜烘焙坊鳳山自由店歡慶開幕三天88折. 接下來換蛋糕登場囉! 》水浴輕乳酪.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琥珀眼睛的兔子(二版)

為了解決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的問題,作者艾德蒙.德瓦爾 這樣論述:

  獲選《衛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   橫掃全球各大媒體年度選書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總榜第一名   亞馬遜書店藝術類排行榜第一名   售出26種語言及電影版權,暢銷逾1,500,000冊!   透過264件根付的追索,看盡歐洲十九世紀豪門興衰史。   在跨越一百五十年、全球三大洲陸的傳奇旅程中,什麼會被記得,什麼會被遺忘?   「根付」是日本江戶時代以象牙或木頭為媒材的微雕藝術。傳統和服沒有口袋,便以根付穿線連接小盒固定在腰帶,演變為今日的手機吊飾。   伊弗魯西家族是十九世紀顯赫的猶太家族,事業遍佈歐洲各大首都,交遊廣闊,富可敵國。家族成員查爾斯是

藝術鑑賞家,資助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竇加、莫內,更啟發了普魯斯特的偉大著作《追憶似水年華》。及至納粹勢力興起,在猶太人宿命般的浩劫中,家族財產聲望一夕化為烏有,唯獨264件根付藏品奇蹟般完好無損地被保留了下來。   這部橫跨五個世代的家族史,重現了十九、二十世紀歐洲舊時代的軼聞趣事與藝術成就,以及納粹大屠殺與反猶主義的政治戰爭。從快速崛起的帝國城市奧德薩到世紀末的巴黎;從被占領的維也納到東京,德瓦爾手握著細緻的根付,埋首浩瀚的文件記錄,走訪各地先祖奮鬥的宅邸,在這場溯源之旅中重新檢視那個躁動不安的年代、盛極而衰的失落家族,並看見曾經視如珍寶的收藏,如何歷經浩劫、浮於人事,對抗記憶的流失,最終成

為歷史的見證。   2010年柯斯達最佳傳記文學獎、2010年英國銀河圖書獎年度新銳作家   2011年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翁達傑文學獎、2011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傑出書籍獎   2010年《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2010年《衛報》年度最佳圖書   2010年《每日電訊報》年度選書、2010年《愛爾蘭時報》年度選書   2010年《旁觀者》年度選書、2010年《標準晚報》年度選書   2010年《VOGUE時尚》年度之星、2011年《大西洋月刊》年度最佳圖書   2011年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富豪今夏必讀書單」 各界推薦   張惠菁(作家)——專文推薦   吉田敦(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助理教授

)、何致和(作家)、房慧真(作家)、茂呂美耶(作家)、劉鎮洲(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陶藝家)、蔡康永(作家、主持人)——驚艷讚賞 好評推薦   「這幾年來讀過最精采的一本書……豐富的故事告訴你,身為人的歡愉與痛苦。」――《每日電訊報》   「這本書一次要買兩本,一本留著,一本送給你最親密的愛書之友。」――《經濟學人》   「作者以陶藝家對造形物件細膩的感受力,清楚道盡人與物品之間彼此依存的私密關係;又以文學家對人情事理敏銳的觀察力,細緻描寫人物更迭與世事變幻的感人篇章。」――劉鎮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陶藝家   「我很少為了娛樂而讀書,不過,我正在看艾德蒙.德

瓦爾的《琥珀眼睛的兔子》。愛不釋手的感覺真的很棒。」――詹姆斯.索特,美國藝術文學學會會員,福克納獎得主   「睿智、奇異與吸引人。」――A.S.拜雅特,布克獎得主   「出乎意料地結合了微觀的物品形式與宏觀的歷史,而且極為成功。」――朱利安.拔恩斯,布克獎得主   「你手上拿著一本大師之作。……如此優雅而令人回味的故事,讀來樂趣無窮……就像根付一樣,這本書令人愛不釋手。」――法蘭西絲.威爾森,《星期日泰晤士報》   「我這幾年來讀過最精采的一本書……豐富的故事告訴你,身為人的歡愉與痛苦。」――貝特妮.休斯,《每日電訊報》,年度選書   「這本書不只可以當成年度選書,當成十年一度的選

