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中信寫的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和的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0年度年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机房360-中国绿色数据中心也說明:机房360是国内首家服务于数据中心的专业网站,是中国绿色数据中心第一门户网站! 机房360以科技为导向,专注于绿色数据中心的运营与推广;以绿色·节能为主题,推动绿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出版 。

建國科技大學 空間設計系創意生活應用設計碩士班 許晏堃所指導 施旭嶸的 既有五層以下建築物增設電梯之評估因素研究 -以台中市為例 (2021),提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舊建物、高齡化社會、電梯增設、無障礙設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金門大學 建築學系 張旭福所指導 吳祐超的 軍眷村以藝文休閒園區活化再利用準則之評估因子架構建立 (2021),提出因為有 軍眷村、活化再利用、藝文活動、藝文休閒園區、評估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解答。

最後網站現代營建331---建造執照查核缺失要項之法規初探-以台北市為例則補充:故建築物及雜項工作物興建前,其規劃設計之內容皆須符合建築法規並依法申請建造 ... 公共建築物,且其設計人未領有公共建築物設置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設施設備勘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為了解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問題,作者江中信 這樣論述: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臺灣都市更新機制解說最權威、最詳盡之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420餘頁,叢書約1100頁   都市更新條例事業計畫機制逐條白話解說   以都市更新條例為基礎,輔以完整函釋分類   著重實務操作,兼顧官方、實施者與地主觀點   旁徵博引,相關函釋與會議紀錄最完整   引用資料與出處文號最正確   穿插大量圖解與表格,艱澀法規不再難懂   近百頁容積獎勵圖文解說   近50頁同意比例疑難解說   規劃9篇專題,深入分析重要機制   穿插8個爭點思考,可作為延伸課題演練   適宜做為地主權益參考、業界工具書、大學教學用書   搭配另書「都市更新權利變

換」、「都市更新公共利益」,   完整呈現實務與理論全貌

既有五層以下建築物增設電梯之評估因素研究 -以台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問題,作者施旭嶸 這樣論述:

因應時代進步各種科技日新月異不斷創新,生技醫藥技術蓬勃發展,人們的平均壽命也隨著增加,然而早期興建的五層以下老舊建築物,受昔日制定法令關係,建築物機能已不符時下需求。台灣自2018年開始進入高齡社會,預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的日常居住問題開始受到重視。以往文獻大多是探討老舊公寓建築物增設電梯之研究,較少有探討個人住宅增設電梯之研究。本研究是以台中市都會區既有五層以下個人住宅建築物為主,探討其增設電梯的評估因素。整理歸納得出四大構面:增設原因、設置環境、結構設計、電梯安全,為主要增設電梯須考量評估之因素,再製作成問卷對專家學者進行調查,獲得各項因素的共識,最終得出的結論,作為

從業者進行相關設計時,進行決策之依據。依據研究結果評估諸多因素中,以「家庭需求」、「成本評估」、「電梯井道選址」、「建築物結構補強」等因素,建築師及專業廠商認為宜列最優先考量。以台中市(65萬9千多棟)既有五層以下建築物為例,在電梯增設施作過程遇到的問題不外乎三點:既有建築物的空地面積是否足以容納井道基礎;井道位置是否屬於建管法令規範之合法使用、防火區域劃,出入動線規劃是否得宜;建築物結構如何進行施工後補強。期望本研究成果能提供業主、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於設計規劃既有建築物整建時,作為增設電梯決策之參考。關鍵詞:老舊建物、高齡化社會、電梯增設、無障礙設施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0年度年報

為了解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年報係依本所執行之科技計畫及配合之國家施政重點為主軸,以易於閱讀的方式精要呈現110年執行各項計畫之研究成果與施政績效。第壹部分概要說明本所組織職掌與人力、經費配置概況;第貳部分呈現110年執行各科技計畫之業務成果及其推廣應用情形,包含科技計畫年度成果、智慧綠建築法規研究與人員培訓等業務之執行情形、年度施政亮點及辦理標章之成果等;第參部分介紹各實驗中心檢測設備、服務及年度實驗研究績效;第肆部分重要交流活動收錄與國際及業界交流之研討會、座談會及業務推動之說明會、講習等。期能透過本年報豐富及多元化的介紹,與國人共享本所研究成果、協助國人瞭解國內外建築研究發展趨勢,並期給予

本所支持與指教,進而帶動整體建築研發能量,使研發成果切合民眾所需,持續為國內建築研究與產業發展貢獻心力,為提升國人生活環境品質而努力。

軍眷村以藝文休閒園區活化再利用準則之評估因子架構建立

為了解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法規概述的問題,作者吳祐超 這樣論述:

「軍眷村」為臺灣發展近半世紀的特殊性住宅型態,其形成與目的為了解決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大批軍民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而來,所導致社會人口激增及安置居住的問題。一直到1996年頒布《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後,除了不再興建軍眷村之外,將臺灣軍眷村進行全面性拆除改建,使軍眷村的數量急遽減少消逝在臺灣社會。直至2007年將文化資產保存精神納入《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進行修法及2009年頒布《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後,開啟臺灣軍眷村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在政策方面,軍眷村的保存是以國軍眷村文化園區為主,《國軍眷村文化保存及發展條例草案》中指出眷村文化保存園區以典藏、展示國軍眷村文物

並協助相關研究,及提供辦理文化展演、技藝傳習、推廣教育等相關活動為主要目的,其目的與藝文活動的意涵相呼應。因此本研究以藝文活動發展出的藝文休閒園區來作為軍眷村活化再利用的方向,並以國防部現今統計52處具有文化資產身份軍眷村作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在這其中13處列管為眷村文化保存園區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軍眷村活化再利用的評估因子架構。藉由文獻蒐集分析與實地田野調查,歸納出「歷史保存價值」、「生活場域營造」、「文化空間體驗」、「公眾參與精神」及「服務設施規劃」五個架構及相關評估因子,藉由專家及民眾問卷方式來調查兩者對於本研究活化再利用準則評估因子的重視程度,及分析比較兩者的差異性,最後整合一套可行性的

評估準則,以供日後軍眷村活化再利用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