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士親民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張克士親民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正茂寫的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和余杰的 墜入深淵的中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華文創 和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系 陳湘湘所指導 陳冠綸的 現代臺灣選舉音樂歌曲內容及趨勢研究(1994-2020) (2021),提出張克士親民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選舉歌曲、總統大選、音樂行銷、獨立音樂、2020總統大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胡龍騰所指導 黃子鈺的 我國能源稅推動之困境:政策工具觀點之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政策工具、能源稅、碳稅、環境稅、綠色稅制、碳定價機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張克士親民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張克士親民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為了解決張克士親民黨的問題,作者陳正茂 這樣論述: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史料部分,以《自由陣線》和《聯合評論》為分析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人物方面,述評許崇智、張發奎、張君勱、顧孟餘、左舜生、謝澄平等要角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經過。   本書還特別提及李宗仁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當然,代表第三勢力運動最重要團體「戰盟」和幕後積極支持第三勢力的美國,更是務必要探討的對象。基本上,由這幾個面向來建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背景、源起、發展與瓦解,不僅關照全面且脈絡清楚。    本書特色   本書為:探討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

全面的著作,   本書係:研究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權威的論著,   本書是:論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最深入的專書,   欲瞭解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經緯始末,盡在此書  作者簡介 陳正茂   學歷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教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專任教授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真理大學講師     著作   期刊論文   〈國府治臺初期「再中國化」政策之探討〉、〈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臺灣布袋戲為例〉、〈另一條道路—— 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

臺灣歌仔戲為例〉、〈投機或被利用:「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臺灣京劇為例〉、〈最後的訴求與迴聲—— 以5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 論「吳國楨事件」及其始末〉等近80篇。   專書論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少年中國學會史」》、《曾琦先生年譜》、《左舜生年譜》、《在野的聲音》、《傳記與思想》、《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醒獅精神—— 青年黨人物群像》、《各擅風騷—— 民國人和事》、《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敝帚自珍—— 陳正

茂教授論文自選集》、《逝去的虹影—— 現代人物述評》、《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 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等10餘部書。   另編有《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被遺忘的學者—— 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聯合評論》、《新路周刊》、《自由人》、《少年世界》等。     自序:十年辛苦不尋常——我的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研究 第一章 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述評: 以《自由陣線》週刊為例 一、《自由陣線》週刊簡介 二、第三勢力理論述評 三、第三勢力之挫敗 第二章 第三

種聲音:附議第三勢力理念的《自由人》三日刊 一、《自由人》三日刊創刊之背景 二、《自由人》三日刊誕生之經過 三、《自由人》之命名與經費及發刊宗旨 四、《自由人》的艱苦經營 五、從《自由人》到《自由報》 第三章 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 一、《聯合評論》創刊之背景 二、「第三勢力」一詞的重新定調:自由民主運動 三、《聯合評論》論述之內容 四、第三勢力的落日餘暉——《聯合評論》的風流雲散 第四章 最後希望的破滅: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 一、再起——李宗仁的第三勢力佈局 二、取代蔣介石——美國與第三勢力運動的推展 三、第三勢力運動之先聲——「自由民主大同

盟」 四、東山再起的嘗試——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 五、枉拋心力——第三勢力運動與李宗仁之失敗 第五章 書生從政的悲劇:顧孟餘政治活動之探討 一、佐蔡元培治理北大 二、擁汪成立「改組派」 三、在香港從事「第三勢力」運動 四、晚年投蔣返台定居 第六章 「自由中國運動」:蔡文治與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 一、夢想做中國的戴高樂——蔡文治其人其事 二、美國的馬前卒——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 三、鬩牆之爭——蔡文治與張發奎 四、不可能的任務——空投大陸 五、風流雲散——自由中國運動的收場 第七章 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 一、香港第三勢力之源起 二、《自由陣線》集團的擴張與發展 三

、謝澄平與許崇智的「中國民主反共同盟」 四、《戰盟》成立後與謝澄平的恩怨 五、《自由陣線》集團的內鬨和失敗 六、《自由陣線》集團的風流雲散——兼論第三勢力悲劇之宿命 第八章 曇花一現:許崇智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一、美國的備胎——香港第三勢力的風起雲湧 二、曾為蔣上司——許崇智的生平與事功 三、我將再起許崇智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四、拉攏分化——國民黨對許崇智第三勢力運動的回應 五、乍起旋滅——許崇智及其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 六、迴光返照——許崇智一生述評 第九章 變局下的選擇:張發奎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一、第三勢力風起雲湧於香江 二、變局下的選擇——張發奎與第三勢力運動 三