書也行……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內容橫跨好幾個世代,值得數代的人珍藏與反覆閱讀。」――麥可.霍華德,《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德瓦爾令人驚歎的故事是對於變遷與時光流逝所做的探索與沉思……幾乎沒有作家像艾德蒙.德瓦爾一樣,為一部家族的故事添入這麼多的見識、驚歎與尊嚴,這是一部從第一句話就令人著迷的敘事作品。」――艾琳.貝特斯比,《愛爾蘭時報》   「一開始閱讀就停不下來,往後幾個星期,我沒辦法談別的事……完全陶醉其中。」――克蕾希達.康納立,《旁觀者》,年度選書   「一部非凡作品……德瓦爾靈巧地將一個迷人家族的各種生活主線編織起來……他也橫跨了城市、大陸與世代,時刻感受著地方與物品的力量

──從國家的紀念性建築到根付──進而鋪陳出人類的歷史。」――傑拉德.賈可布斯,《星期日電訊報》   「細緻地描述對失落的家族與失落的時代的追尋。從打開這本書的那一刻起,你便走進了重建起來的古老歐洲。」――柯姆.托賓,《愛爾蘭時報》,年度選書   「德瓦爾是個陶藝家,他出色地喚起對這些日本小雕刻的觸覺,並且將它們放進口袋,帶它們前往巴黎、維也納、奧德薩,然後回到日本。他追溯這些根付的漫遊旅程,發現這些寶物閃避了主人的掌握,但又記得主人的撫觸,他們的手在象牙、木頭與石頭上留下了痕跡。」――艾德.霍利斯,《蘇格蘭人報》   「本年度最佳作品……充滿回憶的描述,文字清晰簡潔。」――安妮塔.布魯克

納,《旁觀者》,年度選書     「優美、簡潔、悲劇色彩、荷馬史詩。」――史蒂芬.弗瑞爾斯,《衛報》,年度選書  

麵包消費品味研究:以高雄市長棍麵包為例(1990 - 2010)

為了解決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的問題,作者雷士弘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法國長棍麵包於臺灣飲食消費市場之在地發展與高雄地區之麵包消費品味,並以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藉由飲食文本探討在臺灣的發展脈絡中,平面媒體賦予長棍麵包之文化意涵,以及品味之轉型;深度訪談對象為麵包師傅與消費者,用以呈現長棍麵包在高雄市之發展現況及消費者品味認知。研究結果分為兩點:一、臺灣社會發展進程中形成長棍麵包之消費意涵:根據文本分析,長棍麵包之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在臺灣歷經六十年的時空推移下,長棍麵包逐漸進入臺灣飲食消費體系,也與西式餐飲、健康飲食概念結合,慢慢鞏固其地位。依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提出的生活實踐公式,長棍麵包在臺之生活實踐為:【(麵

包作為維生食品)*(法國生活文化象徵資本)】+臺灣=長棍麵包消費實踐;二、消費品味體現於高雄在地飲食生活型態:綜合生產者與消費者之觀點,可知高雄的麵包產業自1990年代起,開始呈現精緻化之走向。隨著烘焙技術不斷改良,相關知識之取得漸趨便利、出國考察、使用天然老麵等因素,麵包製作技術向上提升。業者亦透過店面風格營造、經營整體餐飲事業、使用進口原料等方式來強調自身之烘焙技術與口味道地性。媒體在整體產業中,則扮演中介者與資本傳遞者之角色。依業者之敘述,可知生產消費局限、需向軟式麵包之消費主流妥協,是其面臨之困境。消費者則以長棍麵包酥脆、有嚼勁之特性作為品質判定之標準,並以食用時機做為區分日常生活與休

閒生活之品味區辨。口味多元及規格之改變,體現長棍麵包在地化。而法國生活文化印象之傳遞,及麵包風味之差異,讓消費者得以明確辨識「法國味/臺灣味」,同時也將兩者做出品味區隔。也因兩者有各自的品味認知,連帶使得飲食受容之情況並未明顯發生在長棍麵包的飲食消費。

秘魯傳說

為了解決帕 莎 蒂 娜 乳酪 麵包的問題,作者(秘)里卡多·帕爾馬 這樣論述:

