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特.布朗寫的 鈽托邦:失去選擇的幸福與核子競賽下的世界墳場 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實用版·2014最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工伤假病假怎样区分 - 爱问政策法规也說明:《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 ...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中國法制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毛文芳所指導 楊建國的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2020),提出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玩具、器玩美學、明清、鑑賞、身體、身體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李選士、蔡豐明所指導 張鴻福的 台灣電腦及週邊設備上市公司之經營績效評估-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2016),提出因為有 資料包絡分析法、電腦及週邊設備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解答。

最後網站東方雜誌 - 第 13 卷,第 1-6 期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第二十八條區立或私立高等小學校校舍之建築改造及校地之第二章設備程式第二十七條國民學校合施行細則第三十七第三十八條。高等小學校均適用之。第二十六條高等小學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鈽托邦:失去選擇的幸福與核子競賽下的世界墳場

為了解決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問題,作者凱特.布朗 這樣論述:

如果可以生活富足, 你願不願意放棄懷疑、全然相信?   在號稱自由之國的美國,華盛頓州曾有個城市,人們過得彷彿共產北韓的翻版:他們可以表決但沒有投票、可以購物但沒有市場競爭、可以居住但不能擁有房產、可以受教育但有很關鍵的知識學不到……這些事情在其他美國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但當時卻有許多人抗拒離開這個「烏托邦」。為了讓員工團結一心、不想離開,主導這座城市的軍方和財團提供無與倫比的物質享受;為了讓作業員相信領導階層對於健康與否的保證,這裡弭平了藍領和白領的畫分;為了讓人們安心打拼,建立穩定的核心家庭是最受歡迎的喜事。這裡看起來一切都不錯,只要不管鄰居同事衰老地比較快,還有罹癌或各種怪奇病症的機

率高了點,也必須謹記不要試著去探索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這裡是里奇蘭,旁邊有個巨大工廠日夜生產製造核武的關鍵元素「鈽」。   美國的里奇蘭和蘇聯的奧爾斯克,是從二戰延伸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比拼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它們既繁榮又危險,既活力十足卻也悲慘,之所以能用如此扭曲的方式存在,是因為從都市規劃到勞工權利的全面控制,而在科學研究和公共衛生上,也是特殊的案例。但即使過去歷史如此特別,時至今日,面對核災時,同樣的手法仍在全球各地包括烏克蘭和日本同樣出現,未來也想必難以迴避。   凱特.布朗融合了官方文獻、地方史家和受害/受惠人口述歷史,以優美細膩的筆法記錄下因鈽而生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從建

立、運作到覺醒的過程,里奇蘭和奧爾斯克受到的傷害不會消失,但它們啟發了後世對於環境、健康、國家權力的反抗意志,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受惠。 榮獲多國獎項肯定   榮獲美國歷史學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艾利斯霍利獎(Ellis W. Hawley Prize)   榮獲美國歷史學會亞伯特貝弗里奇獎(Albert J. Beveridge Award)   榮獲美國環境史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最佳環境史圖書獎(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   榮獲斯

拉夫研究、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Slavic Studies,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的韋恩沃西尼奇書卷獎(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榮獲婦女斯拉夫研究協會(Association of Women in Slavic Studies)海爾特獎(Helt Prize)斯拉夫/東歐/歐亞研究最佳書籍類組   榮獲美國西部史協會(the Western History Association)羅伯亞森獎(Robert G. Athearn Prize) 鄭重推薦   李根政(地

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惠仁(獨立紀錄片導演)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國外媒體好評不斷   「布朗揭露為數驚人、隱瞞迄今的素材,拱出侃侃而談的倖存者,寫出一段有關壯觀鈽工廠和鄰近特權城市,令人寒毛直豎的鮮明歷史……讀到工人每日接觸的高輻射劑量,以及隨意傾倒入當地空氣、土地、河川的廢料,教人忍不住侷促蹙眉……這段以國安之名正當化無能、怠職、不公義(至今仍是)的紀錄令人髮指,同時欲罷不能。」—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字字堅定、教人不寒而慄的記載。」—《西雅圖時報》   「錐心刺

痛……細心研究調查的《鈽托邦》,在在向今日管理核設備的相關人士傳遞重要訊息,呼籲審慎行事,透明化管理。」—《自然》雜誌   「本書訴說著兩段交織盤錯的故事,一個是駭人聽聞的環境災難……另一個講述城鎮、鎮民、空間隔離地景的創造,是如何助長災難……這是部令人激賞的對照歷史。」—《環境史》作者卡爾.艾伯特(Carl Abbott)   「拍案叫絕。」—《異議(Dissent)》雜誌   「從未向大眾公開的一段冷戰震撼墮落史……布朗是優異的作者,精準描述兩間核處理廠的興建(美國的建造過程艱辛,俄羅斯則難以置信的可怕)、兩地人民一肩扛下的危害職業,以及兩地刻意策劃成社經不平等的美好泡泡。」—《外交