、張發奎與許崇智之恩怨及其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 四、「三張一顧」——張發奎與「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 五、餘波——張發奎與後期第三勢力運動及檢討美國與其之關係 六、風流雲散——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 第十章 最後一搏:張君勱與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 一、五○年代第三勢力在香港 二、張君勱第三勢力理念之發軔 三、張君勱參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與「戰盟」之瓦解 四、畢竟一書生——張君勱推動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 五、再評價——張君勱第三勢力運動思想之述評 第十一章 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一、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發展史略 二、左舜生參與第三勢力運動之經緯 三、恨鐵不成鋼——左對台灣

當局的逆耳忠言 四、再出發——「中國民主反共聯盟」 五、第三勢力運動的終歸沉寂 第十二章 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主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始末 一、曾經輝煌的香港第三勢力 二、「戰盟」前的第三勢力組織 三、「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的成立 四、「戰盟」內部的紛擾 五、「戰盟」失敗之因述評 第十三章 代理戰爭:美國與五○年代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 一、亡羊補牢——誰丟了中國 二、第三勢力的三腳架——軍事、政治、文化三構面 三、第三勢力團體——多頭馬車互相競逐 四、代理戰爭的失敗——枉拋心力盡成空 第十四章 結論:由第三勢力失敗之因檢討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  自序 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的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研究   近二、三十年來,台灣的選舉,不管是中央或地方,國、民兩黨捉對廝殺,都競爭的非常激烈而日趨白熱化,然在兩大黨的夾擊下,亦屢有第三黨扮演關鍵第三勢力的角色而異軍突起,早期有宋楚瑜成立的「親民黨」和尊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台聯」;以及同為藍軍的「新黨」,經過一、二十年台灣選民的考驗,上述政黨已趨泡沫化,在台灣政壇已無影響力。但是台灣的政治環境,國、民兩黨外仍有第三股力量成長發展的空間,觀乎近幾年來的「時代力量」和柯文哲的「民眾黨」就是最顯著的例子。所以,當今國人對「第三勢力」一詞並不感到陌生,這應該是受傳媒影響所致,但對第三勢力的認知,可能僅限於國、民兩大黨外的其他

較具實力之黨派,如親民黨、台聯、時代力量、民眾黨等等,而對於過去所謂的第三勢力之瞭解,恐怕知之甚少,甚且毫無所悉了。其實,過去第三勢力運動,不論在中國或其後在香港,都曾風光一時,雖不敢言舉足輕重,但最起碼是有若干影響力的,因此,國、共兩黨都曾積極拉攏之。   基本上,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大陸時期的在野黨派與「民盟」第三方面之政治勢力;後一階段則為五○年代以香港為大本營的第三勢力運動。前一階段的第三勢力運動,時間可追溯至上世紀二○年代末期,彼時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開始實施「黨外無黨」的一黨專政,為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一些主張民主自由的有志之士,乃紛紛成立政黨與之

抗衡。先有民國12年,曾琦、李璜、何魯之等人在法國巴黎成立的中國青年黨,繼有民國19年,鄧演達的第三黨;和23年張君勱的國家社會黨;其後又有所謂的三派:即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派、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社與沈鈞儒的救國會,此即大陸學者所說的「民主黨派」。   上述諸政黨均標榜為國、共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這些中間黨派都有其政治主張與理想,然實力薄弱,尚不足以對國民黨構成威脅。所以雖然言為第三勢力,其實僅略具雛型而已。在抗戰方酣的四○年代初期,國民黨專制獨裁又逐漸趨強之際,終於使得這些原本各自為政,甚至政治立場相去甚遠的小黨派,捐棄成見,共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此即日後之「民主同盟」。「民盟」成員來自於

「三黨三派」,內部有左右派之分,有親共如救國會者,也有堅決擁護國府,政治立場極右之青年黨者,其雖較缺乏群眾基礎,但因網羅一批學者名流,擁有清望和高知名度,故實力仍不容小覷。戰後國、共劍拔弩張的時代,「民盟」即以「第三方面」調和者身分,穿梭於國、共兩黨間,最終雖調解失敗,但卻引起國際間對中國這股標榜自由民主為理想之政治團體的注意,其中尤以美國為最。當時負責調停國、共衝突的美國特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即曾有寄望中國前途於這批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之論,馬帥此語隱然已為五○年代,美國以香港為大本營,積極扶持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留下伏筆。   四○年代在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終因「民

