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斯特單門衣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弗斯特單門衣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laireBerest寫的 世上沒有純粹的黑:芙烈達的烈愛人生 和艾默思.奧茲的 愛與黑暗的故事(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羅斯瑪麗的嬰兒◎繁體中文版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那天晚上,門是用鍊子鎖住的,當她發現自己凝視的手並不是鳥或戰艦,而是真實的手時, ... 只有可能是去世的加德尼亞太太堵起來的那面衣櫃了,老太太一定跟可憐而不省人事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宋文里、蔡怡佳所指導 陳斌的 女性存在處境的再探:以存在分析與夢的顯現為取徑 (2021),提出弗斯特單門衣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性、存在、夢境、夢想、存在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許俊雅所指導 劉曉恬的 當代台灣女性作家鍾文音、郝譽翔的成長記事——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分析文本中自療過程 (2018),提出因為有 鍾文音、郝譽翔、敘事治療、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弗斯特單門衣櫃/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斯特單門單抽廚房櫃-黃金橡木色|櫃子 - 特力屋則補充:【016426453】|此商品為超材超重商品, 有額外運費產生, 請詳閱運送說明https://www.trplus.com.tw/pages/deliveryService 單門單抽與拉盤設計,收納最多元高級鐵灰色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弗斯特單門衣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上沒有純粹的黑:芙烈達的烈愛人生

為了解決弗斯特單門衣櫃/的問題,作者ClaireBerest 這樣論述:

  2020年度《ELLE》讀者票選最佳文學小說獎   法國亞馬遜書店五星評價/法國書評至高盛譽:「一字一句都是愛情的顏色,人生的美麗、痛苦和力量。精采絕倫!」   芙烈達是誰?她是:墨西哥鈔票上的國寶級人物,畢卡索也驚嘆不已的畫界傳奇,羅浮宮開先例收藏畫作的藝術家,火紅至今的文化偶像。   ★本書彩頁收錄芙烈達本人珍貴彩色照片&珍貴畫作照片,值得收藏★     再也沒有一位女子,比她更能承受痛苦──   世界級藝術家 芙烈達.卡蘿(1907-1954) 絢爛悲壯、疼痛恣意的一生     她,芳齡十八就遭逢嚴重車禍,公車的鐵桿貫穿她的陰部與腹部,導致終身殘疾,2次截肢。她說

,當全身都劇痛無比,你就感覺不到疼痛了。   她,與情場浪子結婚,被無數次深深背叛,與他1度離婚,1度復婚,並為他經歷3次流產。她說,遇見他,是比遭逢車禍,還要可怕的災難。   她,曾在所有人都唱衰的情況下堅決相信愛情,結果卻被至親至愛的人們雙雙背叛。她說,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乎你我能想像。   她,模仿愛人,出軌探索自我慾望,潛心藝術創作,卻以靈魂知己的身分贏回了愛人,以及死亡病榻前十餘年來的不離不棄。     一個為藝術與愛情滿身傷痕,最終燃燒殆盡的烈火女子。   一位站在壁畫大師身旁的陪襯,最終成為讓所有男人都失色的世紀天才。   一生與苦痛相伴,卻從不絕望頹廢,昂首面對生命中種種

殘酷的時刻。   她,是芙烈達.卡蘿。   你再也不會見到如此堅韌的女子。     【芙烈達的人生四原色──金句摘錄】     第一部「藍色」:那年她十八歲。她失去了清晨。天藍色,她的終點。芙烈達看見芙烈達。面對面。她動筆畫下眼見的真實。「芙烈達,我看得見妳。」   第二部「紅色」:以妻毀畫。以畫毀妻。「迪亞哥,我的女兒是惡魔。你應付得了她嗎?」「要應付她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保證絕不會放開她的手。」   第三部「黃色」: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離開,結局在何方?當活著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還有死亡這條路。她可以崩潰。酒精黑洞的恩典。「我愛一個女人時,愛越深傷她越重。」迪亞哥說。   