本書是秘魯作家裡卡多·帕爾馬的代表作品,“傳說”是裡卡多·帕爾馬創造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一種把歷史紀事、逸聞傳奇和風俗故事融為一體的秘魯式文學。書中講述的故事自印卡時期始,到共和國時期結束,通過豐富的想像、巧妙的藝術創作,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鮮活地凸現出來,生動地再現了三百年間秘魯的歷史風貌。 關於“傳說”的創作,它的出發點或藉口,可以是一個歷史事件,一個則未被證實的傳聞,一則珍聞掌故,一件人物傳奇,一句諺語或俏皮話,一個成語……題材確定後,以這個事件或人物(或擬人化的東西)為核心,運用想像力進行藝術加工,結構情節,編織對話,描寫人物,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裡卡多·帕

爾馬(Ricardo Palma,1833—1919),秘魯作家、學者,著有《秘魯傳說》《和聲——一個流亡者的書》《西番蓮》等。帕爾馬生活在秘魯的動盪年代,曾參與過反抗殖民統治的戰鬥,也曾在政府中擔任公職。1883年南美太平洋戰爭之後,受任秘魯國立圖書館館長,查詢搜集大量的秘魯圖書檔案,使毀於戰火的國立圖書館重獲新生,並從塵封已久的圖書、史籍和檔案中發掘出大量題材,運用豐富的藝術想像,創造了“傳說”這一文學體裁。 前  言 印卡和征服時期(……—1533) 帕利亞— 瓦爾庫納(印卡時期) 佩德羅·德坎迪亞(1531) 精于棋道的印卡王(1532—1533) 殖民地時期(15

33—1820) 奧斯特利亞王朝統治時期(1533—1700) 替罪羊(1533) 一吻殉節(1534) 一場擊柱比賽(1535) 我也許願意,也許不願意(1535) 斗篷騎士(1541) 大力士堂阿隆索(1542) 聖主聖地牙哥的馬(1542) 叛徒洛佩·德阿吉雷(1544) 法官的三條理由(1544) “別給了你黑麵包,還想要甜餡餅”(1544) 已經犯的和將要犯的過錯(1544) 聖安東尼奧的愛情表示(1544) 死後的一個嘴巴(1544—1546) 修士們的口頭禪!(1546) 庫斯科的皇家行刑官(1547) “駱駝鼻子”(1547) 魔鬼的紅寶石(1547) “偷雞不著蝕把米”(15

50) 別人圍牆裡的果子(1551) 一心做媒的總督(1556—1561) 薩帕塔上尉(1558) 魔鬼附身的女人(1561) 裙— 袍的鬧事(1561) 死人復活(1561) 偷盜頭骨(1565) 我叫教會!(1575) 羅莎的玫瑰園(1581) 聖羅莎的蚊子(1581) 美人中的美人(1583) 騎在了驢身上,就不怕鞭子抽(1591) 秘魯的政府(1600) 該詛咒的人(1601) 女人與老虎(1601) 紅斗篷、白坐騎和“嘟隆—咚—咚”鼓(1603) 奇跡總督(1604—1606) 一件違背誓言案(1607) 人類的始祖亞當長沒長肚臍?(1607) 方濟各會會士與耶穌會會士(1615)

借一還百(1616) 兩隻性情溫和的小鴿子(1616) 聖母的騎士(1617) 詩人總督歷險記(1618) 聽其言觀其人(1618) 理髮匠真有福!(1620) 善人和罪人(1625) “走吧,毛驢!生就的窮命成不了闊佬!”(1630) 伯爵夫人藥粉(1631) 利馬的聖徒弗賴馬丁·德波雷斯為什麼不再創造奇跡了?(1639) 名譽要以生命來抵償(1640) 修女與卡爾特會僧侶(1640) 卡塔麗娜·萬卡的秘密寶藏(1642) “聖徒聖女間,築牆要當先”(1646) 蒙面幽靈(1651) 異端總督與刁鑽的敲鐘人(1656) 快刀斬亂麻(1664) 喝吧,神父,這樣你就痛快了……!(1668) 操