盟」分裂及親共,遭國府取締宣布為非法政治團體而瓦解。然民國38年,在國、共內戰劇變,大陸淪陷,國府遷台的風雨飄搖之際,又使得第三勢力有了生存發展的希望,此即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當時這股力量,在美國和桂系李宗仁的支持下,雲集香江一隅,首揭反國、共兩黨大旗,標榜反共、反蔣,堅持民主自由的第三勢力主張,在香港曾盛極一時,喧騰不已。基本上,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是美、蘇冷戰結構下的一環,它背後有美國援助、反蔣勢力「代總統」李宗仁等之奧援,故有其錯綜複雜的國內外背景因素存在。當時在港從事第三勢力要角有:張發奎、顧孟餘、左舜生、李璜、張君勱、張國燾、許崇智、伍憲子、李微塵、童冠賢、邱昌渭、謝澄平

、羅夢冊、董時進、許冠三、王厚生、孫寶剛、孫寶毅等。這些人分屬民、青兩黨,部分為國民黨及桂系政治人物。它們在美國金錢支助下,先後成立了「自由民主大同盟」、「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等組織,並透過報章雜誌宣傳其理念。其後因「韓戰」爆發,國際局勢丕變,國府當局所在的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不可或缺的一環。台灣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使得美國不得不改善與國府的關係,蔣介石政權重獲美國的支持,而先前美國暗中支持的第三勢力運動,也因美蔣關係之轉好而趨黯淡,最終風流雲散矣!   過去大陸時期的第三勢力組織之研究,兩岸三地研究者已甚多,但是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目前學界研究者殊少,知之者亦鮮。

坦白說,其實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仍有諸多可供研究之價值,尤其可藉此運動之失敗,來深刻探討何以在中國特殊政治文化格局下,第三勢力政治運動,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之因素何在?此對當今海峽兩岸之政治生態,當有可供深思反省之處。筆者過去數年對此議題一直懷有高度興趣,也蒐集不少相關資料,先前曾將關鍵珍稀史料,委由秀威覆刻出版《聯合評論》5冊及《自由人》20巨冊;個人也編著有《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和撰寫《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一書,聊充自己60虛度與杏壇執鞭30載的印記。雖有這些基本素材的整理和若干研究成果的發表,但心裡念茲在茲的還是,如何早日將《五○年代香港

第三勢力運動史論》一書完稿出版,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年磨一劍,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就是作者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心血結晶,如今付梓殺青,如卸重負,內心倍感欣慰。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整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書中的史料篇,即以第三勢力最具代表性的《自由陣線》與《聯合評論》為分析之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兼亦論及其盟友《自由人》三日刊的經緯始末。在人物方面,當時在港第三勢力之領導者如:許崇智、張發奎、張君勱、顧孟餘、左舜生、謝澄平等要角,書中也個別以專章的方式,詳論彼等

從事第三勢力運動的經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特別談到「代總統」李宗仁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和蔡文治的「自由中國運動」;當然,代表第三勢力運動最重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即「戰盟」)和幕後積極支持第三勢力的國際力量——美國,更是不能錯過務必要探討的對象。個人認為,從這幾個面向來建構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背景、源起、發展及興衰與瓦解,不僅關照全面且脈絡清楚。   今年,筆者從執教30餘年的大學講壇退休,回想在大學任教的最後這幾年,因台灣高教的生態丕變及畸形發展,在少子化及招生壓力下,大學老師已非傳道授業的神聖教育工作者,而更像的是如補教業的教育服務業者,如此的教育環境氛圍,當然大大違

背個人當年從事教育的初衷,因而興起「不如歸去」而提前退休。平心而論,個人對台灣的高教生態是持批判態度的,尤其對於所謂的每年大專老師教師評鑑更是不敢恭維,SCI、SSCI登錄的記點分數,對文史老師的評量,簡直是胡搞亂搞。所幸個人是「研究型」的老師,對著這荒腔走板的大專教師評鑑制度,反而更激發筆者的研究能量。   因著對第三勢力的研究熱情,在過去的10餘年間,筆者不論是在編纂或論文撰述方面,對第三勢力研究都有些許豐碩的成果。在編著部分,有《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3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5月),其中有相當多篇幅,集錄了左舜生有關第三勢力的言論及文章。而《五○年代香港第三勢

