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고희정寫的 孩子的醫學知識圖文書:小醫師復仇者聯盟1+2 和고희정的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1:傳染病,緊急封鎖急診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魯文化 和小魯文化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衣若蘭、廖咸惠所指導 林純的 性別、家庭與權力:清代女主人與婢女的互動 (2021),提出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清代、女主人、婢女、家庭、性別、階級、身份、權力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 翁麗芳所指導 劉冠君的 托育人員對於兩歲以上幼兒的教保經驗 (2021),提出因為有 托育人員、兩歲幼兒、教保的重點而找出了 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孩子的醫學知識圖文書:小醫師復仇者聯盟1+2

為了解決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問題,作者고희정 這樣論述:

  醫學知識X漫畫圖解X熱血故事   孩子第一本醫學知識圖文書   本系列以醫學故事為主,主角是一群聰明年幼的「小醫師」。小醫師們雖然年紀小,但他們運用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對醫學的熱情,認真救治每位被送到急診室的病人。故事中透過「漫畫式知識站」,穿插說明醫學知識,將生澀難懂的醫學知識,變得簡單好吸收。   各冊內容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1:傳染病,緊急封鎖急診室!》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首次出擊!   機智的小醫師們即將展開一場「防疫大作戰」!   急診室內疑似出現新興變種病毒!   消息一出,小醫師們個個憂心忡忡。   究竟這會是虛驚一場?   還是疫情真的要再度爆發了呢?  

 熱血又聰明的小醫師們又將如何應對?   本書以再度爆發新興變種病毒為故事背景,描述疫情期間醫師們對抗病毒、阻止疫情擴散所採取的種種應對措施,故事之餘還有漫畫式知識站為孩子們介紹傳染疾病相關知識。一起來看看聰明又熱血的小醫師們如何戰勝病毒吧!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2:遺傳疾病,度過危險關頭!》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第二彈!   這次小醫師們又會遇到什麼樣的病人呢?     你聽說過「毛毛樣腦血管疾病」嗎?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跟爸爸媽媽長得那麼像嗎?   基因跟疾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小醫師用最有趣的方式,   帶大家一起解開基因裡的秘密!   小小的基因有著大大的威力!所謂

的「遺傳」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想知道為什麼我們跟爸爸媽媽那麼像嗎?「小醫師復仇者聯盟」系列的第二集針對基因、遺傳與遺傳疾病進行介紹,故事內容則是環繞著追逐夢想、家族關係等議題。小醫師將用最有趣的方式,帶大家一起認識這個將孩子與父母栓在一起的神祕之鎖! 本書特色   1.一系列敘寫急診室醫師熱血救援行動的醫學圖文套書   這套書以四位小醫師的急診室生活為背景,將急診室醫師們的日常搬到書本之中,孩子們除了能夠閱讀到精采熱血的青春故事,也能夠透過故事更加了解醫師一職的專業與甘苦。   2.故事穿插「漫畫式知識站」,為孩子補充基礎知識   設計生動有趣的「漫畫式知識站」,針對書中提到的各種生澀難懂

的醫學關鍵字進行解說,透過圖片搭配文字的說明方式,幫助孩子們輕鬆學習。   3.各冊針對不同疾病,延伸出多樣的醫學內容   第一集以再度爆發新興變種病毒為故事背景,講述病患確診之後,醫師們的各種應對方式和醫療過程,為孩子們建立與傳染疾病相關的防疫概念。第二集則以白血病和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等遺傳疾病為主軸,帶孩子們認識遺傳疾病、感受基因遺傳的奧妙。 得獎紀錄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1:傳染病,緊急封鎖急診室!》   ★少年韓國年度優良童書   ★世宗圖書教育類選定圖書   ★韓國科學創意財團年度科學圖書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2:遺傳疾病,度過危險關頭!》   ★少年韓國年度優良童書 名