(Foreign Affairs)》雜誌   「布朗說的故事獨到、偏頗,因為加諸了她對訪談的個人感想,偶爾帶有個人情緒……但她對資料來源保持開放而縝密透徹的態度,反而成為值得嘉許的優點,而不是教人扼腕的缺點,亦說明她的著作引人入勝、誠實,深具可信度。」—《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一本出色非凡的好書……布朗在里奇蘭與奧爾斯克之間發現不少雷同,打破了冷戰時期保守的二分法,不再只是一個『自由世界』,一個極權世界的描寫。她的研究不僅公開美俄過去設為機密的文件,更追蹤訪問到奧爾斯克及里奇蘭的老居民。布朗對鐵幕兩端鈽廠員工遭遇的描寫,足以令你氣得咬牙切齒,抑或傷心到痛哭流涕。」

—《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強恩.維納(Jon Wiener)   「吸睛懾人,敘述絕倫……凱特.布朗將冷戰政策評估與相關政治陰謀,巧妙融合該區居民和工人的社會學研究……《鈽托邦》透過戲劇張力及調查報告的聲音,訴說一段歷史。」—《紐約書訊》,史蒂芬.E.盧雷克   「《鈽托邦》是一部最為優秀的報導與研究,無論是哪種形態,《鈽托邦》皆揭露了一段隱藏歷史,在在影響當今上演的重要核武討論。」—《舊金山書評(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格蘭.達拉斯(Glenn Dallas)   「一段無人訴說、重要性深遠的冷戰歷史,《

鈽托邦》邀請讀者思索軍備競賽殘留下的核足跡,以及人類為鈽托邦付出的慘痛代價。」—H-Soyuz   「凱特.布朗為兩座被設為國家核武設備中心的城市,一位於美國,二來自蘇聯,寫出一份發人省思、深具原創性的研究。她在這兩座城市發現驚人的相似處,不但幫助我們,並催促我們以嶄新目光看待冷戰。《鈽托邦》會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因為這是本精采絕倫、意義重大的作品。」—《史達林與炸彈(Stalin and the Bomb)》作者,大衛.哈洛威(David Holloway)   「凱特.布朗為鐵幕兩端的冷戰核政策後果,寫出一部創新精采的紀事。布朗的《鈽托邦》編織串起政府檔案資料局的紀實研究、公開紀錄的評

論和修改內容、與身為加害人、受害人、見證人的諸多居民進行的個人專訪,《鈽托邦》為原子時代裡持續發展的人類及環境災難編年史,帶來長遠貢獻。」—《原子太空:曼哈頓計畫的生活(Atomic Spaces: Living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作者,彼得.貝肯.哈雷斯(Peter Bacon Hales)   「這很可能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核歷史領域裡寫得最好的研究和著作,甚至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 令人驚艷不已。」—《原子世代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Atomic Age)》作者,羅格斯大學榮譽教授,羅尼.卡里斯雷(Rodney Carli

sle)   作者簡介 凱特.布朗   現居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為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的歷史系副教授,著有《無處的自傳:從種族邊境到蘇聯腹地》(二〇〇四年,哈佛出版),更因此榮獲無數獎項,包括美國歷史學會喬治路易斯比爾獎,國際歐洲史最佳書籍的殊榮。布朗亦曾在《美國歷史評論》、《石板(Slate)》、《Aeon》、《高等教育紀事週刊》、《哈潑線上雜誌》、《Kritika》、《泰唔士報文學增刊》發行文章。她在二〇〇九年成為古根漢獎得主,並獲得來自各界的獎助金,包括: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東歐歐亞研究

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Research)、IREX、歐亞基金會(Eurasia Foundation)、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Harvard University’s Davis Center)、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凱南研究所。目前布朗著手一部散文集《在場(Being There)》,描述為求揭開現代主義荒原的遺失歷史,一名歷史學家踏上不幸的冒險旅途。 譯者簡介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

大學筆譯研究所,法國巴黎Speos攝影學院新聞攝影。現任專職譯者,譯作十餘部。   作者序 第一部 西方核前線的禁閉空間   第一章:馬提亞斯先生前往華盛頓州   第二章:遠走高飛的勞工   第三章:「勞力短缺」   第四章:捍衛瓦納潘族   第五章:鈽打造的城市   第六章:正式上工,帶著鈽離去的女人   第七章:工作危害   第八章:食物鏈   第九章:蒼蠅、老鼠、人類 第二部 蘇聯勞動階級原子和美國回應   第十章:冷凍的期刊   第十一章:蘇聯勞改營與炸彈   第十二章:青銅器時代原子   第十三章:保密到家   第十四章:貝利亞的探訪   第十五章:責任回報   第十六章:災

害帝國   第十七章:追求美國長久戰爭經濟的「少數優等人才」   第十八章:史達林的火箭引擎:鈽國人民獎賞   第十九章:美國腹地的老大哥   第二十章:鄰居   第二十一章:伏特加社會 第三部 鈽災   第二十二章:風險社會管理   第二十三章:行進的傷者   第二十四章:兩份驗屍報告   第二十五章:瓦魯克坡:邁向傷亡道路   第二十六章:沈默不語流動的捷恰河   第二十七章:遷置   第二十八章:免疫區   第二十九章:社會主義消費者共和國   第三十章:開放社會的作用   第三十一章:一九五七年基許提姆大爆發   第三十二章:管理區外的卡拉波卡   第三十三章:私家領地   第三十四