縱選舉的總督(1669) 普諾女人,會召羊皮口袋的女人(1672) 啼哭的聖嬰(1675) 以此為戒(1675) 別拿火藥當兒戲(1679) 被傳訊的女人(1688) 銀手臂(1689—1705) 一件控告上帝案(1695) 母 愛(1696) 聖約瑟的罩袍(1696) 聖阿古斯丁教堂的幽魂遊行(1697) 波旁王朝統治時期(1700—1824) 捕鼠陷阱(1715) 活著的死人(1716) 一位任性的利馬婦女(1727) 她的髮辮(1734) 浪子回頭(1746) 懲罰叛徒(1749) 利馬城裡的四個P(1750) 宗教法庭的一名罪犯(1751) “佩里喬利”的乖戾言行(1762) 拿撒勒人

(1763) “出風頭的是我卡斯特利亞諾斯!”(1768) 西裡洛判案(阿馬特總督時代) 一位利馬婦人的尊嚴(1780) 廷塔州郡守(1780) 行刑手潘喬·薩萊斯(1795) 命中註定(1801) 一出隱秘的戲劇(1801) 女扮男裝(1803) 一隻鞋露了馬腳(1805) 阿瓦斯卡爾的妙計(1805) 聖星期五的受雇哭喪婆(1807) 比卡耶哈還壞(1815)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1816) 兩個塞瓦斯蒂安(1817) 獨立時期(1821—1830) 因諾森特·“雀鷹”(19世紀20年代) 時間—土鍋—我們必勝(1821) 關於國歌的傳說(1821) 勳章的暴亂(1823) 玻利瓦爾省的公

正懲罰(1824) 麵包、乳酪和糖渣(1824) 解放者與獨裁者的書信往來(1825) 懺悔的秘密(1825) “聖西蒙·加拉巴蒂略”節(1826) “緩 流”(1826) 二百萬(1826) 玻利瓦爾省的最後一句話(1830) 共和國時期(1833—18××) “命瑤利州敲鐘!”(1834) 死摳字眼(1835) 神父復仇記(1843) 一隻微型炮的故事(1849) 一盒香煙(1880) 一名遊擊隊員(1883) 其他傳說 利馬諺語數則(無年代) 瑣事兩件(無年代) 關於聖馬丁紀念碑   附錄:裡卡多·帕爾馬年表(1833—1919)   廣袤富饒的拉丁美洲具有悠久的歷史

和燦爛的文化,反映這片大陸多姿多彩社會生活的文學具有獨特的風格和不朽的魅力。隨著“文學爆炸”的轟動,拉美優秀文學作品的譯介和評論工作,在我國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聲勢。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巴勃羅·聶魯達、加西亞·瑪律克斯、奧克塔維奧·帕斯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及一大批聲名卓著的作家的作品,已經譯介到我國,引起廣大讀者的濃厚興趣,並為許多作家所借鑒。 在我們介紹和研究諸多現、當代作家以及他們那轟動世界的作品時,我們也沒有忘記,拉丁美洲出現過許多在世界上稱譽一時、具有不衰的藝術價值、名垂世界文學歷史的作家和作品,秘魯作家裡卡多·帕爾馬的《秘魯傳說》就是這樣一部古典精品。 裡卡多·帕爾馬生活在秘魯

歷史上的動盪年代(生平詳見“附錄:裡卡多·帕爾馬年表”)。當時,國家雖已獲得獨立,但軍人考迪羅爭權奪利,內戰頻仍,民不聊生。作為一名熱血青年,他痛感國家政治混亂,人民困苦,自然接受自由主義思想,參加政治鬥爭。他更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當西班牙軍隊捲土重來,企圖恢復在秘魯的殖民統治時,他拿起槍桿,參加保衛卡亞俄的戰鬥;南美太平洋戰爭中,智利軍隊的炮火焚毀了他在米拉弗洛雷斯區的房屋,他又投身保衛利馬的戰役,為祖國的命運浴血奮戰。 里卡多·帕爾馬對袓國的一大貢獻,是他在擔任圖書館館長期間做出的艱巨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績。他自一八八三年至一九一二年傾注將近三十年的心血,以國家主人和文人的高度責任感,請求美