第四部「黑色」:妳像棵樹,把自己栽到我面前。芙烈達,妳懷著滿腔怒火。妳是那麼的美麗。而我當時並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原來,妳就是我的意外。     【書籍設計理念】     用書封與內頁說話   高郁雯|平面設計師     在收到本書的書稿前就不斷思索,該呈現的是什麼樣的畫面呢?市面上關於芙烈達的書籍如此之多,而我又是這麼喜歡這些故事,如何做出差別與打動人心成了最大的目標。   書封與書腰配色靈感來自墨西哥國旗。內頁大量使用黑色呼應書名。而手寫英文字,則是想傳達那些書中的炙熱情感到每位觀者心中。   與芙烈達一樣,相信(也希望)我們都做著自己熱愛的事,忠於自己,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   同為如此熱

烈與感性之人,   能擁有共鳴是如此的美好。   本書特色     1. 了解墨西哥國寶級畫家芙烈達.卡蘿的傳奇生平。   2. 了解芙烈達.卡蘿與「世紀渣男」迪亞哥.里維拉的相識相戀、相愛相恨,以及最終昇華為靈魂伴侶的愛情故事。   3. 認識世界歷史:一九三○年代歐洲超現實主義背景,以及遭受美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墨西哥共產黨運動背景。   4. 從芙烈達.卡蘿一次次從挫折中活下來的驚人意志力中,感受生命的強韌與美麗。 好評推薦   【國內推薦】     深刻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吳東龍/作家、設計美學觀察家   吳瑪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林 平/前臺北市

立美術館館長、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   馬 欣/作家   陳小雀/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兼國際長   陳 雪/作家   鍾文音/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長文感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人生的CMYK:不同色彩光譜裡綻放各異面向的烈愛生活──吳東龍 作家、設計美學觀察家   芙烈達.卡蘿的人生調色盤──陳小雀 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兼國際長     【國際推薦】     法國書評盛譽:「這本小說是關於一個不羈的女孩與她脫序的人生,這個女孩的身體帶著殘缺,但卻充滿活力與生命力。......三○年代的墨西哥,藝術、色彩、派對、酒精、情欲,各種躁動的元素伴隨芙烈達

和迪亞哥走過一生。他們是一對令人驚嘆的怪物,一對生死戀人。書裡的確沒有任何昏暗的角落,一字一句都是愛情的顏色,人生的美麗、痛苦和力量。精采絕倫!」

女性存在處境的再探:以存在分析與夢的顯現為取徑

為了解決弗斯特單門衣櫃/的問題,作者陳斌 這樣論述:

本文是作者從自身困境出發,試圖理解自身的實踐行動,即作為一個女性的存在意味著什麼。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女性存在的探索,而是在過去幾十年裡有那麼多女性研究後,更多的重新審視。文章以現象學「存在分析」和「夢的顯現」為取徑再次探索女性的存在處境。論文按兩條軸線展開,一條是女性存在主義的探討;一條是「夢的顯現」的方法論在應用中逐漸形成的過程。兩條軸線的交織體現在以三位女性的夢境為分析對象,結合生命史而勾勒出的「存在分析」。 文章第一部分為緒論,包括引言及前三章。主要是論文主題、研究方法形成的過程以及初步的女性存在主義的文獻探討。第二部分為方法論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在這部分以瑞士精

神病學家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為起點論述了存在分析的源起以及架構。此外,論述了賓斯萬格1930年發表的《 Dream and Existence》這本書中關於夢的分析的截然不同於佛洛伊德的觀點,即關注夢顯現出來的內容。並以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對此的導論,論述了夢與存在的關係。本論文主體部分第六到八章,正是採用賓斯萬格關注夢的顯意的夢的詮釋方式,來做女性的存在分析。第三部分是主體部分,包括第六、七、八章。這三章是通過三位女性的夢境結合個人生命史,對三位女性的存在分析。第四部分是結論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第九章從身體層面論述女性的存在處境;第十章