章: 「從螃蟹到魚子醬,我們樣樣不缺」 第四部 卸下「鈽」幔   第三十五章:鈽的共享資料   第三十六章:車諾比大回歸   第三十七章:一九八四年   第三十八章:遺棄者   第三十九章:病者   第四十章:穿著連身工作服的卡珊德拉   第四十一章:核能開放政策   第四十二章:國王的全體子民   第四十三章:未來 序   這本書要講的是在恐懼、仿效、瘋狂的製鈽過程中,兩個社群團結相擁的故事,里奇蘭(Richland)是華盛頓州東部城鎮,奧爾斯克(Ozersk,意思是「湖谷」)則位於俄羅斯烏拉山南方,兩者是冷戰時期的死對頭,卻有不少共通點。核武工廠製造的不只有飛射導彈和飛彈,還在獲獎

模範社區裡,帶來幸福的童年記憶、負擔得起的房價、 優秀學校,這些社區成了為新核心家庭遮風避雨的港灣。里奇蘭和奧爾斯克的鈽先鋒回憶道,他們過去從不需鎖門,孩子可以安心外出遊晃,鄰居友善親切,也不見失業、貧窮、犯罪的蹤跡。聽見這些身為核軍備競賽引爆點的城市,沾染上安全、生活有保障的回憶,讓我相當困惑。在產鈽都市,安檢人員和醫師忐忑焦慮地監督居民,更布下線民網絡,進行電話監聽、強制施行醫療健檢。同時工廠工程師也以飛快速度,馬不停蹄製造鈽,隨心所欲污染附近景觀,帶來空前災難。   在所有核武生產線的停靠站,製造鈽導致的污染是最嚴重的。最終產物每公斤會形成數十萬加侖的輻射廢料。里奇蘭附近的漢福德(Ha

nford)鈽工廠和奧爾斯克隔壁的馬亞科(Maiak)工廠,分別在周遭環境釋放至少兩億居里的放射線,這是車諾比排放數量的兩倍。鈽工廠留下幾百平方英里不宜居住的地區、污染河川、骯髒田野森林、幾千人聲稱鈽工廠流出的放射線害他們生病。   車諾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為何沒什麼人知道漢福德和馬亞科?在這兩個慢動作踏入災難的地區,為何居民會覺得這裡可愛,令人滿心憧憬?里奇蘭和奧爾斯克的領導人喜歡細數他們城鎮裡有多少博士,那麼這群對自我知識心滿意足的人,為何會同意數十載蒙在鼓裡,對身邊嚴重的環境污染一無所知?   為這本書進行研究時,我很詫異發現負責製作世界第一批鈽產品的權勢人物,除了擔心石墨和化學

處理廠,亦對住房、消費、學校、休閒活動憂心忡忡。除了反應爐,他們蓋了以家庭與消費者為取向的社區,勞動階級的薪資和生活並不輸中產階級,這現象並不常見,接下來幾十年,單一階級化的富足藍圖甚至挪用在民用核能計畫。車諾比反應爐周圍的普里皮亞季市(Pripiat)位處烏克蘭的貧困偏鄉地帶,可說是罕見的現代化城市,都會便利性十足。福島核災後,媒體報導描述日本電力公司雖然對安全錙銖必較,卻大手筆資助深受美國靈感激發的「核能村」,打著中產階級富庶的願景,販售核能。核能和高風險富庶的長久關係,著實讓我好奇。   奧爾斯克和里奇蘭是國營企業,由公司大老管理。在美國來說,里奇蘭的分身非比尋常,因為沒有私有財產、自

由市場、地方自治;奧爾斯克是蘇聯十座祕密核城之一,地圖上找不到,與世隔絕,每位居民都需要特殊通關才能住在那裡。奇怪的是,居民似乎對這種限制重重的安頓很滿意。五〇年代的里奇蘭,選民在兩場不同選舉中斷然拒絕法人化、地方自治、自由企業,而在九〇年代後半,百分之九十五的奧爾斯克民眾甚至投票表示,希望保留該城的柵欄、警衛、通關系統。我動筆的這一刻,奧爾斯克依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柵欄環繞、戒備森嚴。我好奇他們為何做出這種選擇,鈽城人民為何選擇放棄公民權和政治權?蘇聯人民沒有選舉政治,沒有獨立媒體,但里奇蘭居民住在活躍的民主世界,為何有名的制衡原則失敗到更勝車諾比的災情,會發生在美國的心臟地區?   以

上就是驅動我寫這本書的問題。找出解答的過程中,我發現美國和蘇聯核能領袖發明出全新的「鈽托邦」,誘拐員工答應吸收鈽生產的風險,犧牲自我。鈽托邦獨享獨有、門禁管制、夢寐以求的社區,滿足了美蘇戰後社會的諸多欲望。鈽托邦井然有序的繁榮富足,讓多數災情目擊者甘願漠視周遭堆積的放射線廢料。   這是第一本穿插敘述美國與蘇聯鈽災歷史的書籍,我希望這本書問世後,不再有人搬出這兩段歷史應該分開述說的理由。奧爾斯克人民曾說,若你在地面鑽一個孔,這個孔洞會直接連到里奇蘭,這也是我對這兩座城市的想像:繞著彼此打轉,相連在同一條軸線上。里奇蘭和奧爾斯克像是彼此的倒影,而且是刻意操控的倒影,關於這點,我會在書中闡述,這

