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揚 輪椅安全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 周月清所指導 李博緣的 低地板公車=交通無障礙?雙北低地板公車駕駛員經驗探究 (2020),提出康 揚 輪椅安全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地板公車、障礙者、公車駕駛員、可及性/無障礙、無障礙設備。

而第二篇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車輛與機電產業研究所 陳世濃所指導 林明玄的 輪椅自動安全裝置 (2012),提出因為有 輪椅、安全裝置、煞車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康 揚 輪椅安全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康 揚 輪椅安全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地板公車=交通無障礙?雙北低地板公車駕駛員經驗探究

為了解決康 揚 輪椅安全帶的問題,作者李博緣 這樣論述:

對障礙的社會模式發展而言,有些障礙不是個人的損傷,而是來自社會環境的阻礙,無障礙交通的產生,就是為了要解決障礙者的環境限制。我國無障礙交通,自1998年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今大都會客運)引進無障礙公車後,至今也有20多年的歷史。不過障礙者,尤其是輪椅使用者,或多或少曾遭遇被拒載、服務態度不佳,未固定妥當,而被摔倒在地等案件,而且也有相關研究,由障礙者的角度,探討搭乘公車的相關經驗,但鮮少從公車駕駛員的角度探討。本研究以公車駕駛員的觀點,以空間、硬體設備、軟體設備等不同角度,探討駕駛員在提供無障礙公車服務時,所遭遇的各式障礙,以及其對障礙者使用無障礙交通的權利與需求的看法。 自202

0年8月至10月,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及滾雪球的方式,深度訪談臺北市、新北市5家業者之12位駕駛員,以主題式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公車專用道與人行道、安全帶與地扣都有改善必要,駕駛員、客運公司的管理階層,及社會大眾,對於無障礙的意識及障礙者的權益,仍有待加強。 本研究收集駕駛員對於無障礙服務的看法,建議政府在施政方向與法規要求,除考量障礙者的無障礙需求外,也應考量駕駛員設備操作的無障礙,如便利性及適合性,除此之外,也需無障礙環境的共同配合,以達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目標。以及未來相關無障礙(包括汰換為電動渡板、公車相關措施的制定及SOP等),應當同時邀請障礙者(使用

者)與公車駕駛員(服務提供者)參與。

輪椅自動安全裝置

為了解決康 揚 輪椅安全帶的問題,作者林明玄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與經濟蓬勃的發展及醫藥衛生的進步,男女的壽命皆逐年延長,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呈現快速增長之趨勢,老年人口比率達14%為高齡社會,若比率達20%則為超高齡社會。據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處之人口推計,更預測在民國107年將攀升至14%。然而高齡者在身體反應以及健康都已老化,突發意外所造成的損傷不可輕忽,在針對高齡者使用的輪椅設計,應考量各種使用上的需求,做好周全的規劃與設計。本研究經由問卷調查利用自動煞車安全裝置來控制輪椅初始狀態下達到不能移動的狀態,且配合蜂鳴器與我們精心設計的警示燈來提醒使用者是否有繫上安全帶,若是有達到了有使用者使用與使用者已繫上安全帶時則自動煞車安全裝置就

會自動的解除,可以讓使用者能夠方便的移動至任意想去的地方。此外為了因應像是護士或看護也能輕易的移動至各個病患的面前供其使用,在推車手把上加裝了輕便型按鈕可以將自動煞車安全裝置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