總結先分述兩條線:女性的存在困境及「入夢」的方法論,再次論述女性存在出路的理論路線——表達與想像,以及現實路徑——三位女性的出路。最後是作者的反思。 「入夢」之為下沉,夢境成為鏡映現實的鏡子,「存在分析」則試圖勾勒出一個結構,一個可理解的局,將夢境的理解變為「語言的現實」,「語言的現實」之為上揚。女性困境的出路蘊含在方法論的探索中,言說、文學和藝術的表達與想像是女性困境的出路。

愛與黑暗的故事(新版)

為了解決弗斯特單門衣櫃/的問題,作者艾默思.奧茲 這樣論述:

所有的愛,都有黑暗的一面, 也是愛,讓我們撿回破碎的自己。   ★以色列文學靈魂——艾默思.奧茲,揭露人生情感與家庭祕密的傳世之作   ★同名電影由奧斯卡影后 娜塔莉.波曼自導自演   ★游亞旭(以色列駐台代表)感動撰文:〈告別艾默思.奧茲〉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撰文推薦:〈這是一份誠摯的邀請〉   九歲時,我見證我的國家誕生;十二歲時,我目睹我的家庭崩解。   我想藉由此書揭示一個謎:我的父母……兩個好人,怎麼一同釀造了一場悲劇?也許好和好相加等於壞?   以色列最偉大的作家,艾默思.奧茲,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初的耶路撒冷。當時,全歐洲的反猶太主義狂熱正升到最高點。一

千多年前便被迫離開故土的猶太人,此刻再次面臨重大抉擇。   精神上,他們迫切想要重建自己的國家,不再做永遠的異鄉人;實際上,他們世世代代早已在歐洲生活了上百上千年,又怎能說他們不是道地的歐洲人?留在一生熟悉的土地上,在民粹暴徒的迫害下只有死路一條;重新拔根,到全然陌生的故土從零開始,在那裡等著他們的卻不只是百廢待舉的新生,還有兩千年前就種下的民族恩怨。   對這個年代的猶太人來說,故鄉仍是異國,異國才是故鄉。   在那個大世界裡,所有的牆壁爬滿塗鴉:「猶太佬,滾回巴勒斯坦!」於是我們回到了巴勒斯坦,而現在整個大世界又朝我們叫嚷:「猶太佬,滾出巴勒斯坦!」   艾默思.奧茲正是站在如此特

殊的時空點上,以一個小男孩的角度,穿梭在童年歲月的點點滴滴與家族回憶中,編織這部愛與黑暗的大歷史。他在9歲時見證了以色列的誕生,卻也看著母親受到精神疾病壓迫而日漸枯萎,直至他12歲時,母親自盡,家庭徹底崩解。然而,在那段國族命運飄搖的日子裡,母親一再對他訴說著那些關於愛與黑暗的故事,將永遠烙印在他的生命裡。這不僅是一部關於國族的動人故事,也是艾默思.奧茲揭露個人情感與家庭祕密的傳世之作。   本書重要事件   ★2005年8月,艾默思.奧茲以《愛與黑暗的故事》及其對世界和平的貢獻,獲頒歌德獎,德國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該獎過去的得主包括佛洛伊德、湯馬斯.曼等。   ★2005年《愛與黑暗的故事》

獲JQ溫蓋特文學獎。   ★2016年改拍成電影,由娜塔莉.波曼執導及主演。 好評推薦   【國際媒體與名人推薦】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在《愛與黑暗的故事》這部長達六百多頁的巨著中,奧茲先生不僅寫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家庭日常生活和百年歷史,而且始終把這個家庭——猶太民族社會的細胞——置於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家的歷史與現實之中,產生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驚人效果。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顯示了奧茲先生作為小說家的卓越才華,也為世界文學的同行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光輝樣本。」   ★知名英國劇作家,麥可.弗萊恩——   「這是我讀過最神奇的書之一……我時時大笑又哭泣──好像就身在其中