種重疊倒影是情報人員和社區推手謹慎策劃的布局,他們既害怕自己的核能競爭對手,也恐懼鈽製造業步入終點。   故事總共分成四個階段,第一、二部濃縮了華盛頓州東部自一九四三年起、烏拉山南部自一九四六年後,移工、獄友、士兵建蓋大型鈽工廠的時期,起初美國和蘇聯領導人計畫在軍隊營區利用軍事人力製作鈽,偏偏建築工人喝酒鬧事,讓美國和蘇聯工廠經理大驚失色,趕緊改變主意。他們得出一個心得,那就是世界第一座鈽工廠的作業員絕不能像他們製造的產品一樣反覆無常。   想要解決移工暴力相向、不守秩序,遠離家人和社群的失序狀況,就要讓鈽操作員建立核心家庭,安居樂業,生活在富裕專屬的原子城市。美國人稱里奇蘭是「村莊」,讓

人想起美國民主的田園神話根源。蘇聯說奧爾斯克是「社會主義都市」,指向沒有赤貧村莊的共產神話未來。政府官員不惜鋪張打造鈽托邦,用在學校的經費高於用在放射性廢料貯存的費用,花在居民身上的資金亦高出鈽托邦外的人民。冷戰應允富足豐碩、提升社經地位的能力、消費自由,而這些諾言都在鈽托邦一一實現,焦慮的居民逐漸開始相信領袖、相信他們的工廠安全無虞、相信這項國家任務的公正性。隨著鈽托邦日趨成熟,居民亦放棄公民權和生命權,擁戴消費權。   以人口統計學來看,鈽城屬於勞動階級,但由於他們多金富足,因此在當時和現代的記憶裡,它們都是中產階級的飛地。在美國和蘇聯,中產階級的專業人士侵占勞動階級,代他們發聲,在一個

難以歸類的「無階級」社會納入他們,藉此形塑捏造國家記憶。階級注定消失,因此蘇聯和美國工廠員工漸漸認同中產階級督導和科學家,相信他們的說法:工作場所和住家都絕對安全。   鈽托邦不能靠一己之力存活,歷史學家布魯斯.赫夫利(Bruce Hevly)和約翰.芬德雷描述,漢福德鈽廠是如何四處開設一系列的「集散待命區」,亦即收留低階員工的短期營區和駐防地。我發現南烏拉山的勞動營和駐防地周圍的富有飛地,也可見同樣景觀。在鈽托邦城市周遭,美國和蘇聯領導人也建立士兵、囚犯、少數族群、農夫、移工的社區,這群人都沒有資格跟鈽托邦的「神選之民」平起平坐,而是服侍他們、替他們付錢。為何大費周章將他們隔離成不同社區?

為何不乾脆打造常見的大型工業城,上游和逆風地區住著上流富人,下游及順風地區則是勞動階級的天地?這些有關都會史的問題答案,都深受科學、醫學、公共衛生歷史影響,也不脫情報與核安歷史,皆一一道出領地區分的重要性,將人們依照階級和種族進行隔離,這個做法不僅決定了他們的富有程度,更決定了健康程度。   人們安分待在各自的社區裡,但鈽和放射性副產品卻不識邊界。第三部講述工廠操作員躲在雙層蛇腹式鐵絲網和帶刺鐵絲網後方,大量生產鈽的年代。工廠密不通風的安檢以及核區與非核區的隔離地帶,形成我所謂的免疫區,工廠經理可以自由挪用預算、盜用侵占、隱藏意外事故,最可怕的是行污染之能事。烏拉山的蘇聯工程師效法美國經驗,

採用快速省錢的方式朝地底、當地河川傾倒廢料,將放射性氣體噴發至天空。幾年下來,工廠操作員意外頻傳,有些驚天動地,例如一九五七年馬亞科廠區的大爆炸,但多半洩漏都是定期進行、刻意安排,操作員傾倒廢料時,放射性粒子會隨風飄入氣流、滲透至飲用水,順著河水流走。   研究的頭幾年,華盛頓東部和烏拉山南部的科學家意識到,國家製作的分裂產物具有哪些危險,亦得知放射性同位素會在食物鏈沈澱,進入身體,先是動植物,再進入人體,最後堆積在內臟,破壞細胞。最早的工廠負責人很擔心這種「流行病」,憂心著鄰區人民會明顯爆發個別疾病案例,但隨著時間過去,暴露在放射性物質裡的員工和鄰居卻未出現顯見的疾病模式,這並非全是意外,

科學家對實驗室動物進行實驗後,發現各種放射性同位素會以不同方式影響人體,而放射性物質發生中毒情況時,兩個不同人出現的反應也不盡相同。科學家也發現,人體接觸的劑量若較低,會需要長時間才會明顯衰弱死亡,工廠經理默默祈禱潛伏期足以讓科學得出最新進展,找到辦法解決未來的放射性同位素洩漏和擴散的問題,因此沒有採用耗時而所費不貲的全新設計,保護員工和鄰近居民。   經證實, 地表結構就和人體的情況一樣,很難發現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員並未運用常見的同心圓地圖,顯示愈接近污染源情況愈嚴重,反而畫出一張色彩繽紛的地圖,在距離鈽廠幾英里外,偵測出意想不到的「輻射熱點」,反應爐附近一帶反而沒有污染,放射性副產品的狡