洲作家和新朋舊友捐贈圖書;他用螞蟻一樣的勤勞和耐心,查詢和收集大量的秘魯圖書檔案,使毀於戰火的國立圖書館獲得新生,為保存和發展民族文化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里卡多·帕爾馬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多學科學者,在本國歷史和語言學方面都有建樹。作為作家,裡卡多·帕爾馬的創作道路是曲折的。最初,他同十九世紀中葉後的許多拉美作家一樣,政治上受到獨立時期愛國主義思想的激勵,文學上接受統治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在創作上模仿他們的歐洲老師。《詩集》《和聲—一個流亡者的書》和《西番蓮》幾部詩作都屬於這類風格。此外,他還著有詩集《民間歌謠和金銀細工》,文學和版本論文集《垃圾》及歷史劇《羅迪爾》等作品。 但是,里卡

多·帕爾馬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沒有在浪漫主義運動裡故步自封,而是逐步擺脫浪漫主義的束縛,在本國豐富的歷史中發掘題材,專門描寫本鄉本土的風尚和生活,走上自己的創作道路,實現了從模仿到獨創的飛躍。他在擔任圖書館館長後,從塵封已久的圖書、史籍和檔案中發掘出大量題材,運用豐富的藝術想像,獨闢蹊徑地創作了別具一格的《秘魯傳說》,奠定了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所謂“傳說”,是里卡多·帕爾馬創造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種把歷史紀事、逸聞傳奇和風俗故事融為一體的秘魯式文學。關於“傳說”的特點,智利文學評論家、文學教授阿圖羅·托雷斯—裡奧塞科說,它“是一種短篇速寫,既不是歷史,也不是軼事或者諷

刺小品,而是三者之中抽出的精華”。更明確地說,“傳說”“不同於短篇小說,不同於民間故事,不同於諷刺小品,也不同於歷史逸事;它是介乎這四者之間的東西”。這兩段話概括了“傳說”內容和藝術上的特徵,因此可以說,它是根據歷史逸事和民間故事創作的一種諷刺性的短篇速寫。 “傳說”的創作非常簡單,它的出發點或藉口,可以是一個歷史事件,一個並非確切的事件,一則珍聞掌故,一件人物傳奇,一句俏皮話,一個成語……題材確定後,以這個事件或人物(或擬人化的東西)為核心,運用想像力進行藝術加工,結構情節,編織對話,描寫人物,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傳說”的結構大體相似,其發展線索幾乎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篇首多有幾句開場白,

用戲謔、巧妙的語言說明作者怎樣獲得靈感要寫這篇“傳說”。然後是“傳說”的主要部分,敘述主要事件和故事衝突,同時插入不少題外話,通過場面變換、人物言行和情節突變交代出一個完整故事。最後,在故事當中或結束以後,用或機智、或幽默、或玩笑、或諷刺的筆調,明確或含蓄地講出故事在生活哲學方面的寓意。 《秘魯傳說》共計十卷,包括從印卡時期到共和國時期的傳說共四百五十三篇,其中殖民地時期三百三十九篇。《秘魯傳說》不是一部有頭有尾、以主要事件或人物貫穿始終的鴻篇巨制,而是由各自獨立的一篇篇“傳說”結集而成,但就是這些零散的“傳說”,猶如一幅幅五彩繽紛的畫面連綴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從印卡帝國到十九世紀三十年

代三百年間的歷史風貌。印卡人的美麗傳說、皮薩羅殺害印卡王阿塔瓦爾帕、征服者之間的血腥爭鬥、西班牙人的殘酷統治、印第安人的武裝暴動、波瀾壯闊的獨立戰爭、軍閥之間的連年血戰、南美太平洋戰爭中秘魯軍民的愛國壯舉,等等,都在帕爾馬的筆下再現出來。但帕爾馬更感興趣的是殖民地時期,描寫這個時期的“傳說”占了絕大部分—三百三十九篇。這些“傳說”表現了統治者的巧取豪奪、草菅人命,他們之間的鉤心鬥角;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下層民眾的機智幽默;利馬社會的生活圖景和風俗時尚……構成一部本國社會生活的歷史。 帕爾馬不是乾巴巴地講述歷史,而是通過豐富的想像,進行巧妙的藝術創造,使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鮮活地凸現出來。在這樣