力運動史料蒐秘》(台北:秀威版,2011年5月),更是兩岸三地首本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珍稀史料編著成書者,內容主要蒐錄焦大耶(本名朱淵明)的〈「第三勢力」全本演義:第三百六十一行買賣〉和郭士〈「自由出版社」滄桑史〉及筆者早期研究第三勢力的幾篇文章,欲了解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經緯始末,焦文提供了最權威的記載,而想要知曉謝澄平《自由陣線》集團的興衰起落,郭文則披露最多的內幕訊息。此外,為便於研究起見,筆者與秀威出版公司合作,覆刻影印了第三勢力最具代表性的刊物《聯合評論》(5輯)(台北:秀威版,民國98年7月);及與其有關的《自由人》三日刊(20輯)(台北:秀威版,2012年12月)。

  至於專書和論文研究,筆者有《逝去的虹影——現代人物述評》(台北:秀威版,2011年12月)、《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台北:秀威版,2019年1月)二書問世,書中亦收入多篇近年來探討香港第三勢力之論文,按發表時間先後有:〈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之介紹與略評〉《傳記文學》第92卷第6期(民國97年6月)、〈第三勢力壓卷刊物——《聯合評論》週刊介紹:兼敘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簡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29期(民國98年9月號)、〈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的主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始末(1952-1955)〉《傳記文學》第98卷第3期(民國100年3月

);又刊載於《北台灣學報》第34期(民國100年6月)、〈從擁汪到投蔣的顧孟餘〉《傳記文學》第100卷第5期(民國101年5月)、〈堅持民主憲政——青年黨與雷震〉《台北城市大學學報》第36期(民國102年5月)、〈童冠賢:從大學教授到第三勢力主將〉《南方都市報》(大陸廣州)(2013年7月31日)、〈第三勢力運動:《自由陣線》集團的興衰〉《南方都市報》(大陸廣州)(2013年9月4日)、〈第三種聲音——《自由人》三日刊始末〉《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民國103年4月)、〈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5期(民國105年4月)、〈最後的訴求

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7期(民國107年3月)、〈初試啼聲:謝澄平《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台北城市大學學報》第42期(民國108年3月)、《最後一搏:張君勱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9期(民國109年3月)與《最後希望的破滅: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10期(民國110年3月)等,上述諸篇論文,即為此書《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形塑了基本架構,也為本書能付梓問世奠定基礎。   總的來說,第三勢力運動史料是十分零散且不易搜集

的,而研究成果也非常有限。據筆者所知,有關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在過去僅有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萬麗鵑博士以〈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做過研究並為其博士論文;近期則有林孝庭、黃克武等學者,亦投入顧孟餘及第三勢力研究之行列。當然,於此領域,香港的胡志偉先生著力甚深且成果豐碩。個人也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揣謭陋,將研究成果出版問世,猶望各方專家不吝指正。最後,感謝好友江燦騰教授的鼓勵及時時關心本書的出版進度,也感謝陳添壽教授的幫忙出版,更感謝元華文創的專業團隊,為本書的問世所付出的努力。本書是退休後的第一本書,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書問世,更重要的是,在退休後的日子,期許自己,做想做的事,寫

想寫的東西,過想過的生活,清心舒坦,悠閒樂活,是為序。

現代臺灣選舉音樂歌曲內容及趨勢研究(1994-2020)

為了解決張克士親民黨的問題,作者陳冠綸 這樣論述:

1994年,陳水扁使用路寒袖及詹宏達創作的〈春天的花蕊〉作為當時參選臺北市市長選舉歌曲,自那往後,原創選舉歌曲蓬勃發展,無論是縣市首長或總統選舉,候選人多會委由專業音樂人製作專屬的選舉歌曲,作為選戰宣傳工具之一。2016年,民主進步黨(以下簡稱民進黨)首次以歌曲徵選的方式,吸引許多獨立樂團、歌手投件,並共同完成了原創選舉專輯《亮點》。2018年縣市首長選舉,臺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及柯文哲,以當時在年輕族群裡受歡迎的嘻哈曲風,分別製作了〈臺北的未來在手中〉和〈Do Things Right〉,引起廣大討論聲量,選舉歌曲的曲風更添多元。2020年總統大選,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及民進黨皆請來

獨立樂團創作選舉歌曲〈耀眼新藍天〉和〈自信勇敢咱的名〉,選舉音樂有「獨立音樂化」趨勢。顯然不到30年的時間,選舉歌曲在創作方式及曲風內容上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體現政黨對於選舉歌曲的看重,而音樂做為文化傳播的媒介之一,選舉歌曲的未來走向更是值得探討。本文將爬梳1994年至今的重點臺灣選舉歌曲,分析其「製作面」及「內容面」,並以2020總統大選選舉歌曲作為研究終點,亦以深度訪談了解政治歌曲製作過程與理念,藉此研究臺灣選舉音樂的當前現象、探討未來趨勢。