猾特色和健康危害不易預測、定位、分析,這一點讓美國和蘇聯領導人安然打發問題。經理發現更受歡迎的政策做法,即將安檢和廢料貯存的資金,挪用在鈽托邦的消費品、服務、優秀住房、高薪上。   面對保密到家卻隱隱浮現的環境巨災,將地帶分隔成鈽托邦和集散待命區是種很方便的做法。鈽托邦的人民年輕多金、擁有全職工作,有人看顧健康狀態,從調查數據上來看十分健康。而移工、囚犯、士兵則在污染場地進行建設工作,意外發生後,負責清理洩漏物質、修復工廠建物的也是他們。身為臨時工的他們沒人看顧,他們就是現代人稱的「遊牧民族工人」,結束一份工作後就繼續找下一個,順道帶走他們吸收的放射性同位素和隨之而來、可能留下流行病足跡的健

康問題。   鈽廠附近住著農夫和原住民,跟鈽托邦居民不同,他們並非全靠偏遠的消費者市場存活,主要靠當地土地維生,也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點日益增多的順風處和下流地區。鈽廠在當地發展設點時,也有愈來愈多人搬進核能緩衝區及傷害的勢力範圍,這些人也幾乎沒有受到放射性物質接觸的健康監測,換言之,風險會沿著階級和富庶的路線校準方向,多少與核安地圖的主要和次要區相符。   第四部追蹤到最早發現自己住在放射線前線的先鋒。一九八六年車諾比核災後,吹掀了核能電廠安檢機制的封蓋,順風處和下流河域的居民開始把社區出現慢性病的遭遇、先天缺陷、不孕、癌症的高機率,全怪到鈽廠頭上。但「鈽幕」長期守住鈽廠放射性足跡的知識,

因此居民有苦難伸。幾十年來,知悉祕密真相的專家對外拍胸脯保證,工廠安全無慮,他們使用的劑量也落在允許範圍內,藉此打發外行人的關注。一九八六年後,地方農夫、記者、社會運動人士要求意外紀錄及環境健康研究,堅持要求獲知公司和政治掮客究竟都讓他們背負什麼樣的風險。法庭戰爭接著開打,自行組織的受害者團體以知識、自由、公民權的新穎概念組成合作。   這是長期關注政治、公民、消費自由的美國和蘇聯社會運動分子展開的全新傑出運動,訴求是最基本的人身權利,旨在力抗私吞高核武製造利潤、卻讓群體社會陷入衛生和環境風險的企業承包商。社運人士全副武裝,披上競爭對手的科學專業知識和他們自身的社區衛生研究上陣。過程中,他們

也創造出嶄新的公民參與形式,後來烏克蘭和日本的社運團體也採用相同模式。   雖然還有其他大型的核武跨國歷史,以及原子計畫或核設備的國家地區史,但《鈽托邦》卻是一部將軍備競賽結合炸彈製作地區及人民生活的跨國歷史。故事敘述從高聳的間諜衛星,降落至街道視野,專注在十字瞄準線範圍的核能毀滅城鎮,就是為了講述,對於勤奮製造炸彈的工人以及與環境分裂物質朝夕共處的農夫鄰居而言,原子時代究竟具備什麼意義。   冷戰期間,宣傳家和權威經常拿美蘇兩國做比較,目的是赦免其中一方的不公正或錯誤。但我反而把這兩個鈽社群擺在一起,顯示出無論冷戰如何分裂,鈽都為這些生命帶來羈絆。我認為世界首兩座鈽城共有的特質,超越了政

治意識型態和國家文化的藩籬,皆源自核能安全、原子情報、放射線危害。美國與俄羅斯的鈽托邦之間關鍵影響健康和疾病的主要差異,就是里奇蘭及鄰近地區的居民,生活在相較之下富有許多的國家,意思是雖然他們為核能安全所做的犧牲不小,遭遇卻不比奧爾斯克居民包羅萬象。   文件資料為這本書提供了敘述框架,我在十幾間美國和俄羅斯檔案資料庫進行研究,將主力放在歷史學家前輩的研究資料。文字紀錄驚人,描述官員所知道的事、他們決定隱瞞的事、他們選擇揭露多少事實,以及他們這麼做的原因。而打造科學和決定政策的官員說詞則彰顯出,核能安全狀況是怎麼與都市景觀、公共衛生災難、環境散播污染的發生息息相關。   在核能都市及鄰近地

區生活與工作的人,即是本書的主角,過去五年來,我和不可思議的人物進行了幾十場訪談,這些人都是因為轉換事業跑道,或出生地發生意外,因而踏上這齣戲劇的舞台。許多簽署過合約,誓言一輩子都不說出去的人,最後都答應和我面談,是因為他們親眼見證的不公義,讓他們忿忿不平。俄羅斯原能部(Russian Ministry of Atomic Energy)並未發給我進入奧爾斯克的許可證,於是我和他們約在鄰近城鎮村莊見面,這種安排讓人不禁想起冷戰間諜小說的情節。有些人緊張地竊竊私語,使用暗示密語,還有幾個人拒絕讓我公布名字,因此我替少數不樂於曝光的人取了假名。   有幾個人告訴我的故事聽來狀似想像情節,不禁讓我