講述歷史的過程中,帕爾馬寫了秘魯三百年間上至最高統治者、下至市井小民的各色人等:總督、主教、法官、神父、貴族、富商、征服者、殖民官員、起義領袖、律師、下級官吏、修士修女、小手藝人、小工匠乃至奴隸、家僕,等等。這些人物有的于史有據,有的來自多年前的故紙堆,有的來自民間口頭傳說,但經過帕爾馬的天才之手,往往寥寥數筆,幾個簡單的動作表情,不多的言談話語,就成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的藝術形象。特別應該指出,帕爾馬寫得最好的是利馬婦女,在許多作品中描寫了不同的女性形象,把她們優雅俏皮、機智大膽、多情又信教的特點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總之,《秘魯傳說》就是通過這樣的故事和人物,再現了既悲慘又

優美、既莊嚴又滑稽、既等級森嚴又無偏見的利馬社會,把秘魯的歷史生活繪成一幅多姿多彩、令人賞心悅目的廣闊畫卷。 帕爾馬不僅是研究語言的學者,也是駕馭語言的大師。他在《秘魯傳說》中的敘述簡潔明快,曉暢生動,富有藝術魅力。他使用的語言以當時標準的西班牙語為主,同時採用了大量“西班牙美洲”特別是秘魯語彙,還借用了一些印第安語,使作品讀來更為親切自然。再者,當情節發展、人物描寫需要,或者作者情不自禁、有感而發時,經常插上一段多含諷刺、詼諧意味的短詩或民謠,或信手拈來言簡意賅的西班牙成語,不僅給故事和人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閃耀出帕爾馬睿智、幽默的火花。 裡卡多·帕爾馬歷經幾十年創作的十卷《秘魯傳說

》,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少人起而模仿,但均為“東施效顰”,沒有一部能與之媲美。《秘魯傳說》是秘魯文學遺產中一顆光彩奪目的寶石,是帕爾馬對拉美文學的偉大貢獻。“裡卡多·帕爾馬的作品可能是秘魯文學最寶貴的財富……只有很少的西班牙美洲作家獲得像《秘魯傳說》作者這麼高和這麼當之無愧的聲望。……在秘魯,他被尊為‘文學鼻祖’。”然而帕爾馬作品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它是逐步脫離西班牙的文學規範,走向發現本土藝術才能的第一步。因此有人說,他“通過漫長、卓有成果的作家生涯樹立了自己的豐碑。全世界都推崇他的文學創作,讚揚他是美洲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 《秘魯傳說》出版後,立即引起秘魯、拉美以及歐洲

的強烈反響,不同版本已經“周遊了世界”,其文學地位歷久不衰。我國讀者對《秘魯傳說》也不陌生。早在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出版了白嬰先生的譯本,選入二十七篇。現在這個譯本以安德列斯·科塞洛選編的兩卷本(哈瓦那:颶風出版社,1971年)為藍本,同時從阿根廷科德克斯出版社和秘魯出版總公司一九五八年四卷集版本中選譯了數篇。所用古巴版本有兩大優點:一是篇目經過編者篩選,在目前我們無力出版全集的情況下,不失為一條“捷徑”;二是選入的篇目依故事發生的年代排列,在篇題後面明確標出,並且分別歸入秘魯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這在見到的其他版本中是沒有的(阿、秘的四卷本收得全面,包括前九集的所有篇目,以發表先後排列

)。我覺得,這種編排方法正好體現了《秘魯傳說》藝術地再現秘魯三百年歷史的意義,使讀者明確地知道故事發生的年代,更好地理解篇目的內容,瞭解當時的時代風貌,所以選譯時以此為基礎。 這個版本選譯《秘魯傳說》一百一十五篇(包括1959年白嬰譯本七篇),雖然較前譯本增加許多,也僅及原作篇目的四分之一。選譯的標準一是故事有趣,二是內容有代表性,三是注意各歷史時期比重平衡,總之,試圖部分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如果讀者能從“傳說”中得到一點歷史知識,從故事內容中得到一點感悟和啟發,從作者詼諧幽默的文筆中得到一點愉悅甚至報以會心的微笑,那將是對譯者的最大褒獎。     白鳳森 一九九六年二月於北京團

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