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秀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平秀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世豪寫的 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高桂惠、楊明璋所指導 曾世豪的 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 (2017),提出平秀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明清小說、嘉靖大倭寇、萬曆朝鮮戰爭、日本乞師、甲午戰爭、乙未戰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平秀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

為了解決平秀吉的問題,作者曾世豪 這樣論述:

  有別於過去說部的異族書寫研究(戰爭主題),多將目光放在長城或四裔,本書將視野轉移到海疆,探索明清小說中的日本(倭)形象,發現相關作品中出現了「內/外」、「我/他」、「新/舊」纏繞之敘事特色。由於「嘉靖大倭寇」、「萬曆朝鮮戰爭」、「日本乞師」、「甲午戰爭」、「乙未戰爭」等歷史事件的衝擊,催生了豐富的創作,彼此有相互影響的狀況。昔日橫行東亞的海賊集團、豐臣秀吉「一超直入大明國」之雄圖、明治維新後的帝國殖民者,甚至明清鼎革、英法聯軍等,不同記憶被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複雜的日本人臉譜。本書以歷時性方式進行梳理,除了窺探文本中的海洋社會史材料外,也分析不同時期的小說發展特色,並帶來

總結歷史教訓的籲求。

平秀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節目時間軸】
0:00:00 節目開始
0:09:35 伊吹幕間《就算,我的身體已不記得...》
0:21:39 戰鬥
0:24:55 伊吹幕間《就算,我的身體已不記得...》
0:28:32 戰鬥
0:31:24 伊吹幕間《就算,我的身體已不記得...》
0:59:45 弗栗多幕間《邪龍,要發洩壓力》
1:15:50 戰鬥
1:21:50 弗栗多幕間《邪龍,要發洩壓力》
1:30:14 戰鬥
1:36:36 弗栗多幕間《邪龍,要發洩壓力》
1:45:26 戰鬥
1:47:16 弗栗多幕間《邪龍,要發洩壓力》
2:00:40 關台閒聊

--------------------------------------------
※【其他平台】
Discord►https://discord.gg/w899w5eNny
Twitch►https://www.twitch.tv/porknuckle_gaming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265452431
Twitter►https://twitter.com/VTuberNAYA

--------------------------------------------
※【贊助節目】
經營頻道不容易,如果你喜歡Naya的節目且願意一點支持的話歡迎你使用YT超留/會員功能
或者到抽成較少的Patreon平台►https://www.patreon.com/naya_gaming
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

--------------------------------------------
※【VTuber NAYA】
不定期在當自己的烤肉君,推出一些自己VTuber人生中的歡樂時刻分享給大家~喜歡的話歡迎訂閱頻道,並在影片底下按讚喔!

元YouTuberのNayaです、VTuberに転生しました!
このチャンネルがよかったら是非登録して、グッド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Thanks for checkin'!
If you like my videos, please subscribe and leave a like!


#FGO中文口譯 #幕間故事

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

為了解決平秀吉的問題,作者曾世豪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係以異域書寫為核心,有別於過去聚焦於長城或四裔,展現明清以降的海洋視野,並以日本(倭)形象探究「內/外」、「我/他」、「新/舊」交纏之敘事特色。日本在明清兩朝皆曾成為中國沿海的勍敵,其中包括「嘉靖大倭寇」、「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乙未戰爭」,皆催生了相關的小說創作。過去在研究相關議題時,多趨於斷裂式的考察,但筆者認為由明至清,日本作為「倭寇」形象之特色是深入人心的,舉例而言,晚清李鴻章曾如此向朝廷宣說防範日本之必要:「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雖然作為自強運動之領袖,對於涉外事務亦有一定之認識,但是李鴻章仍以明朝倭寇的破壞來比擬現代化之日本,可見時

人的倭患記憶貫串明清兩朝。 本論文即以此議題出發,以歷時性方式討論明清小說的日本記憶,發現到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關注。第二章處理「嘉靖大倭寇」相關小說中的「烽火」與「離亂」。在早期文本如《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胡少保平倭記》,多傾向於使用抗倭將領及其幕僚之見聞,敘事上較為樸實,有「補史」的時事意義;但由於平倭名將胡宗憲與權臣嚴嵩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也有被視為反派的情況,如《綠野仙踪》、《玉蟾記》等,相對地「嘉靖大倭寇」中佔據領導主體的中國人盜魁徐海、王直等人(假倭),也退居二線,由日本人(真倭)擔任領導,可謂模糊史實。另一方面,包括《雪月梅》、〈楊八老越國奇逢〉等,則敘述了中國人作為