懷疑內容的真實性,但經過查證,他們說的故事多為屬實。我學到要注意不可靠敘事者說的話,並把他們當作豐富情報來源,這些人看待周遭環境的視野可能更寬廣,而不是常見的偏狹觀點。由於訪談情境通常決定內容,因此我會敘述我是在哪個地點和時間點,與情報來源碰面,我也會描述他們的脆弱和我本身對文化的遲鈍,顯示出訪談過程如同檔案資料研究,亦充滿省略、矛盾、刻意及不經意的無知。有些訪談對象帶著懷疑或不信任的態度與我見面,因為我在為這本書進行研究時,自己也成了把災難當好戲看的觀光客。對他們而言,我才是那個不可靠的敘事者,或許對某些讀者來說我也不可靠,要這麼想也沒有錯,我沒有打著揭露真相的名號,只是希望照亮真相的一小角

,也期盼聽見其他說法和詮釋。   為冷戰煽風點火的政治敵意已然消退,但世界歷史的核能章節還沒寫完。鈽廠周圍的毀滅性景觀,布滿密密麻麻、穿透性強烈的放射性廢料地雷,人們繼續生病,並且相信這一切都是放射性物質所致。美國和日本的核能廢料目前無家可歸,這個情況證明了安全存放爆炸性高、極不穩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一個複雜問題,而同位素會自燃至幾百度高溫、腐蝕金屬、滲透土壤,隨時被植物吸收,並延續幾萬年之久。核能的賭注很大,人們亦忍不住拒絕承認和否定隱形看不見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車諾比和福島之前,還有漢福德和馬亞科,以及兩個鈽托邦的慣例:將地域分隔成「核」和「非核」地區,對安全和廢料處理事務吝嗇,將製造列為

第一順位、壓下意外情報、偽造安全紀錄、雇用短期「職業遊牧民族」從事骯髒工作、遮掩員工生病與放射線地帶的真相、供應特殊選民大方的政府經費、安撫人心的公共關係計畫。與此同時,試圖警告大眾留意意外和公共衛生問題的告密者,卻在封閉的鈽廠遭到監控、騷擾、跟蹤、恐嚇,這情況無獨有偶,在冷戰結束後的美國或俄羅斯同時上演。而這一類場景,不少都在一九八六年的烏克蘭及二〇一一年的日本重新登場。   《鈽托邦》講的是許多核能居民遲遲不能面對的遺產,遲遲無法釐清該怎麼談的事,即便現在世界領袖都在討論「核能復興」正日漸崛起。要隱瞞軍事化隔離的核災情況並不困難,這解釋了為何車諾比和最近的福島核災壓不下來,而漢福德及馬亞

科的鈽災卻幾乎沒人聽過。我希望世界兩大放射性污染最嚴重的居民故事,能鼓勵讀者重新檢視核能歷史。   5鈽打造的城市 陸軍工程兵部隊剷平原為牧場小鎮的里奇蘭後,陸軍軍官和杜邦高層便著手在里奇蘭安置居民。里奇蘭是工廠操作員的住宅區,馬提亞斯寫道:「基於安檢因素,我們必須監控他們行動」。自從見識過漢福德營區單身移工酗酒咆哮後,杜邦高層下定決心,在全新的作業員村,住戶必須是這座嶄新原子城市裡的核心家庭成員。至於應該要為這座新興城市賦予何種樣貌,讓杜邦和陸軍員工爭執不休,最後他們總算心有不甘地妥協,計畫打造一個全新社區,將單身移工和少數族群驅離至郊區,勞工階級則淪為文化邊緣人。他們建立的新管理體制將

安全與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畫上等號,讓這些人住在聯邦政府大方補助、全新高檔的私人住宅區。嶄新的里奇蘭輪廓一成形,就被當作「模範」社區大力推廣,接著幾年,多虧類似的聯邦補助和企業監控的結盟合作,不少重新區劃使用的白人專屬社區,在全美各地如雨後春筍冒出。事實上這個模型實在太成功, 成功到戰後幾十年間,諸如經歷大改造的里奇蘭郊區迅速竄升,讓里奇蘭相形之下顯得平凡無奇,實在很難想像在一九四四年,該社區曾是多了不起的創舉。葛羅夫斯將軍腦海中盤算的城鎮頗具陸軍基地格調,柵欄警衛包圍、緊湊嚴謹分區、街道標上數字,營房風格的宿舍和公寓,周遭環繞著幾間實用的雜貨商店,這就是陸軍工程師已開始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

lamos)和橡樹嶺(Oak Ridge)蓋的備用要塞小鎮。但杜邦主管一口回絕葛羅夫斯的計畫,他們不願在里奇蘭附近搭建柵欄,因為他們的員工不會願意住在柵欄裡。他們向葛羅夫斯保證,他們有管理企業城的經驗,很清楚要怎麼保密並控管員工。杜邦主管不採用堡壘設計, 而是展現十足企業城風格,將里奇蘭命名為「村莊」,並聘用建築師艾爾賓.皮爾森(G. Albin Pehrson)規劃城市。這片寬廣土地上,和緩彎曲的街道沿著寬敞空地上的獨棟別墅蜿蜒,市中心商業區商店林立,專門供應各式服務。但葛羅夫斯大幅修改皮爾森的計畫案,厚玻璃窗、第二間雜貨店、景觀美化的學校,一個都不留。實際上,葛羅夫斯甚至不想以「飯店」稱呼