。有如在讀一本偉大的俄國小說。」   ★紐約時報書評——   「難以抹滅的回憶錄……這是一部輝煌壯麗、叱吒風雲的悲歌。」   ★洛衫磯時報——   「當我們今日看向奧茲,在我們眼前的是位幾乎成為傳奇的人物,現仍在世的偉大作家,此外還獻身祖國政治、致力促成與巴勒斯坦和平共存,儘管以色列在這條路上步履蹣跚顚跛。儘管書中滲透著自我厭惡的情結,卻絲毫不自憐。寬容之心處處可見,除了對作者本人以外。對他自己而言,沒有寬容,沒有善意。奧茲一有機會便審視、譏嘲、揭露自己,但仍然討人喜愛,這種手法無疑是他的魔術中完整的一環。我們陷入這位經驗老到、能力高強的引誘者手中任其擺布。奧茲是如此靈巧而天生的喜劇作家,

能將他童年陰暗狹小家中一段到浴室的簡單路程,轉化成大屠殺後猶太人心理歷程的傑出解說。」   ★芝加哥論壇報——   「關於在衝突、失落與獨立之中成長的一幅強大的圖像。」   ★華盛頓郵報——   「奧茲以他的小說與論文,證明他是我們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漸長的廣度與深度,將我們時代與他所處環境的瘋狂風景展現在我們眼前,漸漸擴大問題的範圍,但避開了教條式解答的誘惑。」   ★西雅圖時報——   「這不僅是一部扣人心弦、回味無窮的有關自我發現與自我實現的故事,奧茲美味、時時揪心的敘述帶給我們耶路撒冷罕見的面向──從戰後英國託管地轉變為以色列獨立後的核心都市。一旦雙眼讀起奧茲豐富的文字,其餘感

官也會迅速臣服,因為就如奧茲本人一樣,一切事物都會是複數形態,就算他只是在說單一個人的故事。」   ★出版人週刊——   「這部回憶錄/家族史豐富滿溢:比喻與詩、戲劇與喜劇、失敗與成功、不幸的婚姻與眾多風格獨特的人物……儘管主要描述作者於一九四○、五○年代在耶路撒冷的童年時光,但整個故事卻是格局宏大的史詩,上溯自十九世紀敖德薩與羅夫諾的祖輩以及二十世紀初猶太人遭受迫害與出走歐洲的流散歷史。這是一部有力、機敏的傳奇,說的是一個人、一個家族,以及一個國家在最艱困、痛苦的歷史磨難中經受考驗而站起來的故事。」   ★衛報書評——   「我所讀過最風趣、最具悲劇性、最動人的一本書。」   ★愛爾蘭

時報——   「豐富、深沉,處處是細節,既有歷史意義又富有家庭感,此感受唯有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才差可比擬。然而奧茲的企圖不只在仿效這位法國小說家。主導的文學人物──事實上他不斷召喚──是契訶夫式的。……在每一種可能的層次上,無論是文學還是政治面,本書都是大師經典之作。」   ★泰晤士報——   「一部強烈而動人的個人故事……令人十分揪心。」   ★明鏡週刊——   數十年來這位兒子,這位以色列作家艾默思.奧茲,幾乎無法提起他的母親。現在,他為她與他「整個家族完成了一座動人的紀念碑。本書是部偉大的小說,儘管哀傷,卻仍有歡笑。」   ★德國世界報——   「這部優美、繁複與溫柔的書詳

盡述說出一部個人悲劇的以色列猶太人版本,但它同時也是部深沉動人的國族傳記。」  作者簡介 艾默思.奧茲(Amos Oz, 1939-2018)   本名艾默思.克勞斯納(Amos Klausner),1939年生於耶路撒冷(當時以色列尚未建國),出身書香之家,父母皆有大學學位,通曉多國語言,受歐洲文化薰陶甚深。   他九歲時,以色列建國;十二歲那年,母親自殺身亡。兩年後他離家投入基布茲(即「集體農場」),改姓為奧茲。1965年,他出版第一本小說,至今已著有小說14部,再加上文學、政治評論集約40部,以及逾400篇文章與評論。1968年小說《我的米海爾》大受喜愛,使他成為以色列家喻戶曉