「奸細/俘虜」的雙重身份。 論文第三章以「王翠翹故事」和世情小說為主。「嘉靖大倭寇」中還有為國捐「軀」的女諜粉墨登場,那就是以「公私兼盡」而作為型世楷模的「王翠翹故事」,從傳奇體、擬話本體到章回體,訴說著官方話語以外的集體記憶,也強化了性別「邊緣」對於道德「中心」的板塊擠壓,其關注亦為嚴肅。然而,隨著傷痛的遠去,「倭患」成為才子佳人小說中的娛樂資本,包括〈風月相思〉、《玉樓春》、《雪月梅》、《綺樓重夢》、《玉蟾記》、《繡球緣》以及《玉燕姻緣全傳》,在兒女、英雄的小說類型整併下,強化了才子「文武全才」的不俗身手,平倭成為取代科考以外的功勛,可見小說家不拘史實的想像力拓展。 第四章則討

論「萬曆朝鮮戰爭」下,沿海編氓視「倭」為「魍魎不可知之物」,促成了神魔化的敘事傾向,有跨海擊殺敵酋的情節產生,代表作品以〈斬蛟記〉、《野叟曝言》為主,豐臣秀吉不僅被想像為中國出身的孽龍,同時帶有異端之傾向,渡海之戰映射著一場「宗教的戰爭」。另一方面,對治「非常」之物亦須有「非常」的方法,翻江倒海的鬥法於焉成為抗倭戰爭中的熱點,包括《升仙傳》、《玉蟾記》、《雪月梅》等作,出現了劍仙、玄女、黃石公,然其由「殺」到「生」的慈悲之念,則又反面訴說著中國面對倭患的「望洋興嘆」。 第五章析論甲午戰前的清代小說,以遺民之思及殖民帝國的登場為主題。明清鼎革,明遺民基於對「倭患」的痛惡及對「日本乞師」的不

信任(此三桂之續也),有反寫乞師者為奸佞的文本,如《女仙外史》、《水滸後傳》,乞師者由效秦庭之哭的孤臣,變成「燕藩」及「奸臣」,小說家以「妖婦」、「賊寇」的反反者不為反,控訴滿清入關的不正當性。此外,在甲午戰爭以前的歐洲列強,也在海防經驗的因襲之下被寫成「逆倭」,象徵著中國人面對時代變遷的遲鈍,代表作品為《花月痕》,書中「逆倭」與「太平天國」及西北回亂的勾結關係,不啻為清朝版本的「北虜南倭」。 第六章介紹乙未戰爭相關小說。甲午一役由於大陸戰場乏善可陳,反而是臺灣在劉永福坐鎮之下,拖延住了日軍的接收行動,鼓舞中國大陸人民,有「劉永福」系列小說(《劉大將軍平倭戰記》、《臺戰演義》、〈劉大將軍

平倭百戰百勝圖說〉)及《臺灣巾幗英雄傳》的誕生,寫出了「滅倭必矣」的樂觀想像,可謂時事小說之異調。而特別的是,《臺灣巾幗英雄傳》由孤臣遺孀克紹夫志,延續著臺島對抗倭寇的堅決意志,映襯的是淮軍「和倭」的妾婦之容,小說家在「邊疆」、「女性」、「布衣」等不同身份上尋求重振中華乾綱的秘訣,使得「中心」與「邊緣」之間的位置,再度出現充滿張力的辯證。 最後是第七章,甲午戰爭相關小說的理性檢討。早在甲午戰後不久,書坊主即重新刊刻《蜃樓外史》,該書實作於牡丹社事件前後,以嚴嵩、趙文華勾結島夷故事,影射李鴻章父子對日的卑躬屈膝,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再度問世,其諷刺易味不言可喻,卻非直指核心的檢討。在經過

時間沉澱以後,小說家方能理性反省中國何以戰敗,日本如何強盛?代表作品為《中東大戰演義》(又名《說倭傳》),透過「中」、「東」的並置,標誌著中國由「天下」到「萬國」的醒覺,至此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亦劃下句點。綜合來看,由明至清,「倭患書寫」之相關敘事,除了輻射出海洋視野的社會學材料外,更能映照著不同階段的小說發展,並帶給我們總結歷史教訓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