墜入深淵的中國

為了解決張克士親民黨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譚松的《血紅的土地:中共土改採訪錄》、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汪春劼的《文革風暴中的九位大學校長》和馮克的《文化大革命》等著作,這些著作揭示了毛時代的中國,幾乎每個階層和族群都成為中共暴政的受害者:地主死於土改,農民死於大饑荒,知識分子死於反右和文革,與國民黨只要沾一點邊的民眾統統成為歷次政治運動的犧牲品、成為生不如死的賤民。連戰、洪秀柱、宋楚瑜以及柯文哲、韓國瑜、陳文茜、趙少康、朱雲漢、黃安、歐陽娜娜等各界名流,看不到前車之鑒,自願為奴,以為中共兵臨城下時會對他們網開一面。不讀書才會心存僥倖,我推薦他們好好讀一讀這些書,他們就會明白,無論如何山呼萬歲,到時候照樣難

逃中共之清算。     書中還挑選了王永寬的《中國古代的酷刑》、黃文雄的《儒禍》、毛姆的《在中國屏風上》、何偉亞的《英國的課業:十九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羅威廉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一七九六至一八九五)》以及馬暘、葉文斌的《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麽?》等著作,作出介紹和評說。這些著作,或呈現中國文化之「醬缸」本色,或諷刺士大夫之偽善虛驕,或研究中國近代化「出三峽」何以挫敗,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中國文化是一種有毒的文化。包括台灣在內的華人世界,必須刮骨去毒,剔除中國文化之毒素。     徹底否定中國文化,方能如胡適和劉曉波所說的那樣「全盤西化」(全盤英美化、全盤基督化),方能如聖經所

說的那樣「因真理、得自由」。     本書中也介紹了余英時、方勵之、管惟炎、趙紫陽、哈金和嘉樂頓珠(達賴喇嘛的二哥)的故事(他們的回憶錄、傳記或文學作品)。他們當中,有的人以中國人的身份去世,有的人早已在國籍上擺脫了中國公民的束縛,有的人在種族上與子虛烏有的中華民族一刀兩斷。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愛自由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奔向自由,並成為黑暗時代的持燈人。讓我們讀他們的書,讓我們與他們一道前行。

我國能源稅推動之困境:政策工具觀點之分析

為了解決張克士親民黨的問題,作者黃子鈺 這樣論述:

  能源稅條例歷經數年討論與協商,至今未能如期推動。立法委員陳明真曾表示:「台灣2006年131位立委提出能源稅條例草案,2007年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反對,媒體也支持,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都支持,可惜當年沒有通過;2008年民進黨立委也提出,2010年國民黨提出,2012年親民黨也提出,可惜都沒有通過,造成現在很多困局。」從能源稅歷史脈絡可推知,一項政策獲得大多數人支持與贊同,看似如魚得水,背後仍有一股隱形的力量拉扯著政策結果。  基於前述文獻回顧,本研究將以能源稅為起始,結合Howlett and Ramesh、Schneider and Ingram、O'Hare及Rothwell and

Zegveld等學者之政策工具分類理論基礎,來回應本研究設定之問題:(一)能源稅為何遲遲無法推行?其背後原因為何?未來可能會採取何種形式課徵?其影響因素又有哪些?(二)現行的環境稅制之中,能源稅此一政策工具在我國是否可行?是否能夠達成政策預期目標?或是我國可以運用何種政策工具協助達成減碳之目的?(三)政策實際上路後,可能面臨哪些困難或阻礙?所造成之影響或衝擊又有哪些?基於租稅中立原則,我國政府可輔以何種配套措施或政策工具來降低政策阻礙?  根據能源稅相關文獻與政策工具理論等資料之檢視,本研究針對產業類、政府機關、環保團體、職業公會及專家學者等利害關係群體進行深度訪談,最後找出六項重大發現:(一

)政治性問題才是能源稅的真正阻礙;(二)能源稅不具備財產權拍賣及政府採購的功能;(三)立法審查難易間接影響減碳政策工具的選擇;(四)碳費的問世使得能源稅岌岌可危;(五)「資訊型政策工具」與「政策行銷工具」有效降低政策阻礙;(六)能源稅與碳費仍有共存的可能。