人推薦   醫學專家強力推薦   凌濼傑/本書總審訂者、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李垣樟/雙和醫院感染科專任主治醫師   呂紹睿/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阿包醫生/禾馨醫療體系兒科專任醫師巫漢盟(阿包醫生)、「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粉專版主   蒼藍鴿/醫師Youtuber蒼藍鴿   陳苡靜/臺北長庚兒童紀念醫院醫師   陳宥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創辦人   陳敬倫/小兒科醫師、「臭寶爸」粉專版主   陳惠玲/飛資得醫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教育人士佳評如潮   Childrening替孩子選好知識書粉專   王秀蘭/臺北市東

湖國中圖書教師、教育部閱讀磐石獎閱讀推手獎   方恩真/繪本作家、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中醫組進修   匡秀蘭/臺北市文山區明道國小校長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兒童文學作家   林芝綺/雲林縣正心中學健康與護理教師   許智揚/南投縣北梅國中教師   黃健庭/新竹縣國小國語文領域輔導員、「健人就是教勤——宋重機的教學日記」粉專版主   滾媽/親子手作粉絲團「滾妹•這一家」版主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陳巧孟/臺中市樹義國小教師   劉淑雯/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臺北市立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兼任助理教授   謝瑩臻/屏東大學附設

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無注音   *適讀年齡:10歲以上

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性別、家庭與權力:清代女主人與婢女的互動

為了解決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問題,作者林純 這樣論述:

本文利用傳統文獻與閨秀文學,從女性視角出發,探討清代女主人與婢女在家庭場域的互動。藉由女主人與婢女這一對同為女性、具有階級與身份差異、但又同處同一家庭領域且互動緊密的人際關係,分析主婢關係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與家庭的連結。一方面挖掘以往主婢研究中缺乏的女性主體性、女性經驗與女性能動性,並豐富家庭女性權力關係的面貌;另一方面感知這種主婢互動面貌與權力關係的形成過程,即社會文化對個人的影響與塑造,以及個人對社會文化的回應。清代律法、家訓和女教書構築了規範女主人和婢女生活的法律與禮教環境。受清政府嚴格維護階級界限、穩定社會秩序等政治需求驅動,和儒家性別道德規範和家庭理念等影響,女主人與婢女需遵循以

父家長為權力核心的規範,在男權中心主義主導下形成了「男主人>(大於)女主人>(大於)婢女」的權力分佈格局。本文以閨秀徐葉昭為例,針對男主人納婢一事上,闡釋其對男主人、女主人與婢女三者角色的獨到見解,包含對階級、性別與家庭倫理關係的看法:主婢權力關係中,強調婚禮正當性與女貞的重要性,提升主母管教婢女的話語權,甚至超過男主人;夫妻倫理中,妻子並非完全從夫,可以遵照賢妻助丈的倫理,勸誡丈夫不合禮的行為。徐葉昭的論述與構想雖有關懷婢女之處,但思想本質仍是遵循男性中心傳統,且要求婢女服務於主人及背後精英階層的利益與道德價值理念。主婢日常生活圖景,呈現出主婢關係具有「女性情誼」與「女性權力關係」的一體兩面

。主婢親密情誼,乃雙方意識到身份階層結構和父權中心性別體制加諸於對方的壓力,並利用自身階級和性別的資源關懷對方。如女主人對婢女的關懷與調教,婢女則協助女主人踐行妻、婦和母等家庭角色義務。主婢情誼展示了傳統視角未及或警惕的一面,展示了女性主體性與能動性對體制的反映與作用。同時,在清代警惕階級界限破防跟菁英主導意識的影響下,加上法律道德對主母權威、恩情跟忠僕形象的塑造,主婢情誼之下也透露出具備身份隔閡與身份剝削性質的權力關係。女主人教導婢女或表達情感時,表現出上層女性和女主人的威嚴和體面,和明顯的階級和親緣差距意識。而婢女受制於道德考驗、法律風險和社會性別環境施於己身的壓力,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女主人

的剝削,甚至表現出過度奉獻與自我犧牲精神,體現了強烈依附於女主人的自我認同。清代女主人與婢女的互動,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秩序之間的微妙落差,這是個體力量與社會制度之間的交涉和較量的結果。儘管女主人與婢女都有在社會體制內靈活創造獨特女性文化的一面,但是時代意識與氛圍的深遠滲透,令她們也主動或被動地對儒家傳統身份秩序與性別秩序表示認同和擁護。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1:傳染病,緊急封鎖急診室!