飯店,他覺得這名字奢華意味太濃,於是重新更名為「短居民宿」。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為了解決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問題,作者楊建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明清兩代有關器玩審美、賞鑑、品味為核心,掘發周邊環節包括:身體感、雅俗觀、物質文化、器物與人互動等思考面向。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器物與人關聯的歷史長河中,器物從「用」而「無用」而「多用」,從「實用」而「審美」而「商品」,迄於明清社會各階層對器物之態度或抑或揚、褒貶糅雜,呈現多元樣貌,筆者乃聚焦於器玩,以美學角度予以顯題化,並以茲做為歷來「人為主體、物為客體」二元思考取向之鑑戒與反思。依此提問脈絡,本論文取徑於當代融合身心物於一爐之諸種路向,如:場域、身體、身體感、氣氛與情境、之間(間距)等,嘗試對明清器玩文獻進行美學視域之梳理與辨析。「場域」 (Field) 乃當代布迪厄(1930

-2002)所提出的社會區分概念,涉及權力、階級、身份的角力,更洞察慣習(Habitus)之養成乃生手晉身專家的關鍵條件;另有一「場域」概念乃涵容更廣袤的天、地、神、人,其往來流動於「之間」,交互融攝、彼此映照、相互開顯、共榮互惠;兩種動態性「場域」概念恰可觀照器物與人、天地、歷史變遷的交互消長,為明清時期之「玩具」勾勒具體而微的文化輪廓。其次,「身體」貫串明清的氣學與心學,又同時是人與器物互動的主要媒介,無論製作、使用或品鑑器物,莫不依傍各器官賦予「身體感」的整體運作,並可證成身體自覺與生命轉化,本文遂援引為核心視角,大大增益器玩文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至於「氣氛與情境」的「體知美學」,兼裒身

心物一如,儼然為理學、心學、氣學相繼的明清思想指出趨向,除安頓身心性命外,在器物與身體的關聯中,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再者,梅洛龐蒂(1908-1961)身體現象學所構想的身體主體,是一被物所觸及的身體自我,因物之呼喚而有觸情、觸發、回應、感受與氣氛的互動,提供賞鑑明清器物之美學新視角。緣於上述諸種關懷,本文之「新論」,特以環繞「器玩美學」的「之間」取向,側顯場域、鑑賞、製器與傳播四個向度,嘗試建構明清時期器玩美學體系,並兼為當代反思批判的對話空間做出綿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實用版·2014最新版)

為了解決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問題,作者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 這樣論述:

收錄的法律條文與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正式版本完全一致,確保條文准確、權威。  本書中的【理解與適用】均是從龐雜的相互關聯的法律條文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對條文的權威解讀中精選、提煉而來,條文解讀專業、權威。【典型案例指引】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各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書等,點出適用要點,展示解決法律問題的實例。【附錄實用】中收錄工傷賠償計算標准、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其他主要安全生產法律規定索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改前后對照表,幫助提高處理法律糾紛的效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安全生產]  [生產安全事故]  第二條【適用范圍

和調整事項】  [主體范圍]  [調整事項]  第三條【安全生產工作方針和工作機制】  第四條【生產經營單位基本義務】  [安全生產責任制]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主體責任】  第六條【從業人員安全生產的權利和義務】  [從業人員享有的安全生產保障權利]  [從業人員保證安全生產的義務]  第七條【工會職責】[工會職責]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安全生產方面的職責】  [安全生產規划與城鄉規划]  第九條【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  第十條【安全生產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制定和執行】  [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分類]  第十一條【加強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  第十二條【協會組織在安全生產方

面的職責】[中國安全生產協會]  第十三條【為安全生產提供技術、管理服務的機構】  第十四條【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第十五條【支持發展】  第十六條【獎勵】  [成果獎勵范圍]  [獎勵的方式]  第二章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  第十七條【安全生產條件】  [安全生產條件]  第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職責】  [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划]  第十九條【安全生產責任制】  [安全生產責任制主要內容]  第二十條【資金投入及安全生產費用】  第二十一條【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及人員】  第二十二條【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及人員的職責】  第二十三條【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

員履職要求和履職保障】  第二十四條【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知識、管理能力要求】  [注冊安全工程師]  第二十五條【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統一管理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從業人員]  [生產經營單位對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學生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檔案]  第二十六條【技術更新的教育和培訓】  第二十七條【特種作業人員的資格要求】  [特種作業]  第二十八條【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三同時」原則】  [「三同時」原則的要求]  第二十九條【特殊建設項目的安全評價】  [建設項目的安全評價]  第三十條【設計和審查人員的責任】  第三十

一條【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的施工和竣工驗收及其監督檢查】  第三十二條【安全警示標志】  [安全警示標志]  第三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安全設備管理】  [安全設備]  第三十四條【危險物品的容器、運輸工具以及部分特種設備的特殊管理】  第三十五條【淘汰制度】  [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  第三十六條【危險物品的監管】  第三十七條【重大危險源管理】  [重大危險源檔案]  第三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治理】  [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第三十九條【生產經營場所和員工宿舍的安全要求】  第四十條【危險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  第四十一條【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