的作家,1987年的小說《黑盒子》更獲法國外語文學最高榮耀費米娜獎。1998年亦以文學成就獲得以色列獎。2002年自傳《愛與黑暗的故事》問世更成為轟動國際的大事。至今所獲國際性文學獎項還包括:德國歌德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王子獎、義大利普利摩.李維獎、義大利都靈國際書獎等。   奧茲曾經參與1967年的六日戰爭和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親身體悟過兩次中東戰爭。從戰場歸來後,他於1977年帶頭成立「現在就和平」(Peace Now)運動,致力推動以巴和平共處。這位右手寫評論、左手寫小說的作家,被以色列人視為「以色列的良心」、先知,是少數以小說聞名國際,卻先後從德、法總統手中領得和平獎的小說家,堪

稱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希伯來語作家。   2018年12月28日,他因癌症去世於台拉維夫,享年79歲。 譯者簡介 鍾志清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曾於1995至1997年間在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攻讀希伯來語言和文學,並協助東亞系教授古代漢語。2005年在 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獲博士學位,是第一位在以色列獲希伯來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著有《當代以色列作家研究》、《把手指放在傷口上:閱讀希伯來文學與文化》,譯著包括《現代希伯來小說史》、《我的米海爾》、《黑盒子》、《詠嘆生死》、《地下室的黑豹》、《鄉村生活圖景》、《朋友之間》等。   在媽媽去世後的幾週,或者

幾個月,我一刻也沒有想到過她的痛。對她身後猶存的那聽不見的求救吶喊,也許那吶喊就懸浮在我們房子的空氣裡,我卻充耳不聞。我沒有一絲一毫的憐憫,一點也不想她。我並不為媽媽死去而傷心——反倒委屈氣憤到了極點,我的內心再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容納別的情感。比如說,她死後幾個星期,我注意到她的方格圍裙依然掛在廚房門後的掛鉤上,我氣憤不已,彷彿傷口上被撒了鹽。廁所綠架子上媽媽的梳妝用品,她的粉盒、梳子傷害了我,彷彿它們留在那裡是為了愚弄我。她讀過的書,她那沒有人穿的鞋,每一次我打開「媽媽半邊」衣櫃,媽媽的氣味會不斷地飄送到我的臉上。這一切讓我直冒肝火,好像她的套頭衫不知怎麼鑽進了我的套頭衫堆裡,正幸災樂禍朝我不

懷好意地齜牙咧嘴。 我生她的氣,因為她不辭而別,沒有擁抱,沒有片言解釋。畢竟,就算對完完全全陌生的人、送貨人,或是門口的小販,我媽媽不可能不送上一杯水、一個微笑、一個小小的歉意、三兩個溫馨的詞語就擅自離去。在我整個童年,她從未將我一個人丟在雜貨店,或是丟在一個陌生的院子,一個公園。她怎麼能這樣呢?我生她的氣,也代爸爸生氣,他的妻子就這樣羞辱了他,將其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像喜劇電影裡的一個女人突然和陌生人私奔。在我整個童年,要是他們一兩個小時不見我的蹤影,就會朝我大喊大叫,甚至懲罰我,這規矩已成固定,誰要是出去總要說一聲他去了哪裡,過多久後回來,或至少在固定的地方,花瓶底下,留張字條。 我們都這

樣。 怎麼可以話只說了一半就粗魯地離去?然而,她自己總是主張乖巧,禮貌,善解人意的舉止,努力不去傷害他人,關注他人感受,感覺細膩!她怎麼能這樣呢? 我恨她。 * 幾星期後,憤怒消失了。與之相隨的我似乎失去了某種保護層,某種鉛殼,它們在最初的日子裡保護我度過震驚與痛苦。從此刻開始,我被暴露出來。 我在停止恨媽媽時,又開始恨自己。