為了解決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問題,作者고희정 這樣論述:

  醫學知識X漫畫圖解X熱血故事   孩子第一本醫學知識圖文書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首次出擊!   機智的小醫師們即將展開一場「防疫大作戰」!     急診室內疑似出現新興變種病毒!   消息一出,小醫師們個個憂心忡忡。   究竟這會是虛驚一場?   還是疫情真的要再度爆發了呢?   熱血又聰明的小醫師們又將如何應對?     本系列以醫學故事為主,主角是一群聰明年幼的「小醫師」。小醫師們雖然年紀小,但他們運用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對醫學的熱情,認真救治每位被送到急診室的病人。故事中透過「漫畫式知識站」,穿插說明醫學知識,將生澀難懂的醫學知識,變得簡單好吸收。      本書以再度爆發

新興變種病毒為故事背景,描述疫情期間醫師們對抗病毒、阻止疫情擴散所採取的種種應對措施,故事之餘還有漫畫式知識站為孩子們介紹傳染疾病相關知識。一起來看看聰明又熱血的小醫師們如何戰勝病毒吧!     【本書關鍵字】   兒童醫學故事、漫畫、醫學知識、急診室、感染科、兒科、疫情、疫苗、防疫、熱痙攣、確診、負壓隔離病房、盤尼西林、免疫細胞、檢測試劑盒、疫情調查員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0歲以上   本書特色     1.一系列敘寫急診室醫師熱血救援行動的醫學圖文套書   這套書以四位小醫師的急診室生活為背景,將急診室醫師們的日常搬到書本之中,孩子們除了能夠閱讀到精采熱血的青

春故事,也能夠透過故事更加了解醫師一職的專業與甘苦。     2.故事穿插「漫畫式知識站」,為孩子補充基礎知識   設計生動有趣的「漫畫式知識站」,針對書中提到的各種生澀難懂的醫學關鍵字進行解說,透過圖片搭配文字的說明方式,幫助孩子們輕鬆學習。     3.各冊針對不同疾病,延伸出多樣的醫學內容   本冊以再度爆發新興變種病毒為故事背景,講述病患確診之後,醫師們的各種應對方式和醫療過程,為孩子們建立與傳染疾病相關的防疫概念。   獲獎紀錄     ★少年韓國年度優良童書   ★世宗圖書教育類選定圖書   ★韓國科學創意財團年度科學圖書   醫學專家強力推薦     凌濼傑/本書總審訂者、臺北榮

民總醫院 內科部住院醫師   李垣樟/雙和醫院感染科專任主治醫師   呂紹睿/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阿包醫生/禾馨醫療體系兒科專任醫師巫漢盟(阿包醫生)、「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粉專版主   蒼藍鴿/醫師Youtuber蒼藍鴿   陳苡靜/臺北長庚兒童紀念醫院醫師   陳宥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創辦人   陳敬倫/小兒科醫師、「臭寶爸」粉專版主   陳惠玲/飛資得醫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教育人士佳評如潮     Childrening替孩子選好知識書粉專   王秀蘭/臺北市東湖國中圖書教師、教育部閱讀磐石獎閱讀推手獎   方恩真/

繪本作家、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中醫組進修   匡秀蘭/臺北市文山區明道國小校長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兒童文學作家   林芝綺/雲林縣正心中學健康與護理教師   許智揚/南投縣北梅國中教師   黃健庭/新竹縣國小國語文領域輔導員、「健人就是教勤——宋重機的教學日記」粉專版主   滾媽/親子手作粉絲團「滾妹•這一家」版主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陳巧孟/臺中市樹義國小教師   劉淑雯/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臺北市立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兼任助理教授   謝瑩臻/屏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好評推薦     本書藉由講述幾位