  第四十二條【勞動防護用品】  第四十三條【安全檢查和報告義務】  第四十四條【經費保障】  第四十五條【生產經營單位間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  第四十六條【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或出租的安全生產責任】  第四十七條【生產安全事故的處理】  第四十八條【工傷保險】  [安全生產責任保險]  第三章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義務  第四十九條【勞動合同的安全條款】  第五十條【知情權和建議權】  第五十一條【批評、檢舉、控告權】  第五十二條【緊急情況處置權】  第五十三條【獲得賠償權】  第五十四條【服從安全管理的義務】  第五十五條【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義務】  第五十六條【事故隱患或者不安全

因素的報告義務】  [從業人員的報告義務]  第五十七條【工會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職責】  第五十八條【勞務派遣的用工形式】  第四章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  第五十九條【政府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責】  第六十條【安全生產事項的審批】  第六十一條【政府監管的限制】  第六十二條【監督檢查的職權范圍】  [監督檢查權]  第六十三條【監督檢查的配合】  [生產經營單位拒絕、阻礙依法實施監督檢查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六十四條【監督檢查的要求】  第六十五條【監督檢查的記錄】  第六十六條【聯合檢查與分別檢查】  第六十七條【強制措施】  第六十八條【安全生產行政監察】  第六十九條【檢評機構的

條件和責任】  第七十條【舉報制度】  第七十一條【舉報權】  第七十二條【舉報義務】  第七十三條【舉報獎勵】  第七十四條【輿論監督】  第七十五條【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信息庫】  第五章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  第七十六條【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能力建設】  [應急能力建設及應急救援信息系統建設]  第七十七條【政府職責】  第七十八條【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及演練】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第七十九條【組織和設備的要求】  第八十條【生產經營單位的事故報告】  第八十一條【安全監管部門的事故報告】  第八十二條【事故搶救】  第八十三條【事故調查與處理】  第八十四條【有關行政

部門的法律責任】  第八十五條【事故調查處理不得干涉】  第八十六條【事故定期統計分析和定期公布制度】  第六章法 律 責 任  第八十七條【審批監管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  第八十八條【監管部門的法律責任】  第八十九條【檢評機構違法】  第九十條【資金投入違法】  第九十一條【單位負責人違法】  第九十二條【對主要負責人的罰款】  第九十三條【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處罰】  第九十四條【對生產經營單位的處罰】  第九十五條【生產經營單位建設項目違法(一)】  第九十六條【生產經營單位建設項目違法(二)】  第九十七條【違法經營危險物品】  第九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危險物品違法】  第九十九條【

消除事故隱患的責任】  第一百條【生產經營單位違法發包、出租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零一條【同一作業區域內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零二條【生產經營場所和員工宿舍不符合有關安全要求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零三條【免責協議違法】  第一百零四條【從業人員違章操作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零五條【拒絕、阻礙監督檢查的責任】  第一百零六條【單位負責人事故處理違法】  第一百零七條【政府部門事故處理違法】  第一百零八條【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律責任 】  第一百零九條【對事故責任單位的處罰】  第一百一十條【行政處罰】  第一百一十一條【賠償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百一十二條【用語解

釋】  第一百一十三條【重大事故及隱患的划分及判定標准】[生產安全事故的分類]  第一百一十四條【生效日期】  實用核心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2009年8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節錄)  (2013年6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節錄)  (2011年4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節錄)  (2011年12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節錄)  (2011年2月25日)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2007年4月9日)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  (2014年7月29日)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2001年4月

21日)  實用附錄:  1.工傷賠償計算標准  2.職業病分類和目錄  3.其他主要安全生產法律規定索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改條文前后對照表

台灣電腦及週邊設備上市公司之經營績效評估-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為了解決建築設備編第三十七條的問題,作者張鴻福 這樣論述:

台灣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製造產業是世界級的供應者,產業發展成熟,上下游體系龐大且完整,累積了深厚的實力,也培養了優秀的人才,其產能平均在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佔有重要的份量,同時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是支撐國內經濟與社會安定極為關鍵的環節。個人電腦的樣貌正在轉變,智慧行動科技的普及與進步,改變早期使用者與所有裝置以個人電腦為「中心」的習慣,全球個人電腦的聲勢大不如前,整體銷量也呈現衰退的趨勢,2015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連續四年逐年下探,對於電腦及週邊設備製造產業更是產生極大的影響與衝擊。本研究以2015年台灣二十家電腦及週邊設備上市公司為決策單位,

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之CCR模式與BCC模式進行經營績效之分析,分別以其資產總額、營業成本、營業費用三項投入變數以及營業收入、營業淨利二項產出變數,作為衡量指標,評估各電腦及週邊設備上市公司之經營績效。由本研究分析結果可知,除了效率值為1的公司外,其餘的其他公司,根據本研究的結果,除了效率值為1的公司外,其餘的其他公司皆呈現投入過剩的狀態。倘若持續投入不能增加實際收入,經營者必須降低過度的低效率和閒置資源來實現最佳化。在擴大投資前,經營者必須認真評估現有資源、發展條件和未來趨勢,以提高運營效率和利潤,進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腦和週邊設

備行業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