當代台灣女性作家鍾文音、郝譽翔的成長記事——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分析文本中自療過程

為了解決弗斯特單門衣櫃/的問題,作者劉曉恬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第二節 文獻探討 4一、女作家研究概況 5(一)家族書寫 5(二)創傷書寫 10二、成長小說之研究概況 14第三節 研究範疇、方法與步驟 17一、研究範疇 17(一)作家生平 171.鍾文音 172.郝譽翔 17(二)作家著作 181.鍾文音 182.郝譽翔 19二、研究方法 20(一)敘事治療 20(二)心理學理論 24三、研究步驟 28(一)深化理解「敘事治療」類型 28(二) 阿德勒與研究對象之相關性 29第二章 女作家成長的背景變革與寫作意義 33第一節 台灣女性小說的時代背景 33一、生

於1960年代:反共懷鄉思潮下的身分認同 34二、長於1980年代:都會男女的愛慾主題 36三、崛於2000年代:在虛實間建構個人斷代史 39第二節 意識型態夾縫中的女史觀點與創作進程 42一、女史的觀點與意義 42二、「新歷史」小說的誕生 46第三節 透過「自卑情結」進行敘事治療 50一、作家文本流露的「自卑情結」 50二、在文本中進行的敘事治療 54(一)鍾文音:《從今而後》耽溺愛慾的阿枝 541. 被動於愛慾中感受自我 542. 主動於繪畫中尋覓自我 56(二)郝譽翔:《洗》嗜窺己身的少婦 591. 少女時期的被動對人敞開 592. 少婦時期的主動自我滿

足 60第三章 女作家的成長敘事與對親族和解 62第一節 童年期創傷的「初始記憶」 62一、家庭劇變:父背離 62二、疏離個體:友死亡 63(一)鍾文音:童年左岸的分身舒舒 63(二)郝譽翔:最壞時光裡完美女孩K 65第二節 成年後對親族的回望 66一、作家母女關係之探討:源於童年「自卑情結」 67(一)鍾文音:拉扯中的親密 68(二)郝譽翔:疏離後的親近 71二、作家的家族溯源:台灣女兒的尋根之旅 73(一)鍾文音:母系的血色雲林 73(二)郝譽翔:父系的原鄉山東 76第三節 「家庭星座論」於作家中年後的展現 79一、鍾文音:當作家成為照護者 80二、郝譽

翔:當漂泊者成為母者 81第四章 女作家對愛慾與婚姻的探索和思考 85第一節 初期性別角色的探索 85一、同性情誼 85(一)《在河左岸》:鍾文音的二位女友 86(二)《初戀安妮》:我╱郝譽翔,愛上L的妻子 88二、異性愛戀 89(一)學生時期的愛情探索 90(二)成年以後的愛情遺憾 91第二節 後期拿回情慾的自主權 93一、女性肉體 93二、女性情慾 98(一)啟蒙:窺探情慾 100(二)轉化:感受情慾 101第三節 「生活風格」之於婚姻的影響 104一、郝譽翔:當不婚族走進婚姻生女 105二、鍾文音:當渴愛者脫離愛情慣性 108第五章 女作家的土地記憶

與社會情懷 111第一節 由南入北的成長經歷:城市異鄉人 111一、鍾文音:《在河左岸》的雲林出外人 113二、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黑暗公寓 115三、城市邊緣報告書:窮人的台北 117第二節 空間與意象:異鄉變故鄉 120一、城市空間:女作家的家屋 121(一)鍾文音的八里家居:一個家,兩個世界 122(二)郝譽翔的永和公寓:隔著繁華的靜謐 124二、根植台北:河流意象 126(一)鍾文音之於淡水河 127(二)郝譽翔之於新店溪 128第三節 「自卑情結」轉化為「社會情懷」 130一、自卑情結的正向發展 131(一)鍾文音:自憐自愛轉向大愛 13

1(二)郝譽翔:作品由黑暗轉向光明 132二、生命任務與社會情懷 133第六章 結論 136參考書目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