天才小醫師在醫院中的生活,以引人入勝的劇情,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導入實用且專業的醫療常識,讓讀者能夠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同時了解現今制度下的醫療工作狀況。此外,本書也用心的安排許多插圖,避開晦澀難懂的詞語,以簡單的比喻,讓孩子能夠邊看邊學。尤其特別的是,「小醫師復仇者聯盟」以套書的形式,將身體所有系統涵蓋其中,是我十分推薦,且用心審視其中內容的一套童書,推薦給您與您的孩子。——凌濼傑/臺北榮民總醫院 內科部住院醫師     將專業的醫學知識,藉由生動有趣的漫畫以及精采的情節傳達出來,寓教於樂,既可以提升小朋友預防保健的觀念,也可以將醫學專業向下扎根。「小醫師復仇者聯盟」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李垣樟/雙和醫院感染科專任主治醫師     書籍猶如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的縮影,不僅向孩子真實描述急診室裡的各種緊急狀況,也適時補充各種醫學與人體知識。   在讀本的設定裡,也巧妙的融入醫生與病患之間的互動,讓知識學習更添人性的一面。在這段疫情影響的生活中,非常推薦給孩子閱讀。——Childrening替孩子選好知識書粉專     透過小醫師們的急診第一現場連線,我們跟著小病人們一起經歷著身體病痛之旅。面對錯綜複雜的疾病,小醫師們如偵探般剝繭抽絲研判病情,腦力激盪著該如何強棒出擊痛宰病魔,讓小朋友重獲健康。看似理性的醫學判斷蘊含感性思考與人性關懷,難得的兒童健康知識繪本,值得大人與孩子們賞析。

——方恩真/繪本作家、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中醫組進修     在小朋友的已知世界,COVID-19疫情的發展絕對是難懂且艱深的議題,「小醫師復仇者聯盟」系列,卻巧妙的透過兒童醫院急診室的日常,嘗試讓小朋友理解醫學常識,並從患者、患者陪同者、醫生、護理人員之間的互動,提醒大家「設身處地」及「勇於承擔」的重要性。   另外,插畫的呈現是此書的另一特色,簡潔生動的表達讓小朋友容易接受,也帶動脈絡化的思考。——匡秀蘭/臺北市文山區明道國小校長     本書有如兒童版《急診室的春天》,幾位擁有使命感的小醫師,每天面對急診室驚心動魄、分秒必爭的情節,發揮專業與熱忱幫助病患。故事中有關健康和醫學的知

識,以圖文並茂的設計,深入淺出的介紹給讀者。大疫時代,人們與醫院的關係更為緊密,說不定小讀者看完也會想立志成為有愛心、有智慧的好醫師呢!——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兒童文學作家     人類受傳染病的威脅從古至今一直存在,21世紀雖然醫學先進,但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卻未曾停止,疾病型態也隨之改變,新型傳染病不斷發生。故事中身處第一線的「小醫師」姜勳在面對病人疾病症狀判斷時,由於具備對傳染病的警覺心,因而搶救回一條寶貴的生命。他的妥善應變處置,更協助必須面對傳染病的後續防疫措施的醫護人員、病人和家屬大大降低受到感染的風險。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若沒有加以防備,傳染病將反覆

發生,而對抗傳染病,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本書文字淺顯易懂,短篇漫畫式講解,每一個知識都變有趣,輕鬆從閱讀中讓孩子們更清楚知道傳染病無差別式的攻擊,只有了解傳染病的感染過程,做好自身的保護,一起努力共同防治傳染病。——林芝綺/雲林縣正心中學 健康與護理教師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神祕的英雄組織──成員沒有超能力,卻有超專業、超愛心來捍衛人們的健康。如果想了解醫院的運作,書中的具體情境能帶你體驗問診到治療的過程;如果你想了解疾病的資訊,有淺顯易懂的插圖幫你掌握新知;如果你喜歡高潮起伏的故事,那急診室的危機一定會讓你欲罷不能;如果你也喜歡閱讀一本好書……哎呀不說了,讓我先把《小醫師復仇者聯盟》看完吧

!——許智揚/南投縣北梅國中教師     怎麼會?吃個熱騰騰的泡麵就突然暈倒了?原來是暫時性腦缺血發作!有聽說過「毛毛樣腦血管疾病」嗎?看著平時不苟言笑的急診室總醫師姜勳,拿起小丑玩偶安慰著小孩患者,讓讀者心中不禁生起一股暖流。書中對角色與情節的刻畫細緻,並用活潑有趣的漫畫傳達專業的醫學知識,更帶著讀者一起感受酸甜苦辣的醫師日常。——黃健庭/新竹縣國小國語文領域輔導員、「健人就是教勤—宋重機的教學日記」粉專版主     「很開心終於看到一本是在描述急診室且是給孩子看的醫學知識圖文書。引人入勝的情節,透過小醫生們的視角可以更了解急診室裡的各種突發狀況,除了需緊急謹慎的救護病人外,還得應付家屬的各

種情緒。此外透過「漫畫式知識站」,以有趣的圖文穿插說明醫學知識,將生澀難懂的醫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好吸收。在疫情時代,對孩子來說,這絕對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好書!」——滾媽/親子手作粉絲團「滾妹•這一家」版主     這套書看起來是橋梁書,讀起來卻像看韓劇。內容是在談醫學,但裡子卻藏的是科學態度。書裡前一頁的專有名詞,下一頁馬上有可愛圖來說明,而且簡單好懂不囉嗦。這一集談大家最關心的 COVID19 確診案例,一步步看醫生的處置和診斷依據,不只告訴你結果,也清楚說明為什麼。是讓人一直想翻下一頁的書。——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面對新冠疫情,有什麼對策能防堵病毒的散播?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讓孩子閱讀時,可以從漫畫式進入醫療情境,動腦思考來防疫科普知識,例如體溫調節機制、免疫系統、傳染途徑、抗生素、X光及負壓隔離病房原理等,是一本適合大、小朋友共同閱讀的橋樑書,特別在Covid-19疫情時,從小醫師的介紹,讓人人有觀念,在防疫立大功!——陳宥達/臺北醫學大學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     排版、人設、情節敘述,像韓劇一樣吸引人!   閱讀教學中,我經常會提醒孩子們去注意書中的設計。有別於一般知識型漫畫的全頁畫面切割與較鬆散的對話,本書章節開頭處以分割的人物特寫讓讀者瞬間有代入感,而內容採用短篇小說的快節奏敘述,加上章節重點的圖示強調、專業知識成

分高的地方用漫畫呈現。文字與圖像同樣精采,大力推薦!——陳巧孟/臺中市樹義國小教師     從小我就認為「醫學」是一門難懂的專業知識,雖然對醫學類書籍還沒到絕緣體的地步,但每每在閱讀前,總要對自己做很多的心理建設。翻開這套書,最吸引我目光是它利用漫畫方式呈現許多專業的醫學知識,不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更降低了難度。誠摯推薦給閱讀同好的大小朋友。——謝瑩臻/屏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托育人員對於兩歲以上幼兒的教保經驗

為了解決弘 益 大學 世宗 校 區的問題,作者劉冠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暸解暸解托育人員教保兩歲幼兒時的情況,研究者以三位曾在臺北市托嬰中心任職的托育人員為研究對象,將所得到的訪談內容搭配文獻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兩歲幼兒在托嬰中心出現了「卡班」現象,對托育人員極為困擾,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獲得舒緩,但新制托育補助在2021年8月開始實施,難保今後卡班情形不再發生或惡化。托嬰中心盥洗室多不設在活動區內,也無區隔,不符合兩歲幼兒的生理需求。托育人員教保兩歲幼兒時,衛福部編行的兩本指引似無實質幫助。托育人員自身對於兩歲幼兒的教保專業並未顯示研習需求,會依當下自己所任職的幼兒年齡層,挑選研習,但是希望研習的課程內容可依照幼兒月齡或是年齢細分,不是只有初

階和進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